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8的变化分析

谭卫华

关键词:冠心病,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细胞介素-8, IL-8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检查结果,为鉴别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9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冠心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不同病变数量(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不同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的TNF-α和IL-8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TNF-α水平更高,IL-8更高,稳定型心绞痛 TNF-α及IL-8检查结果低,组间对比P<0.05;多支病变组TNF-α和IL-8水平高于双支、单支病变,且单支病变组低,P<0.05;重度狭窄冠心病患者 TNF-α高、IL-8高,与轻中度狭窄组对比差异明显,且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心肌梗死、多支病变和重度狭窄者 TNF-α和 IL-8的水平更高,使用TNF-α和IL-8有助于医生判断冠心病患者的严重程度。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2008~2012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掌握隆安县出生缺陷发生率和种类,分析影响出生缺陷的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按《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的要求,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对2008~2012年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各监测医院的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隆安县2008~2012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63‰,5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前6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多指(趾)、并指(趾),唇裂、腭裂(唇裂并腭裂),胎儿水肿综合征,足内外翻,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超过35岁产妇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健康,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加强宣教、提高婚检质量和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及早明确诊断,及时终止妊娠,从而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韦艳丽;黄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药高素质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和中药学科特点,提出将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媒体和教学途径相结合,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传授,提高教学水平,体现中医药特色。

    作者:刘洋;潘艳丽;王晶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医患沟通是防范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

    院前急救是急诊的前线,工作场所特殊,风险莫测,关系复杂,环节较多,患者病情危重且求医心切,医务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沟通不够易发生医疗纠纷和投诉。本文对院前急救可能发生医患纠纷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不同场所做好医患沟通,防范医疗纠纷发生。

    作者:陈珍丽;杨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措施的探讨

    观察康复护理的介入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介入康复护理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了显著改善。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有效缩短卧床周期,降低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后遗症,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及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史小婷;程瑛;王勇勇;朱继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和评价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外科技术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采用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46例腰椎滑脱患者。男18例,女28例,年龄31~65岁,病程为8个月~34年(平均5.5年)。峡部裂性滑脱24例,退变性滑脱21例,创伤性滑脱1例。 I°滑脱18例,II°滑脱24例,III°滑脱4例。滑脱节段L419例、L527例。疗效评估:①影像学评估: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复位率,并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②临床疗效评估: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结果46例螺钉及Cage融合器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46例均获16~57个月随访,平均36.7个月。本组术后滑脱椎体复位率平均为82.70%;根据Suk标准证实本组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95.70%,融合时间为3~24个月。疗效评定结果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提高(P<0.01)。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形态正常。结论①对腰椎滑脱症采用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有较高的复位率和椎间融合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术式。②治疗的关健在于:彻底的减压;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及神经减压基础上,尽可能将滑脱椎体复位;牢固的融合及坚强内固定。

    作者:娄文杰;车彪;王凯;覃松;刘骏;喻忠斌;夏晓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现状及进展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cerebral palsy,CP),是小儿常见和为严重的运动残疾,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2],在我国患病率在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3]。不仅给患儿的家长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增加很重的负担。其中痉挛型或以痉挛型为主的混合型脑性瘫痪,约占脑性瘫痪总数的70%以上[4],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智力地下、听力障碍、视神经萎缩、语言障碍、摄食困难[5]等多种表现,为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潘宏;吕复莉;唐久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目的:筛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膜腔镜手术患者350例,年龄≥18岁,ASA分级1级或Ⅱ级,手术类型为普外科或妇科腹腔镜手术。根据患者术毕或术后第1w是否发生,将其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性别、合并疾病、手术体位、气腹针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气腹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的危险因素。结果350例患者中8例因手术原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1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气腹压≥20mmHg、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间≥4 h、气腹压≥20mmHg、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红滔;常晓健;赵相军;梁思重;张良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小腿严重外伤行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的手术配合

    总结了3例小腿严重外伤行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SD)的手术配合,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病情,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对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小腿骨折,采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使两者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结合,在创面早期同期处理了骨折和软组织损伤,能有效地缩短病程,降低感染,骨外露、骨不连等发生率,免去患者多次换药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的负担,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淑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妇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目的:针对妇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护理,以达到配合治疗。方法通过总结妇科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营造环境、健康宣教、加强沟通及人性化护理等几个方面对策入手,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结果妇科门诊患者存在急躁不安、情绪不稳,消极自卑、多疑埋怨,孤独压抑、尴尬自责,惊慌失措、依赖被动,悲观失望、羞耻懊悔等心理特征。结论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护理有利于加快妇科患者的康复进度。

    作者:邓亚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压电对成人及儿童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分析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儿童白血病的发生率与强磁场存在相关性。但是,对于白血病和高压线的低频磁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尚未有效结论。本文对高压线磁场的发生原理,磁场成因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结合已有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分析高压线对人体的可能影响和潜在风险。

    作者:卢金淼;曹迪;李智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目的: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方法对200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出现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采取适当的护理防范措施,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周密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宝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螺旋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探析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腹症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0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诊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B超诊断进行比较。结果包括胰腺炎52例、肾包膜下血肿2例、肠套叠6例、肝脓肿患者8例、肝包膜下血肿2例、腹腔脓肿6例、脾内血肿6例、胆管炎并胆总管结石30例等。其中螺旋 CT诊断的准确率为96%﹝192/200﹞,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84﹝168/200﹞。结论螺旋CT对急腹症的诊断在临床上有其充分的优越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利于指导治疗。

    作者:兰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烫熨技术在预防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

    目的:运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烫熨在肛肠疾病术后防治尿潴留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肛肠疾病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试验组采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烫熨,对照一组采用穴位按摩,对照二组不采用任何措施,观察三组患者排尿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3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5%;对照一组有效25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62.5%;对照二组有效5例,无效35例,有效率为12.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烫熨能有效预防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孙邦艳;何小娟;莫淑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喉罩致环杓关节脱位的探讨与体会

    环杓关节软骨脱位是临床麻醉中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一直以来在全麻气管插管中多发生,由于近些年喉罩的使用率上升,也出现了患者全麻插喉罩后,发生环杓关节脱位的现象。对此国外曾有喉罩致环杓关节脱位的报道,国内鲜有报道,仅仅是个案。

    作者:朱志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使治疗中断或方案更改,导致疗效降低和耐药等,直接影响结核病后的治疗和控制效果。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肝、肾、皮肤、胃肠道、血液及神经系统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cd liver injury,DILI)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肝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是历来关注的焦点[1]。如何减轻或避免肝损害,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概况、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处置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作者:杨伟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眼针与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眼针与针药结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102例。对照组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针药结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102例患者中,基本痊愈46例,占45.10%;有效51例,占50.00%;无效5例,占4.90%。对照组98例中,基本痊愈25例,占25.51%;有效50例,占51.02%;无效23例,占23.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与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海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结核分枝杆菌MPB64抗原的制备与纯化

    根据GenBank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 MPB64基因,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 BL21(DE3),经过 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MPB64基因同源率为98.36%,重组蛋白以可溶形式在细胞周质中表达,大小为24KDa。采用切胶回收水平电泳洗脱纯化出的MPB64具有反应原性。为进一步研究结核快速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0例,感染率为4.0%。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4.5±13.2)岁、BMI23.5±1.2、营养不良占33.4%、开放性骨折占73.6%、手术时间(12.3±4.2)h、卧床时间(14.2±3.2)d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大、BMI高、营养不良、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区管理,做好营养状况评估,加强BMI高患者切口管理,做好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伤口观察与护理,严格规范化操作,加强基础护理管理是主要的护理对策。

    作者:李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B-Lynch子宫压迫缝合术对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大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B-Lynch子宫压迫缝合术对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大量出血的影响。方法3年来,本院产科80例产后出血的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独特B-Lynch子宫压迫缝合术或常规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在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以及子宫保留率和再次妊娠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并免子宫切除。结论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大出血用B-Lynch子宫压迫缝合术可防治大出血。

    作者:魏红;戴哲凡;黄修治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常规教学中几点思考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之一的实验诊断学也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中血常规是实验诊断学的一个教学项目,新课改不仅要求医学生要完全掌握血常规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进力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全面优化发展,以此提升血常规教学成果。

    作者:买买提伊明·吐尔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