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铬、镁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宋蜜蜜;窦梅;韩磊

关键词:铬, 镁, 胰岛素抵抗
摘要:铬、镁缺乏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单独补充铬或镁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但两者联合补充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提示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对铬和镁的联合作用及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水族、布依族、毛南族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现状,为农村民族地区老年人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2个县3个乡镇8个村的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结果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2.27%,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7,P>0.05);毛南族、布依族、水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38,P<0.05);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空巢老人、婚姻属性、年均经济收入的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慢性病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加强基层卫生队伍的慢性病宣教水平与指导能力,提高老年人对慢性病的防治知晓率,对保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林先燕;杨胜文;韦亚丽;周全湘;何绍前;韦学团;莫晓刚;杨香秀;陆兴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自我效能系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进行系统干预,评价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某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共10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以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的系统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QOL)评价.结果 自我效能系统干预6周后,干预组患者较干预前组内比较各维度与QOL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除抑郁心理状况和焦虑心理症状维度外,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情况与QOL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我效能系统干预能有效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全面提高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作者:董胜莲;汪凤兰;邢凤梅;吴庆文;张小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湖沼地区钉螺密度与环境关系的广义相加模型研究

    目的 探讨湖沼地区钉螺密度与环境因素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方法 2012年3-5月,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湖北省嘉鱼县等5个县市的钉螺资料.利用3S技术和现场调查获取螺点的环境因子.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钉螺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结果 坡度对钉螺密度有负相影响(P=0.0328),螺点的上一年上水天数、高程、地表温度与钉螺密度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分别为P<0.0001,P=0.0418,P=0.0022).上年上水天数为90d,高程为29 m,地表温度为26℃的螺点钉螺密度高.结论 湖沼型地区钉螺密度与环境因素间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应用广义相加模型能够比较方便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

    作者:洪希成;陈曦;徐兴建;魏凤华;朱惠国;邱娟;宇传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念珠性阴道炎与性病相关的微生物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念珠性阴道炎与性病相关的微生物病原体感染分布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516例阴道拭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念珠菌与阴道毛滴虫、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结果 念珠菌性阴道炎时生殖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检出率高(P<0.05),淋病奈瑟菌检出率低.结论 念珠性阴道炎感染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相互有关,其疾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顺姬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急性颅脑损伤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更好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某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180例中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有87例,发生率达48.33%.与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93例患者相比,患者的年龄、有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气管插管、GCS评分低、合并胸部损伤以及脑疝等均可使下呼吸道感染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有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气管插管、GCS评分低、合并胸部损伤以及脑疝均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急性颅脑损伤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复杂,应实施针对性措施减少或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飞;李金刚;杨博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起源的研究进展基于赫尔辛基出生队列研究

    赫尔辛基出生队列研究历经数十年的长期随访,获得了一系列生命早期生长发育与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揭示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起因和早期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对该出生队列关于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起源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大型出生队列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作者:孙丽;许韶君;陶芳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持续性血液滤过在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观察持续性血液滤过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及对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以期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某院急诊收治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共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共49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2组疗效的差别及治疗后血清中hs-CRP表达的差别.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和胆碱酯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hs-CRP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性血液滤过,临床效果明显,且能有效下调血清中hs-CRP的表达,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

    作者:刘向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预防妊娠期龈炎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通过干预措施对孕前产检妇女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洁治术对妊娠期龈炎及其造成的妊娠不良后果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350名接受孕前产检的妇女随机分为2组,1组接受口腔卫生宣教及超声洁治术,为实验组;另1组未接受干预措施,为对照组.比较2组初诊时和妊娠后复诊时的牙龈指数和比较2组孕产妇妊娠期龈炎发病率及进行产后随访.结果 初诊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在妊娠3个月和妊娠6个月复诊时,接受干预措施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牙龈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妊娠期龈炎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比较,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超声洁治术能有效预防妊娠期龈炎及其造成的妊娠不良后果.

    作者:吴家嘉;庞晓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镇江市1991-2012年新发现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1991-2012年镇江市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12年全市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1-2012年镇江市共新发现麻风病患者32例,28例(87.50%)患者通过麻防专业机构确诊;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年均发病率为0.054/10万,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Z=5.797,P<0.05);平均确诊年龄为52.8岁,无明显趋势(Z=0.847,P>0.05);平均延迟期为2年,但平均延迟期有逐渐缩短趋势(Z=3.387,P<0.05).32例患者的畸残率为53.13%,Ⅱ级畸残率为28.13%,且多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率明显高于少菌型患者.结论 镇江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仍面临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病人早发现等问题.为切实减轻麻风病负担和消除麻风病危害,仍需要持续的投入与努力.

    作者:夏小娟;张明辉;戴冰;蒋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哈尔滨市2009-2012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风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哈尔滨市2009-2012年风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风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通过《麻疹/风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报告的风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发病集中在4-6月份;男女发病比为1.74∶1;15岁~组发病率高.共监测到孕妇风疹疑似病例8例.各年风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指标情况:48h内个案调查率分别为91.95%、85.90%、95.69%、99.34%;各年血清学检测结果≤7 d报告率分别为87.05%、81.01%、96.96%、97.46%;血标本采集率为80.43%.结论 哈尔滨市风疹病例高发人群已转向大年龄,多为15~20岁组人群.《麻疹/风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应用使风疹病例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特异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范晨璐;徐红;高晓丽;李岩;姜立坤;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TBL教学改革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学生中的可行性以及教学效果.方法 在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中初步实施TBL教学模式,采用调查问卷和课间询问的方式获得数据资料,分析TBL教学改革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实施效果.结果 T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论 TBL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应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作者:罗波;段素群;毛樱逾;陈文碧;杨兴友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予以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白细胞(WB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P敏感度为98.36%,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敏感度为34.43%,两种指标判断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03,P<0.01),即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前采用CRP指标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高于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治疗后CRP敏感度为49.18%,WBC+ESR综合指标判断敏感度为0.33%,两种指标判断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4,P<0.01),即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后采用CRP指标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仍高于WBC+ESR综合指标判断.结论 CRP水平与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指导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C-反应蛋白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判断及疗效较血常规及ESR敏感有效,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避免抗生素过早停用贻误病情,同样也增加了有效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产生耐药性的方法.可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作者:戎军;方银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461株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儿童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了解近年来肺炎链球菌对儿童所致的主要感染,同时了解耐药性的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间儿科送检培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近6年时间共分离出肺炎链球菌461株,标本种类近10种,主要标本为痰,占92.0%,其他标本种类主要为血液、脑脊液等.在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中,有9.76%对青霉素耐药,99.57%对红霉素耐药,大部分菌株表现为对头孢噻肟(73.10%)和左旋氧氟沙星(99.57%)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 应加强对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的研究,降低肺炎链球菌所致儿童感染的几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玲萍;江咏梅;周伟;旷凌寒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广州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腹泻中轮状病毒(RV)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方法 收集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腹泻儿童粪便标本1 878,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1878例腹泻标本中[年龄范围在(1.99±2.37)岁],有616例RV结果阳性,阳性率为32.80%;其中0~1岁组腹泻患儿童阳性率可达36.21%(构成比69.48%),其次为1~2岁年龄组腹泻儿童占31.92%(构成比15.91%),2~3岁年龄组腹泻儿童占33.74%(构成比9.09%),可见0~3岁年龄段腹泻儿童(构成比共占94.48%)年龄段为高发期.以每年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4个月构成比为82.46%)为发病高峰.结论 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儿童腹泻(0~ 14岁)的主要病原,0~3岁儿童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为流行高峰.

    作者:陈波;黄海樱;周强;嘉红云;冀天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儿童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为IB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2008年到2012年纳入某院收治的168例IBD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 IBD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便血、肠外表现和肛周脓肿等.CD和UC组两组腹痛、腹泻、便血和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病变部位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回盲肠、末端结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出现降低,血细胞沉降率(ESR)增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免疫球蛋白出现异常、血清白蛋白(ALB)降低.UC病理改变中主要为炎性细胞浸润,CD组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结论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室、影像学及内镜病理检查,从而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慧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贵州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脱失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贵州省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脱失情况,探讨与患者治疗脱失有关的危险因素,为提高贵州省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保持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贵州省所有在2010年1月1日前开诊的门诊进行普查,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数据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尿检、治疗及随访情况等,对19个因素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失的因素.结果 共有2 955名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析,性别(x2=49.749,P<0.001)、年龄(x2=70.003,P<0.001)、吸毒方式(x2=36.060,P<0.001)、治疗剂量(x2=105.598,P<0.001)、尿吗啡检结果(x2=167.165,P<0.001)、与家人关系(x2=1.785,P=0.410)对患者脱失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注射吸毒史、尿吗啡检测阳性、治疗剂量低等是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失的主要危险因素.美沙酮门诊应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建立有效的服药监督机制,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并给予患者后期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以提高患者的保持率.

    作者:范磊;王涛;申莉梅;詹琳;杨梨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济南市2006-2012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济南市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济南市2006-2012年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2年济南市报告的梅毒病例占乙类传染病中性病报告数的64.06%.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均增长15.27%.早期梅毒占61.60%,胎传梅毒人数逐年增多,隐性梅毒增加趋势明显.男女性别比为1.16∶1.男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65.52%,女性主要集中在20 ~ 34岁,占53.78%.老年组发病率升高,早期梅毒男性占40.59%、女性占31.22%.结论 济南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应加大重点人群干预检测力度以控制梅毒的传播.

    作者:张昌庆;阮师漫;马祖芳;胡艳霞;李建卓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形态学分析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MDS-RA)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临床及形态学鉴别要点.方法 对20例MDS的RA (MDS组)与36例CAA (CAA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初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比较分析.结果 MDS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体检有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的明显高于CA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热表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细胞减少、出血CAA组明显高于MDS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分析显示:血液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及绝对值CAA组明显低于MD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CAA组明显高于MDS组;骨髓涂片检查表现二系以上病态造血改变的MDS组明显高于CA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及骨髓各系细胞病态造血改变及骨髓中巨核细胞形态与数量改变是鉴别MDS-RA与CAA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雁;申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白细胞介素-6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关系

    目的 评价IL-6 174G/C和-572G/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的相关关系以及IL-6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吸烟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某院2008年1月到2011年5月新发胃癌191例,191例非肿瘤病人作为对照.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IL-6 174G/C和-572G/C的基因分型.结果 研究发现携带IL-6 174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型胃癌发病风险显著增高,调整后的OR值(95%CI)分别为1.69 (0.97 ~ 2.98)和1.75 (1.16~3.25).而未发现IL-6 572G/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率的相关关系.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IL-6基因多态性可能具有促进胃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IL-6可以作为胃癌遗传学的检测指标,用于检验胃癌易感个体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昆龄;陈凡;王晓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持续声门下引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持续声门下引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 对某院综合ICU科室收治的20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MV)患者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持续声门下引流组,对照组为常规气道护理,未行持续声门下引流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所得研究数据通过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试验组104例,VAP发生率为4.80%,对照组96例,VAP发生率为2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异的背景下,持续声门下引流可明显降低气囊上滞留物的下移,可以明显减少和延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杨红晓;徐翠莲;李桂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