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英;黄健欢;廖志群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部位生长[1],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症状是慢性盆腔痛、痛经、不孕等,其发病率为10%~15%[2]。生长部位主要位于盆腔内以卵巢、宫骶韧带及子宫直肠陷凹常见,但也可见于肺、脐、膀胱、肠道、输尿管、脑及腹壁等部位。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是常见的盆腔以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疾病,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后AIEM 患者数量有较明显上升趋势[3]。AIEM 也可见于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和腹腔镜检查术后[4]。据文献报道,AIEM发生率为0.03%~0.47%[5],该病发生率虽低,但剖宫产后AIEM的发生率占AIEM的90%[6]。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月经期间,腹部切口瘢痕处出现疼痛,疼痛处触及痛性硬结,并随月经周期性变化,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利用超声、CT、MRI及针吸细胞学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AIEM目前仍以手术切除治疗及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为主。现将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瑞伟(综述);彭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该院儿科接受静脉滴注的288例患儿,根据不同静脉滴注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钢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渗漏、脱管、堵管、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提高门诊患者的满意度,促进门诊医疗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运用调查表对该院622名门诊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和数据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用鱼骨图法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质量的持续改进。结果以每3个月为单位,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纵向对比,大部分指标均有提高,总体满意度增长率为6.50%,特别对各部门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提高较明显,增长率为6.74%。结论运用鱼骨图和调查表分析,对门诊服务质量的改进有一定作用,其中非医疗技术性因素引导的患者满意度,相对容易改善和控制,但涉及医疗技术的满意度,由于其特殊性,短时间改善不明显。
作者:喻其敏;陆昌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内容已经纳入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但该门课程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选择不精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老套、师资匮乏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使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该文结合教学工作实践,重点讨论如何对《精神科护理学》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作者:姜欣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COPD患者90例,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改善情况、肺功能及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中医症候改善情况、肺功能及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玲;彭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建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信息平台对基层医院PICC置管后管理整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2012年1~12月(建立PICC维护信息平台前)在基层医院行PICC置管患者102例为对照组;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建立PICC维护信息平台后)置管患者168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PICC置管患者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并分析原因。结果 PICC并发症发生率从平台建立前的32.4%(33/102)降低到建立后的11.3%(19/168);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从(68.5±19.2)d延长至(106.8±21.1)d;非计划拔管率从24.5%(25/102)降至6.5%(11/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基层医院PICC维护信息平台对PICC置管后护理管理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作用。
作者:侯海霞;吴大芝;田会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肺科收治的49例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所有患者肺部感染治愈和好转,肺结核治愈46例,治愈率为93.88%,复治8例,复治耐药1例,经调整复治方案得以治愈,死亡2例(合并肺鳞癌1例,呼吸衰竭1例)。(2)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时,往往会忽略结核的中毒症状及诊断,并发症多,男性患者多见。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二者临床症状表现有许多相同之处,容易漏、误诊,二者相互影响,增加了诊断治疗的难度。
作者:程毅力;岑明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完善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方法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重庆市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现况,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分布公平性、利用效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庆市医院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少、资源配置不足、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结论加快区域卫生规划改革步伐,调整区域内医疗资源总量与结构;在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应创新卫生人员培养模式,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在人才管理方面,把“绩效管理”与“激励管理”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医护人员从业资格比例,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善用媒体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卫生队伍素质。
作者:刘颖;刘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课题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者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文献导读模式相结合,在学生系统掌握免疫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文献阅读、追踪前沿热点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调动了学生的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
作者:杨承英;郭晟;陈永文;吴玉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该院住院的221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段分为A、B两组。A组为老年人(65~92岁)126例,B组为中青年人(18~64岁)95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各临床指标(意识障碍、血尿素氮大于7 mmol/L、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低血压的发生情况)、CURB-65评分、合并的基础疾病、疗程、费用及死亡率。结果 A组患者意识障碍、血尿素氮大于7 mmol/L、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低血压的发生率及CURB-65评分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多于B组,且疗程长、费用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AP患者病情重、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疗程长、费用高,因此对于老年CAP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作者:纪颖;安晓杰;邓赶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将参与式教学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方法随机选取该校临床医学本科4个班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其中2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照组),另外2个班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观察组),比较两组学生的总成绩。结果观察组学生病例分析题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与式教学法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师生的积极性都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鱼”、“渔”兼得。
作者:高洁;李日著;朱名毅;蒙山;赵爽;卢露碧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接受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夜间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在内的护理干预,对控制血糖水平有较大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熊梅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断巩膜缝线及眼球按摩调整眼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院眼科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诊治的52例(56眼)青光眼患者,均行边长为4 mm的三角形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如术后眼压偏高,应用术后断巩膜缝线及眼球按摩。结果术后第1~2 d:5眼浅前房;9眼眼压偏高(>21 mm Hg,1 mm Hg=0.133 kPa)行眼球按摩。术后第3~7 d:2眼浅前房;8眼眼压偏高(>16 mm Hg),眼球按摩后眼压小于18 mm Hg;9眼经眼球按摩后眼压大于18 mm Hg,表面麻醉后断1根巩膜缝线,5眼断2根巩膜缝线。术后6个月(3眼失访):49眼眼压9~21 mm Hg,4眼眼压大于21 mm Hg(滴降眼压滴眼液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青光眼行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断巩膜缝线及眼球按摩,可有效调整眼压,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邱艳飞;胡锡彬;何建中;钟敏;赖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ADV经治复发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经ADV治疗停药后复发的慢性乙肝患者162例。根据随机和自愿原则分为ADV联合LAM治疗组(联合治疗组)78例和ETV单药治疗组(单药治疗组)84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抗乙肝病毒治疗采用ADV 10 mg、LAM 100 mg,每天1次;单药治疗组采用ETV 0.5 mg,每天1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24、36、48周抽血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肌酐、血磷、肌酸激酶、血常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 e 抗原(HBeAg)、乙肝病毒 e 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比较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 转阴率和HBeAg 血清转换率。结果治疗后12、24、36、48周联合治疗组 ALT 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与抗病毒药物有关的安全问题。结论对ADV经治停药复发慢性乙肝患者ADV 联合LAM 治疗与ETV 单药治疗在ALT复常、HBV-DNA转阴和HBeAg转阴方面均可取得很好疗效,部分患者可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两组疗效基本一致。
作者:饶文;何吕富;苗玉永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临床诊断学是由医学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程,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因此,诊断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存在医学生数量增加,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实践机会缺乏等问题。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临床诊断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际动手机会,提高教学效果,节约教学资源。虚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的4个主要部分(问诊、系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判读和临床基本操作)中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岩;李艳霞;路岩;张盛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论文前言(亦称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范围和相关领域研究概况,说明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可简述本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及前景,但切忌写成讨论、综述和回顾,一般要求在200个汉字以内。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实施之前系统地计划和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核心的环节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中所贯彻的设计理念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说课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实践性强的教研形式。作者以《药用植物学》课程中“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章节内容为代表举例,从具体的课程分析(包括教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把握)、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从新课的引入和讲授、课堂总结归纳)等方面探讨了该内容说课的设计思路,旨在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作者:朱芸;王翔飞;李鹏;唐辉;谭勇;王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重因素聚集为特征,以多个靶器官损害为主要改变的代谢综合征(SM)患者越来越多,而SM 合并急性胰腺炎(AP)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有研究报道,SM与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作为判断AP严重程度、预后的指标之一[1]。但是,目前SM合并AP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罗世君(综述);孙勇;赵峰;吴倩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浅前房在明暗光线下房角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的浅前房[周边前房深度小于1/3角膜厚度(CT)]患者30例(51眼)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双眼分别在正常照明和暗室内进行UBM检查,每只眼顺时针进行8个钟点位的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虹膜与小梁网接触者,并将有虹膜与小梁网接触眼记录为暂时性房角关闭眼。结果静态下房角分级情况:窄Ⅳ45眼(88.24%),窄Ⅱ6眼(11.76%)。所有患者房角镜动态检查均无房角粘连闭合。51眼浅前房在暗室内和正常照明下暂时性房角关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级周边前房眼在暗室内暂时性房角关闭率高于正常照明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浅前房患者进行UBM检查能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房角的转归,甚至能对部分暂时性房角关闭进行预防性激光治疗,阻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英;谭薇;田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急救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急诊颅脑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诊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5.6%)显著高于对照组(71.1%),且观察组的抢救时间[(17.8±7.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34.6±10.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急诊急救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
作者:冯灿;莫丽丹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