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产新生儿低体温的临床观察

冯佩君;邱玲琴;葛文传

关键词:婴儿, 新生, 低温
摘要:围产新生儿指出生起至生后1周.此期新生儿易受感染、生活方式及环境温度的改变引起低体温而发病,且病死率较高.本文就围产新生儿不同体重、胎龄、日龄、疾病与低体温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频发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及其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频发室性早搏(频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数患者无心脏器质性病变.

    作者:彭冬迪;付键;曾春燕;吴伟松;余耀鸣;龚银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高频电灼与克疣汤治疗尖锐湿疣48例疗效观察

    笔者采用高频电灼与克疣汤干扰素综合治疗尖锐湿疣4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香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麻风病误漏诊和诊断过度的可能因素

    麻风病系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损害皮肤和周围神经.基于其表现多样、多变,从单一可自愈的浅色斑到多系统会致残的病变.不同的类型或同一患者不同的病期、病情和治疗与否,其表现又各异.在各级医院日常工作中麻风病被误漏诊屡见不鲜;同时也可能对本病诊断过度.前者不仅使患者延误了治疗,病情加剧,甚至发生不可逆的畸残,如系多菌型患者还是个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后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发生不应有的悲剧.

    作者:侯玉鸿;王载明;陈家琨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甲亢伴高热的鉴别与误诊分析

    甲亢伴高热为内分泌病严重征象,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其发热原因多样.现将我院内分泌科26例甲亢伴高热病案分析如下.

    作者:高佳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老年多发伤治疗及误诊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伤的治疗及误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收治35例老年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痊愈25例,好转3例;死亡7例,死亡率20%,死亡原因MODS3例,肺部感染3例,脑干伤致中枢呼吸循环衰竭1例.并发肺部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胸腔感染1例,肠道菌群失调1例,肠道霉菌感染1例,褥疮感染1例,右臀部脓肿1例.结论通过仔细了解受伤情况,详细采集病史,重视伤前慢性病及亚临床表现疾病的存在,B超、CT、反复多部位多次腹穿及留院观察等措施,可避免误诊的发生.

    作者:蒋忠宁;胡卫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在预防产后精神障碍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为初探心理干预在预防精神障碍综合征(PPD)的临床意义,对120例孕妇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作者:樊婷;崔晓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咳嗽变异性鼻炎误诊28例分析

    现将我院2001-01~2002-08曾被误诊的咳嗽变异性鼻炎患儿28例分析如下.

    作者:冯亚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巨大肋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男,70岁.发现左侧季肋部及腰部肿块4a,逐渐增大并局部胀痛.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放弃治疗.2000-08-16来我院就诊.查体:左季肋部及腰腹部有一30cm×28cm×15cm肿块,结节状,质地中等,固定有压痛,基底不清;超声示:左腰部低回声肿块声像图;X线示:左季肋部有软组织包块影,有不规则钙化影,左第10肋骨腋缘骨质破坏,左肋膈角密度较高圆形块影.肿块穿刺为淡黄色粘稠物,病检提示,少量层状角化物.全麻插管,左腰腹部S形切口,切除肿块,呈多束状;内容物为黄色粘稠物约1500ml,包膜完整,与侧腹膜、膈肌粘连,第10肋骨前1/3骨质完全破坏,完整切除肿块,第10天拆线,治愈出院.病理切片检查报告:左侧第10肋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随访2a体质健康,无复发.

    作者:杨发青;傅于元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三腔二囊管牵拉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昌雨;杨永君;朱秀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漏诊分析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2例误漏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漏诊为玻璃体混浊15例;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例;漏诊为老年性白内障5例;漏诊为外伤性前房出血3例;漏诊为外伤性虹睫炎3例.32例均行视网膜复位手术,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没有充分散大瞳孔以及检查眼底不仔细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炜;李贺敏;吴丽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流行性出血热多脏器衰竭的诱因干预

    流行性出血热(EHF)极易发生MOF,且病死率很高,文献已有报道.但在阻断MOF发生发展及早期预防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通过临床观察结果提示,针对MOF的诱因进行干预,可明显减少MOF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实用价值较大.

    作者:吴孝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陈旧性创伤性膈疝合并胃扭转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严重创伤在急性期中由于伤情危重,症状体征复杂,常易造成膈疝的漏诊而延误治疗.病程进入间隔期和梗阻期又容易造成误诊.现报告创伤性膈疝1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临床特点进行讨论.

    作者:苏新保;李福平;李保恩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动态监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CK-BB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和心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变化,以了解CK-BB和CK-MB对HIE患儿的检测价值.方法在出生后1~3 d检测HIE患儿CK、CK-BB、CK-MB活性,与正常新生儿作对比,分析各项指标与病情、转归、预后的关系.结果中度、重度HIE患儿血清CK-BB、CK与正常新生儿相比有显著性升高;重度组CK-MB比正常组显著升高.CK-BB活性迅速下降者,治疗有效,预后良好;CK-BB活力持续升高,患儿预后差, CK-MB升高患儿常伴有心肌功能损害.结论血清CK-BB是诊断HIE的可靠、特异性指标,动态监测新生儿CK-BB、CK-MB活性对病情估计、判断疗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红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小儿慢性肝炎14例分析

    现将我科于1997~1999年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初诊误诊为小儿慢性病毒性肝炎14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光文;王昕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凯思立D与活力钙片加D3治疗佝偻病的对照观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已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骺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促使成熟骨骺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ostemalacia)[1].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目前维生素D与骨发育关系较明确,但钙与骨发育关系存在不少误解.本文就高钙-D3与低钙-D3治疗初期佝偻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静滴硝酸甘油致心肌缺血加重30例分析

    我们在1999-06~2002-06临床中发现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因静滴硝酸甘油致心肌缺血加重30例并猝死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焦启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漏误诊28例分析

    我院急诊科近2 a收治急性CO中毒247例,其中28例在院内外首诊时误诊,占11.3%,分析如下.

    作者:于红俊;姜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腹茧症合并不孕误诊3例

    1 病例报告例1 女,25岁,以婚后4a不孕,发现右附件囊肿2个月入院.曾行输卵管通液提示不畅,B超示右附件囊肿.既往健康,月经规则,G0P0A0.检查:子宫正常,右附件区扪及不规则囊性包块,约6 cm×5 cm×5 cm,活动欠佳.入院行电视腹腔镜探察术,于脐部行气腹针穿刺,腹壁下柔韧感较强,充气压力异常上升,达18~20 mmHg,重新穿刺充气,压力仍持续升高,反复3次,均失败,改行开腹探查.取耻骨联合上方横形切口,切开皮下各层,反复提取无腹膜,仅见疏松结缔组织,灰白色质韧膜状物,肠管之间粘连,小心分离盆腔内粘连之肠管,于盆腔右下方扪及一囊性肿物,约6 cm×5 cm×4 cm,左侧附件及子宫正常,行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病理:卵巢黄体囊肿.出院诊断:腹茧症致不孕并卵巢黄体囊肿.

    作者:张翠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综合管法分离鉴定医院污水中气单胞菌的应用

    综合生化培养管法(以下简称综合管法)是我们在工作中对气单胞菌的生化特征研制出的一种简易、快速诊鉴此菌的检验方法.气单胞菌分布广泛,可引起人和动物腹泻或其他多种疾患,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我们于2001年对45份医院污水(包括处理前医院污水、处理后医院污水)进行了气单胞菌的检验工作.其中检出的气单胞菌14株,检出率31.1%.现将此法与此次医院污水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源;吕力伟;杜俊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并指畸形误治1例分析

    儿童先天性皮肤并指畸形是先天性手畸形中发生率较高和较常见的畸形,是由于胚胎发生7~8个月时,手指分化局部出现停顿所致[1].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患儿父母亲对此疾病的日益重视,对修复的要求亦愈来愈高,为避免给患儿造成身心发育障碍,多要求在早期实施手术.由于儿童手部解剖结构较细小,不易辨认,设计皮瓣及皮片移植等操作困难,术后不易固定,且儿童术后不能配合功能锻炼,而手术又牵涉到如何改善功能和外观等问题,因此多主张在学龄前实施手术,且手术多由小儿外科或整形外科医生或手外科医生实施.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原则,提高对此畸形的认识,极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手术失败[2].

    作者:林立;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