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

陈珂

关键词:干预性研究, 高血压, 社区保健护理, 生活质量, 老年人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接诊的15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管理、适量运动、控制体质量、戒烟限酒、服药管理及自我血压监测、定期随访等,比较干预前后护理效果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12个月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遵医行为、自我血压监测等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以上各项指标的控制达标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的8个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沉降式液基细胞学制片质量12000例分析

    目的:提高液基细胞学制片的质量。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12000例妇科患者,采用广州安必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沉降式液基细胞学系统进行制片。结果通过总结经验改进制片时的操作技术,提高了涂片质量。结论通过对制片过程中严格的质量控制,使每一步都做到细致操作,完全能做出符合诊断要求的涂片。

    作者:贺德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胎盘植入致失血性休克1例的急救与护理

    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绒毛传入子宫壁肌层,分为部分性植入和完全性植入。部分性胎盘植入因胎盘部分剥离、部分未剥离,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已剥离面血窦开放发生致命性出血[1],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可引起大出血等急腹症,甚至危及产妇生命。任何可能导致子宫蜕膜缺乏或发育不全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胎盘植入,往往需要切除子宫以保全患者的生命,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正常的生理周期也开始紊乱,对其心理健康及内分泌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2015年1月本科收治1例剖宫产术中胎盘植入致子宫次全切除的患者,经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抢救和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蔡永雪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二次治疗直径大于2.0 cm且小于3.5 cm肾盏结石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Olympus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分二次治疗直径大于2.0 cm且小于3.5 cm肾盏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3例肾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讲解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的方法后,按《泌尿外科诊治指南》结石直径在2.0 cm用软镜下碎石。该法需二次碎石。该科置管一般在7~9d后,将双J管拔到尿道口时,从双J管空植入斑马导丝,拔出双J管后,沿导丝同方向同轴运动,置入F13/15输尿管鞘,分二次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治疗后,约第1次FURL治疗后4~5 d行第2次FURL,观察53例肾盏结石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效果、安全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次:术后4周随访腹部平片(KUB),结石清除率62.3%(33/53),术后8周随访KUB,结石清除率92.3%(49/53),术后12周随访KUB,结石清除率98.1%(52/53),1例因排石疼痛剧烈而住院,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在下盏3个月随访有残留结石未排出。结论 FURL治疗直径大于2.0 cm且小于3.5 cm的53例肾盏结石总体疗效尚好,尽管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但对肾脏损伤小,建议在尊重患者的意愿情况下选择该种治疗方式。

    作者:谢家恩;陈舜琦;赵军;李建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4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宫内放置曼月乐组(曼月乐组)和口服醋酸甲羟孕酮组(甲羟孕酮组),各32例。曼月乐组于月经第4~7天宫内放置曼月乐,固定同一名主治医师,严格按照放置技术说明操作。甲羟孕酮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醋酸甲羟孕酮8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21 d为1个周期,持续服用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月经量、阴道超声下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增生的逆转率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曼月乐组患者月经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一例出现月经过多,甲羟孕酮组6例月经过多,两组月经量过多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曼月乐组子宫内膜增生的逆转率[93.8%(30/32)]明显优于甲羟孕酮组[62.5%(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曼月乐组无一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恶心等),甲羟孕酮组4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两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放置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黎;吴忠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婴儿期抗生素暴露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的呼吸道症状,伴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随时间而变化[1]。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气道慢性疾病,全球6~7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高达10%,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儿童哮喘患病率更高[2],但近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儿童哮喘患病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3]。哮喘已然成为威胁全球儿童健康的重大问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哮喘的发病具有个体差异性,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宿主因素等;“卫生假说”提出生命早期微生物的暴露,可以减少儿童日后发展为过敏性疾病的概率;那么基于卫生假说的观点,婴儿期应用抗生素减少细菌的暴露机会,进而很有可能增加儿童患某些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生命早期抗生素的应用可能增加了儿童哮喘的发病风险。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与哮喘发病并不相关,是由于哮喘家族史及呼吸道感染共同混淆所致。并且不同抗菌谱药物在增加哮喘发病风险方面相关性不尽相同。本文就婴儿期抗生素暴露与儿童哮喘发病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刘彤彤(综述);符州(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现状及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目前发病率高的白血病类型,目前只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效果相对较为理想,而其他非APL的AML患者,虽经传统标准的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Ara-C)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可达50%~80%,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难治或复发,5年总生存率(OS)不足20%。本文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简单总结了成人复发/难治性AML的治疗现状,并就一些分子靶向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新药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旭(综述);王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四川某医学院校实习生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川北医学院校实习生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实习生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问卷及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量表对川北医学院2014届即将完成临床实习的390名实习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为91.28%。结果356名实习生中出现职业倦怠260人(73.03%),轻、中、重度分别占57.02%(203/356)、14.61%(52/356)、1.40%(5/356)。性别、考研情况、实习医院教师对学生态度、经历医患纠纷情况、娱乐方式等因素为实习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学院校实习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军,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希望,若职业倦怠等因素造成医疗人才流失,对发展中的医疗卫生事业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及实习医院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黄天德;舒显竹;王俊;周永红;马晓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临床诊断学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临床诊断学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模式、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强大的学习和交流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诊断学教学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临床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马晓光;郝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成人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西医治疗进展

    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许多患者在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普通感冒症状消失后,咳嗽仍持续且迁延不愈,一般表现为干咳或咳少许白色黏液痰,血象及胸部影像学无异常,临床上称之为感染后咳嗽(PIC)。现普遍认为PIC主要由病毒、细菌如百日咳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病毒以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常见[1]。PIC病程一般3~8周,属亚急性咳嗽范畴,比占达40%~50%[2]。PIC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患者死亡,但频繁持久的咳嗽常引起焦虑、失眠、困倦、声音嘶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因此患者诊治需求高。PIC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无客观检查指标,也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现就近年来PIC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西医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蒋春芳(综述);刘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接诊的15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管理、适量运动、控制体质量、戒烟限酒、服药管理及自我血压监测、定期随访等,比较干预前后护理效果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12个月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遵医行为、自我血压监测等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以上各项指标的控制达标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的8个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珂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药用植物学“兰科”的说课设计

    说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在特定的场合面对同行、教学研究人员或专家系统地谈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药用植物学是医药类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自然学科。该文以药用植物学教材中“兰科”为例探讨说课思路,从课程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设计,旨在提高“兰科”的教学效果,以期对药用植物学中重点科的讲授提供经验。

    作者:张桂芳;赖小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内感染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内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临床患者3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1例。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微生物检验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手段,而对照组则不予以检验,仅采取常规控制感染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程度。结果观察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07%(13/161),对照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5.53%(25/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感染1例,中度感染4例,轻度感染8例;对照组重度感染4例,中度感染9例,轻度感染12例,观察组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内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陈宇宁;刘小花;陈涛;雷启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精准肝切除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精准肝切除对区域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行肝叶切除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患者共9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47),前者行非规则性肝切除,后者行精准肝切除。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结石发生率、肝断面感染率、肝功能恢复时间、胆漏发生率、结石复发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肝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石复发率低。

    作者:丁兵;蒋辉;张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脑损伤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早产儿脑损伤(PBL)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出生后第1天在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足月HIE患儿25例(HIE组)及PBL患儿15例(PBL组)作为观察组;将依据1分钟Apgar评分及病史有无宫内窘迫但未诊断为HIE的新生儿作为HIE组的单纯缺氧对照组(33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将无脑损伤的早产儿设为PBL 组的无脑损伤对照组(20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出生后第1、5天新生儿血清NSE水平。结果 HIE组患儿同时间点血清NSE水平均高于单纯缺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缺氧对照组患儿血清NS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L组患儿同时间点血清NSE水平高于无脑损伤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研究对象出生后第5天平均血清NSE水平均低于出生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SE水平可作为HIE的辅助诊断依据,但对诊断PBL无预测价值。

    作者:王春艳;彭好;夏长明;袁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甲状腺疾病发病率进行分析。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在该院健康体检的8733人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受检者年龄为20~85岁,分3个年龄段(20~45、>45~60、>60~85岁)检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重点检查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结果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为36.70%(男性30.98%、女性42.45%),其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为29.46%(男性25.84%、女性33.10%),其他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为7.24%(男性5.14%、女性9.35%)。不同年龄段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频彩超提示警惕甲状腺癌者56例,随访45例行手术(39例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6例是良性结块),11例仍定期复查中,病理诊断提示符合率为86.67%(男性82.35%、女性89.29%)。结论高频彩超检查可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李丽玲;张洪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丹红注射液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为脑梗死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进行脑梗死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认知和行为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37/40)]高于对照组[80.0%(32/40)],NIHSS及ADL评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行为逻辑面试(BBSI)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4/40)]低于对照组[30.0%(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NIHSS和ADL评分,提高认知和行为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程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品管圈活动对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与评价品管圈(QCC)活动在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中的影响。方法2015年1~6月由供应室在岗护士组成QCC,开展工作,随机选取期间抽检样本资料作为QCC组,将2014年7~12月未开展活动时的常规抽检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资料QCC活动前后洗涤、包装、灭菌、表格书写质量等指标抽检合格率;分析与比较两阶段院内各科室对供应室消毒供应满意度。结果 QCC组各项清洗消毒指标抽检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QCC活动阶段供应室服务质量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管理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室开展QCC活动,可提高供应品的清洗消毒合格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室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玥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不同定位法比较

    目的:比较上肢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单点定位法和两点定位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上肢手术的62例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分为单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S组)和两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D组),各31例,两组均神经刺激仪诱发出目标动作后注射0.375%罗派卡因40 mL。S组采用单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D组采用两点锁骨下壁丛神经阻滞,30 min内每5分钟评估两组患者臂丛神经支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起效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结果30 min后S组和D组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分别为83.9%和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较S组快,D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阻滞满意率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有2例发生Horner′s综合征,2例损伤血管引起局部血肿,S组2例发生Horner′s综合征,1例损伤血管引起局部血肿,两组均无气胸发生。结论在上肢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定位法较单点定位法起效快、阻滞满意率高。

    作者:吴友冈;孙朗荣;杨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术前综合护理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手术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综合护理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手术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编码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手术应对方式(积极、消极应对评分)、手术应激(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综合护理能够改善食管曲张套扎术患者的应对方式,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应激,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岑发丽;李容华;刘俊利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长期误诊为哮喘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1例报道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又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951年Churg和Strauss首先报道了13例具有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肉芽肿性炎、坏死性系统性血管炎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故又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CSS)。EGPA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多系统受累,较难确诊。常以哮喘为首发症状,诊断缺乏特异性,故常常误诊为难治性哮喘,确诊需较长时间。现将1例EGPA的诊治报道如下。

    作者:郝榆霞;娄京涛;危凤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