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超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应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本身致病性有限,机体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造成的免疫损害是造成肝脏病变的原因.但是在疾病的自然发展及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的过程均可发现病毒水平和人体免疫力有相关性.康复时,先出现病毒下降,再出现临床病情缓解;病情复发时,则出现病毒水平上升,然后出现病情加重.说明病毒作用为免疫应答的靶抗原,在决定病情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 CHB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温帆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建立科学有序的药事管理体系,开发药房的药学服务功能,是改善和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和迫切需要. 1 药学服务的概念、作用和地位
作者:艾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 病例介绍 例 1:崔某,男, 67岁. 2003年 8月 9日晨,出现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神志清楚,面色无华,无恶心呕吐,伸舌右偏,左上肢肌力 1~2级,左下肢肌力 0~1级,舌淡苔白,脉沉细.血压 130/90 mmHg,红细胞压积 49.54%, CT提示右侧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作者:左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质疑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成分,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批判性思维包括发现问题、整合知识、实施策略和产生影响等四种能力.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上述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蓉;张素华;高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于 2003年 5月以来,使用α-细辛脑注射液(桂林西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佐治小儿肺炎 12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根据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于我院住院患儿中选择 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20例,男 76例,女 44例,年龄 3个月~5岁,就诊时间病程 1~7天,均因发热、咳嗽、气促住院,周围血象 WBC>10× 109/L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88例.对照组 80例,男 53例,女 27例,年龄 3个月~5岁,就诊时病程 1~7天,周围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52例,两组治疗前起病时间及症状、体征基本相似,经 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丁铁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例1:患者女,30岁.空腹口服敌敌畏 80 ml, 1小时入院.查体: P64次 /分, R20次 /分, BP 100/60 mmHg.神志不清,颜面发绀,口吐白沫,瞳孔针尖样大小,两肺满布湿口罗音.立即肌注阿托品 20 mg,用清水反复洗胃至清亮,阿托品用至 300 mg后达阿托品化量.第二天患者神志清醒,给予静脉输液 3000 ml,加高渗葡萄糖 100 ml、维生素 C、能量合剂等药,输液后 2小时,患者突然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全身大汗,用大量阿托品、呼吸兴奋剂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吴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例 1:男, 42岁.上腹痛 11小时,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伴恶心、呕吐及背部胀痛.曾有上腹隐痛史. T37.8℃,腹平坦,上腹及右下腹肌紧张(非板样硬),压痛、反跳痛,以右侧腹明显.腹部 X线检查膈下未见游离气体.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并穿孔、继发性腹膜炎.急症手术,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穿孔.
作者:王振国;任继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自2001年以来,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6例均为我科2001年1月~2004年6月住院患者.均经颅脑 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6例,男 34例,女 22例,年龄 51~87岁.其中 51~60岁 13例, 61~70岁 22例, 71~80岁 18例, 81岁以上 3例,平均 64.2岁.病程 2.5小时~6天,平均 1.7天.并发糖尿病 5例,高血压 4例,冠心病 3例.对照组 40例,男 24例,女 16例,年龄 50~84岁,其中 50~60岁 9例, 61~70岁 16例, 71~80岁 12例, 81岁以上 3例.平均 63.5岁.病程 3小时~6天,平均 1.85天.并发糖尿病 3例,冠心病 2例,高血压 2例.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入院时病情、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龙天贵;彭琦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例1:患者,女, 27岁,已婚,因经量增多 4月,药物流产 1+月,阴道大流血 6天于 1996年 4月 18日入院.入院前 4月,患者经量明显增多, 1+月前,因早孕在外院服“含珠停”,药物流产经过正常.入院前 15天月经复潮,经量、经期同用药前.
作者:蒲雪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眩晕是病人自觉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的临床常见病症.
作者:聂勋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多种潜能,如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心理相容能力、创新能力、医患沟通及交际能力,因此,对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应该有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尤其是心理素质能力的训练.我们在临床带教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作者:王兴勇;张明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将盈亏分析法引入医院决策中 ,有助于加强医院经营管理 [1],随着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的深入和细化 ,将盈亏分析法分别运用于门诊和住院经营管理分析中 ,能使分析管理工作更直观形象 ,更能调动管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避免了将门诊人次、住院床日折合为综合工作量时无统一标准的弊端.
作者:闵传新;刘婉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终末期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生命的综合征,可伴有或不伴有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降低.过去进行的临床试验大多数是涉及 LVEF降低的 CHF患者,不能将其结果推广至 LVEF正常的 CHF患者.
作者:谢扬;饶邦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例 1:杜某,男, 1岁半, 2000年 7月 3日初诊,患儿因烦躁不安、消瘦、盗汗、食欲不振、口干、时有低热咳嗽,曾在几家医院儿科医师诊断为小儿佝偻病,曾注射维丁胶性钙、维生素 B12、口服维生素 D浓缩剂、各种钙类等,治疗 2个月余,效果欠佳,故请中医诊治.诊见面恍神差、烦躁不安、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灼津虚劳所致.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味:方药青蒿 6 g、鳖甲 6 g打碎另包先煎半小时,生地 6 g、知母 5 g、丹皮 5 g、鸡内金 6 g、淮山 6 g、太子参 6 g、神曲 5 g、浙贝 5 g、生石膏 10 g先煎半小时,加甘草 3 g, 5剂每日 1剂,服完 5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复诊时去生石膏,经服半个月后诸症消失,食欲正常,体重增加.
作者:唐金来;钟天芳;黄作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原因分虚实和寒热,实证如心脾积热、心火上炎、气滞血瘀,虚证如阴虚火旺、气血亏虚.心脾积热由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及肥甘厚味,积而生热,脾开窍于口,脾胃积热上熏于口,发为口疮.气滞血瘀型,多由于情志不顺,气机不调,气郁血瘀,血瘀生热,热熏于口,发为口疮;阴虚火旺型:多由素体阴虚或病损及阴,阴虚则火旺,虚火上灼于口,发为口疮,且久治不愈;气血两虚型,由于气虚化源不足,血无以赖生,口舌失养,阴虚则虚火上灼于口,发为口疮.
作者:伍爱民;赵宗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28岁,以间断性右侧腰痛4月,发现下腹包块1月入院. 4月前孕 29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腰部疼痛,持续性钝痛,放射至大腿及右肩部,与体位改变无关,伴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痛,大便正常,无阴道流血.追问病史,孕前妇科检查 1次无异常,孕 50余天 B超检查 1次盆腔无异常.既往身体健康,无阑尾炎病史,孕 1产 0.
作者:王慧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 1 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近时有的医生为求速效,剂量常有加大,目前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其实,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可与之俱增.但既达到大作用浓度后,若再增加浓度,则不能再增加治疗作用,甚或出现相反的结果.而且疗程过长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尤其是使用有毒中药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时.
作者:黄凤婷;曾翠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应用 TOPSIS法对我院 2000~2004年度病床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 全院病床工作效率的评价 1.1 资料来源:资料取自我院 2000~2004年统计工作报表,选取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病床工作日、平均住院日作为评价指标,分别用 X1、X2、X3、X4表示.
作者:杨业红;徐学纯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 病例介绍 例 1:患者女, 35岁,反复发作性腰痛及双下肢疼痛 2年并进行性加重 2月,加重期出现下肢畏寒麻木等.入院前 CT扫描检查提示 L4~5椎间盘突出.住院后临床检查发现: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右下肢直腿抬高 300(+),左 600(+);拇背伸试验右(+),左(-).诊断为椎间盘突出行手术治疗,术中切除突出的 L4~5椎间盘,术后第三天腰及双下肢疼痛复发并加重,术后 10天作腰椎穿刺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和蛋白含量测定、碘水脊髓腔造影检查,发现 T11~12段硬膜下造影剂梗阻,考虑椎管内肿瘤行椎管探查,术中证实为髓内肿瘤并切除,病理学检查证实诊断:神经纤维瘤.术后恢复好.
作者:郑汉江;汤龙飞;雷光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病例介绍:患者男, 72岁,因腹部胀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2天入院.检查:痛苦面容、神清合作,心肺(-)、腹部膨隆、可见胃肠形,压痛,可闻气过水声.既往有腹腔手术病史,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予以暂禁食,胃肠减压,皮下注射阿托品 1 mg后,病员腹痛症状缓解.
作者:何明寿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