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精子症血清激素与睾丸生精功能的相关性

潘国胜

关键词:少精液症, 睾丸/病理学, 性激素类/分析
摘要:就我院门诊近3a来资料完善的无精子症310例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无精子症患者血清性激素与睾丸生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对无精子症患者的治疗.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多发伤治疗及误诊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伤的治疗及误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收治35例老年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痊愈25例,好转3例;死亡7例,死亡率20%,死亡原因MODS3例,肺部感染3例,脑干伤致中枢呼吸循环衰竭1例.并发肺部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胸腔感染1例,肠道菌群失调1例,肠道霉菌感染1例,褥疮感染1例,右臀部脓肿1例.结论通过仔细了解受伤情况,详细采集病史,重视伤前慢性病及亚临床表现疾病的存在,B超、CT、反复多部位多次腹穿及留院观察等措施,可避免误诊的发生.

    作者:蒋忠宁;胡卫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心衰时米力农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Q-Td是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其和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猝死等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作者:欧小玲;卓杨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急诊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塞38例临床分析

    在急性脑梗塞(ICVD)发病6h内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是多年来ICVD治疗领域一直探讨的方法之一.现将我院在1999-01~2001-12的38例溶栓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魏广宽;石春林;段延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结石梗阻1例

    1 病例报告女,60岁.因上腹疼痛、恶心、呕吐1个月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轻度肌卫,肝脾未扪及,未扪及包块.B超示:胆囊癌,CT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钡餐示十二指肠癌,十二指肠憩室,临床诊断:十二指肠肿瘤,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胆囊明显胀大,张力高,水肿充血,被网膜包裹,胰头及十二指肠未扪及包块,十二指肠球后前壁局部水肿,变硬,实施胆囊切除、十二指肠变硬处切除活检,病理报告为炎变,术后患者腹痛缓解,但仍感少量进食后饱胀,时有呕吐,半个月后症状减轻出院,术后1个月呕吐加重,突感腹痛而再次入院,查体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急诊手术发现空肠距起始段约20 cm有一约6 cm×4 cm×4 cm大小囊石,近端肠扩张充血,原十二指肠切除处破裂,切开空肠取出结石后,作十二指肠修补造瘘,但术后又出现十二指肠瘘,虽经积极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于术后45 d死亡.

    作者:刘武;郑永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麻风病误漏诊和诊断过度的可能因素

    麻风病系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损害皮肤和周围神经.基于其表现多样、多变,从单一可自愈的浅色斑到多系统会致残的病变.不同的类型或同一患者不同的病期、病情和治疗与否,其表现又各异.在各级医院日常工作中麻风病被误漏诊屡见不鲜;同时也可能对本病诊断过度.前者不仅使患者延误了治疗,病情加剧,甚至发生不可逆的畸残,如系多菌型患者还是个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后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发生不应有的悲剧.

    作者:侯玉鸿;王载明;陈家琨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单纯性支气管内膜结核误诊28例分析

    单纯性支气管内膜结核是由结核菌直接感染支气管粘膜引起.X线胸片无异常或仅有少数非活动结核性病灶的气管或大支气管结核.早期诊断较难,我院自1997-01~2002-07收治的单纯性支气管内膜结核33例,发现于基层综合医院及个体医疗机构误诊28例,误诊率达85%.分析如下.

    作者:王红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子宫多发性血管平滑肌瘤1例

    1 病例报告女,50岁,G4P2.因月经量增多1a,B超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于2000-05-25收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a来月经量进行性增多.周期及经期无改变,无痛经史.入院后检查:一般情况好.妇科检查:子宫如3+月妊娠大小,表现凹凸不平,质软、活动尚可,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2000-06-06行子宫全切术.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清亮液体,约200 ml,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质软,淡红色,表面凹凸不平.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下及双侧阔韧带内有成群直径在0.5~3cm大小不等椭圆形、质软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取一结节剖开呈质软灰白色组织,内有胶质样物及暗红色血液、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报告为平滑肌组织.因考虑肿瘤形态,不符合平滑肌瘤,且患者年龄50岁.故决定行全子宫双附件+盆腔肿瘤切除术.术中因子宫峡部,宫旁结节密集并向盆底延伸,为避免损伤输尿管,剪开阔韧带前后叶及后腹膜逐一剔除小结节后断扎,未见明显子宫动静脉.术后剖开子宫肌层见多个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内均有暗红色血液.术后病理:子宫肌壁间海绵状血管瘤,子宫峡部浆膜下双侧阔韧带多发性血管平滑肌瘤.术后经过良好,7d拆线痊愈出院.术后2a复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作者:陈燕;曹开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罗库溴铵合用阿曲库铵的临床效应

    理想的肌松药应该是①作用迅速、可靠;②阻滞时间和肌松强度可预估;③逆转容易;④无副作用;⑤价格低廉[1].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因而伍用两种肌松药以期达到上述的目的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方式,本研究旨在观察罗库溴铵合用阿曲库铵的临床效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四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上颌窦穿刺失败37例分析

    收集1995~2001年所遇到的上颌窦穿刺失败37例,对其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何健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儿白血病临床表现及疾病类型等因素与误诊的关系

    目的探讨小儿白血病误诊原因.方法对1992-01~2002-06间在本校两所附属医院住院后确诊的429例初发白血病患儿的性别、年龄、就诊年代、白血病类型、临床表现及误诊病种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①小儿白血病的误诊原因与白血病的类型有关,其中以ALL误诊率高(57.8%),CML次之(50%),ANLL误诊率低(40.2%)(P<0.05),与性别、年龄、就诊年代无关(P>0.05);②本文误诊病种达24种,其中误诊为风湿类疾病多(15.9%);③临床表现中有关节痛病史者其误诊率较高(P<0.001),有出血症状者其误诊率较低(P<0.05);④有无关节痛者误诊为风湿类疾病分别为57.4%与2.9%(P<0.001),有无出血症状者误诊为不同分型分别为12.9%与4.5%(P<0.05).结论小儿白血病误诊与类型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多样有关,关节痛症状的出现易导致误诊,出血症状的出现则较易确诊.

    作者:唐新意;曾爱红;肖作源;陈裕明;陈惠芹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检验工作人员医疗纠纷预防

    从事临床实验室检验,在医疗纠纷中有其特殊性,就检验人员的医疗纠纷预防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炳辉;任庆远;王朝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小儿慢性肝炎14例分析

    现将我科于1997~1999年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初诊误诊为小儿慢性病毒性肝炎14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光文;王昕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频发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及其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频发室性早搏(频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数患者无心脏器质性病变.

    作者:彭冬迪;付键;曾春燕;吴伟松;余耀鸣;龚银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老年人胃粘膜的影响

    自1982年Warrcn和Marshall在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HP感染已被公认为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但对于老年人胃粘膜的病理变迁,报道不多.通过本组观察以探索HP对老年人胃粘膜病理变化的影响.

    作者:林燕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8月龄内婴儿麻疹20例分析

    一般认为8月龄内婴儿带有母体的抗体,很少患麻疹,1997~2000年我院共收治麻疹并发症患儿150例,其中8月龄内婴儿20例,占总数13.3%,分析如下.

    作者:闫永省;赵庆轩;梁春景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高龄人急性心肌梗塞的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目前静脉溶栓疗法对AMI效果显著、安全,并早已定论.在临床上掌握好适应症,可以大限度地使AMI患者受益.本文旨在对70岁以上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血管开通情况、脑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进行观察,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

    作者:赵阳;杜如跃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三腔二囊管牵拉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昌雨;杨永君;朱秀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陈旧性创伤性膈疝合并胃扭转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严重创伤在急性期中由于伤情危重,症状体征复杂,常易造成膈疝的漏诊而延误治疗.病程进入间隔期和梗阻期又容易造成误诊.现报告创伤性膈疝1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临床特点进行讨论.

    作者:苏新保;李福平;李保恩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肺叶切除加肺动脉侧壁切除治疗原发性肺癌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加肺动脉侧壁切除治疗肺癌的效果.方法采取肺叶切除加肺动脉侧壁切除治疗肺癌28例,其中肺动脉完全阻断血管部分切除19例,非完全阻断肺动脉侧壁夹闭切除9例.结果无手术后早期(手术后30 d内)死亡,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3、5 a生存率分别为92.86%、41.18%、20%.结论肺叶切除加肺动脉侧壁切除术方便、有效、安全性较高,易于掌握,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张辉;王化勇;王雷;李勇;杨英祥;韩锡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并指畸形误治1例分析

    儿童先天性皮肤并指畸形是先天性手畸形中发生率较高和较常见的畸形,是由于胚胎发生7~8个月时,手指分化局部出现停顿所致[1].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患儿父母亲对此疾病的日益重视,对修复的要求亦愈来愈高,为避免给患儿造成身心发育障碍,多要求在早期实施手术.由于儿童手部解剖结构较细小,不易辨认,设计皮瓣及皮片移植等操作困难,术后不易固定,且儿童术后不能配合功能锻炼,而手术又牵涉到如何改善功能和外观等问题,因此多主张在学龄前实施手术,且手术多由小儿外科或整形外科医生或手外科医生实施.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原则,提高对此畸形的认识,极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手术失败[2].

    作者:林立;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