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大影;熊春梅;纪明宇
目的 对2012-2013年福州市手足口病进行病原学调查研究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福州地区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方法 收集2012-2013年福州市区临床表现为手足口病的样本1 031份,通过荧光定量RT-PCR、巢式RT-PCR以及NCBI提供的BLAST序列比对确定肠道病毒型别.利用CVA6特异性引物鉴定2012-2013年福州市其他肠道病毒.对2012年CVA6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1 031份标本中878份显示EV阳性,检出率为85.16% (878/1 031),其中EV71 426例,阳性率为45.52% (426/878);CVA1693例,阳性率为10.60% (93/878);其他肠道病毒359例,阳性率为40.88% (359/878),其中CVA6为218例,阳性率为24.83% (218/878).另还发现CVA10和Echo3肠道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现0~5岁年龄组儿童为CVA6主要发病人群(构成比为94.04%),男女性别比为1.66∶1;CVA6构成比情况在各月有较大差异,总体起伏明显,9月的CVA6病例构成比占62.50%,达到2012年高峰.结论 EV71、CVA16和CVA6是福州市手足口的主要肠道病原体,CVA6病毒已经超过CVA16成为第二大病原体,2012年CVA6主要发病人群为0~5岁儿童,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作者:郑能雄;陈霄璐;周美龄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对海南地区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菌进行病原学调查,进一步了解菌种分布情况及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妊娠女性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生和优生优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1 512例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门诊产检的妊娠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并对其病例进行统计,了解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菌总的分离率是36.5%,其中白假丝酵母菌47.1%,光滑假丝酵母菌27.5%,热带假丝酵母菌4.3%;晚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菌携带率明显增加,高达49.3%.(2)分离出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9.2%、98.5%,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程度不一;非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均为100%,对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普遍不高. (3)孕前VVC史、人流史、血糖异常史的OR值(95%CI)依次是17.3 (11.67 ~25.67)、3.79 (2.78 ~ 5.18)、21.9 (14.58~ 32.94).结论 海南地区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携带具有分离率高、菌群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有上升的趋势的特征;分离株的耐药性较普遍.为防止对妊娠结局的不利影响,需要早期给予干预,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并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讲.
作者:王英;余平;贝宁;郭小妹;裴华;陈锦龙;王华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1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谱、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0-1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 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常见的9种耐药基因及10种毒力基因.结果 共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52株,检出率52%,未检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及喹努普汀/达福普汀耐药株,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克林霉素、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在12%~64%之间.实验共检出7种耐药基因和7种毒力基因,其中常见的耐药基因组合为aacA-aphD+ ermC+ tetM,另外,检出的耐药基因与其表型并不完全一致.毒力基因hla、RNAⅢ及psmα在所有的菌株中均表达,而eta、etb和edin C在所有菌株中均未表达.pvl、seb、sec和tst-1毒力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47%、64%和4%.其中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相比,MRSA多重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增高,且部分毒素基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 临床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多重耐药性,且部分菌株毒力较强,需加强监控.
作者:孔枕枕;赵培培;刘海冰;秦闫燕;仝佳;陈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TLR7 (Toll-Like Receptor7,)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 运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法检测1 146例健康对照者,299例HCV自限清除者以及410例HCV持续感染者中TLR7多态性位点,比较不同位点基因型与HCV感染转归的关系.结果 在女性人群中,rs 179009位点突变基因型GG可增加HCV感染的风险(OR=2.40,95% CI:1.09~ 5.27),rs3853839位点突变基因型CC降低HCV感染慢性化的风险(OR=0.31,95% CI:0.10~ 0.94);单倍型AC和GG可显著降低HCV感染慢性化的风险.结论 TLR7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女性丙型肝炎易感性及慢性化有关.
作者:韦娟;王洁;吴梦萍;王佳佳;孔晶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2014年绵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了解绵阳市食品安全现状,对食品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预警,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采样检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共抽检食品样品467份,总合格率为92.93% (434/467),合格率低是饮料/饮用水/食用冰64.86% (24/37),其次是肉与肉制品80.00% (32/40).理化指标检测合格率为94.58% (227/240),微生物指标检测合格率为91.19% (207/227),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5,P>0.05).其中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荧光增白剂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4.39% (202/214)、99.13% (114/115)、100.00% (57/57)和100.00% (10/10).结论 绵阳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应加强对饮料/饮用水/食用冰、肉与肉制品等食品的监测与监管,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作者:文献英;徐柄权;罗赟;何玲玲;吴晓红;凡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性焦虑内容和水平,性信息获取途径和应对方式,以期为缓解大学生的性焦虑心理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成都中医药大学等72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获得统计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大学生性焦虑包括对性知识缺乏、性行为、性观念、性体相和性心理的焦虑情绪;男生在性知识缺乏和性心理上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P<0.05);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性信息;大学生应对性焦虑的主要方式是顺其自然.结论 大学生性焦虑问题突出,缺乏权威有效的性信息获取途径,急需开放的性教育观念和文化的支持与帮助.
作者:王军;罗文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基于周期分解的ARIMA模型在我国甲肝月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并比较其与S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4年12月我国甲肝月发病率资料,用SPSS 13.0分别拟合两种模型,并用2014年的数据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基于周期分解的ARIMA模型的拟合及预测的MRD,MER,MSE和MAE分别为4.4691,0.0446,0.0002,0.0092;4.1310,0.0415,0.0001,0.0066.SARIMA模型的拟合及预测的MRD,MER,MSE和MAE分别为7.2979,0.0781,0.0003,0.0185;6.4407,0.0708,0.0002,0.0110.结论 基于周期分解的ARIMA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优于SARIMA模型.它可以提高预测的精度,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永斌;郑瑶;柴峰;李向文;田珍榛;袁聚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自然人群中抗-HCV流行状况,为丙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新疆8个地州按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各年龄组人群并采集静脉血,采用科华公司ELISA试剂盒检测抗-HCV,调查结果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疆自然人群中抗-HCV IgG阳性率为0.96% (95%CI:0.87%~1.05%),标化阳性率为1.00%.不同性别(,=0.084,P=0.772)和不同民族(x2=4.109,P=0.391)抗-HCV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的增长阳性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地区间(x2=459.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吐鲁番地区人群抗-HCV阳性率(1.86%)较高.结论 新疆自然人群中丙肝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健康教育是目前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同中;马鑫;刘万里;阿依古丽·伊尔哈力;郜振国;黄永迪;李新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精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2年1-12月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实施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实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管理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相同时段内手术切口感染率、手术室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结果 对照组中有18例出现感染,感染率0.22%;观察组有5例出现感染,感染率0.05%,观察组手术室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547,P<0.01).对照组空气菌落数为(110.29±23.41)CFU/m3,观察组空气菌落数为(12.61±7.57) CFU/m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采用精细化管理后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消毒剂和无菌物品的采样合格率显著高于于实施前(x2=4.556,4.630,0.729,1.565;P<0.05).结论 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应用精细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室感染,值得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公冶金燕;王小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2014年银川市麻疹发病情况,了解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以便为制定麻疹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疫情资料以及分层随机抽查银川市健康人群724名的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12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56例,麻疹年发病率为2.65/10万;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71%,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川市麻疹防控效果和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较好,但仍应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管理,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适时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必要时建议扩大强化免疫年龄组.
作者:井伟;雷静;苗志峰;李燕;高源;曹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小双节病毒在成都市腹泻婴幼儿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成都市儿童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7-12月腹泻婴幼儿(≤5岁)粪便样本428份,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小双节病毒,同时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人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结果 检出小双节病毒感染36份,检出率为8.41% (36/428).其中Ⅰ型9份、Ⅱ型25份、Ⅰ和Ⅱ型共同感染2份,检出率分别为2.10% (9/428)、5.84% (25/428)和0.47%(2/428).小双节病毒与其他腹泻病毒合并感染共31份.调查期间小双节病毒检出高峰为8、9月,主要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结论 小双节病毒是引起成都市婴幼儿腹泻的病原之一,以小双节病毒Ⅱ型为主,2岁以下婴幼儿是其高发人群,8、9月为其下半年高发季节.
作者:曹冉冉;马小珍;廖雪春;任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CD4+CD25+Treg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抑制HBV感染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在乙肝病人的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IV主要感染并破坏CD4+T细胞,从而导致病人免疫抑制.由于CD4+CD25+Treg细胞表面存在CD4分子,HIV也可感染并破坏CD4+CD25+Treg细胞,导致体内Treg细胞数量减少,免疫调节功能下降.若HBV/HIV混合感染,CD4+CD25+Treg细胞计数有可能作为病人免疫功能状态和病情进展与否的指标,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在HIV/HBV混合感染患者的免疫治疗过程中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
作者:罗昊翔;顾隆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分析布氏菌病血清抗体阴性的感染病例,降低临床对布氏杆菌感染诊断的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4年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布氏菌感染病例共51例,其中有5例布氏菌血清抗体阴性,本文结合临床资料对5例疑似感染病例通过血清抗体检测、血细菌培养和16sRNA测序分析加以鉴别确认.结果 5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反复发热、多汗、乏力,其中2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主诉关节痛及腰痛来我院就诊.根据临床表现,虽疑似布氏杆菌感染,但因缺乏病原学支持,起初分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肺炎、血液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并给予过对症治疗但疗效不佳,仍然出现反复发热现象.后经血细菌培养及16SrDNA测序分析确认布氏菌病,积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考虑布氏菌病可能,尤其是高度疑似病例,不能完全依靠血培养和血清抗体检测加以鉴别诊断,应多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必要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作者:耿大影;熊春梅;纪明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儿童血培养标本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儿血培养标本分离出CNS,对其进行菌株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测定,使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3年儿童血培养标本共检出CNS 501株,分离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46.99%、47.22%)、溶血葡萄球菌(23.69%、25.40%)、人葡萄球菌(19.68%、19.84%)、头状葡萄球菌(2.81%、1.98%)和沃氏葡萄球菌(4.42%、3.9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67.35%~ 89.83%.CNS对青霉素耐药率为87.76%~ 94.96%,对红霉素耐药率为76.07% ~ 95.31%;对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均低于30%,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各1株.结论 儿童血培养标本中MRCNS检出率高,已发现耐万古霉素的CNS,应该继续重点监测.
作者:张秀红;宋惠珠;耿先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状况.方法 在全省采集9大类5263份食品样品,按照GB/T5009.12-2003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GB/T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和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检测食品中铅、镉、总汞和总砷的含量,检测结果按照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进行评价.结果 河南省食品中铅的总体超标率为2.04%,其中蔬菜及其制品和乳及乳制品中超标率较高,分别为3.45%和2.74%;镉的总体超标率为0.67%,其中蔬菜及其制品中超标率较高,为1.43%;总汞的总体超标率为1.97%,其中蔬菜及其制品中超标率较高,为4.4%;总砷的总体超标率为0.12%.结论 河南省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较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但部分蔬菜及其制品和乳及乳制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仍较为严重,需予以关注.
作者:解魁;李杉;杨丽;付鹏钰;张丁;张书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季节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HRV)血清型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单中心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共506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轮状病毒(HRV),人星状病毒(HAstV)、人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及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血清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检测的506份标本中HRV (224) 44.26%、HAstV (83) 16.40%、HuCV(诺如病毒Ⅱ型为主)(58) 11.46%、EAdV (32) 6.32%、未定型(109) 21.54%,HRV是导致河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每年秋冬季节患儿病毒阳性率检出明显升高;病毒性腹泻各组间所占比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腹泻患儿发病的高峰年龄为6~24月龄,占51.54% (183/355);224份RV检测阳性标本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布特征,G血清型流行优势毒株为G3型90份(40.17%),未发现G8型.P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常见的毒株是P8型99份(44.19%).基因型组合:以G3P [8]为主;506份检测标本中混合感染共24份(4.74%),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50% (12/24),轮状病毒和人星状病毒混合感染多,占29.16% (7/24);其次,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混合感染占20.83% (5/24).混合感染的患儿中<2岁的占83.33% (20/24).结论 河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型复杂,以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发病高峰在每年秋冬季节,以6~24月龄婴幼儿为主,HRV主要亚型G3 [P8],同时存在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人群分布.
作者:王跃生;张敬;李小芹;于静;周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低浓度气态苯吸入对大鼠学习记忆等神经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低浓度苯吸入对大鼠血象的改变.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10只,低、中、高剂量组苯染毒浓度分别为4mg/m3、6 mg/m3和10 mg/m3,对照组吸入空气.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法,4 h/d,5 d/w,持续染毒4w,染毒结束后进行学习记忆等神经行为学测试、血象、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结果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高剂量组大鼠d3、d4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空间探索实验的目标象限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的后肢撑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剂量、短时间暴露苯可损害大鼠学习记忆及运动功能,引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
作者:丁婷婷;朱玉鹏;刘英莉;袁聚祥;刁美玲;顾双;沈福海;杨娜;郝明媚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芦蒿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测定的方法.方法 芦蒿样品分别经QuEChERS法和固相萃取(SPE)法处理后,结合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芦蒿中5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5种农药在30 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在10.0 μg/kg~5 000 μg/kg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低检出浓度为0.2 μg/kg~ 4.5 μg/kg.在加标100 μg/kg~200 μg/kg浓度范围内,QuEChERS平均加标回收率为23.0%~42.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8%~ 26.9%;SPE法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0.7%~ 9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8.9%(<10%)(n=5).结论 QuEChERS法虽前处理简单、方便,但加标回收率低,相对偏差大,而SPE法虽样品处理过程费时,但加标回收率高,相对偏差小,是芦蒿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登昆;杨玉兰;刘祥萍;赵士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2009-2013年某医院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的变迁.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3年我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药敏试验结果,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5年来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结果 5年间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1 200株,2009-2011年其数量和所占总分离菌株的构成比呈逐年递增.标本类型中痰、分泌物和血占分离标本的前3位,痰标本常见,占82.83%.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环丙沙星耐药率高,平均达77.27%.结论 5年来鲍氏不动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升高趋势,应加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依据体外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郑绍同;付启云;张小云;李前辉;尹晶晶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2009-2014年天津市河西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的不良反应问题,为疫苗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描述流行病学得方法对河西区监测系统收集的AEFI病例分析.结果 2009-2014年河西区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接报15种疫苗引起的AEFI病例208例,总报告接种剂次为778 172剂,AEFI发生率为26.73/10万,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AEFI病例发生.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接种局部红肿及硬结.较为严重有两例,均为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后,一例为血管性水肿、另一例为血小板过敏性紫癜.结论 全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AEFI病例发生,AEFI报告发生率很低,预防接种的安全性良好.AEFI监测是科学评价接种疫苗的利弊,及时处置AEFI,增加大众对预防接种信心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东平;王滨;邢娜;王伟;武蕾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