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薇
目的:评价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该院儿科接受静脉滴注的288例患儿,根据不同静脉滴注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钢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渗漏、脱管、堵管、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作者在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作者使用参考文献时应参照本刊稿约要求书写完整,其依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并在论文中做相应标注。参考文献宜选用新近2~3年内的权威性国内外学术期刊,网上非文献数据库资料不宜引用。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人体形态学是高等护理教育基本、重要的课程之一,包含解剖学、组织胚胎学2门医学基础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活跃性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经辽宁中医药大学解剖组胚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并结合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逐渐探索出一套可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效方法,如优化课件和教学内容、设置实验课课程、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等,取得很好效果。
作者:王玥;张浩;于嵩;王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宫颈普通电刀锥切术(EKC)和宫颈环行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妇科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39例CINⅢ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EKC治疗的67例患者作为EKC组,同期接受LEEP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LEEP组。比较EKC和LEEP 2种手术方法治疗CINⅢ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KC组锥切标本高度大于LEEP组,LEEP组宫颈内口切缘阳性率高于EK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EKC组术后病灶残留率低于LE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EKC组术后病变复发率低于LE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KC组术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率低于LE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KC和LEEP 2种治疗CINⅢ的方法均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但EKC治疗在标本大小、复发率及高危HPV持续感染方面要优于LEEP。
作者:张阳;王芳;李大兵;钱卫卫;闫洪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7月在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HIFU组和HIFU联合LNG-IUS组,各20例。治疗前和治疗后2、3、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检测血浆P物质水平;测量治疗后3、6个月子宫体积。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3、6个月VAS及血浆P物质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IFU联合LNG-IUS组降低程度优于HIF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整个HIFU治疗及放置LNG-IUS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HIFU联合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较单纯HIFU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鑫;乔海;张瑞涛;吴庆蓉;陈锦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部位生长[1],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症状是慢性盆腔痛、痛经、不孕等,其发病率为10%~15%[2]。生长部位主要位于盆腔内以卵巢、宫骶韧带及子宫直肠陷凹常见,但也可见于肺、脐、膀胱、肠道、输尿管、脑及腹壁等部位。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是常见的盆腔以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疾病,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后AIEM 患者数量有较明显上升趋势[3]。AIEM 也可见于子宫切除术、异位妊娠和腹腔镜检查术后[4]。据文献报道,AIEM发生率为0.03%~0.47%[5],该病发生率虽低,但剖宫产后AIEM的发生率占AIEM的90%[6]。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月经期间,腹部切口瘢痕处出现疼痛,疼痛处触及痛性硬结,并随月经周期性变化,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利用超声、CT、MRI及针吸细胞学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AIEM目前仍以手术切除治疗及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为主。现将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瑞伟(综述);彭松(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结肠镜检查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9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结肠镜检查的护理与指导,干预组在结肠镜检查准备时、检查中、检查后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结肠镜接受率、护理满意度及医疗投诉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对肠镜接受率、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医疗投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焦虑、紧张及恐惧的心理状态,提高了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了医疗投诉发生率。
作者:张慧;查小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具体机制仍处在研究阶段,包括钙超载线粒体通透转换孔道、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炎症因子、核转录因子、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问题,进一步了解IRI机制,以及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预防、治疗IRI仍然是研究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与其相关的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彭方毅(综述);李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Braden量表在骨科脊柱病变患者预防压疮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Braden量表对该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135例脊柱病变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按照得分划分为低、中、高、极危组,针对不同危险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中低危组33例(24.4%),中危组26例(19.3%),高危组22例(16.3%),极危组13例(9.6%),压疮发生率为5.9%(8/135)。压疮危险因素分值由小到大分布,在压疮危险组为活动情况、摩擦和剪切力、行动能力、感觉、营养、潮湿,而在发生压疮组依次为活动情况、摩擦和剪切力、感觉、行动能力、营养、潮湿,两组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脊柱病变患者的压疮发生危险因素与该病的特征密切相关,正确使用Braden量表进行危险分层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压疮的发生。
作者:张德伟;王宗桂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ADV经治复发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经ADV治疗停药后复发的慢性乙肝患者162例。根据随机和自愿原则分为ADV联合LAM治疗组(联合治疗组)78例和ETV单药治疗组(单药治疗组)84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抗乙肝病毒治疗采用ADV 10 mg、LAM 100 mg,每天1次;单药治疗组采用ETV 0.5 mg,每天1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24、36、48周抽血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肌酐、血磷、肌酸激酶、血常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 e 抗原(HBeAg)、乙肝病毒 e 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比较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 转阴率和HBeAg 血清转换率。结果治疗后12、24、36、48周联合治疗组 ALT 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与抗病毒药物有关的安全问题。结论对ADV经治停药复发慢性乙肝患者ADV 联合LAM 治疗与ETV 单药治疗在ALT复常、HBV-DNA转阴和HBeAg转阴方面均可取得很好疗效,部分患者可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两组疗效基本一致。
作者:饶文;何吕富;苗玉永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40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填塞组与缝合组各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填塞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鼻部疼痛、头痛、鼻塞、吞咽困难、睡眠困难、拆线及抽出填塞物时疼痛)及出血的VAS均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鼻中隔血肿及穿孔,各有2例和3例出现鼻腔粘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黏膜连续缝合操作简单、方便,是替代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填塞的可行方法。
作者:林波;胡怀军;朱信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临床诊断学是由医学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程,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因此,诊断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存在医学生数量增加,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实践机会缺乏等问题。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临床诊断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际动手机会,提高教学效果,节约教学资源。虚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的4个主要部分(问诊、系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判读和临床基本操作)中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岩;李艳霞;路岩;张盛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接受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夜间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在内的护理干预,对控制血糖水平有较大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熊梅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重因素聚集为特征,以多个靶器官损害为主要改变的代谢综合征(SM)患者越来越多,而SM 合并急性胰腺炎(AP)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有研究报道,SM与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作为判断AP严重程度、预后的指标之一[1]。但是,目前SM合并AP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罗世君(综述);孙勇;赵峰;吴倩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肺科收治的49例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所有患者肺部感染治愈和好转,肺结核治愈46例,治愈率为93.88%,复治8例,复治耐药1例,经调整复治方案得以治愈,死亡2例(合并肺鳞癌1例,呼吸衰竭1例)。(2)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时,往往会忽略结核的中毒症状及诊断,并发症多,男性患者多见。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二者临床症状表现有许多相同之处,容易漏、误诊,二者相互影响,增加了诊断治疗的难度。
作者:程毅力;岑明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化学位移正反相位成像技术对提高脂肪肝患者肝实质内不含脂小病灶检出率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4年重庆市中医院诊治的29例脂肪肝并有2 mm以下结节样病灶的患者,其中单发20例,多发9例,均行动态增强MRI扫描,由2位高年资腹部放射副主任医师会诊得出诊断结论。结果局灶性结节样增生患者5例,肝脏小血管瘤7例,小结节样肝癌及肝内小结节样转移癌17例;3例患者在T1、T2及FST1WI、FST2WI成像序列均无明显显示,呈接近等信号,化学位移反相位T1WI成像小结节相对肝实质呈高信号;26例患者病灶FST2WI有信号差异,病灶轮廓欠清晰,化学位移反相位T1WI成像病灶轮廓更加清晰。结论脂肪肝背景下,化学位移反相位能够提高肝实质内细小结节样不含脂肪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殷捷;周培华;刘翠芳;方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检验科2013年6~12月收取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250份,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及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等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检出率。结果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用于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eAb、HBcAb、HBsAb及HBeAg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用于乙型肝炎患者可显著提高病毒血清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惟;张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虽然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度增加,但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公众用药过程中常见的认识和使用误区,提出合理化建议,普及药物基本知识和正确使用方法,使公众用药能更加安全、合理和有效。
作者:仲丹丹;崔晓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红闪配合温灸治疗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该院诊治的283例弱视儿童(283眼)分为四组:A组为斜视性弱视51眼,B组为屈光参差性弱视54眼,C组为近视屈光不正性弱视89眼, D组为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89眼。采用红闪配合温灸治疗,并分析其疗效。结果(1)四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76%(271/283);其中有明显疗效136眼,占48.06%;有一定疗效135眼,占47.70%;无效12眼,占4.24%。(2)B组患儿明显疗效率高于A组,D组患儿明显疗效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四组一定疗效率、无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22~32个月后,疗效基本巩固者246眼,占86.93%。结论红闪配合温灸治疗弱视儿童疗效显著,尤其在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和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显著。
作者:陈琼英;黄健欢;廖志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HD联合血液灌流(HP)]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高磷血症的清除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5例MHD患者按透析方案分为HD组(23例)、HDF组(22例)、HD联合HP组(20例),以透析12周为1个疗程,分别检查入选时及透析4、12周各组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血磷、血钙、血肌酐等指标变化。结果透析4、12周后HDF组、HD联合HP组患者血磷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HD组患者血磷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F、HD联合HP清除MHD患者高磷效果显著,而HD效果则不佳。
作者:谷粒;徐秀蓉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