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伟;刘岩;陈胜林;范庆龙
目的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若采取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后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86例于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0月在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患者,将这86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43例患者未使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实验组组43例患者对其采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差错事故、安全风险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要低(<0.05),具有统计意义,且满意度较对照组要高(<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手术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以护理安全干预机制能有效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于临床推广。
作者:柯玉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CHF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28例;治疗组(常规治疗+美托洛尔+依那普利)28例,均连续治疗3个月。所有受试者进行ACE基因分型,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中ACE DD基因型患者LVEDD、LVEDV明显低于ID型、I 型及对照组,而LVEF明显增高,<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更好,但是不同ACE基因型间治疗效果有差异。
作者:张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维生素D受体具有多态性,且分布较广,除存在于骨骼、肾和肠道等组织细胞表面外,还广泛存在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因此,除初认识到的钙磷调节作用以外,维生素D在免疫系统中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在慢性丙型肝炎(CHC)肝损伤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对肝脏炎症活动与肝纤维化进程造成影响。在治疗方面,维生素D亦可能影响CHC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近的研究表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率低,可能与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有关。在未来,维生素D能否作为一个可靠的无创性肝纤维化检测指标,而补充维生素D能否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武;冉慧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或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形成血栓,使管腔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AMI起病急,病情重,可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死亡率高。由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从而使AMI的治疗由既往被动的保守治疗发展到主动的再灌注治疗,以其早期充分、持续地开通梗塞的相关血管的特点,挽救了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及防治远期左室重构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
作者:高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MSCT腹部空腔脏器周围的积液对空腔脏器穿孔责任脏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经手术证实135例腹腔空腔脏器穿孔患者的多层螺旋CT全腹资料,分析腹腔内异常积气的多寡、部位,腹腔内积液的多寡、部位,重点分析空腔脏器周围积液与责任穿孔脏器的关系。结果135例腹腔脏器穿孔患者中,86例责任脏器周围有积液,占62.96%。结论用腹腔内空腔脏器周围的优先积液提示穿孔的责任脏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宋光毕;郭静清;柳婉妤;陈宝光;李祖坤;黄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4例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8%,组间对比差异明显(<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4%,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7.1%,组间对比差异明显(<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连华锋;王晓京;杜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文章主要回顾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溶栓治疗三种介入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这三种介入治疗手段目前仍未有统一治疗标准,仍需进一步证实。
作者:吕峰泉;李焕祥;刘武军;马彦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人力资源管理是军队医院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规划发挥对医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一个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在新时代军队医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者:方媛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对江西省宜春市紧急救援中心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前急救机构能力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因地制宜改善工作条件,多方并举打造过硬队伍,立足创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等对策。
作者:熊国平;王建平;吴振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样本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50例早产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处理,同时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50例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例如合理的喂养体位,喂养中的腹部抚触,制定适合体重的个体化喂养方案,非营养性吮吸等措施。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及胃潴留停止的时间以及早产儿体重开始增加的时间。结果实验组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停止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早产儿体重开始增加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提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有利于其消化道的发育成熟,从而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经肛导管置入联合早期胃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4例患者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使用经肛导管置入联合早期胃肠内营养后行择期于术,对照组则实施急诊于术。比较两组患者于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并统计两组于术并发症及观察组营养支持前和治疗后1w的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0.05)。结论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减压后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对于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马金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足踝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集的43例患者行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现象的足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43例患者进行检查,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经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发现33例(76.74%)骨折,共累及35例(81.40%),其中单发骨折14例(32.56%),多发骨折19例(44.19%);CT检查主要表现在局部骨皮质、骨小梁的中断以及相应部位骨质缺损和小骨片撕脱;撕脱骨折15(42.86%)、纵行骨折7(20.00%)、横行骨折6(17.14%),斜形骨折8(22.86%)。结论足踝隐匿性骨折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可有效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凤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建立油酸诱导脂肪肝离体细胞模型,考察二苯乙烯苷对其干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以离体人肝癌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方式进行研究。实验一院用0.7mM、1.4mM、2.8mM三种不同浓度油酸和10%(V/V)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孵育HepG2细胞24h,制备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油红O染色观察每组细胞形态和细胞内脂滴的形成情况,分别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确定油酸造模的佳作用浓度。实验二院实验分为6组院第1组为空白组,即正常肝细胞组;第2组为模型组,即脂变肝细胞组;第3组至第6组在脂变细胞中分别加入不等量二苯乙烯苷,使二苯乙烯苷终浓度分别为2uM、4uM、8uM和16uM。每组加药后继续孵育24h。油红O染色观察每组细胞形态和细胞内脂滴的形成情况,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总蛋白的含量,培养基中ALT、AST含量。实验三院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每组肝细胞乙酰CoA羧化酶mRNA水平的表达。实验数据以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结果①1.4mM油酸孵育人胚肝癌HepG2细胞24h后,油红O染色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HepG2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内充满大量被油红O红染的脂滴,且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增加(与空白组比较P<0.01),说明1.4mM油酸为制造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的适浓度。②加入不同浓度的二苯乙烯苷(2uM、4uM、8uM、16uM)继续孵育24h后,油红O染色见细胞内脂滴较处理前减少,细胞脂化程度减轻,胞内甘油三酯随二苯乙烯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与二苯乙烯苷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AST有显著升高。加入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后,上清内AST含量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步递减,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0.05)。各组间ALT无显著差异(>0.05)。③RT-PCR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后ACC mRNA表达增强,加入二苯乙烯苷处理后ACC mRNA表达明显减弱。结论①1.4mM油酸为制造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的适浓度。②二苯乙烯苷能减少肝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且与二苯乙烯苷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③二苯乙烯苷能改善肝脏病理形态,改善肝功能指标。榆二苯乙烯苷能抑制HepG2细胞中ACCmRNA的表达。
作者:远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膝骨关节炎是我国常见的骨病之一。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该病患者逐年增加。在治疗方面,大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西医多用玻璃酸钠注射液提高关节腔润滑程度,中医采用各种特色疗法亦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复习近年来中医药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和总结,以供国内同仁借鉴,探求该病治疗的新方向。
作者:刘温华;张朝鸣;张芝桐;范薏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采取社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积极采取改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心理需求为主的健康教育,正确引导人群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改善,综合管理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作者:郑友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消化道穿孔患者的X线和CT临床检查方法,讨论两种检查结果的影像表现。方法2010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共收治10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100例患者均依次实施X线和CT检查,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并对两种临床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要显著高于X线检查,<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消化道穿孔时,可应用多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其中,CT检查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以为治疗提供诊断信息,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刘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肉瘤患者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毒副作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8例骨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单双序号,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24例;两组均采用HD-MTX-CF-R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毒副作用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疲劳、消化道症状、骨髓拟制、发热、皮肤黏膜损伤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vs 95.83、66.67%vs 91.67%、58.33%vs 87.50%、4.17%vs 25.00%、4.17%vs 25.00%)。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减轻骨肉瘤患者大剂量MTX化疗中毒副作用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潘伟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浆硫化氢(H2S)浓度与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4年9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65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5例做为对照组。采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血浆H2S浓度;比较IgA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浆H2S浓度的差异;并分析血浆H2S浓度与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gA肾病患者血浆中H2S浓度、血清白蛋白和肾小球率过率均显著性降低(均P<0.05),而血肌酐水平和24h尿蛋白量均显著性升高(均P<0.05)。病程、血肌酐水平、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和24h尿蛋白定量均与血浆H2S水平的有显著负相关性(均<0.05)。而血清白蛋白、肾小球率过率与血浆H2S水平的有显著正相关性(均<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的血浆H2S浓度低下,血浆H2S浓度的降低与IgA肾病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
作者:陈晶晶;谭华清;吴银锋;石梅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把责任制护理模式细化到血液透析的工作中去,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的顺应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实施护士长、责任区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制度,改革护士分工排班模式,护士分管患者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兼顾,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护理,注重健康教育、人文关怀,创建温馨轻松的治疗环境。结果医护患在工作中开展中不断提出好的建议和方法,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了,能很好的跟医护合作,患者的一般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100%。结论在血液透析室实施责任制护理,有利于护士对患者状况的系统全面把握,给与及时的指导建议,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群体的生活质量及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对透析群体的管理。
作者:肖王艳;王月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滋养细胞肿瘤起源于胚胎组织,在人类属于少见疾病,是能被治愈的,即使发生远处转移也可被治愈。包括: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1]。阴道超声、hCG和化疗药物的发展,使绝大部分滋养细胞肿瘤能够被治愈,且能保留生育功能。
作者:孙健(综述);刘志杰(审稿)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