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青;危美云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约10%.女性多于男性,此病约占胃肠道疾病的20~50%.但在我国漏诊、误诊常有发生.我院自1996~2000年共收治38例误诊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永明;王桂荣;张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及剂型改革,在临床因中药引起变应性皮肤病例逐渐增多,笔者仅就临床所见23例做以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4例,年龄大78岁,小13岁,平均年龄42岁.荨麻疹型16例,紫癜型2例,血管性水肿型2例,接触性皮炎2例,固定性药疹1例.致敏药物:单味中草药有西洋参、川贝母、番泻叶、胖大海、黄柏等.复方中成药有藿香正气丸、黄连上清丸、六神丸、如意金黄散、板兰根冲剂等.病例特点:中药所致变应性皮损为多形态,其中以荨麻疹型为多见,23例患者用药史均较单一,单味药物致敏者,皮损消退后,用原致敏药物的浓液作皮肤试验均显阳性反应,至于中草药复方所致变应性皮肤病,难以明确某具体药物的致敏情况未作报告.
作者:梁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例1 男,46岁.右前臂肿物疼痛9个月.检查右前臂中段肱桡肌内可扪及玉米粒大小圆形肿物,质硬、压痛,与皮肤无粘连但活动度差.X线片显示右尺桡骨未见异常.拟诊右前臂肌纤维瘤,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物有完整包膜,切面呈编织状,色淡红.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平滑肌瘤.术后随访8a无复发.
作者:管廷进;郭澄水;郑良国;韩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减少对该病的误诊率.方法对1996~2000年收住我院内科的12例曾被误诊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误诊的原因.结果 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粒细胞减少为多见.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副皮质区的多处坏死,不同程度的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易引起误诊,尤其是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粒细胞减少为特征,其病理改变为淋巴结副皮质区多处坏死,伴组织细胞、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
作者:沈云峰;毛玉文;朱华淳;王琼;陆米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临床并非少见的危重疾病,常由于诊断手段限制而出现误诊和漏诊,现对我院1990~2000年经住院确诊后9例APE患者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
作者:任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疾病治疗的使用过程中有利亦有弊.WHO认为,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3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不合理应用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是日益突出,在我国现有的0.5~0.8亿残疾人中,1/3左右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关[1].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影响临床疗效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多种,本文试对其进行剖析,以求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共同提高我们合理用药的水平.
作者:朱健平;谭晓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国于2000-01-01起开始实行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管理制度,第一批非处方(OTC)药品目录有165个品种,是由医药学专家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原则,从已上市的5600余个西药、3500余个中成药(不包括中药饮片)中遴选出来的,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使用,人们可以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但现阶段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刚刚开始试行,药店及医院商场里的执业药师数额有限,因此使用非处方药往往靠患者自己选择、自己用药.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用户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往往存在着某些用药误区.
作者:韩方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美国产BECKMAN CX9 AL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性能稳定、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我们使用该机3a来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一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孟凡科;陈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组12例均以副癌综合证为主要症状且缺乏典型肺癌的X线表现,初诊时均被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7例.年龄48~72岁.农民4例,工人6例,干部3例,误诊时间短2wk,长达8个月.临床表现:①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证7例,均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精神差,生化检查示:血Na+96~118 mmol/L,Cl-71~84 mmol/L,且补充氯化钠后低钠血症不易纠正.②持续发热3例.神经肌肉综合征2例,其中1例头晕、呕吐、走路不稳,1例表现为双下肢疼痛无力,而骨髓X检查无异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3例,片状阴影6例,空洞3例.胸部CT检查11例,肿块影7例,空洞3例.病理细胞学检查12例均为肺癌,支气管镜检查10例,经皮肺活检2例.
作者:唐石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27~63岁,平均46.2岁.临床上均有上腹部隐痛及腹胀病史,上腹肿块6例,上腹胀满纳差10例,发热5例,肝肿大11例,肝功能异常1例,白球比例1∶1,全组无肝硬化、黄疸,1例少量腹水.B超提示肝内巨大囊性变9例,实质性变4例.误诊时间0.5~9个月.1.2 误诊疾病术前6例误诊为肝囊肿,误诊1个月;4例误诊为肝癌,误诊9个月;2例误诊为肝脓肿,误诊2个月;1例误诊为肝包虫症,误诊1个月.
作者:赵红;刘永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输尿管结石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在急腹症中亦占较大比例,该病发病急,症状重,以往确诊依靠X线片或静脉肾盂造影,但前者有相当部分不显影,后者费时长,有创伤.目前应用B超检查,不仅简单方便.直观性强,而且无痛苦及副作用,已成为临床确诊输尿管结石的主要手段.但在诊断过程中,由于超声仪器的局限性及操作者的经验等问题,往往出现漏诊和误诊,为避免该类情况的发生,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方面,以期对提高该病的确诊率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陈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是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甚少见的病因是肺血管疾病.慢性反复性肺血栓栓塞;发病隐匿、缓慢、发现较晚,主要表现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临床进行性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发现临床并不少见.临床对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治非常熟悉,但是对反复发生的肺栓塞引起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肺栓塞(PE)发病率较高,临床诊断率不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诊断率还不高,误诊率可达40.6%~79.1%.现将我院近3a内诊断的由肺栓塞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献成;李献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4日龄.呕吐、腹胀1d,呼吸急促5h,于2000-05-21入院.因羊膜早破、羊水污染,宫内窘迫而分娩.孕36wk,生后一般情况好,进食母乳,生后第4天突然呕吐,吐出咖啡色液体,腹泻、恶心、腹胀,呈进行性加重.无大便排出,拒乳,呼吸困难,反应低下,手足凉,面色发灰.查体:T37.2℃,P148次/min,R84次/min,W2.5kg.意识清楚,精神差,烦躁,阵发性哭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律齐,心音强,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呈球形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腹部及阴阜水肿.肝浊音消失,腹壁紧张,皮肤发红发光,压痛明显,有移动性浊音,原始反射减弱.X线腹部立位平片示:有大量气体和液体,横贯全腹大液面,胃泡消失,膈肌升高,肝脾阴影移行于中腹部背柱两旁.诊断:新生儿胃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入院后吸氧,腹腔穿刺见大量高张气体,对症处理,立即手术清除坏死胃壁,全层修补缺损,网膜加固,胃后壁置一橡皮管引流,术后胃肠减压96h,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桔褐色液体,行胃肠造影示:吻合口有约1.0 cm×0.5 cm大小瘘口,诊断术后胃瘘.手术困难大,保守治疗,行周围静脉营养,白蛋白2 g,血浆50 ml联合治疗20d,腹腔引流减少到无渗出液,胃瘘愈合.同时防止电解质紊乱,纠正脱水和休克,有效抗生素治疗,每天液体量300 ml,保证足够热卡供给,特别重视喂养,由糖水到糖奶比例液体,过渡到完全母乳喂养,胃肠正常运动,一般情况好,出院母乳喂养.
作者:张俊臻;王廷卿;苟三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螺旋CT机已广泛应用.与常规CT机相比,其扫描速度快,数据的采集和图像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三维重建是将螺旋CT扫描中采集的部分容积信息转入工作站,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准确的显示病变立体形态,从而了解其周围解剖结构,表现结构及空间关系,称为非创伤性的立体解剖,它适用于螺旋CT扫描的各个部位.
作者:古润英;刘万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自1985-07~2001-02共收治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336例,其中继发性气胸46例在首诊时误诊或漏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21~72岁.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5例,肺炎7例,肺大泡5例,肺癌3例,肺结核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部位:右侧气胸26例,左侧气胸19例,双侧气胸1例.气胸气量:患侧肺组织被压缩<30% 10例,30%~50% 17例,>50% 15例,>80% 4例.
作者:蔺景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收治19例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患者,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63~78岁,平均63.65岁.其中:因糖尿病服药所致15例,原因不明4例.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为3~48h,平均7.8h.临床表现:意识朦胧、定向力障碍、震颤9例,占47.36%;躁动不安、四肢抽搐6例,占31.57%;昏迷、小便失禁4例,占21.05%.查体:瞳孔散大8例,占42.10%;瞳孔缩小3例,占15.78%;锥体束征阳性8例,占42.10%;巴彬斯征阳性4例,占21.05%;肌张力降低9例,占47.36%;血压升高6例,占31.5%;血压下降3例,占15.78%;HR>100次/min 16例,占84.12%.辅助检查:血糖1.3~2.6 mmol/L,平均2.03 mmol/L.头颅CT除7例见陈旧性脑梗塞外,未见脑出血或新梗塞灶,血钾降低6例,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7例.治疗及转归: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维持滴注,18例治愈,1例死亡.
作者:尉国典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胆囊罗-阿氏(Rokitansky-Aschoff)窦穿孔是一种特殊的胆囊穿孔形式.由于文献报道不多,临床上很多人对此症的认识不深.不仅在术前,即使术中直视下也常难于作出正确诊断.作者曾参与治疗罗-阿氏窦穿孔14例,均为术中难以明确胆道或空腔脏器穿孔而反复探查的病例.本文旨在提出作者的诊断体会,以期引起临床诊治中注意.
作者:唐学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腭裂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语言障碍,其极大地影响腭裂儿童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因此,正常语言功能恢复在腭裂儿童的序列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针对腭裂儿童独具特征性的腭裂音质进行语音治疗,其目的是祛除或减少不正确的发音、错误发音及因腭咽闭合不全造成的代偿性音,大限度的恢复其正常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训练中,医护、家长和孩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这种联系构成了共同的治疗模式.因此对腭裂儿童及家长在语音训练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腭裂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不正确的发音方式给孩子以帮助和辅导,家长的协助在语音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其临床特点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所以临床上极易误诊.我院1994~2000年治疗该病13例中,误诊8例,误诊率高达61%,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运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塞(ACI)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抑郁状态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42例经CT或MRI证实的ACI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塞灶的数量对ACI组患者情绪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①ACI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5.7%.②ACI组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与脑梗塞灶数量及基底节区脑梗塞关系密切.结论抑郁状态为ACI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多灶性脑梗塞抑郁状态的发生率高于单灶性脑梗塞,基底节区梗塞易发生抑郁,ACI抑郁状态的发生有其生物学基础.
作者:于宗明;于宗富;王宗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