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林;林荣华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医学基础课,但在实际教学中本门课的教育与学习存在诸多问题,该校病免教研室针对学生教育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作者:刘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噻吩吡啶类药物,在血小板表面选择性并不可逆地阻断腺苷二磷酸(ADP)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1]。其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该转化经过2个步骤,涉及许多种酶,如:CYP1A2、CYP2C19、CYP2B6、CYP2C9、CYP3A4、CYP35和 PON1,其中 CYP2C19被认为参与了上述2个步骤[2]。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被基因多态性限制[3],尽管使用负荷剂量300 mg,随后维持剂量75 mg的标准治疗方案,仍然有约30%的患者在负荷剂量24 h后测试显示高血小板活性,从而提出了氯吡格雷抵抗(CR),且普遍认为CR与再发缺血事件风险增加相关[4-6]。导致CR的机制可能是多因素的,包括外在和内在因素:(1)外在因素有患者不遵医嘱,服用不恰当剂量或减少剂量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内在因素包括血小板高反应性、药物经肠道吸收变异性,以及基因多态性。本文从CR的基因和非基因因素,尤其是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氯吡格雷与P-糖蛋白(PPIs)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唐芸(综述);马厚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前置胎盘所致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寻求减少产后出血的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东、西两分院所收治的51例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前置胎盘产妇,其中24例剖宫产时发生产后出血。结果前置胎盘剖宫产时间与产后出血量、人工流产次数、有无剖宫产史有关,与年龄、有无产前出血无关,胎盘附着前壁、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次数增加胎盘粘连,从而增加剖宫产时产后出血概率;胎盘附着前壁剖宫产时产后出血概率大,同时合并剖宫产史者易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较大;中央型前置胎盘较非中央型前置胎盘易发生产后出血。
作者:何素丽;杨寰;于桂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DEK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快捷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法检测185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DE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DEK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6.49%(160/185),明显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64.86%(12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EK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浸润越深,DEK蛋白表达越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K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粟连秀;张兆明;陆惠军;韦翠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支架内血栓形成是PCI术后少见且为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随着支架植入时高压球囊扩张的普遍应用和标准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改进,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如不能及时处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且致死率高达20%~25%[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近期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现分析如下。
作者:邢帅;张盼盼;韩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是儿童常见的由化脓性细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常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1]。B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儿童BM常见的致病菌[2-3]。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数量的增加使BM的治疗更加困难。随着B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的普及,发达国家BM的发病率显著下降[4-5]。疫苗接种对儿童BM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因此,更多BM相关疫苗亟待研究。目前,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正处于研究阶段。本研究就细菌性脑膜炎相关疫苗的研究及儿童BM的早期预防作一综述。
作者:黄梦媛(综述);洪思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作者在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作者使用参考文献时应参照本刊稿约要求书写完整,且依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并在论文中做相应标注。参考文献宜选用新近2~3年内的权威性国内外学术期刊,网上非文献数据库资料不宜引用。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气囊助产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2015年该院拟行自然分娩的4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气囊助产组,各200例,予以相同的产科处理,气囊助产组在分娩过程中宫口开至2~4 cm时使用气囊扩张助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气囊助产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气囊助产组自然分娩率高,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后2 h阴道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率和缩宫素使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母婴并发症及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助产技术在自然分娩中是一个简单、有效、安全的助产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小艳;王华;赵小苏;刘兰平;张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女性更年期综合征高血糖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更年期综合征高血糖住院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对其血糖进行控制情况及更年期综合征临床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更年期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空腹血糖控制在3.9~5.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结论在血糖控制基础上对更年期症状辅以强力脑清素片、谷维素片、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症状改善效果较好,并能有效平稳控制更年期高血糖症状,从而对保证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成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引导的学习(CBS)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CBS教学法在2012级临床专业学生中进行理论教学,教学结束后用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以期末考试测试学生成绩,并将2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以CBS教学的学生平均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平均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CBS 教学组,CBS 教学章节的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章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BS教学法不但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敖弟书;宋鸿;周安;周艳萌;程友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套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9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76例直肠黏膜内套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使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出院后均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5.79%)略高于对照组(10.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套叠明显优于单用消痔灵疗效,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展易;杨昌谋;郭俊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临床价值、疗效评价及残留病灶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PET/CT检查考虑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153例,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筛选病例并进行分组和统计分析。结果 PET/CT检查诊断阳性率为96.08%(147/153);确诊恶性淋巴瘤患者PET/CT检查的标准摄取值的大值(SUVmax)为9.26~10.94,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ΔSUV值)为7.54~8.95;非霍奇金淋巴瘤组ΔSUV值高于霍奇金淋巴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进行PET/CT、CT结合超声检查,52例患者中16例经PET/CT检查后调整了CT结合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期;治疗前后ΔSU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均进行PET/CT检查评估疗效34例,二者疗效判断一致21例,不一致13例。结论在恶性淋巴瘤中,PET/CT检查诊断阳性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淋巴瘤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SUV值是PET/CT检查中一项重要指标;PET/CT检查是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检查手段,不但可以通过病灶大小的变化判断疗效,而且能通过SUV值评估残留病灶的代谢情况,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艳;沈丽达;杨小芸;李蓉;张晓芸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总结医用胶粘合小儿面部皮肤裂伤口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小儿面部皮肤裂伤患儿126例,将其随机分为粘合组与缝合组,其中粘合组66例,清创后使用医用胶粘合皮肤裂口。缝合组60例,应用丝线缝合。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愈合外观满意度。结果粘合组手术时间[(10.30±2.72)min]短于缝合组[(15.63±3.54)min],术后1周总并发症发生率[7.6%(5/66)]低于缝合组[23.3%(14/60)],伤口愈合外观优良率[56.1%(37/66)]高于缝合组[30.0%(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缝合方法相比,医用胶粘合方法伤口对合严密、瘢痕小、外表美观、无缝线瘢痕、无须拆线、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护理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郝舒;李勤;黄双;袁丽;贺显燕;刘晓青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为培养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大胆探索课程整合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该校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2门课程整合和优化,以形成性评价检验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效果。课程体系分模块化教学和检验,并引入课堂讨论、考勤、分段测验等方式多方面评价学习态度、知识体系、综合素质。连续2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整合和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含彦;郭冬梅;易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鳃裂畸形是由鳃沟或鳃囊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按组织来源分为1、2、3、4四类,以第2鳃裂畸形为常见[1],为75%~90%,其次为第1鳃裂畸形5%~28%。由于第3、4鳃裂畸形诊断困难,文献报道中仅占1%~2%[2-4],但临床中并不罕见,已成为研究热点。近期有研究发现,该病具有遗传倾向[5]。临床研究也发现该病常伴中耳、外耳道及耳郭等局部组织器官发育异常[6]。也有罕见的混合性鳃裂畸形报道[7]。该病多见且手术方式多样,但由于病灶复杂多样、局部重要组织器官解剖关系密切,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因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该病的发病特点、伴发疾病、遗传机制及诊疗方式进行综述。
作者:梁小雄(综述);李兰;傅跃先(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经过多年的实践,该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使一大批有创新实践热情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得到了培养。该文从四大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1)在创新保障机制上要完善六点措施,即组织和管理保障、制度和政策保障、经费和时间保障、实行导师负责制、建立例会制度、建立交流合作平台;(2)在创新管理机制上要做好四点工作,即严格项目评审环节、落实中期检查工作、审核结题验收材料、规范项目材料档案;(3)在创新激励机制上制定好激励学生的政策和激励教师的政策;(4)在创新评价机制上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体系。以期能提供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机制。
作者:陈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PM2.5)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PM2.5影响心脏功能的机制。方法在重庆市区采集PM2.5,选取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对照组和实验染毒组[包括PM2.5低浓度组(1.0 mg/0.25 mL)、PM2.5中浓度组(3.0 mg/0.25 mL)、PM2.5高浓度组(8.0 mg/0.25 mL)]每组10只。采用气管滴注法进行PM2.5染毒,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同时检测心肌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机体肺灌注PM2.5后心血管系统的炎性反应和心脏功能变化。结果大鼠PM2.5染毒后,不同浓度实验染毒组大鼠心肌细胞水肿程度加深,心肌纤维呈波浪状排列,形态异常;实验染毒组大鼠血清cTn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P<0.05),PM2.5高浓度组大鼠cTnT水平明显高于PM2.5中、低浓度组,但PM2.5中、低浓度组大鼠cTnT水平无明显差异。实验染毒组大鼠心肌组织IL-6、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PM2.5浓度有关。结论 PM2.5引起Wistar大鼠心脏组织结构损伤,心血管系统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大鼠心脏功能出现损伤,提示PM2.5可能通过炎性反应损伤机体心血管系统,雾霾可能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袁凌珂;章明徐;朱娱;张可珺;邓少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呼吸机依赖患者的程序化脱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8例产生呼吸机依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经验性脱机训练方式,观察组行程序化脱机训练方式。结果观察组总脱机成功率为95.8%(23/24),对照组总脱机成功率为83.3%(2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依赖患者进行脱机时参照程序化的脱机方式可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
作者:古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测定,探讨BNP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因慢性呼吸困难在该院呼吸科及心内科的住院患者264例,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将其分为单纯肺部疾病组(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89例)和左心力衰竭组(75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并行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1)单纯肺部疾病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及左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分别为(83.26±14.84)、(330.24±38.10)、(1180.73±100.51)pg/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BNP水平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适诊断分界点为95.00 pg/mL,准确率为83.5%;诊断左心力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适诊断分界点为310.50 pg/mL,准确率为84.2%。(3)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BNP佳临界值单独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准确率分别为66.7%、72.7%和83.5%,单独诊断左心力衰竭的准确率分别为64.3%、70.1%和84.2%。结论(1)血浆BNP参与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及左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一项早期诊断心功能不全的指标。(2)临床疑诊结合血浆BNP水平检测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左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吴颖;高蔚;施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与痔上黏膜环状切除吻合术(PPH)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ST组和PPH组各60例,分别采用TST和PPH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总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便血评分、住院时间、肛门坠胀感、肛门狭窄、尿潴留、复发、满意度评分等指标。结果 PPH组治愈率为91.7%(55/60),TST组治愈率为90.0%(54/6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尿潴留、肛门坠胀感、术后便血评分、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等均优于P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狭窄、复发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PH比较,TST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彭华林;林荣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