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赵小强;吴雅莉;杨海平

关键词: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NA高甲基化
摘要: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MDS患者3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地西他滨组20例,联合化疗组18例。地西他滨组患者接受地西他滨治疗,联合化疗组患者接受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化疗组、地西他滨组的总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地西他滨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联合化疗组(<0.05)。结论地西他滨应用于高危MDS的治疗效果与传统联合化疗方法基本一致,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是高危的MDS患者更优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定植菌筛查阳性结果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新生儿入院时的定植菌的阳性结果,找出相关因素,针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干预,降低定植菌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某院新生儿室住院的736例新生儿,在入院时取鼻前庭拭子和直肠拭子分别接种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培养基(ChromID MRSA)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s)肠杆菌鉴定培养基(ChromID ESBLs)培养筛查,统计筛查结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736例新生儿中MRSA的阳性结果与羊水情况、取样日龄有关,其值分别为0.044和0.000,<0.05,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ESBLs的阳性结果与分娩方式、取样日龄有关,其值分别为0.031和0.000<0.05,统计学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倡顺产、做好新生儿在产科出院后家庭的环境卫生、手卫生,新生儿大小便规范化处理,对羊水粪染的新生儿彻底清理好呼吸道,有利于减少细菌的定植。

    作者:陈启蓉;李瑛;张心梅;李佳静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慢性便秘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慢性便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慢性便秘患者按随机对照的原则进行分组,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结果生活方式干预组患者的使用药物率及每周使用药物率等与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慢性便秘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可减少刺激性药物的应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兰改化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高职护理实习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高职护理实习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对103名高职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所用调查问卷由基本信息调查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两部分组成。一般信息调查表包括学生年龄、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选择护理专业原因等条目;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张建新教授翻译的中文版本。结果高职实习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仅为24.66±4.67分,较国际常模分数低,<0.05;被调查对象是否学生干部、城镇户口或者农村户口、是否独生子女、选择护理专业是否自己意愿都没有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0.05),而性别因素对得分有影响(<0.05)。结论临床护理教师应重视这一状况,建立适当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的度过实习期,用积极地心态面对今后的护理工作。

    作者:安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社区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社区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几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予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血清GP73、AFU和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4例肝脏疾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原发性肝癌(PHC组,n=54例)和肝硬化(LC组,n=50例),同期选择48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AFP、AFU和GP73表达水平,比较血清AFP、AFU和GP73联合诊断和单一诊断PH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PHC组患者血清AFP、AFU和GP7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C组和对照组(<0.05),LC组患者血清AFP、AFU和GP7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血清AFP、AFU和GP73联合诊断PH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检测(<0.05)。结论血清AFP、AFU和GP73联合诊断PH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单一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汉国;魏三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大面积脑梗塞68例临床分析

    目的:就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回顾性分析这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脑部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经诊断,68例患者均为大面积脑梗死,脑室受压35例,脑梗死后出血18例,偏瘫12例、脑疝3例。对这68例患者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的有效率为91.2%,出现2例死亡,死亡率为2.9%。结论大面积脑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针对这种疾病,需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的健康。

    作者:王悦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血清Tau蛋白、P-tau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血清Tau蛋白、P-tau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脑复康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脑复康片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配方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同时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au蛋白(Tau)、磷酸化Tau(P-tau)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较对照组患者高(<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au蛋白、P-tau水平均较治疗前低(<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痴呆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且可降低患者血清Tau蛋白、P-tau水平,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治价值。

    作者:余佳欣;李建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联合应用达立通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联合应用达立通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12月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达立通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联合应用达立通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有效改善溃疡症状。结论联合应用达立通颗粒适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舒畅;郑松柏;段珂玲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配合针灸治疗缓解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后联合针灸治疗对于术后残余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于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针灸组(术后配合针灸治疗)和对照组(术后口服药物治疗)各35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JO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0.05),治疗后针灸组的JOA评分为(24.59±5.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14.39,<0.05);针灸组的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率仅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2=7.59,<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术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确切,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残余症状,预后较佳。

    作者:肖飞兰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12例甲流疫苗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分析行政区域内医务工作者接种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后的出现并上报的12例ADR,分析ADR发生情况、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转归等。结果上报的12例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ADR一般的1例,新的一般的9例,新的严重的2例。所有的ADR经对症治疗后均可治愈。结论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总体ADR以轻度ADR为主,均可治愈,疫苗的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云虹;梁成磊;王佃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探讨B超监护对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的重要价值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B超监护对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的重要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宫腔粘连患者50例,为这些患者提供B超检查,并观察患者子宫内膜与宫腔内的声像改变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在B超的监护下实施宫腔镜分离术,对分离粘连部位实施指导。结果宫腔粘连的B超影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宫腔积液型,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宫腔分离,内部有夜行暗区,周围强回声光带,共11例;另一种为宫腔非积液型,表现为回声不光滑、不连续;或表现为内膜回声不规则,呈混合型回声、低回声,共39例。结论 B超监护对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介入诊疗后血管径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进展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而在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尚未列入常规医学教学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医护人员对介入治疗相对陌生,因介入手术经血管穿刺及术后拔鞘的相关并发症随之增多,如因相关知识缺乏而对并发症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与时间,还易影响医患间的和谐关系。因此综合血管径路并发症(PVC)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及临床中的护理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后路植骨融合单节段固定治疗腰椎滑脱42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后路单节段固定结合cage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经后路单节段固定结合cage植骨治疗腰椎滑脱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判定疗效、临床优良率,手术并发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12月~24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时25分,术后疗效优25例,良1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5.24%,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后路单节段固定结合Cage植骨治疗腰椎滑脱能较好地复位和固定,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冯建军;邹浩;朱海燕;甘一波;王金堂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09年6月~2015年5月所收治的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50例纳入研究范畴,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用肺通气/灌注显像检查进行诊断,据终诊断结果分析肺通气/灌注显像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终诊断结果为阳性的共40例(80.00豫),为阴性的共10例(20.00豫)。以终临床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结果为阳性共39例(78.00豫),为阴性共11例(22.00豫)。研究显示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为95.00豫,特异度为90.00豫。其中,肺通气/灌注显像共检出119个肺段受累、52个亚肺段受累。结论肺通气/灌注显像作为肺栓塞临床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亚肺段受累有诊断上的优势,具有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的优点,临床诊断价值突出。

    作者:张东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牵引下带空心钉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了解牵引下带空心钉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牵引复位后牵引下行带空心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并发轻度脑梗塞2例,经综合治疗后康复出院;5例因肠胃疾患术后肠胀气、不全梗阻,出现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36例发现,2例术后12个月死于其它疾病,有2例骨折延迟愈合,因过早下地负重行走1例出现断板,再次手术固定;2例出现断钉,未出现患肢功能障碍、髋内翻畸形、短缩、股骨头坏死、髋部疼痛患者。Harris评分优12例,良18例,优良率为84.6%。结论采用带空心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式,其优点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风险低,减少患者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借鉴。

    作者:邱建雄;郑燮;王华轶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研究羊膜移植用于严重眼表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严重眼表疾病患者治疗中应用羊膜移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收治疗的严重眼表疾病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羊膜移植对30例患者实施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感染出现,没有排斥反应出现,患者眼表重建良好,经3~9个月的随访,1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3%,其余患者恢复较为良好,患者视力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结论应用羊膜移植能够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促进眼表病变组织的重建,使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陈陟;王达夫;吕维娜;梁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经皮气管切开与传统气管切开在ICU的优势

    目的:比较传统气管切开与经皮气管切开在ICU的应用优势。方法将需要气管切开的208例患者随机分组为传统气管切开组(ST)102例与经皮气管切开组(PDT)106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方法:①手术的时间和难易度;②切口长度,术中出血,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上有无差异;③患者入住ICU的时间;④在ICU住院间日均费用及总体费用。结果 PD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ST组,<0.5。结论在重型脑伤及脑血管意外患者经皮气切较传统气管切开在手术时间及难易程度,手术并发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时间及总体医疗费用上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余锡斌;邓琳;龚鸿昌;黄华;俸小飞;米芷颉;胡娟;刘小娇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肾病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32例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测结果分为DKD组和非DKD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BMI指数和血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生化指标方面,两组在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在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总胆红素是DKD的保护因素,HbA1c是DKD的危险因素。结论体内总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以作为指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用。

    作者:王娜;佟凤芝;陈莹洁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单用或联用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会增加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起病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分为:对照组(A组,无服药史),药物组(B组):包括阿司匹林(100~3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按药物类别将药物组(B组)分为阿司匹林组(B1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B2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 B组年龄高于A组(66.72±9.99岁VS 55.79±12.07岁,=-6.230,<0.05),B1组与B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4±10.87岁VS 66.71±9.46岁,=0.015,>0.05)。 B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A组(2=6.118,=0.013),B2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B1组(2=4.498,=0.034);内镜下表现A组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B组以胃溃疡为主;B组中既往有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无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2=10.53,=0.001)。 B组中联合使用PPI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低于未使用PPI患者(2=8.339,=0.004)。结论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可增加患者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以胃溃疡为主,年龄、既往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联合使用PPI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中专;胡华华;许捷鸿;覃树芬 刊期: 2016年第20期

  • 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放射科68例行CT检查的肾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试验组,将同期我院31例行CT检查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时相CT值及常规征象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皮质期、肾盂期时相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0.05),而其平扫期、皮髓期时相CT值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0.05);试验组患者CT征象假包膜、快进快出强化检出率分别为33.8%、41.2%显著高于对照组6.5%、9.7%,而其均匀强化、延迟强化检出率分别为1.5%、5.9%显著低于对照组1.9%、71.0%,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平扫期、肾盂期高时相CT值及快进快出强化是诊断肾细胞癌的重要特征,而延迟强化是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诊断价值的特征,临床上应加以鉴别诊断。

    作者:范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