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芳;瞿春红;郭淑清
目的探讨兴奋针灸刺激手法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主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44例患者接受兴奋针灸刺激手法治疗,同时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的45例患者同样接受兴奋针灸刺激手法治疗,并对其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9.512,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兴奋针灸刺激手法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沈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后的整体临床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收集44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整体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22例。根据分组,对常规护理组患儿实施术后常规护理措施,对整体护理组患儿实施干预范围更加全面的术后整体护理措施。结果整体护理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儿,且整体护理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2项观察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而言,对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实施干预范围更加全面的术后整体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赵慧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子宫切口妊娠患者82例,将其按奇、偶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用药方法行终止妊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行终止妊娠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相比较院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包块消失时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相比较院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相比较院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治疗中,其具有出血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周期短、治疗效果明显等优点,利于减轻患者痛苦与节省医疗资源,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杨艳英;王秀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水平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危重症患者157例,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院A组(APACHEⅡ评分<12分), B组(APACHEⅡ评分12~20分), C组(APACHEⅡ评分>20分),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APACHE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 es ment,SOFA)评分,血小板计数做专门记录。结果 A组与B组、C组比较,前者血小板计数较后两组高,SOFA评分低,病死率低,均有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比较,前者较后者血小板计数高,SOFA评分低,病死率低,有统计学差异;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APACHEⅡ评分与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水平监测对评估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樊桂玲;霍志荣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Lucentis)治疗各种病变引起的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确诊为黄斑水肿的患者82例82眼,所有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黄斑OCT检查、FFA检查,给予雷珠单抗(Lucentis)0.05 ml玻璃体腔注射,比较注射院前和注射后1 w、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FFA检查黄斑区荧光渗漏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FFA观察黄斑水肿及毛细血管渗漏情况,OCT检查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来判断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对不同病变引起黄斑水肿的疗效。结果82例患者连续随访3个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黄斑水肿患者视力与注射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FA显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黄斑区荧光素渗漏较治疗前减少,黄斑水肿较前消退。治疗后连续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眼压平均值均处于正常水平,均未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无菌性眼炎、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不同病变引起的黄斑水肿均较注射前明显减轻,视力稳定并较前提高,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连续注射,且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具有相对的安全性,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郝小英;张奕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3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甲状腺左、右叶径线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相比,均显著较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观察组研究对象的Vmax明显高于对照组,P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T值明显长于对照组,以上各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但二者之间的RI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无辐射,无损伤,能够清晰地观察血流动力学等优点。
作者:张茜;夏洪波;周尉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治疗的必要性,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和起到的作用,以及心理护理等对身心康复的作用。方法饮食指导与饮食护理结果术后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果总结了胃癌患者术前、术后的饮食护理,包括食物的选择、个性化的饮食结构,少量多餐等。结论认为饮食护理在胃癌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良好得当的饮食护理对胃癌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喻杨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讨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群,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GE-S6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检测观察后发现,同健康人群相比较,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显著的增厚体现,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同健康人群的硬化斑块检出率相比,存在显著提升情况,两组出现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显著的提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率,充分发挥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靳芳芳;朱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中的预防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接收的实施手术全麻患者中选取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躁动发生率及满意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麻恢复期患者的躁动预防中,优质护理具有较好效果,能够降低躁动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30例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运动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精心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社区内收治的76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的FVC、FEVl水平及FEV1/FVC比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干预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综合性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钟少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100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按单号及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50例。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护理满意率、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结果路径组健康教育知识技能掌握率、对护理服务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0.05);路径组住院平均日、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0.05)。结论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确保了临床健康教育的计划性、完整性和持续性,既减少护理并发症,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
作者:秦朝容;张卫萍;涂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循证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躯体症状、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和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SAS评分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焦虑症状,可行性及有效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焦扬;王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护理工作当前面临诸多困难,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设和完善住院护士总制度,加强护理过程环节管理,能有力破解目前存在的多个护理问题,大力提升医疗机构整体卫生护理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哌罗匹隆对精神病患者心电图(ECG)的影响。方法将72例符合ICD-10重性精神病诊断的患者分为哌罗匹隆治疗和氯丙嗪治疗,在入组时和治疗第16w时检查ECG,并对有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哌罗匹隆组ECG异常发生率为22.0%,氯丙嗪组发生率为59.1%,有显著性差异(P<0.01),哌罗匹隆组ECG异常的其它各项指标均低于氯丙嗪组,两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多。结论哌罗匹隆对ECG影响小,异常发生率低于氯丙嗪。
作者:金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对病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全面康复护理干预。根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价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康复状况。结果经康复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过早期介入床边康复,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能增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残疾,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生存质量。
作者:黄建琼;徐立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预防和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中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85例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同期化疗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比亚芬;B组:氧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00%,其中A组Io、Io、I Io、IVo发生率分别为14.0%、69.8%、16.2%、0%。 B组Io、Io、I Io、IVo发生率分别为11.9%、47.6%、38.1%、2.4%。 A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明显分别低于B组(<0.05)。同时,A组I 度以上急性放射性皮损持续天数明显较B组缩短(<0.05)。后两组患者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100%,A组Io、IIo、IIo、IVo发生率分别为60.5%、34.9%、4.6%、0%。 B组Io、IIo、I Io、IVo发生率分别为31.0%、42.9%、23.8%、2.3%。 A组慢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明显分别低于B组(<0.05)。结论三乙醇胺乳膏(比亚芬)相比氧疗在鼻咽癌放射性皮肤损伤中有更好的治疗、保护作用。
作者:李中文;汤明;邹彦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利用薄透镜组合的几何光学原理推导出近视眼视觉成像缩小比例的数学表达式,讨论了影响近视眼视觉成像缩小的因素。利用简单光学器件模拟矫正后的近视眼成像原理,研究成像比例缩小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与理论分析规律相一致的实验结果。
作者:叶利音;熊菲;刘霖;郑克荣;刘美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29例临床资料,归纳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MP感染临床表现在肺部、肺外及肺部合并肺外的比例分别为60.47%、19.38%、20.16%,低龄患儿以肺部症状为主,占68.6%,高龄患儿仅55.12%表现为肺部症状,而仅有肺外表现的患儿占26.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儿MP-IgM检测结果阳性,给予大环内酯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后1w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8w后复查MP-IgM,104例转阴,12周阳性患儿复查,21例转阴。结论 MP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典型,因此出现疑似症状时应考虑有MP感染的可能性,采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杨海娟;梁中信;曹素芬;陈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现况,为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方案、开展目标性监测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床旁和病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当日全院所有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查1493例,实际调查1484人,实查率99.4%;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0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18例,占总感染例数的40%,为医院感染多的部位。抗茵药物使用率为39.82%,一联用药占82.57%,二联用药占15.74%,三联及以上用药占0.34%。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为62.06%。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结论本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院医院感染情况,应加强高感染科室、高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病原学标本送检质量,有效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吴淑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