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曲马多联合小剂量丙泊酚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寒战疗效观察

胡佳;李有长

关键词:曲马朵, 二异丙酚, 麻醉, 剖宫产术, 寒战
摘要:目的:观察曲马多联合小剂量丙泊酚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中寒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出现寒战的产妇,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0例。在产妇发生寒战后,Ⅰ组给予曲马多1 mg/kg,Ⅱ组给予曲马多1 mg/kg和丙泊酚0.5 mg/kg,Ⅲ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监测产妇麻醉前后及用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并观察用药后寒战治疗效果、镇静程度、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产妇麻醉前后及用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用药后寒战明显缓解,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恶心、呕吐发生率(6.67%,2/30)显著低于Ⅰ组(40.00%,12/30)和Ⅲ组(33.3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发生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结论曲马多联合小剂量丙泊酚能有效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中的寒战,并能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治疗甲状腺手术中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治疗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手术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硝酸甘油降压治疗,观察组术中给予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降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降压前(T0)、降压后5 min(T1)、降压后30 min(T2)、缝合皮肤时(T3)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降压后T1、T2、T3时间点,两组血压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对应时间点下降压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后T1、T2、T3时间点,观察组心率减慢,而对照组心率增快,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抑制硝酸甘油降压时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增强降压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合并高血压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马玉洋;郝钢华;戴莉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BS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引导的学习(CBS)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CBS教学法在2012级临床专业学生中进行理论教学,教学结束后用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以期末考试测试学生成绩,并将2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以CBS教学的学生平均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平均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CBS 教学组,CBS 教学章节的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章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BS教学法不但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敖弟书;宋鸿;周安;周艳萌;程友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以社团建设为依托的获资助医学生感恩教育模式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也不断扩大,加强获资助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医学生专业特色,以“蓝丝带服务队社团”3年的建设经验,从在医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意义、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保障体系、实践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构建一套适合获资助的医学生感恩教育模式。

    作者:梁金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宫颈癌术后未控误诊盆腔感染1例报道

    宫颈癌误漏诊可导致延误治疗,加速病程发展。现将1例宫颈癌术后未控患者合并感染诊断为盆腔感染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宫颈癌误漏诊可导致延误治疗,加速病程发展。现将1例宫颈癌术后未控患者合并感染诊断为盆腔感染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28岁,主因宫颈癌术后2个多月,发热4 d,发现盆腔包块1 d,于2015年9月24日入院。患者2个多月前因宫颈低分化鳞癌Ⅰb二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切缘及淋巴结阴性,出院后未遵医嘱放疗。9月8日门诊B超提示盆腔70 mm×25 mm液性暗区,口服抗生素治疗。入院前4d无诱因间断发热,且夜间明显,体温高达39.1℃。9月23日B超提示:阴道残端上方可见一不均质低回声团,约58 mm×44 mm×38 mm,内见暗区约42 mm×26 mm×15 mm,盆腔左侧可探及63 mm×50 mm×48 mm不均质回声,可见不规则暗区,盆腔右侧可探及一低回声团39 mm×34 mm×32 mm,与周围肠管关系密切。超声结果提示:盆腔囊实性肿物,盆腔积液。入院查体:体温37.1℃,一般情况可,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结果显示:阴道通畅,有黄色分泌物,壁光滑,残端愈合好,无触痛。肛门检查结果显示:阴道与直肠间可触及50 mm×40 mm包块,边界不清,不活动,有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85×109 L-1,中性粒细胞(NE)81.8%。入院诊断:宫颈癌术后盆腔感染,给予头孢唑肟、奥硝唑抗感染治疗。9月27日患者诉腰骶部疼痛不适,体温高达39.5℃,复查血常规WBC 11.63×109 L-1,NE 86.7%,C反应蛋白(CRP)>200 mg/L。9月28日阴道检查结果显示:阴道残端周围水肿,可见脓苔,后壁与直肠间5 cm质硬包块,边界不清,触痛,阴道残端左侧角有一包块,大小不清。给予拜福乐(盐酸莫西沙星片)及奥硝唑抗感染治疗。此后患者出现持续腰骶部疼痛、不适,间断高热,但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超声检查未见异常。10月2日复查血常规WBC 15.36×109 L-1,NE 82.8%,CRP 50 mg/L,拜福乐及奥硝唑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及支持治疗。10月5日B超检查:盆腔积液,盆腔及右侧髂窝包块,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清亮液体15 mL。10月7日体温高达40.1℃,妇科检查:阴道残端可见白色脓苔样物,后壁与直肠间可及7 cm×6 cm质硬包块,边界不清,较治疗前软,无触痛,阴道残端无触痛,盆腔未触及明显包块。血常规WBC 15.44×109 L-1,NE 86.4%,继续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盆腔CT扫描:盆腔内见多发不规则炎性包块影,肠管包绕,部分病灶与肠管分界不清。外科会诊考虑肠间小脓肿,超声引导下穿刺右侧髂窝液性暗区,抽出黄色浑浊液体120 mL。10月10日体温高达40.2℃,腹部检查: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血常规WBC 16.28×109 L-1,NE 87.4%,CRP 135 mg/L。感染科会诊:发热近20 d,7~8 h出现1次体温高峰,高达40.7℃,考虑由感染所致,给予美罗培南联合氟康唑抗感染治疗。再次超声引导下穿刺右侧髂窝液性暗区,抽出黄色浑浊液体110 mL,送检。10月12日体温高达39.8℃,腹部检查: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WBC 21.11×109 L-1,NE 91.9%,CRP 196 mg/L。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输血浆等支持治疗。多次血培养、盆腔积液培养未培养出细菌。病情无好转,10月14日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可见肝周及盆腔积液200 mL,直肠前直径6 cm包块,其左方见直径6 cm包块,髂血管间隙内见脓苔。考虑盆腔慢性炎性包块,行清除术见包块为实性组织,质脆,灰白色。术后予厄他培南抗感染治疗,输血浆、清蛋白、氨基酸等支持对症治疗。病理回报:低分化鳞癌。低温1周后体温渐增高达40.2℃,考虑术后继发感染,盆腔引流呈脓样,细菌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呋喃妥因敏感,加用硝呋太尔口服、氟康唑及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此后,患者情绪不稳,出现腹泻、肢体麻木等不适,更换磷霉素感染不能控制,体质逐渐衰竭,11月10日拒绝治疗出院,不久即死亡。

    作者:王文慧;郝榆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成本与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消化内科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静脉滴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止血时间、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变化、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每天治疗成本。结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均高于观察组,且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细胞比容改善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5%,37/40)与观察组(95.0%,38/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每天治疗成本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均具有一定疗效,但泮托拉唑治疗成本与出血量均低于奥美拉唑。

    作者:陈光;徐小兵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先天性并指畸形常见不植皮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先天性并指畸形是指先天性相邻两指或两指以上及其相关成分先天性病理性融合,其发病率仅次于先天性多指畸形[1]。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病率为1/2000~1/2500[2],其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占56%~84%。并指畸形的临床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手指及有关组织成分先天性病理相连,同时可伴并连手指被动屈伸及外展内收活动限制。并指畸形按并连程度分型可分为完全性并指、不完全性并指、复合并指;按并连组织结构分型可分为单纯性并指、复杂性并指。并指分离术是先天性并指畸形的唯一治疗方式,其步骤为分离并指、形成指蹼及创面修复,其中为关键的是重建指蹼。先天性并指分离手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分开手指,还要保留手部皮肤的完整性,尽可能形成正常指体轮廓及指蹼,恢复并指功能,尽量减少术后后遗症也是手术治疗的目标[3]。

    作者:张文莉(综述);田晓菲(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报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支架内血栓形成是PCI术后少见且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随着支架植入时高压球囊扩张的普遍应用和标准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改进,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如不能及时处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且致死率高达20%~25%[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近期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现分析如下。

    作者:邢帅;张盼盼;韩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前置胎盘剖宫产时发生产后出血24例分析

    目的:了解前置胎盘所致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寻求减少产后出血的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东、西两分院所收治的51例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前置胎盘产妇,其中24例剖宫产时发生产后出血。结果前置胎盘剖宫产时间与产后出血量、人工流产次数、有无剖宫产史有关,与年龄、有无产前出血无关,胎盘附着前壁、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次数增加胎盘粘连,从而增加剖宫产时产后出血概率;胎盘附着前壁剖宫产时产后出血概率大,同时合并剖宫产史者易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较大;中央型前置胎盘较非中央型前置胎盘易发生产后出血。

    作者:何素丽;杨寰;于桂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妇产科学学习态度调查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妇产科学学习态度,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法对学生进行妇产科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调查。结果(1)绝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要认真学习妇产科学,对学习过程中间插入医学人文知识持赞同态度;(2)对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妇产科学的差别,持“无差别”和“有差别”的学生各占近50%;(3)对妇产科学理论和见习课教学期望,主要观点是多联系临床。结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同样重视妇产科学的学习,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以提高非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教学水平。

    作者:王沛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超早期手术干预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转归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早期手术干预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期分为超早期手术组(发病小于7 h)30例,早期手术组(发病7~<24 h)37例,延迟手术组(发病24~72 h)19例。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比较三组疗效、死亡率及再出血率。结果超早期手术组有效率为[86.67%(26/30)]与早期手术组有效率[75.68%(28/37)]高于延迟手术组[31.58%(1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的死亡率及再出血率低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早期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再出血率,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猛;谷大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儿童先天性鳃裂畸形的研究进展

    鳃裂畸形是由鳃沟或鳃囊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按组织来源分为1、2、3、4四类,以第2鳃裂畸形为常见[1],为75%~90%,其次为第1鳃裂畸形5%~28%。由于第3、4鳃裂畸形诊断困难,文献报道中仅占1%~2%[2-4],但临床中并不罕见,已成为研究热点。近期有研究发现,该病具有遗传倾向[5]。临床研究也发现该病常伴中耳、外耳道及耳郭等局部组织器官发育异常[6]。也有罕见的混合性鳃裂畸形报道[7]。该病多见且手术方式多样,但由于病灶复杂多样、局部重要组织器官解剖关系密切,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因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该病的发病特点、伴发疾病、遗传机制及诊疗方式进行综述。

    作者:梁小雄(综述);李兰;傅跃先(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量表在TUVP术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评分(OABSS)量表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术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9~11月33例具有明显手术指征的行 TUVP 术的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OABSS量表及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前评分及术后3个月电话回访,对比分析TUVP手术前后OABSS及QOL评分情况,探讨TUVP对患者OAB及QOL的影响。结果 TUVP手术前后OABSS总评分(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4个方面总和)、OABSS量表中各项评分及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TUVP术后患者OAB及QOL 明显改善,而OABSS量表作为测评患者OAB症状群新的测评方法有效、简单可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丽;李悦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估丙种球蛋白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病毒性肺炎患儿76例,将其分为丙种球蛋白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处理组(对照组),各38例,疗程1周,并评价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气促、咳嗽症状、肺部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1周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愈率及安全性,能及早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缩短其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未来;李征瀛;郁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社区健康管理在提高中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管理在提高中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6月该中心原发性中年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不愿参与社区健康管理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在2015年1~6月对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估社区健康管理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健康管理能够提高中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帮助患者维持健康的体质量。

    作者:李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丘疹饮治疗小儿湿疹

    湿疹在中医文献中因症状和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成年人和小儿均可见,发于全身的湿疹为“黄水疮”或“浸淫疮”;发于全身为“恶疮”;慢性湿疹叫“湿毒”。中医学上对小儿湿疹命名也多种多样,如奶癣、胎癣、胎敛疮等。小儿湿疹是小儿皮肤科多发、常见疾病,临床以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伴剧烈瘙痒为特征,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起初见于头面部,可蔓延至躯干及四肢,有的皮疹表面附着白色鳞屑,破溃后结成淡黄色薄痂,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

    作者:夏睿明;刘荣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PET/CT应用于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临床价值、疗效评价及残留病灶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PET/CT检查考虑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153例,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筛选病例并进行分组和统计分析。结果 PET/CT检查诊断阳性率为96.08%(147/153);确诊恶性淋巴瘤患者PET/CT检查的标准摄取值的大值(SUVmax)为9.26~10.94,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ΔSUV值)为7.54~8.95;非霍奇金淋巴瘤组ΔSUV值高于霍奇金淋巴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进行PET/CT、CT结合超声检查,52例患者中16例经PET/CT检查后调整了CT结合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期;治疗前后ΔSU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均进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34例,二者疗效判断一致21例,不一致13例。结论在恶性淋巴瘤中,PET/CT检查诊断阳性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淋巴瘤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SUV值是PET/CT检查中一项重要指标;PET/CT检查是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检查手段,不但可以通过病灶大小的变化判断疗效,而且能通过SUV值评估残留病灶的代谢情况,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艳;沈丽达;杨小芸;李蓉;张晓芸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急性百草枯中毒3例分析

    百草枯(1,1′-二甲基-4,4′二氯二吡啶),又称对草快,因其除草效果好,对环境基本无污染,所以是我国农业生产及园林种植中广泛使用的除草剂。目前急性百草枯的中毒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极高。本文对本院收治2015年收治的3例饮酒后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王琪燕;谢兴宇;陈伟威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企业医院在转型升级中如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三个作用”

    当前,煤炭行业遭遇了30年以来为严重的行业危机,生产经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恶劣的市场形势,对企业党组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三大作用”,与企业共迎风险、共战危机、共渡难关、共谋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重庆能源永荣矿业有限公司总医院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就如何积极实施党建工作创新,构建党的工作现代化管理体系,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三个作用”,为企业医院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作者:牟春联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更年期综合征高血糖患者38例的控制方法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更年期综合征高血糖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更年期综合征高血糖住院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对其血糖进行控制情况及更年期综合征临床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更年期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空腹血糖控制在3.9~5.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结论在血糖控制基础上对更年期症状辅以强力脑清素片、谷维素片、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症状改善效果较好,并能有效平稳控制更年期高血糖症状,从而对保证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成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PBL教学法在皮肤科临床教学中的探索

    近年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广为关注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中国很多医学院校纷纷开展PBL教学实践,但均处于试探性阶段,在皮肤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更鲜有系统性报道。该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PBL教学法在皮肤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及优缺点,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作者:贾金靖;安金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