熊玮;黄桂君;钱桂生;陈杰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效果.方法阿魏酸钠静滴14d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丙二醛、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2%.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明显下降、丙二醛水平下降,P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阿魏酸钠通过拮抗ET-1、清除自由基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症状与体征得以恢复,预后改善.
作者:邓芬;胡常林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低压缺氧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方法选择轻-中度哮喘缓解期儿童1 3例,在低压舱中间断低压缺氧治疗10d,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经低压缺氧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多数有明显改善.结论低压缺氧治疗儿童哮喘是有效的.
作者:沈渝菊;张蔚东;刘平;桂芹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着母儿的安全,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于胎龄儿(SGA)是妊高征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对我国围产儿影响为严重的情况,死亡率高达77.67%.
作者:邝英;汪稚容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V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的观察.方法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异环磷酰胺(IFO)1.2~2.0/m2d1~5静滴;DDP 25mg/m2d1~4静滴;Vp16 100mg d1-5静滴.巯基乙磺酸钠(关司钠mes-na)400mg,静点IFO同时、之后4h、8h分别静冲.每3周重复疗程.结果VI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总有效率47.1%,其中CR3例(4.4%),PR29例(42.6%),SD32例(47.1%),PD4例(5.8%).42例初治者和26例复治者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4.8%、38.5%,中位生存期9.6个月(6~18个月),1年生存率为35,6%.主要毒副反应为中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VIP方案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且用药安全.
作者:杨和平;戴晓天;刘刚;熊玮 刊期: 2002年第09期
2000年11月~2001年6月,我们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胸心疾病与胸部创伤3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5.2岁.自发性血气胸13例:左侧7例,右侧6例.创伤性血气胸4例、创伤性血胸3例(其中心包破裂及膈肌破裂致血胸各1例).
作者:赵仁贵;陶永忠;陈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研究表明,位于毛囊基底部的特殊间质成分--毛乳头在毛囊的生长发育、周期调控及维持毛发生长中起主导作用.毛乳头的功能障碍是导致毛囊周期失衡和脱发现象的主要起始因素.因此研究毛囊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应不能脱离毛乳头细胞的功能状态.
作者:宋志强;郝飞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作者:王艺明;董为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眼球穿通伤是眼科中常见的外伤性疾病,我院自1996年~2001年5月共收治眼球穿通伤12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性别及眼别:本组120例中,男94例,占78.3%,女26例,占21.7%,男多于女;单眼116例,占总数96.7%.其中右眼59例,左眼57例,双眼4例,占总数3.3%.
作者:曾昌洪;罗莉丽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患者,36岁,因停经42d伴恶心、呕吐、反酸、四肢乏力于2001年3月2 7日来我院诊治,G3P1,14(3~6)/28~31.妇检:子宫如40d孕大小.查尿HCG:阳性.于2001年3月28日始口服息隐25mg.2次/d,共3d.
作者:李仕玉;鲍教洪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作者:刘竞丽;董为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曲马多皮下PCA的镇痛疗效及可行性.方法118例胸科术后镇痛病人随机分成曲马多皮下PCA组和硬膜外PCA组.皮下PCA组病人胸前埋置22G导管针导管,局部消毒敷料固定后联接PCA装置,药物配方:50ml生理盐水含曲马多700mg+氟哌定醇2.5mg.硬膜外PCA组经留置的硬膜外导管联接PCA装置,药物配方:50ml生理盐水含曲马多400mg+0.5%布比卡因75mg+氟哌定醇2.5mg.两组PCA给药设置参数:背景量0.7ml/h,PCA剂量皮下组0.7ml,硬膜外组1ml,锁定时间15min.对两组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曲马多皮下PCA能达到与硬膜外PCA同样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未增加.结论曲马多皮下PCA是一种简单、有效、实用、安全的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熊章荣;雷晓锋;龙勤;唐延先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近年来,金属支架置入在食道恶性狭窄或食道瘘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姑息治疗效果.据文献报道:镍钛合金支架置入对食道癌放射治疗的物理吸收剂量影响较小.故有食道癌放疗前常规预先置入支架改善进食梗阻和预防食道瘘的倾向.笔者总结2000年10月~2002年4月共8例食道癌采用内置支架配合常规放疗,现将结果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谢悦;刘俐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近20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建立和形成,组织工程的研究正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而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开发的成功,使人工皮肤的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它是由活性细胞接种在支架材料上形成的组织工程化皮肤,有真皮层或同时具有表皮层和真皮层,因此是一种活性生物敷料[1].在国外人工皮肤的研究较多,部分已形成产品应用于临床,现就其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伍津津;吴先林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等3种姜黄色素单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采用噻唑兰还原实验(MTT)检测系列药物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两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2)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双脱甲氧基姜黄素作用24h后内皮细胞的增殖周期改变.结果(1)MTT实验表明.3种姜黄色素作用72h后对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0.525μg/ml、0.399μg/ml和0.125μg/ml;在浓度为4μg/ml时,3种姜黄色素作用48h后均导致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增殖抑制(P<0.05),作用72h时达高值;(2)FCM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4μg/ml时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可将内皮细胞阻止于S期(P<0.05);浓度增至8μg/ml以上时不但可引起S期细胞阻滞(P<0.01),同时又有明确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1)3种姜黄色素均可明显抑制人内皮细胞的分裂与增殖;三者的生物学活性相差显著: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P<0.05);(2)影响细胞增殖周期和诱导凋亡是姜黄色素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主要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李剑明;杨和平;刘松青 刊期: 2002年第09期
Sturge-Weber综合征(简称S-W综合征)非常少见,常见于儿童,近几年文献陆续有过报道.我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2000~2001年各遇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玉琴;吕发金;罗天友;胡志华;李咏梅 刊期: 2002年第09期
90年代尽管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引入了妇产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使古老的妇产科学焕然一新.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由1989年的94.70/10万降至1995年的61.90/10万.1989~1995年7年孕妇死亡率平均为77.4/10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简称妊高征)仍居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前6位为产科出血、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产褥感染和妊娠合并肝脏疾病[1].
作者:李力;朱锡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评价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肺部感染患者使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500/500mg,每12h1次,静脉点滴,疗程3~7d治疗.通过细菌培养、检测血药浓度动态变化,以探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肺部感染患者的适用价值.结果致病茵阴转率为77.8%,治疗有效率为7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血药峰值浓度为(30.25±5.43)mg/L,用药6h后血药浓度为(0.66±0.34)mg/L,血分布半衰期为(0.34±0.18)h,血消除半衰期为(1.42土0.31)h.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肺部感染有较好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刘刚;杨和平;何菊英;胡建林;刘松清;周盛祥;唐春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作者:吴东宇;董为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索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48例1995~2001年支气管结核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纤支镜检查结果.结果48例患者中青年女性明显高于其他组占66.7%(32/48),咳嗽42例(87.5%),咯血10例(20.8%),胸痛13例(27%),气促28例(58.3%),发热12例(25%),乏力盗汗19例(39.5%).胸片及CT示:肺内浸润渗出性病灶32例(66.7%),空洞6例(12.5%),肺不张20例(41.7%),阻塞性肺炎18例(37.5%),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9例(18%),痰涂片结核茵阳性率为37.5%,纤支镜刷检结核茵阳性率为45.8%,组织活检中57.5%证实为结核.结论当有支气管结核临床表现时,应行胸部X线、CT检查,有条件者行纤支镜检查,纤支镜检查是诊断支气管结核重要的方法.
作者:黄英;杨和平;胡建林;沈渝菊;周户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纤支镜代胸腔镜OB胶粘连治疗气胸的效果,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49例不同原因的气胸患者,常规闭式引流后,在局麻下以纤支镜代替胸腔镜对胸膜腔进行观察,并以医用OB胶对肺漏气口进行粘连,随后继续闭式引流,观察肺复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49例患者中,脏层胸膜下见肺大疱者33例(67.3%),支气管胸膜瘘3例(6.1%);经OB胶粘连治疗后24h内肺完全复张者39例(79.6%),1~7d肺完全复张者6例(12.2%),于治疗1周后再次补胶肺完全复张者4例(8.2%).随访6~39个月,有4例同侧气胸复发,复发率为8.2%.不良反应主要为OB胶刺激壁层胸膜引起的胸痛.结论经纤支镜代胸腔镜OB胶粘连治疗气胸疗效好,复发率低,特别对难治性气胸的治疗尤为适合.
作者:胡建林;刘平;杨和平;刘刚;戴晓天;沈渝菊;黄英;李学军;唐春兰;熊玮;周沪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