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9-2013年淮安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高强;苏琦;范刚;刘纯成

关键词:流感, 流行特征, 病原学
摘要:目的 了解淮安市流感的流行特征及流感流行优势毒株的变化,为流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年7月-2013年12月淮安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市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淮安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ILI%在1.26% ~ 11.78%之间,每年可有2个流行高峰,即冬春季和夏季高峰.主要的流行毒株每年存在交替现象,各年份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x2=673.11,P<0.05).ILI年龄构成中以0岁~组为主(61.42%),不同年龄组的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7,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流感毒株型别不同(Fisher确切概率值=70.85,P<0.05).7起ILI暴发疫情发生于2009年9月和2013年11-12月,主要由新甲H1型和H3型引起.结论 建议扩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范围并通过信息化改造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工作,重点保护15岁以下易感人群,加强学校等人群聚集性场所暴发疫情监测.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起中央厨房食品污染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

    目的 了解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全面控制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从现场卫生学、现场流行病学、询问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描述.结果 事件为中央厨房擅自变更生产场所,未经许可自制卤蛋,因不洁操作导致沙门菌污染所致.结论 该事件提示中央厨房应引进更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作者:符艳;徐艳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PDCA循环在持续改进多重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PDCA循环加强某院多重耐药菌管理,提高MDRO相关制度落实情况,降低MDRO检出.方法 收集资料分析现状,绘制鱼骨图找出多重耐药菌管理不到位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持续改进计划,并采取修订相关制度、进行全员培训、加强巡查、随机提问、纳入考核等措施,检查评估执行的落实情况及效果,后进行反馈总结,进入下一次PDCA循环.结果 全员培训后,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的各项知晓率均提高到90%以上,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DCA循环实行后,医生对多重耐药菌病人开具隔离医嘱率(81.9%)和护士执行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率(88.5%)均较改进前(32.0%、38.0%)有明显提高;自PDCA实行后,该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数呈不断下降趋势,月均MDRO检出数[(166.00+33.05)株]也较前[(221.20+38.50)株]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可有效提高多重耐药菌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耐药菌检出.

    作者:殷珺妹;龙莉;杨亚敏;阚志超;田洁;张富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09-2013年淮安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淮安市流感的流行特征及流感流行优势毒株的变化,为流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年7月-2013年12月淮安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市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淮安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ILI%在1.26% ~ 11.78%之间,每年可有2个流行高峰,即冬春季和夏季高峰.主要的流行毒株每年存在交替现象,各年份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x2=673.11,P<0.05).ILI年龄构成中以0岁~组为主(61.42%),不同年龄组的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7,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流感毒株型别不同(Fisher确切概率值=70.85,P<0.05).7起ILI暴发疫情发生于2009年9月和2013年11-12月,主要由新甲H1型和H3型引起.结论 建议扩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范围并通过信息化改造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工作,重点保护15岁以下易感人群,加强学校等人群聚集性场所暴发疫情监测.

    作者:高强;苏琦;范刚;刘纯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蓝光暴露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蓝光暴露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的形态和cAMP-PKA信号的通路影响.方法 利用蓝光仪对RPE细胞进行0 min、20 min、40 min和60 min的蓝光照射.在光暴露后30 min、4h和24 h,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RPE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在光暴露后30 min,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cAMP和PKA浓度的变化.结果 RPE细胞密度随光暴露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包膜包裹的细胞碎片随光暴露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多,细胞形态由贴壁生长呈多边形向悬浮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改变.在蓝光暴露后,cAMP浓度随光暴露时间延长而呈显著下降(P<0.05);PKA浓度在前40 min内并未显著下降,而在60 min时其浓度急剧下降.结论 蓝光暴露可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cAMP-PKA信号通路下调,诱导凋亡发生,且细胞损伤愈严重,cAMP和PKA浓度愈低.

    作者:杨薇粒;金犇;孙靓;张文婷;耿辉;马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13年白银市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

    目的 了解白银市2013年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发病特征,为制定布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白银市2013年布病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年共新发病例103例,发病率5.98/10万;发病高峰在3-7月份;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0.26;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20~ 59岁患者占79.61%,60岁以上人群占14.56%;职业分布以农民多,占87.38%;高危人群血清阳性率为8.12%;羊血清阳性率为2.38%,牛血清阳性率为0%.结论 羊是白银市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做好动物防疫监管,才能从源头控制布病的传播;此外,做好高危人群布病监测,开展布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人间布病的主要途径.

    作者:周红;刘志琦;桑延永;王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达州市1起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达州市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来源和传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患者就诊记录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次布鲁氏菌疫情确诊病例1名,4名密切接触者经实验室检验确诊携带者2名.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及流行病学接触史综合判断,这起布病疫情为1起密切接触羊群引起的布病疫情.建议今后加强畜牧检验检疫监管,提高人群防护,达到遏制布病疫情上升的目的.

    作者:石惠惠;陈平;田安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鲍曼不动杆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86株鲍曼不动杆菌常规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86株,痰标本占73株(84.88%),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13.95%,其次为米诺环素(27.91%)和阿米卡星(31.4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己达53.49%.其他10种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姜锋;姜凯;王志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12年河南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河南省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异常反应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南省2012年共报告AEFI个案2 322例,报告发生率为5.35/10万剂次,无疫苗质量事故.AEFI个案中小于1岁的儿童有1 006例,占43.32%,男女比为1.50∶1.接种百白破(无细胞)、麻风和Hib疫苗发生AEFI的报告数多,AEFI个案中以接种第1剂次多(1 366例,58.83%),接种后≤1d发生的占82.56%.临床损害以过敏性皮疹为多见,绝大多数AEFI病例预后良好.结论 全省AEFI异常反应主要发生在<1岁小年龄组、首剂接种和接种早期的儿童,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和家长应密切关注这部分儿童.

    作者:叶莹;李军;王长双;史鲁斌;张肖肖;路明霞;马雅婷;张延炀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国人群膝骨关节炎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膝骨关节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膝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膝骨关节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10篇,用Meta分析软件Revman5.2进行分析.结果 体重指数、关节外伤史、家族史、居住环境(潮湿)、关节负重、职业运动锻炼、非电梯楼房是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90 (1.42~2.54)、7.89 (4.12~15.10)、1.85 (1.09~ 3.16)、5.21 (2.26~12.02)、3.29(1.76 ~6.15)、7.61 (2.74~21.11)、2.22 (1.33 ~ 3.72);低强度运动锻炼是膝骨关节炎的保护因素,其OR值和95%口分别为:0.5 (0.42~0.6);吸烟和饮酒的OR值和95%CI分别为:0.80 (0.62~ 1.03)、1.32 (0.89~ 1.96),吸烟和饮酒与膝骨关节炎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结论 控制或减轻体重、避免关节受伤、改善潮湿的居住环境、减少关节负重、减少爬楼梯、居住电梯公寓或平房、减少职业运动锻炼和适当的进行慢走等强度小的体育锻炼等措施可以减少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任燕;石娅娅;谭波;吴艳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ω-3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空腹血清ω-3脂肪酸水平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测定4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组)、40例正常妊娠孕妇(正常妊娠组)空腹血清ω-3脂肪酸、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计算2组孕妇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RI).结果 GDM组孕妇空腹血清ω-3脂肪酸水平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8,P<0.05);GDM组孕妇IRI、空腹血糖、胰岛素、HbA1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6,t=18.25,t=15.31,t=13.24,P<0.05). (2) GDM组孕妇血清ω-3脂肪酸水平与IRI、空腹血糖、HbA1c呈负相关(r=-0.812,r=-0.545,r=-0.296,P<0.05),与胰岛素水平无相关性(r=0.197,P>0.05).正常妊娠组孕妇血清ω-3脂肪酸与IRI呈负相关, (r=-0.280,P<0.05),相关性小于GDM组,正常妊娠组孕妇ω-3脂肪酸水平与胰岛素、血糖、HbA1c无相关性(r=0.213、0.179、0.195).结论 提高GDM孕妇血清ω-3脂肪酸含量可减轻其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作者:顾雅娟;邓超;王英红;刘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12年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12年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血流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VITEK-2 Compact全自动鉴定药敏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WHONET5.6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1971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393株,检出阳性率为19.9%;其中革兰阳性菌167株,占42.5%,革兰阴性菌140株,占35.6%,真菌86株,占21.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2.5%和85.1%,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78.3%和75.0%,耐碳青霉烯类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达20.0%.真菌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高度敏感.结论 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菌种复杂,耐药率高,临床应重视血培养标本送检和细菌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牛小斌;荆鹏伟;李永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11-2013年北京市宣武区中小学校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北京市宣武区中小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为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发病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3年中小学校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宣武区2011-2013年学校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9种512例;3年平均发病率为405.5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集中于秋冬季,肠道传染病发病集中于夏秋季;发病地区广泛;小学阶段发病率为16.54‰,中学阶段发病率为3.74‰.结论 宣武区学校应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根据流行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疫苗接种,增强学生群体免疫水平,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邱云青;杨春雷;黄艳;李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走过心绞痛患者hs-CRP、IMA及血脂的影响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走过心绞痛的必要性.方法 选取2007年1月~ 2013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诊治的走过性心绞痛25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73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B组:81例)和阿托伐他汀40 mg组(C组:96例),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C在相同用药的基础上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40 mg,1次/晚.分别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血脂、hs-CRP和IMA的变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LDL、hs-CRP和IM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较治疗前上升,但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各项指标无明显下降(P>0.05).A、B和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5%和5.2%,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走过心绞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阿托伐他汀40 mg的作用更强,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王金艳;张庆华;刘晓坤;于佳新;韩全乐;张琦;刘长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超长疗程阿米卡星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中的疗效与安全风险的评估

    目的 评价超长疗程阿米卡星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中的疗效与药物安全风险.方法 将138例耐多药肺结核病例随机分组,治疗组77例,对照组61例.化疗方案:治疗组方案为12AmZEPLvTh/12ZEPLvTh,对照组方案为6AmZEPLvTh/1 8ZEPLvTh;2组于治疗前、治疗6月末、治疗12月末及治疗24月末分别进行X线、痰菌检查;对2组同期的肺部X线病灶吸收率、痰菌阴转率进行比较.监测阿米卡星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期进行比较.结果 2组共有105例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57例,对照组48例.治疗6月末,治疗组痰菌阴转率、肺部病灶X线吸收有效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末,治疗组痰菌阴转率、肺部X线吸收有效率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月末,治疗组与对照组痰菌阴转率、肺部X线吸收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成疗程病例中,2组阿米卡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退组病例中,因阿米卡星不良反应而发生的退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米卡星注射剂的12个月超长疗程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优于6个月疗程的疗效;在严密监测下,超长疗程阿米卡星注射剂治疗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姜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10-2013年烟叶复烤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烟叶复烤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策,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 对烟叶复烤厂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合部分接害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烟草尘合格率为50.5%,关键控制点是选叶、摆把、除尘等;煤尘合格率为100.0%;其他粉尘合格率为82.1%,关键控制点是锅炉房除灰;噪声合格率为79.8%,关键控制点是摆把、打叶、烤片/烤梗等.结论 烟叶复烤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总尘)和噪声,应加强粉尘和噪声作业环境的治理,加强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

    作者:岳倩;余涛;关陶;王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75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湖北省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取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湖北省75所医院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 共调查63 320名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02%.患者性别、年龄、手术、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血液透析都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46.66%),其次是上呼吸道(12.87%),泌尿道(1 1.31%)和表浅切口感染6.19%.医院感染常见的分离菌株是铜绿假单胞菌(16.22%)、大肠埃希菌(14.43%)、金黄色葡萄球菌(10.85%)、肺炎克雷伯菌(10.74%)、鲍曼不动杆菌(9.51%).结论 侵入性诊疗操作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相关因素的目标性监测.另外,为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应重视患者微生物标本的送检.

    作者:许川;徐敏;梁艳芳;熊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2004-2013年河南省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目的 了解2004-2013年河南省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况,为制定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04-2013年河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河南省共报告传染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26起,占全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总数的91.03%;事件类型以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为主,占89.67%,其中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和风疹是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主要疾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在3-6月和9-12月表现为2个高峰.农村小学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结论 2004-2013年河南省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以呼吸道疾病为主,农村小学传染病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河南省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作者:肖占沛;马雅婷;王长双;张肖肖;路明霞;王燕;张延炀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产生意外抗体的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收集3家医院68 742例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统计分析临床输注不同血液制品后发生不良反应和免疫溶血反应产生抗体的情况.结果 68 742例临床输血患者中247例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其中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19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占86.01%;54例溶血输血反应患者中45例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产生的抗体多为IgG类Rh血型抗体和抗-HLA.结论 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过敏及发热反应为主,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因患者既往免疫产生了IgG类抗体,引发急性溶血反应.临床明确输血反应种类后,选用合理血液成分输注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袁志军;张婧婧;杨志美;李月;庞桂芝;王鹏;张群妹;张晨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卫生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调查

    目的 了解某校卫生检验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比较实际工作与实验教学中的差异,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常见卫生理化和微生物检测项目和使用方法设计问卷,对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及四川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人员进行访谈式调查,与实验课程开设实验项目及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卫生理化部分和微生物部分与实验课程中涉及的项目或方法不同的比例分别为18.5%和30.4%;有28.1%的问卷认为该校实验课程还有待提升.结论 实验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工作要求,还应在硬件设施和教学内容方面加以优化,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

    作者:陈嘉熠;凌莉;黄梦姣;郑田利;陈宇航;裴晓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一起因同源进餐致疑似副溶血弧菌感染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目的 查明一起因同源就餐致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找出致病因子,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该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本次事件中,共有16名发病者,平均潜伏期5h左右,食品加工用具、1份剩余菜品、2份腹泻物样品中检出副溶血弧菌.结论 该次事件可疑为副溶血弧菌感染食物中毒事件.

    作者:张海央;陈辉华;王倩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