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48例矽肺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陈明静;刘涛;李树华;左浩江;裴晓方

关键词:矽肺, 流行病学特征, 细菌耐药
摘要:目的 了解矽肺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为矽肺病防治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某职业病医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诊断的348例矽肺病例的性别,平均发病年龄,矽肺分期,平均接尘工龄、地区、行业和工种分析.收集痰液标本并使用法国VITEK2-COMPACT微生物全自动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348例矽肺患者主要为男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9.2岁,接尘年龄中位数为15.9年,矽肺分期以Ⅲ期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地区,主要行业为铅锌矿产业区等行业,主要工种为风钻工和爆破工.共培养出70株病原菌,真菌占10.34%,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细菌占9.77%,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高.结论 矽肺病防控重点应放在铅锌矿产业区等行业,临床医生应重视矽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真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生素.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共轭亚油酸等食物活性成分复配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葛根提取物及棕榈油复配后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降血脂作用.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配方组5.75 g/(kg· bw)、无棕榈油配方组2.75 g/(kg· bw)及棕榈油组3.00 g/(kg,bw),大鼠连续30日灌胃给予后,腹腔主动脉取血,测定各组大鼠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模型大鼠TC、TG及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全配方及无棕榈油配方可显著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TC和TG含量,但对LDL-C和HDL-C无明显影响;棕榈油可有效改善模型大鼠血清TC水平,但血清TG、LDL-C和HDL-C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 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葛根提取物及棕榈油复配后可有效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对血脂有着明确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小迪;刘艳;李宁;徐海滨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不同标本类型分离的肠球菌临床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对不同标本来源的肠球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分布及变迁趋势,为临床治疗不同部位肠球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至2016年6月检出肠球菌3 237株,对其标本分布特征及不同标本类型肠球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出屎肠球菌1 870株,粪肠球菌1 367株.标本分布类型为尿液42%,分泌物21%,血培养19%,腹水胆汁18%.不同标本类型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较严重,除四环素和利奈唑胺,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整体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中尿液标本整体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粪肠球菌中腹水、胆汁标本整体耐药率较低(P<0.05).不同标本类型肠球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球菌引起的感染耐药情况严重,临床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应根据菌种差异、不同标本类型反应的不同感染部位,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袁余;王远芳;戴仲秋;邓劲;肖玉玲;陈知行;康梅;谢轶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2011-2015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伤害监测病例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内蒙古农村监测点近5年伤害变化的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1-2015年通辽市开鲁县三家哨点医院就诊病例,对居民伤害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共收集病例16600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5年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07、1.73、1.74、1.55和1.64.伤害发生原因前三位分别是跌倒/坠落(23.69%、45.11%、45.60%、41.34%、40.64%),机动车车祸(30.11%、26.36%、28.04%、28.94%、34.24%),钝器伤(15.5%、7.76%、6.44%、4.99%、6.54%);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家中(40.85%、47.68%、45.57%、38.62%、34.94%)、公路/街道(34.83%、30.63%、34.55%、37.89%、43.66%)、学校与公共场所(5.87%、7%、5.09%、6.79%、8%)、公共居住场所(5.87%、3.6%、4.75%、8.3%、4.46%);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82.58%、88.82%、87.50%、92.09%、94.23%)、轻度伤害为主(61.11%、68.13%、62.86%、70.34%、76.74%);伤害发生高峰时间为7:00-10:00.结论 2011-2015年通辽市开鲁县伤害发生原因前三位为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钝器伤,男性病例多于女性,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

    作者:陈文婕;钱永刚;席云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426例作为病例组和同期老年2型糖尿病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4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分离和鉴定菌株,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26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71株,以革兰阴性菌(63.27%)和革兰阳性菌(27.18%)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侵袭性操作、FBG水平高、Alb水平低、APACHEⅡ评分高是肺部感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效果的曲线下面积(AUC)及95% CI为0.912(0.853 ~0.986).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较广,影响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需早期预防及控制,以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

    作者:陈兰;郑莉;吴丽;文敏;杜玉平;方燕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377例新生儿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1O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HepB)联合应用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效果.方法 2013-2015年以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所生、出生时进行过HBV母婴阻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获得被调查儿童的人口学状况、出生医院、HBIG和HepB接种情况,以及母亲分娩前乙肝e抗原情况.采集儿童静脉血标本5ml,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antibody,抗-HBc).计算不同特征儿童的HBsAg和抗-HBs阳性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共纳入分析儿童377人,HBsAg均为阴性,抗-HBs阳性率为91.25% (344/377).单因素分析显示,采血距第3剂HepB(HepB3)不同间隔儿童抗-HBs阳性率(94.72% VS 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校正=30.43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HBs是否阳性与HBIG接种剂量和采血距第3剂HepB(HepB3)间隔时间有关,与出生时接种100IU HBIG的儿童(92.56%)相比,接种200IU的儿童抗-HBs阳性率(85.29%)低(OR=0.352,95% CI:0.148~0.834,P=0.018);与采血距HepB3间隔<3年儿童(94.72%)相比,采血间隔≥3年儿童的抗-HBs阳性率(70.91%)低(OR =0.119,95%CI:0.054~0.262,P<0.001).结论 ≥100IU HBIG和10μg重组酵母HepB联合应用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儿童抗-HBs阳性率随时间下降,特别是3年后下降较明显,需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进行HBV血清学监测,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

    作者:富继业;丁麒;王菊光;马天薇;史如晶;刘民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基于GC-MS和多变量统计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谱

    目的 探讨健康人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采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方法检测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57例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组)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结合PCA和PLS-DA方法对检测出的游离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葡萄糖(GLU)、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CHOL)水平显著升高(P<0.01);十二烷酸(C12:0)、棕榈酸(C16:0)、反-油酸(C18:1T)、亚油酸(C18:2)、花生酸(C20:0)、二十碳五烯酸(C20:5)、γ-亚麻酸(γ-C18:3)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硬脂酸(C18:0)、花生一烯酸(C20:1)、二十碳二烯酸(C20:2)、二十碳三烯酸(C20:3n-6)、花生四烯酸(C20:4)、山嵛酸(C22:0)、二十二碳五烯酸(C22:5n-3)、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其他各游离脂肪酸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体内脂代谢紊乱有关,以C18:1、C18:2和C16:0作为2型糖尿病潜在生物标志物.

    作者:王园杰;姜祉竹;张丽娜;张帅;葛红娟;宋春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DRGs对新生儿住院死亡风险评估的调整研究

    目的 评价WI-DRGs对新生儿住院死亡风险评估模型的调整效果,初步探索DRGs在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logistic AIC逐步回归方法,分别拟合纳入与不纳入WI-DRGs的模型,评估DRGs对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比较指标使用新生儿标化死亡比(SMR).结果 新生儿住院死亡率为3.11‰,其中,外院转入新生儿组、住院超过40天的新生儿组、患儿体重≤1.25kg DRGs组的住院死亡率较高.纳入DRGs评估模型依据疾病诊疗复杂程度有效调整评估结果,与未纳入DRGs模型相比,医疗机构A的标化死亡比略有下降,为1.10,医疗机构B的标化死亡比略有上升,为0.71.结论 WI-DRGs是有效的死亡率风险调整工具,以此评估的新生儿住院死亡率可以更准确地体现医疗机构病种复杂性与专科诊疗水平.

    作者:章莹;李正梅;徐金龙;韩栋;王思琪;张哲军;魏凌云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宜宾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回顾性调查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特点及原因,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性锐器伤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2月锐器伤情况,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3名被调查医务人员中,锐器伤终身发生率67.20%,平均次数为3.16次/人,锐器伤年发生率32.46%.刺伤原因主要为操作时太过仓促(比例为51.76%),其次是操作不规范(比例为23.62%).医生遭遇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手术缝合和传递器械过程(比例分别为60.29%和19.11%),护理人员遭遇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拔针和整理废物(比例分别为35.88%和35.11%).遭遇锐器伤后立即上报的仅占39.70%,暴露源术前检查结果正常为未上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工作太忙没时间或自身不重视.结论 当前医务人员遭遇锐器伤有关问题依然突出,针对锐器伤主要发生环节和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亟待加强.

    作者:李晓玲;施燕飞;余启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护士长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控制感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及其关系研究

    目的 调查护士长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控制感与工作满意度水平,并探究三者间关系,为提高护士长临床工作满意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通过一般资料问卷、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工作控制感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对安徽省某5所医院159名临床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长工作家庭冲突得分为(49.26±10.78)分;工作控制感得分为(54.48±9.06)分;工作满意度总体得分(50.50±7.30)分.相关分析表明,工作控制感总分与工作家庭冲突总分呈负相关(r=-0.289,P<0.01),工作家庭冲突总分与工作满意度水平亦呈负相关(r=-0.430,P<0.01),工作控制感总分与工作满意度水平均呈正相关(r=0.443,P<0.01).路径分析显示,工作控制感在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23.39%.结论 护士长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满意度有负性作用,医院管理者可致力于多种干预策略提高护士长的工作控制感,进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作者:丁晓彤;李惠萍;杨娅娟;苏丹;张婷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2012-2016年北京市昌平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昌平区2012-2016年感染性腹泻病原菌构成、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菌血清型分布,为本地区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6年北京市昌平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志贺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检验.结果 1 948份标本中,395份标本检出病原菌,总阳性率为20.28%.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1%、6.26%、5.65%、3.39%.8月份检出率高.30~39岁年龄组病原菌检出率高为26.03%(101/388)(x2=23.294,P=0.001).副溶血性弧菌以03:K6血清型为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志贺菌以宋内志贺菌为主,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主.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菌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但不同年份细菌谱存在差异.

    作者:闻艳红;彭华;徐代庆;李楠;高进玺;李东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维生素C和维生素D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程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人体内维生素C(vitamin C,VC)和维生素D(vitamin D,VD)水平对炎症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总医院确诊的40例缓解期UC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紫外检测法检测血清中VC水平,根据VC水平将其分为高VC组(2 ~ 4mg/L)和低VC组(<2mg/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比色法检测血清中25-(OH)D3、1,25-(OH)2D3、TNF-α、IL-6、IL-1β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高VC组25-(OH) D3、1,25-(OH)2D3水平高于低VC组,高VC组25-(OH) D3与低V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VC组血清中TNF-α、IL-6、IL-1β、MPO水平低于低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VC组血清GSH-Px高于低VC组,尚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UC患者血清VC水平影响25-(OH)D3和1,25-(OH)2D3的水平,表明VC可能参与VD的活化,在适宜范围内VC与25-(OH)D3、1,25-(OH)2D3呈正相关,1,25-(OH)2D3通过免疫机制参与UC的发病和发展,与UC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作者:张晶;冯宏娟;暴军玲;张海杰;孙睿森;殷云勤;李秀花;邱服斌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910例成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病原谱研究

    目的 探讨成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病原谱分布情况,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4年3月~2016年2月成都市某医院成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的咽拭子或痰液标本,采用RT-PCR和PCR法检测标本中常见的八种呼吸道病毒;用培养法,生化鉴定和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分离鉴定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和真菌;分析主要病原体和年龄与季节的关系.结果 共采集910份标本,病原体检出率为47.58% (433/910);病毒检出率为26.92%(245/910),检出高的是鼻病毒(9.78%),其冬季感染率高于春,夏,秋季;细菌检出率为13.41% (122/910),肺炎克雷伯菌(6.26%)检出率高,检出无季节性和年龄差异;真菌检出率为14.51% (132/910),白色念珠菌(11.32%)检出率高,6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高于其他人群(x2=16.268,P<0.001).结论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病原体感染率较高,以白色念珠菌,鼻病毒,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今后应加强病原学的监测,注重病原体在不同人群感染分布和季节性防治.

    作者:刘涛;陈明静;李树华;左浩江;裴晓方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Toll样受体3对高脂饮食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究Toll样受体3(Toll like receptor 3,TLR3)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C57BL/6小鼠和TLR3基因敲除小鼠各14只分别饲以正常饮食(nomal diet,ND)和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为期15周.在造模前和15周末对小鼠的体重进行称量.用HE(Hematoxylinandeosin)染色、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和UCP-1表达情况.结果 (1)高脂饮食末,野生型高脂饮食(wildtype-high-fat diet,WT-HFD)组小鼠体重和棕色脂肪组织重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正常饮食(wildtype-normal diet,WT-ND)组,上述改变被TLR3基因敲除所阻断.(2)与WT-ND组相比,WT-HFD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与WT-HFD组相比,TLR3-HFD组的UCP-1的mRNA水平有升高趋势;(3)与WT-ND组相比,WT-HFD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WT-HFD组相比,TLR3-HFD组的UCP-1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 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 0α,PGC-1α)的蛋白水平有升高趋势.结论 TLR3通过抑制棕色脂肪组织的UCP-1的表达,参与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作者:朱振梁;尹洪萍;陈如程;刘翠清;张国庆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四川省流动老人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研究

    目的 了解四川省随迁流动老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利用现况,为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老年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2015年四川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与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人群过去一年患病/伤率为9.1%,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为16.8%,免费体检率为40.5%,慢性病随访率为3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自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和本地交友情况对老年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具有重要影响.结论 本次调查的流动老人由于文化、保障等的影响导致了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低下.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服务方式、提高保障程度、完善政府职能等方面切实解决流动老人的医疗卫生需求.

    作者:张燕燕;肖成汉;马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长沙市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高校艾滋病检测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通过匿名自填问卷开展调查.结果 长沙市大学生MSM既往HIV检测率为63.2%(266/421).本次调查检测阳性率为7.7% (12/155).听说过VCT服务、知道VCT服务机构以及知道艾滋病预后的大学生MSM的HIV检测率分别是没听过/不知道者的1.9倍、3.7倍和1.8倍.结论 长沙市高校学生MSM HIV感染率较高,HIV检测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力宣传和推广有关机构VCT服务、充分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是提高HIV检测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罗昊;赵俊仕;谭红专;胡世雄;贺健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怀旧疗法在老年痴呆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循证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怀旧疗法在老年痴呆患者中应用效果,旨在为怀旧疗法在老年痴呆患者中实施收集证据.方法 依据设定的检索词检索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等数据库,收集关于怀旧疗法在老年痴呆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549篇文献,筛选出14篇RCT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MD=1.92,95% CI[0.46,3.39])、生活质量(SMD=6.37,95% CI[0.54,12.2])有所提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在抑郁症状(SMD=-0.36,95% CI[-0.79,0.07])、激越行为(SMD=-0.17,95% CI[-0.36,0.02])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后者的敏感性较差,因此研究者未对后者的meta分析结果妄下结论.结论 怀旧疗法可以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相关医务工作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易于管理和执行的干预手段纳入到老年痴呆患者的多维度治疗方案中.

    作者:毛元红;许彬;耿桂灵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 了解2002-2015年浦东新区育龄妇女死亡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育龄妇女死亡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对死因资料进行统一编码,利用死亡率、死因顺位、死因构成比、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描述育龄妇女死亡状况.结果 2002-2015年浦东新区育龄妇女死亡率为54.93/10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肿瘤、损伤中毒以及循环系统疾病是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合计占总死亡数的79.55%;15 ~29岁年龄组首位死因为损伤中毒,30~39岁年龄组以及40 ~49岁年龄组首位死因为肿瘤.14年间,育龄妇女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PC=-4.47%,Z=15.37,P<0.001),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APC=6.50%,Z=2.90,P=0.013);结论 浦东新区育龄妇女死亡率呈现降低趋势,不同年龄组死亡原因存在差异,应采取差异化的预防措施,尤其应注重针对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干预.

    作者:陈亦晨;李小攀;杨琛;郝莉鹏;孙乔;闫蓓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适量白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适量白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炎性因子MMP-2、TNF-α及IL-6的影响.方法 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高脂饲料联合维生素D3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2周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剂量1、2、3组,剂量组分别以0.9、1.1、2.2 ml/(kg·d)的丰谷48°浓香型白酒灌胃,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以2.2 ml1/(kg·d)纯水灌胃.12周后股动脉取血测定血脂及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给予高脂饲料及维生素D3腹腔注射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主动脉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可见明显的内膜突出管腔增厚,内皮下大量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积聚,3个剂量组内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和纤维细胞增生,但程度较模型对照组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TC、HDL-C、LDL-C、MMP-2、TNF-α、IL-6含量均升高(P<0.05),TG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3个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HDL-C水平(P<0.05),剂量2、3组能明显降低MMP-2的水平(P<0.05).结论 适量白酒可以上调HDL-C水平和抑制MMP-2的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

    作者:李钰;张欢;饶家权;刘银;王烨;杜礼泉;周玲旭;裴晓方;许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2004-2016年楚雄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楚雄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6年楚雄州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6年楚雄州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6起,报告发病5 479例,死亡96例,总体呈上升趋势(x2=6.349,P<0.05).3~8月是高发月(占60.20%).事件分级以一般为主(占59.69%);事件类别以传染病疫情及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4.45%、44.39%,野生菌中毒占中毒事件的54.0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占48.98%)及家庭(占28.06%);结论 2004-2016年楚雄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为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家庭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野生菌中毒是中毒事件的防控重点.

    作者:吴学林;胡海梅;高丽芬;罗琼梅;袁嘉忆;钱发宝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研究进展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的预防和控制作用.有氧运动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对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内皮功能异常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第一步.该文就有氧运动与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进行了总结,为今后该干预手段应用于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作者:罗梦婷;张培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