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济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监测分析

阮师漫;张昌庆;胡艳霞;杨慧;朱艳文

关键词:梅毒, 监测, 男男性接触人群
摘要:目的 了解济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2年每年4-6月份,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对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检测梅毒抗体.结果 2009-2012年共调查男男性行为人群1 588人,梅毒阳性率分别是6.2%、6.0%、9.5%和15.0% (x2=25.29,P<0.01);2012年梅毒阳性率与2009年和2010年分别比较,有显著性升高.分层分析结果显示,21~ 30岁年龄组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率上升较快,由2009年的4.5%上升到2012年的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6,P<0.01).梅毒感染与有关因素分析显示,40岁以上年龄组(OR=4.211,P<0.0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2.387,P<0.01)感染梅毒风险较大.结论 济南市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梅毒感染高危人群,应重点加大21 ~ 30岁年龄组干预力度,控制梅毒的传播.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检测ICTP和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对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检测并比较RA组150例患者(早期RA组62例)、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各100例观察对象的ICTP、ACCP、类风湿因子(RF).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3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早期RA的诊断价值.结果 ICTP、ACCP、RF在早期RA的诊断中的佳临界值分别为4.15 μg/L、27.8U/L、21.5 IU/ml,灵敏度分别为75.8%、74.2%、69.4%,特异度分别为84.0%、94.0%、68.0%.ICTP和ACCP联合检测诊断早期RA的AUC为0.96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5%、95.0%.早期RA组ICTP、ACCP水平明显高于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RA组ICTP和ACCP的阳性率与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CTP和ACCP能提高RA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RA早期诊断的理想血清学指标.

    作者:吴宇芳;关晓东;陈少莹;朱学海;曾丽萍;邹原方;梁翔;唐杏明;苏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贵州雷山苗族HBV血清学标志物与ALT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雷山苗族人群中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异常率.方法 对734名苗族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学标志物(HBVM),用速率法检测ALT.结果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5.86%,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为1.50%,ALT异常率为10.08%.HBsAg阳性的感染模式只出现“大三阳”和“小三阳”两种.不同年龄段间,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M五项全阴性率,以及AL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随性别的差异以及随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于不同感染模式间,ALT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山地区苗族HBsAg阳性率和ALT异常率均较低,但HBVM五项全阴性率达49.73%,提示本地区应继续加强乙肝免疫接种,做好肝病防治工作.

    作者:熊林;谢渊;赵艳;肖雁;吴昌学;禹文峰;官志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108例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血小板抗体类型.方法 对10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且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鉴定,分析患者血浆中人类血小板抗原(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分布,并调查患者临床情况.结果 108名患者以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原发病为主,患者血浆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单纯抗-HLA阳性占42.6%,单纯抗-HPA阳性占20.4%,抗-HLA与抗-HPA双阳性占37.0%;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抗体类型结果为,GPⅡb/Ⅲa达50.0%、GP Ⅰa/Ⅱa占40.7%,GP Ⅰb/Ⅸ占16.7%,GPⅣ占27.8%.结论 免疫因素引起的PTR患者以HLA抗体为主,HPA抗体类型以GP Ⅰa/Ⅱa和GPⅡb/Ⅲa为主,对临床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鉴定,能有效评价患者输注效果,准确指导临床输血工作.

    作者:孙莉;李明华;叶海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一氧化氮对库存悬浮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一氧化氮(NO)对库存悬浮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方法 取10例新鲜悬浮红细胞,在储存的不同时相(3 h、1d、3d、5d、7d、14d、21d、28 d),每例和不同浓度L-精氨酸(NO前体)混合培养,浓度分别为1 μM (B)、5 Mm (C)、10 Mm (D)、50 Mm (E).培养后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用NO荧光探针测定反应红细胞内的一氧化氮水平的平均荧光强度(PKPosX).结果 保存期内库存红细胞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当NO前体浓度为5μM时能够明显改善保存14d内的库存血红细胞变形性指数;高于相应的佳NO浓度范围的时红细胞变形指数受损.结论 NO对库血红细胞具有调控作用,通过补充佳浓度的NO(如10 μM)时,会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加;储存期间红细胞的损伤与NO流失有关,适当补充相应浓度NO可以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

    作者:桂林;黄远帅;李代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A族链球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初期大量诱生SOCS-1蛋白的机制研究

    目的 本研究利用A族链球菌(GAS)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来分析SOCS-1的表达情况,以此探索GAS进行免疫逃逸的可能机制.方法 同时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和C57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DMs),以感染复数(MOI)100∶1加入对数生长期GAS及经热灭活处理的GAS (70℃加热处理60 min)刺激RAW264.7及BMDMs巨噬细胞1h,弃去细菌后,继续培养2,4,6,8,10h,分别收集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AK/STAT通路的活化及SOCS-1的表达情况.结果 GAS感染RAW264.7及BMDMs细胞4h后p-STAT1的水平明显高于热灭活组(P<0.05),6h达到高峰,8h后开始降低;同时,两组细胞SOCS-1基因的表达,GAS组4h开始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8h开始降低;而热灭活GAS组SOCS-1基因在感染后6h后开始升高,且升高的幅度明显小于GAS组(P<0.05).SOCS-1蛋白在GAS感染后6h可以检测到,而热灭活GAS刺激细胞10h检测不到SOCS-1的表达.结论 GAS感染小鼠初期通过快速活化JAK/STAT通路引起SOCS-1的表达,以此来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作者:吴景华;郭佳培;王海欣;李玉华;王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14年平顶山市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布病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鉴定.结果 2014年平顶山市共检测布病职业人群2 162人,阳性率2.54%.城区和郊县间、性别间、民族间、职业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顶山市高危人群布鲁氏菌感染率较高,高危人群对布病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布病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性措施,以控制疫情.

    作者:罗学东;王轶;王雨;席慧霞;王国琴;李宗瑾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11-2013年天津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天津市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为保障食品安全、加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3年随机采集市售蔬菜859份,按照《国家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进行判断.结果 2011-2013年共监测市售蔬菜859份,3年来监测农药种类17、23、49种,样本超标率依次为12.33%、16.67%、10.77%.其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标率依次为4.00%、9.00%、2.3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超标率依次为0.00%、0.67%、3.86%;有机磷类农药超标率依次为8.33%、8.33%、8.89%;有机氯类农药超标率为0.00%.结论 有机磷农药使用为普遍,超标情况比较复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也存在一定的超标现象.

    作者:王卓;郑文龙;马洁;江国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612例儿童过敏性疾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血清过敏原及其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就诊于医院的612例过敏性疾病儿童血清过敏原,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2例过敏性疾病患儿中,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者363例,阳性率为59.31%.其中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者214例,阳性率为34.97%,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238例,阳性率为38.89%.特异性IgE阳性者中,吸入组常见过敏原为蟑螂(142例,占23.20%),食物组常见过敏原为鸡蛋白(108例,17.65%).特异性IgE检测阳性率高者为过敏性鼻炎,其次为支气管哮喘.结论 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均是引起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血清过敏原测定有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状态,协助过敏性疾病的诊断.

    作者:宋晓妍;杜红梅;牛超;贾莉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芍药苷对过氧化氢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芍药苷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UVEC,以200μmol/L H2O2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建立模型,同时以100、200、400μmol/L的芍药苷分别干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UVEC活力,微板法检测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内皮素-l(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l-1)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LDH活性显著减低、ET-1和PAI-1含量显著减少,NO和tPA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芍药苷对H2O2诱导的HUVEC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宋献美;钱丽丽;梁瑞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05-2013年深圳市南山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深圳市南山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评价监测系统运转灵敏性及预防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05-2013年深圳市南山区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深圳市南山区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600例,其中≤1岁占42.50%,男女性别比为1.5∶1,9月份(92例,占15.33%)报告病例多.一般反应436例,占61.1%,异常反应139例,占23.17%.282例(47.00%)在接种疫苗1d内发生,54.83%发生在接种该种疫苗的第1剂次.59.17%出现发热症状,32.67%出现局部红肿,14.50%出现局部硬结.结论 深圳市南山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逐步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常发生在小年龄儿童、第1剂次、接种后1d内,为监测重点.

    作者:崔利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11-2013年西藏自治区结核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西藏自治区结核病流行特征,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2011-2013年西藏自治区结核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西藏自治区2011-2013年结核病例报告数和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 046例、134.9/10万,4 096例、136.5/10万,4 273例、142.4/10万.在涂阳肺结核患者中,无论新发涂阳病例还是复治涂阳病例均呈减少的趋势,并且治疗成功率均呈增高趋势.结核病发病以15 ~64岁年龄段多,占全部病例的86.97%;发病者男性高于女性;各年龄段男女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6.45,P<0.01);且以农牧民为主,占总患者的69.9%.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分布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林芝、昌都、日喀则.结论 西藏结核病流行疫情加重,病例发现率不断提高,应继续加强结核病防控工作效果;同时应对农牧区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从而有效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总体质量.

    作者:陈红梅;国杰;胡凤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11-2013年贵州省黔南州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黔南州手足口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3年黔南州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结果 2011-2013年黔南州共报告手足口病10 65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9.77/10万,男性发病率为135.04/10万,女性发病率为82.26/10万,性别比为1.786∶1,.散居儿童、幼托儿童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3.47%和13.85%.0~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91.47%.发病高峰为4-6月,次高峰为11-12月.结论 黔南州手足口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发病为主,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男性发病水平高于女性.

    作者:祝俊;李芸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一起学校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的病原追溯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学校发生的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并采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暴发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水样进行细菌学培养,运用PFGE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此次暴发疫情的调查共发现病例60例,罹患率为10.12%,发病人群均为小学学生;从53例患者的粪便中共检出30例痢疾阳性病例,且菌群均为宋内志贺菌;水样检测发现2号水井及其旁边的水塘存在宋内志贺菌;对4份病例的粪便、2份水样进行PFGE分析,其结果显示,6份样本所检出菌株的电泳带型完全相同.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因饮用宋内志贺菌污染的水源而导致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

    作者:刘晓青;赵玉芹;杨梦;曾洪运;王鹏;郑文娟;袁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09-2013年江苏省句容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句容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加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病病例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句容市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病例4 143例,年平均发病率133.89/10万;重症39例,无死亡病例.每年的11月是发病高峰季节,2010年以来有6月发病增多的倾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儿童(93.99%),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分别占50.93%、45.33%.17起聚集性疫情均发生在幼托机构.实验室诊断246例,EV71、CoxA、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41.46%、32.11%、26.42%;监测399份疑似手足口病病例标本,阳性率54.64%;2009年、2012年以CoxA组16型为主,2010年、2011年以EV71型为主,而2013年则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重症病例以EV71型为主.结论 2009-2013年句容市手足口病疫情持续流行,EV71、CoxA16、其他肠道病毒同时存在,且交替主导流行,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幼托机构是高发人群和高发场所,应加强宣教和防控力度.

    作者:吴晓军;周荣光;刘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黎草妇康洗液抑菌活性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对黎草妇康洗液进行抑菌效果试验和毒理学评价.方法 取黎草妇康洗液进行抑菌性能试验、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 黎草妇康洗液对白色念珠菌作用2 min的抑菌率为92.31%,作用5 min后的抑菌率达到100%,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 min的抑菌率均达到100%;对新西兰兔多次阴道黏膜刺激指数为0,属无刺激性;对白色豚鼠的皮肤致敏率为0,未见皮肤变态反应.结论 黎革妇康洗液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且无毒、无刺激,使用具有安全性.

    作者:董文化;梅文莉;杨皓杰;戴好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青海高原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青海省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病原种类及其流行特征,探讨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的病原谱构成情况.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青海红十字医院两家哨点医院采集脑炎/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全血、鼻/咽拭子、粪便等标本,用Real-time PCR方法对乙脑病毒、肠道病毒等4种病毒核酸检测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等8种细菌培养鉴定.结果 收集329例病例,295份脑脊液均做了细菌和病毒学检测,细菌检出22株阳性菌株,阳性率7.46%,分布在50~岁组和2~岁组;病毒检出阳性18份,阳性率6.10%,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检出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隐球菌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其次为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结论 提示青海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以细菌为主,肠道病毒也不可忽视,5岁以下儿童及无疫苗预防的脑炎脑膜炎是防控的重点..

    作者:赵金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甘氨酸对果糖饮食诱导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果糖饮食致大鼠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时,肠黏膜屏障、肠型碱性磷酸酶(IAP)的变化及甘氨酸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10%的果糖溶液喂养大鼠复制IETM模型,同时给予甘氨酸干预.分别于2月、4月末处死动物,检测血浆内毒素(LPS)及肠组织IAP水平;H&E及Gomori染色检测肠肠黏膜屏障变化与IAP表达,分析LPS与IAP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月、4月血浆LPS水平明显升高(P<0.01),肠组织IAP表达明显降低(P<0.01),肠黏膜屏障发生损伤;甘氨酸干预对上述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LPS与IAP水平负相关(rs=0.66,P<0.05).结论 果糖饮食致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发生IETM的原因之一;甘氨酸通过促进肠IAP表达,减轻肠黏膜屏障损伤可明显改善IETM.

    作者:吴惠文;姚心琪;鲁静浩;姜慧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羟基蜕皮甾酮对Ⅰ型糖尿病小鼠葡萄糖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为了探讨20-羟基蜕皮甾酮(20-hydroxyecdysone,20E)对Ⅰ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小鼠(体重20±2g)随机分3组,用150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之后正常对照组和Ⅰ型糖尿病组小鼠灌服蒸馏水10ml/kg;20E治疗组按5 mg/kg剂量灌服20E.药物干预3周后,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测定血糖和肝脏糖原含量,分析糖酵解过程中的第一个限速酶—葡萄糖激酶和核心炎症因子一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 与Ⅰ型糖尿病组相比,20E处理后肝细胞损伤程度减轻;血糖浓度比Ⅰ型糖尿病组降低了92.7% (P<0.01),肝脏糖原含量增加了64.1% (P<0.05);Real-timePCR结果显示,20E处理后葡萄糖激酶mRNA水平增加了107.3% (P<0.0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降低了68.7% (P<0.05).结论 20E具有降低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肝脏葡萄糖激酶表达、增加肝脏糖原储备和增强肝脏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张庆远;夏西超;王中晓;姜晓;梁桂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2004-2013年河南省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麻痹型病例分析

    目的 了解河南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病例发生情况,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2004-2013年的VAP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4-2013年共发生VAPP病例19例,VAPP发生率为0.14/100万,首剂服苗VAPP发生率为0.93/100万.VAPP病例男女性别比为8.5:1,2~6月龄儿童占73.68%.73.68%的病例为首次服苗,服苗至麻痹平均时间间隔为23 d,随访均有残留麻痹.病例便标本病毒分型以Ⅱ型为主.结论 VAPP病例以低月龄、首次服苗儿童为主.应加强接种前预检工作,严格掌握禁忌症.同时适时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减少或避免VAPP的发生.

    作者:张肖肖;王长双;肖占沛;王燕;路明霞;马雅婷;张延炀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甘草黄酮对运动训练大鼠睾酮、皮质酮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运动前补充甘草黄酮对力竭运动大鼠血清睾酮、皮质酮、FFA含量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灌服甘草黄酮大鼠的力竭游泳运动模型,测定大鼠血清睾酮、皮质酮、TC、TG、LDL-C、HDL-C和FFA的含量.结果 血清睾酮水平在力竭游泳运动后低于安静对照组,补充甘草黄酮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低于安静对照组而高于运动对照组(P<0.05).而血清皮质酮水平在力竭游泳运动后有所上升,补充甘草黄酮组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而低于运动对照组(P<0.05或P<0.01);各组间血清睾酮与皮质酮比值变化与睾酮变化程度相一致.力竭游泳运动后大鼠血清TC,TG,FFA和LDL-C含量都有所升高,而HDL-C含量有所下降;通过补充不同剂量的甘草黄酮后,能够降低大鼠血清TC,TG和LDL-C的含量,FFA和HDL-C的含量有所升高.结论 在大强度运动中通过灌注甘草黄酮可以降低大鼠的血睾酮和皮质酮水平,改善大鼠的血脂水平和肌内脂肪氧化,提高运动能力.

    作者:杨衍滔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