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娟;范丽英
目的:探讨研究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总结防范措施,改革神经外科护理内容,以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18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改良后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通过改良护理后,90例患者无感染发生,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给予我院改革后的风险护理,可以更好地防止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需要护理工作者不断给予完善,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张雪梅;曾玲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现今医院常见的脾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烧灼及疼痛感、餐后腹胀感以及早饱感,常可伴见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本病不仅在医院常见,即使在未就诊人群中,本病仍有约20%~40%的发病率,可见本病发患者数众多,且经常未被重视。本文就笔者在临床用药的效果做一简单阐述,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做一简要概括。
作者:李西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康复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起在康复科实施细节管理,比较实施前后康复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前后康复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实施前。结论将细节管理引入康复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实践中,能够显著降低住院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吴爱群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分析患者产生疼痛的原因,总结相应的护理方法,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护理程序,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方法通过查阅我院外科在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一年期间收治的85例手术患者的资料,查找患者手术后产生疼痛的原因,通过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结果85例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后疼痛并发症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手术后没有出现意外,全部安全、平稳的度过术后恢复期。结论通过对外科手术患者的疼痛护理,分析患者产生疼痛的原因,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疼痛护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护理体系,减轻患者的痛苦,取得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作者:马瑞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分析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肠外营养方式,观察组45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各治疗1w,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恢复情况。结果营养支持1w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为(46.85±10.42)g/l,前白蛋白为(2.16±0.75)g/l,白蛋白为(35.13±4.39)g/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8.5±13.2)h,拆线时间为(7.83±2.45)h,发生并发症1例,住院时间为(9.4±2.2)h;对照组血清总蛋白为(45.78±12.34)g/l,前白蛋白为(2.41±0.91)g/l,白蛋白为(37.22±4.27)g/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9.6±17.4)h,拆线时间为(8.89±3.21)h,发生并发症3例,住院时间为(10.8±3.5)h,两组在血清蛋白各主要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姜秀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小儿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循环丰富,成骨能力强,骨折愈合快,而且具有较强的塑形能力,所以对于年龄3岁以下的骨折常首选非手术疗法,即采用双腿垂直悬吊皮牵引加小夹板外固定[1],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近2年来悬吊牵引的18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由于患儿在治疗中配合欠佳,故护理方面比较困难,就护理问题说几点体会。
作者:石彦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新生儿窒息患者使用纳洛酮不同剂量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1例新生儿窒息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甲组16例患者的纳洛酮浓度为0.02mg/kg,乙组17例患者的纳洛酮浓度为每千克0.05mg,丙组18例患者的纳洛酮浓度为0.1mg/kg,丁组20例患者的纳洛酮浓度为0.2mg/kg。在治疗后对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结果在呼吸、心率、肤色以及意识状态、原始反射、肌张力在恢复时间上丙组丁组明显短于甲组乙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患者使用浓度为0.1mg/kg的纳洛酮进行治疗,可使症状得到明显减轻,且不良反应较少,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法。
作者:李红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随着对边缘性脑炎的研究逐步加深,人们对边缘性脑炎的概念、分类、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边缘性脑炎可为副肿瘤性和非副肿瘤性,目前认为它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依据从以前的根据临床表现,进展到现在的根据抗体来进行分类;其病变部位常常超出边缘系统而波及到其他大脑区域,甚至脊髓;患者显著的表现是精神症状,血清中比脑脊液中更容易发现抗体;预后取决于诊断和治疗是否及早,凡有抗体阳性的患者,无论其临床表现如何,均需定期检查,以免遗漏潜伏的肿瘤。
作者:杨春生;齐媛;杨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对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了解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年12月~2013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473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473名患者中细菌学培养阳性者315例,培养阳性率66.60%,共培养菌株32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98株,革兰阴性菌为176株,真菌为50株。致病菌中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81%)、鲍曼氏不动杆菌(13.89%)、铜绿假单胞菌(12.35%)、白色念珠菌(11.42%)、肺炎克雷伯氏菌(10.49%)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而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所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100%敏感,碳青霉烯类对除鲍曼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的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较高,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菌也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矽肺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体发生了变化,一些病原体如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成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临床分离的细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菌较为常见。
作者:白黎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头颅CT扫描对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的诊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03月~2014年02月于我科以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为诊断而收入院患者75例,采用飞利浦MX8000型CT机进行扫描检查,根据肯定诊断、提示诊断、建议复查、未见异常四个标准,对头颅CT诊断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h内经头颅CT平扫检查结果得到肯定诊断的患者为26例(34.67%),提示诊断的患者为13例(17.33%),得到建议复查的患者为19例(25.33%),未见异常的患者为17(22.67%)例。6h~6d内复查,肯定诊断的患者为41例(54.67%),提示诊断的患者为24例(32.00%),建议复查的患者为6例(8.00%),未见异常的患者为4例(5.33%)。在初查得到未见异常17例中有5例转为肯定诊断,有5例转为提示诊断,有3例转为建议复查;在初查得到建议异常19例中有7例转为肯定诊断,有9例转为提示诊断;在初查得到提示诊断13例中有3例转为肯定诊断。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复查颅脑CT能够及时明确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作者:刘凤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本文通过对60余部古今脉学、诊断学专著,1100余篇文献中的脉诊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统计,归纳了临床常见单脉脉象定义、所主病证、脉图及参数特征等相关信息,并用数据挖掘、数理统计方法对古今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对脉象的现代研究提出了一个用“定义、主要病证、脉象图谱、图谱参数”的框架来完整表达脉象信息的思路。并以弦脉为例作了详细的描述。
作者:李文;刘聪颖;梁金兵;汤伟昌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NR2F2基因的表达与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NR2F2基因在NPC细胞株(CNE1、CNE2、58F)和鼻咽上皮细胞株(NP69)中的表达;采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NR2F2在124例恶性鼻咽癌肿瘤、31例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和12例正常鼻炎粘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NR2F2 mRNA在NP69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NPC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正常鼻咽粘膜及癌旁组织中NR2F2蛋白染色阳性表达率约为72%(31/43);而在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约为31%(39/124);NR2F2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犯范围(T)呈负相关(<0.01),与颈淋巴结转移(N)无关(>0.05)。结论 NR2F2基因表达的抑制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生。
作者:王亮;金哲;姚富远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对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97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2%碳酸氢钠溶液坐浴、达克宁栓局部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和护患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护患满意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增进护患关系。
作者:颜欣欣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社区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社区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护理模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临床护理效果及血脂、血糖、血肌酐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压、血脂、血糖、血肌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显著<0.01),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0.01)。结论临床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金凤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并用呼吸机进行呼吸辅助,鼻饲给予营养供给;并使用皮质激素、抗胆碱脂酶及抗生素等药物,所有患者均症状好转出院。结论呼吸辅助治疗和科学合理的用药可显著提高肌无力危象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敏;田文静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保守组(22例)和手术组(18例),保守组采取消化性溃疡出血药物保守治疗,手术组采取外科内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手术组呕血、黑便、腹痛腹胀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保守组,临床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保守组(均<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呕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临床疗效确切,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任开文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PFNA术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静注5ml,预处理组(D组)给予氯胺酮0.2mg/kg静注预处理,3min后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记录入室后10min、给药3min、摆体位时、给腰麻药5min、给腰麻药后10min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摆体位和麻醉穿刺时间。结果与C组相比较,D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趋平稳,D组明显减少摆体位的时间及操作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有效的减少麻醉操作时间,能使麻醉更平稳,增加的患者安全性和麻醉可操作性。
作者:陈朝板;张舟;张长椿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我科于2014年1月收治1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患,81岁,丧偶,因“突发头痛两小时余”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两个多小时突然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不适,为后枕部及双颞侧持续性钝痛,无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心慌、胸闷,无胸痛、气促,无昏迷、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急到我院就诊,行头部CT提示左侧放射冠区斑片状低密度影,遂收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入院后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见图1~4),转入我科进一步诊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6.2℃,P66bpm,R20bpm,BP90/70mmHg。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颈静脉无充盈和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啰音,HR66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心电图提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P>0.1mv,V2、V3、V4导联ST段下移P>0.1mv;心肌酶谱提示肌钙蛋白0.34ng/ml尹肌红蛋白236.00ng/ml尹,6h后复查肌钙蛋白5.50ng/ml尹,肌红蛋白P>1000.0ng/ml尹,第3d复查肌钙蛋白48.18ng/ml尹,肌红蛋白78.42ng/ml。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患者高龄,未给予溶栓治疗,常规给予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改善冠脉循环等综合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月一般情况良好。
作者:魏传中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比分析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初诊中晚期无手术指征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放疗采用6MV直线加速器,CT定位,PTV在95%等剂量线以上;总照射剂量DT40~50 Gy。放化疗组和化疗组均采用ECF方案共4个疗程。同步放化疗组在单纯化疗组基础上同时予放疗。每隔4w按照上述给药方案重复化疗一次,共化疗4次。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综合评价同步放化疗及单纯化疗用于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同步放疗组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同步放化疗组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放化疗较单纯化疗用于治疗胃癌的近期疗效有优势,但其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更为严重,经过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不影响治疗正常进行。
作者:刘晓亮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通过检测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哈族)、维吾尔族(维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NOS活性水平探讨维、哈、汉3族EH患者间及较各自血压正常对照组间血清NOS活性水平是否有差别。方法随机选取新疆哈族、维族、汉族EH患者各145、112、152例,同期同地区哈族、维族、汉族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各74、70、78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NOS活性水平。结果哈、维、汉3个民族EH患者血清NOS活性均较其对照组降低,3个民族EH组间血清NOS活性比较:哈、维、汉3民族EH组人群的血清NOS活性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488,=0.000)。血清NOS活性水平中哈族EH组低(34.75±5.96)U/mL,其次为汉族(39.05±9.16)U/mL,维族血清NOS活性水平高(44.36±15.73 U/ml)。结论3个民族高血压患者较其各自对照组血清NOS活性明显降低,血压水平与血清NOS活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个民族EH患者间血清NOS活性水平存在差异,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忠;魏珍;陈少泽;毛宏伟;王丽;秦练;张婷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