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晓莉;赵孝英
目的:探究彩色超声应用于趾腱膜炎诊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前就诊于该院的趾腱膜炎患者50例作为病历组,另选取5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通过趾腱膜炎超声表现,与正常受试者趾腱膜超声表现对照,分析趾腱膜炎超声阳性表现。结果病历组的患侧足的趾腱膜与其附着部的厚度[(3.5±1.0)mm]较其健侧的厚度[(1.5±0.6)mm],明显增加(<0.001),而对照组足的趾腱膜与其附着部的厚度[(1.6±0.2)mm]明显增加(<0.001)。结论超声具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无损伤无痛苦,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在诊断趾腱膜炎中推广使用。
作者:杨海荣;宋木生;肖承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正确护理措施。方法分析90例患儿在使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及处理措施。结果90例患儿中2例发生留置针脱管事件,1例发生穿刺点周围小面积皮肤感染,2例出现医用透明敷料覆盖处皮肤过敏现象,1例存在外导管压伤局部皮肤,静脉炎以及全身感染为0例。留置时间1~7d,平均3~5d。结论护士应规范化实施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及留置针护理。
作者:李玉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探讨绩效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为临床进行护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3月1日~2014年3月1日在护理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实验组,2011年3月1日~2012年3月1日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以此作为对照组,并在护理管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人员绩效满意度、护理人员离职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绩效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离职率分别为93.00%和3.00%,对照组护理人员绩效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离职率分别为65.00%和14.00%(<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绩效管理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护理离职率,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付尼亚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临床科研通过对临床数据的收集整理来验证假设、回答临床问题,终服务于临床,因此高质量的临床数据是临床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临床研究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数据管理,并且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
作者:段显琳;张慧;徐建丽;曹海洲;陈刚;曲建华;海龙;江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关节镜确诊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患者135例,其中膝半月板损伤134个,关节软骨损伤136个,全部患者均采用CT和MRI,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全部患者关节镜检查确诊膝半月板损伤134个,CT检查Ⅱ级膝半月板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与关节镜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CT检查Ⅲ级膝半月板损伤检出率明显低于MRI检查与关节镜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全部患者关节镜检查确诊关节软骨损伤136个,CT检查Ⅳ期关节软骨损伤检出率明显低于MRI检查与关节镜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CT在诊断Ⅱ级膝半月板损伤检出率高于MRI诊断,而Ⅲ级膝半月板损伤与Ⅳ期关节软骨损伤检出率低于MRI诊断。
作者:韩家发;王琼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部收治心律失常患者共8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以药物普罗帕酮嗪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以药物胺碘酮进行治疗。结果连续2w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28/40),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变异参数改善较对照组效果更佳。而在药物治疗安全性上,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结论以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效果优于普罗帕酮,但本次调查耗时间较短,未能对患者长期用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作者:陈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促进脑修复的药物进行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症状给予综合康复疗法,疗程结束,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康复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有一定效果,能有效减轻其肢体运动障碍,降低残疾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蔡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研究样本,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样本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样本。观察组样本均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样本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研究组样本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样本的护理效果。结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护理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作者:严冬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析联合手术在青光眼白内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46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23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联合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前房角、眼压视力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均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联合手术在青光眼白内障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向文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道疾病的佳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近一年来入住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急性胆道疾病患者共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的老年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胆道疾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饮食调节与心理调节相结合的护理方法,患者出院后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对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满意度以及评价。结果对照组的老年急性胆道疾病患者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在护理人员的态度方面,两组患者均表示满意,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与常规急性胆道疾病的护理方法相比,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心理与饮食护理的方法来护理老年急性胆道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李雨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矽肺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18例矽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矽肺患者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SDS评分及SAS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矽肺患者的改善率为94.92%(112/118),护理满意率为100.00%(118/118)。结论矽肺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缓解或消除了其不良心理,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胡青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通过对温经汤加减联合针灸来观察该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将9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药物加针灸组、药物组、针灸组,每组各30例,药物加针灸组给予温经汤加减配合针刺穴位治疗,而药物组和针灸组分别只给予温经汤加减和针刺穴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统计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疼痛持续时间。结果通过三组疗效的比较及2检验,药物加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组和针灸组,前者的总有效率为93.3%,与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7.954>20.05=3.84,<0.05);与针灸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2=9.316>20.05=3.84,<0.05)。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温经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较单纯用药或针灸效果较好。
作者:陈洋洋;杨小颀;时丹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和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口服液进行退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豫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豫,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第2 d、3 d、4 d的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均比对照组快,平均退黄时间更短,差距具有统计学差异(<0.05)。观察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更好。结论菌栀黄口服液联合间断性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好,副作用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荐。
作者:邵晓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借鉴小组式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以小组的形式贯穿于患者透析期间,由责任护士对在我科透析的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跌倒预防知识、行为干预,并组织患者全面开展预防跌倒的各种活动。结果显示,小组式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透析患者的跌倒预防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和伤害程度。
作者:张容;喻光辉;蔡翔琼 刊期: 2016年第20期
隐匿性肾炎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呈间期性或时轻时重,临床多表现为蛋白尿或(和)血尿,也有出现肢体浮肿,腰膝酸痛等不适[1]。在临床治疗本病时,采取分期辨证论治,观察隐匿性肾炎的发展规律,判断预后,同时在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肾损害方面,有很好效果。
作者:安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对中期引产患者采用米非司酮与利凡诺尔进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32例中期引产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通过利凡诺尔接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平均引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0.05);观察组产后清宫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0.05)。结论中期引产患者通过米非司酮与利凡诺尔联合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的引产效果,降低产后出血量与产后清宫率。
作者:张小云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MDS患者3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地西他滨组20例,联合化疗组18例。地西他滨组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联合化疗组患者接受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化疗组、地西他滨组的总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地西他滨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化疗组(<0.05)。结论地西他滨应用于高危MDS的治疗效果与传统联合化疗方法基本一致,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是高危的MDS患者更优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小强;吴雅莉;杨海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SHEL模式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以下称CSSD)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应用SHEL模式分析CSSD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流程;培训专业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等。结果经采取杂匀耘蕴模式后,清洗、检查包装、灭菌质量及与相关科室的满意度测评显著高于实施前(<0.05)。结论采取杂匀耘蕴模式分析CSSD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可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减少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作者:熊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9月我院骨折的患者,部位为肋骨、盆骨、股骨、胫骨等,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护理均相同,研究组加用针对性护理以减轻疼痛。对比①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于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评分。结果①两组护理前疼痛评分无差异(>0.05);两组护理后疼痛评分有差异(<0.05)。②两组护理前焦虑评分无差异(>0.05);两组护理后焦虑评分有差异(<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够减轻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减轻焦虑情绪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花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4例肝脏疾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原发性肝癌(PHC组,n=54例)和肝硬化(LC组,n=50例),同期选择48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AFP、AFU和GP73表达水平,比较血清AFP、AFU和GP73联合诊断和单一诊断PH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PHC组患者血清AFP、AFU和GP7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C组和对照组(<0.05),LC组患者血清AFP、AFU和GP7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血清AFP、AFU和GP73联合诊断PH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检测(<0.05)。结论血清AFP、AFU和GP73联合诊断PH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单一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汉国;魏三舟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