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联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较高死亡率和社会压力[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复杂,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组分的改变和功能失调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2-3]。肠道菌群由上万亿个共生微生物组成,以人体内的营养成分维持生存和代谢,并与人体共同对外界的环境因素做出反应,进行代谢和免疫活动维持人体健康[4]。然而,肠道菌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本文主要从2个方面对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1)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2)肠道菌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直接风险因素,旨在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作者:张茂山;王玉(综述);杜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为培养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大胆探索课程整合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该校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2门课程整合和优化,以形成性评价检验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效果。课程体系分模块化教学和检验,并引入课堂讨论、考勤、分段测验等方式多方面评价学习态度、知识体系、综合素质。连续2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整合和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含彦;郭冬梅;易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评分(OABSS)量表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术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9~11月33例具有明显手术指征的行 TUVP 术的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OABSS量表及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前评分及术后3个月电话回访,对比分析TUVP手术前后OABSS及QOL评分情况,探讨TUVP对患者OAB及QOL的影响。结果 TUVP手术前后OABSS总评分(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4个方面总和)、OABSS量表中各项评分及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TUVP术后患者OAB及QOL 明显改善,而OABSS量表作为测评患者OAB症状群新的测评方法有效、简单可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丽;李悦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引导的学习(CBS)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CBS教学法在2012级临床专业学生中进行理论教学,教学结束后用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以期末考试测试学生成绩,并将2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以CBS教学的学生平均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平均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CBS 教学组,CBS 教学章节的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章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BS教学法不但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敖弟书;宋鸿;周安;周艳萌;程友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先天性并指畸形是指先天性相邻两指或两指以上及其相关成分先天性病理性融合,其发病率仅次于先天性多指畸形[1]。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病率为1/2000~1/2500[2],其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占56%~84%。并指畸形的临床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手指及有关组织成分先天性病理相连,同时可伴并连手指被动屈伸及外展内收活动限制。并指畸形按并连程度分型可分为完全性并指、不完全性并指、复合并指;按并连组织结构分型可分为单纯性并指、复杂性并指。并指分离术是先天性并指畸形的唯一治疗方式,其步骤为分离并指、形成指蹼及创面修复,其中为关键的是重建指蹼。先天性并指分离手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分开手指,还要保留手部皮肤的完整性,尽可能形成正常指体轮廓及指蹼,恢复并指功能,尽量减少术后后遗症也是手术治疗的目标[3]。
作者:张文莉(综述);田晓菲(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是儿童常见的由化脓性细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常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1]。B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儿童BM常见的致病菌[2-3]。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数量的增加使BM的治疗更加困难。随着B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的普及,发达国家BM的发病率显著下降[4-5]。疫苗接种对儿童BM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因此,更多BM相关疫苗亟待研究。目前,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正处于研究阶段。本研究就细菌性脑膜炎相关疫苗的研究及儿童BM的早期预防作一综述。
作者:黄梦媛(综述);洪思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通过鉴别小包装黄柏饮片及其混伪品,从而制订基层医疗机构的验收标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黄柏为芸香科黄柏属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干燥树皮,该文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可以采用性状、理化、显微等简易鉴别技术对小包装黄柏饮片进行鉴别及验收。结果市场上出现了几种常见的混伪品作为伪黄柏使用。正品黄柏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外表面黄褐或黄棕色,味极苦,嚼之有黏性,紫外灯下断面显亮黄色荧光。粉末含草酸钙方晶及晶纤维。但混伪品微苦涩,嚼之渣甚多,有麻舌感。紫外灯下断面无荧光,粉末不含晶纤维。结论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处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小包装的黄柏饮片应以外表面黄褐或黄棕色,味极苦,嚼之有黏性,紫外灯下断面显亮黄色荧光及粉末含晶纤维多者为佳。
作者:高妍;徐敏;刘朵;钱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由于课时有限,使得病理学教学存在基础脱离临床、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模块式教学法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改变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开拓科研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病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丽珍;卢林明;黄小梅;朱晓群;周珏;顾倩;周芳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PM2.5)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PM2.5影响心脏功能的机制。方法在重庆市区采集PM2.5,选取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对照组和实验染毒组[包括PM2.5低浓度组(1.0 mg/0.25 mL)、PM2.5中浓度组(3.0 mg/0.25 mL)、PM2.5高浓度组(8.0 mg/0.25 mL)]每组10只。采用气管滴注法进行PM2.5染毒,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同时检测心肌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机体肺灌注PM2.5后心血管系统的炎性反应和心脏功能变化。结果大鼠PM2.5染毒后,不同浓度实验染毒组大鼠心肌细胞水肿程度加深,心肌纤维呈波浪状排列,形态异常;实验染毒组大鼠血清cTn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P<0.05),PM2.5高浓度组大鼠cTnT水平明显高于PM2.5中、低浓度组,但PM2.5中、低浓度组大鼠cTnT水平无明显差异。实验染毒组大鼠心肌组织IL-6、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PM2.5浓度有关。结论 PM2.5引起Wistar大鼠心脏组织结构损伤,心血管系统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大鼠心脏功能出现损伤,提示PM2.5可能通过炎性反应损伤机体心血管系统,雾霾可能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袁凌珂;章明徐;朱娱;张可珺;邓少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为了更快地传播、交流医学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我们特别欢迎各类基金课题论文,基金课题论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基金课题所产生的论文。本刊将以优惠价格,优先安排发表,鼓励基金课题作者踊跃投稿。基金项目需写明基金名称及编号,并附单位证明,否则无效。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培他滨(TX)治疗老年晚期三阴乳腺癌(TNBC)的疗效及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临床分期为ⅢA~C、Ⅳ期的原发性老年晚期 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TX组和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TP)组各27例。TX组:紫杉醇脂质体15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卡培他滨1000 mg/m2,第1~14天口服,每天2次,同时给予维生素B630 mg口服,每天3次,预防手足综合征,21 d为1个周期;TP组:紫杉醇脂质体15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25 mg/m2,第1~3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两组疗效,多不超过6个周期。待所有患者完成化疗后对比分析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4例老年晚期TNBC辅助化疗中,总有效率为68.5%(37/54)。TP组有效率[63.0%(17/27)]高于TX组[74.1%(20/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3,P=0.379);TX组手指足综合征发生情况明显高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20, P=0.000);且TP组恶心、呕吐反应发生情况明显高于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72,P=0.001);两组脱发,肝、肾功能异常和血液学毒性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分期为ⅢA~C、Ⅳ期老年晚期TNBC患者的辅助化疗中,TX方案与TP方案近期疗效相当。TX方案减轻了老年晚期TNBC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情况,但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增加;因此,在提前预防手足综合征的情况下,TX方案可以作为老年晚期TNBC辅助化疗方式之一。
作者:阮寒光;周学亮;程晓华;邬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 SID )是儿童大脑不能有效地整合感觉信息,从而导致儿童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表现为学习、专注力、姿势控制、小肌肉协调、情绪、生活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其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低自尊心和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中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儿童会持续终身。儿童SID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与现代儿童的生活模式息息相关,现已成为一种“时代病”。本文就儿童SID的原因及其治疗作一综述,以预防儿童SID的发生,提高儿童SID的治愈率。
作者:白玲玲(综述);郭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宫颈癌误漏诊可导致延误治疗,加速病程发展。现将1例宫颈癌术后未控患者合并感染诊断为盆腔感染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宫颈癌误漏诊可导致延误治疗,加速病程发展。现将1例宫颈癌术后未控患者合并感染诊断为盆腔感染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28岁,主因宫颈癌术后2个多月,发热4 d,发现盆腔包块1 d,于2015年9月24日入院。患者2个多月前因宫颈低分化鳞癌Ⅰb二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切缘及淋巴结阴性,出院后未遵医嘱放疗。9月8日门诊B超提示盆腔70 mm×25 mm液性暗区,口服抗生素治疗。入院前4d无诱因间断发热,且夜间明显,体温高达39.1℃。9月23日B超提示:阴道残端上方可见一不均质低回声团,约58 mm×44 mm×38 mm,内见暗区约42 mm×26 mm×15 mm,盆腔左侧可探及63 mm×50 mm×48 mm不均质回声,可见不规则暗区,盆腔右侧可探及一低回声团39 mm×34 mm×32 mm,与周围肠管关系密切。超声结果提示:盆腔囊实性肿物,盆腔积液。入院查体:体温37.1℃,一般情况可,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结果显示:阴道通畅,有黄色分泌物,壁光滑,残端愈合好,无触痛。肛门检查结果显示:阴道与直肠间可触及50 mm×40 mm包块,边界不清,不活动,有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85×109 L-1,中性粒细胞(NE)81.8%。入院诊断:宫颈癌术后盆腔感染,给予头孢唑肟、奥硝唑抗感染治疗。9月27日患者诉腰骶部疼痛不适,体温高达39.5℃,复查血常规WBC 11.63×109 L-1,NE 86.7%,C反应蛋白(CRP)>200 mg/L。9月28日阴道检查结果显示:阴道残端周围水肿,可见脓苔,后壁与直肠间5 cm质硬包块,边界不清,触痛,阴道残端左侧角有一包块,大小不清。给予拜福乐(盐酸莫西沙星片)及奥硝唑抗感染治疗。此后患者出现持续腰骶部疼痛、不适,间断高热,但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超声检查未见异常。10月2日复查血常规WBC 15.36×109 L-1,NE 82.8%,CRP 50 mg/L,拜福乐及奥硝唑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及支持治疗。10月5日B超检查:盆腔积液,盆腔及右侧髂窝包块,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清亮液体15 mL。10月7日体温高达40.1℃,妇科检查:阴道残端可见白色脓苔样物,后壁与直肠间可及7 cm×6 cm质硬包块,边界不清,较治疗前软,无触痛,阴道残端无触痛,盆腔未触及明显包块。血常规WBC 15.44×109 L-1,NE 86.4%,继续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盆腔CT扫描:盆腔内见多发不规则炎性包块影,肠管包绕,部分病灶与肠管分界不清。外科会诊考虑肠间小脓肿,超声引导下穿刺右侧髂窝液性暗区,抽出黄色浑浊液体120 mL。10月10日体温高达40.2℃,腹部检查: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血常规WBC 16.28×109 L-1,NE 87.4%,CRP 135 mg/L。感染科会诊:发热近20 d,7~8 h出现1次体温高峰,高达40.7℃,考虑由感染所致,给予美罗培南联合氟康唑抗感染治疗。再次超声引导下穿刺右侧髂窝液性暗区,抽出黄色浑浊液体110 mL,送检。10月12日体温高达39.8℃,腹部检查: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WBC 21.11×109 L-1,NE 91.9%,CRP 196 mg/L。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输血浆等支持治疗。多次血培养、盆腔积液培养未培养出细菌。病情无好转,10月14日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可见肝周及盆腔积液200 mL,直肠前直径6 cm包块,其左方见直径6 cm包块,髂血管间隙内见脓苔。考虑盆腔慢性炎性包块,行清除术见包块为实性组织,质脆,灰白色。术后予厄他培南抗感染治疗,输血浆、清蛋白、氨基酸等支持对症治疗。病理回报:低分化鳞癌。低温1周后体温渐增高达40.2℃,考虑术后继发感染,盆腔引流呈脓样,细菌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呋喃妥因敏感,加用硝呋太尔口服、氟康唑及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此后,患者情绪不稳,出现腹泻、肢体麻木等不适,更换磷霉素感染不能控制,体质逐渐衰竭,11月10日拒绝治疗出院,不久即死亡。
作者:王文慧;郝榆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缺血性卒中(IS)的发病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该院神经内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典型卒中患者,将其分为IS组5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6例,通过颈动脉B超检测两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并进行对比分析;按IMT进行分组,各组间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IS发病风险。结果(1)女性患者的IMT[(1.18±0.37)mm]较男性患者[(1.06±0.22)mm]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组IMT平均值为(1.17±0.35)mm,较TIA组IMT平均值[(1.04±0.23)mm]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性别、吸烟、血压等因素对颈动脉IMT值均有一定影响。结论 IMT与IS发病率密切相关,对IS发病风险的预测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亚;汤永红;周成芳;周弟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妇产科学学习态度,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法对学生进行妇产科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调查。结果(1)绝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要认真学习妇产科学,对学习过程中间插入医学人文知识持赞同态度;(2)对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妇产科学的差别,持“无差别”和“有差别”的学生各占近50%;(3)对妇产科学理论和见习课教学期望,主要观点是多联系临床。结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同样重视妇产科学的学习,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以提高非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教学水平。
作者:王沛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妇科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50例阴道分娩出血产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0例阴道分娩无产后出血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及既往病史。结果观察组产妇中,>35岁者占58.00%(29/50),高于对照组的16.00%(8/50);胎次大于3次者占72.00%(36/50),高于对照组的22.00%(11/50);经产妇者占62.00%(31/50),高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胎盘粘连、妊娠高血压、宫缩乏力、胎盘滞留、不良孕产史、重度贫血、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症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胎盘粘连、妊娠高血压、宫缩乏力、胎盘滞留、不良孕产史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在产妇分娩后应给予积极、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干预,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作者:胥加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测定,探讨BNP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因慢性呼吸困难在该院呼吸科及心内科的住院患者264例,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将其分为单纯肺部疾病组(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89例)和左心力衰竭组(75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并行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1)单纯肺部疾病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及左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分别为(83.26±14.84)、(330.24±38.10)、(1180.73±100.51)pg/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BNP水平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适诊断分界点为95.00 pg/mL,准确率为83.5%;诊断左心力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适诊断分界点为310.50 pg/mL,准确率为84.2%。(3)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BNP佳临界值单独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准确率分别为66.7%、72.7%和83.5%,单独诊断左心力衰竭的准确率分别为64.3%、70.1%和84.2%。结论(1)血浆BNP参与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及左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一项早期诊断心功能不全的指标。(2)临床疑诊结合血浆BNP水平检测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左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吴颖;高蔚;施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应激性高血糖在创伤患者中非常普遍,有研究表明94%的创伤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症[1],而显著的应激性高血糖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2],是导致患者残废或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创伤救治临床工作中对血糖的积极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降低炎症递质水平,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已形成一定的共识。本研究就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进行血糖干预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涛(综述);唐召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治疗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手术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硝酸甘油降压治疗,观察组术中给予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降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降压前(T0)、降压后5 min(T1)、降压后30 min(T2)、缝合皮肤时(T3)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降压后T1、T2、T3时间点,两组血压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对应时间点下降压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后T1、T2、T3时间点,观察组心率减慢,而对照组心率增快,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抑制硝酸甘油降压时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增强降压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合并高血压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马玉洋;郝钢华;戴莉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成人及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2014年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 Guideline、MD Consult、EBSCO、Science数据库,收录已公开发表的有关iNO治疗ARDS的中、英文文献,以肾功能损伤、颅内出血或脑白质软化(PVL)、视网膜病变、颅神经损伤等发生率作为终点疗效观察指标,得出合并后疗效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然后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估,按纳入、排除标准对合格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iNO治疗组患者中发生肾功能损伤例数(93例)高于对照组(5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PVL 例数(26例)与对照组(39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神经损伤例数(6例)低于对照组(9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损伤:视网膜病变例数(9例)低于对照组(1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O治疗ARDS会增加成人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因此不推荐使用iNO治疗有肾功能损伤的ARDS成人患者。
作者:刘亚男;江德鹏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