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慢性传染病现状调查及干预

王洋;杜忠吉;王曦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 乙型病毒肝炎, 丙型病毒肝炎, 结核
摘要: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慢性传杂病的感染状况,干预后效果.方法 测定2010年1月~2011年10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门诊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肝炎的相关抗体,PPD皮肤试验及血清结核杆菌检测.结果 乙肝、丙肝、结核的感染率分别为4.17%、30.65%、2.10%,且丙肝的感染率与透析时间、输血情况有关,干预后新发感染率为0.结论 患者慢性传染病的感染率升高,适当干预可以降低感染率.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造影术联合心电图在冠心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在冠心病教学中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心电图的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临床医学专业同一年级的医学生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学生的冠心病讲解结合心电图进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教学.教学完成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同样的问卷考试.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答题情况,以说明两组的教学质量.实验组考试合格率82%,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合格率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冠心病教学中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多媒体教学与心电图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其对冠心病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赵东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每日1次,疗程48周;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疗程48周.观察两组治疗12、24、36、48周时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24、36、48周时,两组HBV-DNA明转率、ALT复常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作者:夏华;李可军;那妍;娄宪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3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查分析,对伴不良情绪与不伴不良情绪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伴有焦虑症状,占33.33%; 17例患者伴抑郁症状,占47.22%;其中轻度抑郁8例,占22.22%;中度抑郁7例,占19.44%;重度抑郁2例,占5.56%.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的12例,占33.33%.伴有焦虑与抑郁症状的患者与无焦虑抑郁症状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焦虑抑郁症患者头痛、胸痛、神疲、乏力、身痛的病例数明显高于无抑郁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情绪组患者的大心率、小心率、平均心率与正常情绪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可加重临床症状而引起心率变异,从而导致病情进展或加重.

    作者:王可;史晓飞;董平栓;杨喜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了解湖北省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2010年4~6月对湖北省69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用师生关系、教学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作为职业生活质量的指标,考察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女教师的师生关系、生活满意度都明显的好于男教师的师生关系(t=3.574,P<0.001)和生活满意度(t=-4.824,P<0.001);班主任的师生关系(t=-4.455,p< 0.001)、消极情绪(t=-4.354,P<0.001)都明显的好于非班主任教师;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t=4.768,P< 0.001)显著高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师生关系(t=-3.253,P<0.01)也显著好于中学教师;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师生关系、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显著,且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 0.001).结论 女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优于男教师;班主任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优于非班主任教师;小学教师的师生关系、教学效能感优于中学教师;教龄只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影响;教学效能感是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部分中介变量.

    作者:孙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45例临床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对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等进行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病半微以上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脑疝及合并症为主要死亡及高残障的主要原因.变部位、病变个数、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影响TOBS预后的因素有: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1分、头CT或MRI示病灶个数≥4个、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

    作者:李瀛;余丹;王爱岳;刘春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某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3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2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新生儿血清PCT和hs-CRP检测结果,以及两个指标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败血症新生儿PCT和hs-CRP的含量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孙东明;董巧丽;杨小巍;湛要五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唐山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唐山市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唐山市传染病报告系统、手足口年度统计表以及哨点医院采集标本检测数据,对2010年手足口病的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唐山市2010年报告手足口病5 519例,报告发病率为:75.6/10万.其中重症81例,死亡1例;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主要是在4~8月,发病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2.48%,,男童多于女童(1.62/1).结论 手足口病高危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针对该群体采取综合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项东;高庆华;张绍文;何金奎;刘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80岁以上高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高危因素患者分布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高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Pseudomouas aeruginosa pneumonia,PAP)高危因素,分析其在病人中的分布情况,为防治高龄PAP提供线索.方法 对某院老年呼吸内科2003年7月~2009年6月收治的98例 80岁以上高龄P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80岁以上高龄PAP高危因素主要有基础疾病与危险因素二要素.按PAP的发生率,基础疾病主要有神经系统疾病(43.8%),其中脑梗塞(14.3%)、脑出血(9.2%)后遗症、老年痴呆症(12.2%)、帕金森氏病6.1%;其次为营养不良与代谢性疾病患者,35.7%低蛋白血症患者发生PAP,贫血与糖尿病的PAP分别是37.7%和36.7%;再次是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3.7%);第四是肺部结构受损性疾病,主要是COPD、支气管扩张症和肺纤维化,其PAP发病率分别是27.2%、12.2%和8.2%;此外,部分器官(心、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者也有较高的PAP发病率(25.5%).危险因素主要有既往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定植史(38.8%)、1年内住院次数(37.7%)、机械通气(35.8%)、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3.6%)、反复呕吐误吸(32.6%)、本次住院天数(28.5%)、3月内使用抗菌素(28.5%)、3月内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留置尿管、深静脉管和胃管.结论 多种基础疾病与危险因素是PAP高危因素,在基础疾病上复加危险因素,PAP发生率可能更高.积极治疗原发疾患同时,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高龄PAP发生.

    作者:张德明;龚萍;谭瑞星;蔡学究;曹淑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种植支抗压低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微螺钉种植支抗压低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微螺钉种植种植体为支抗压低33例患者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共计53颗.在头颅侧位片上测己被压低牙齿颌面中点到腭平面的垂直距离,对比治疗前后结果的差异.结果 经过3~7(平均4.47)个月的治疗,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压低了2~5.5(平均3.17)mm,X线片示磨牙根尖无明显吸收,牙槽骨高度无改变.结论 以微螺钉种植体为支抗压低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超;任素峰;张晶晶;王宏伟;张若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全脑血营造影均无阳性发现,病人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6~72个月,平均4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均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较经典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作者:杨传军;夏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E-MS检测胃癌患者的尿液氨基酸代谢变化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尿液的游离氨基酸代谢轮廓,将癌症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筛选出具有诊断意义的氨基酸,探讨胃癌患者原液中氨基酸代谢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胃癌患者与健康成人晨尿.采用移动反应界面富集法的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对尿样中游离氨基酸轮廓进行检测,结合氨基酸标准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有意义的氨基酸.结果 胃癌患者尿液代谢轮廓较正常组有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胃癌组尿液中的异亮氨酸、缬氨酸、精氨酸水平升高(P<0.05),组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含量降低(P<0.05).主成分胃癌患者尿液代谢较正常组有明显变化;早期或进展期胃癌患者尿液代谢轮廓亦有明显变化.结论 毛细管电泳质谱检测方法可以较好的揭示正常组与胃癌的尿液代谢信息,此方法具有可行性,简便,快速.结果表明,毛细管电泳质谱检测胃癌患者尿液中氨基酸代谢对胃癌诊断与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樊静;陈金联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武汉地区健康婴幼儿肺炎链球菌携带率及血清型分布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健康婴幼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及血清型分布.方法 选取武汉地区3个社区,于2009年4月和12月对12~18月龄健康婴幼儿进行鼻咽拭子采样,采用“Optochin”实验进行细菌鉴定,采用“Neufeld 反应”试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研究期间共采集596名研究对象鼻咽拭子样本,分离到肺炎链球菌75株,健康婴幼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为12.6%,季节、性别之间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分型涉及13个型/群,主要分布在19F (20.0%、15/75)、19A (8.0%、6/75)、6A (8.0%、6/75)、15 (8.0%、6/75)、6B (6.7%、5/75)、23F (6.7%、5/75)、14 (5.3%、4/75),冬季比春季分布广;7价、13价肺炎疫苗的血清覆盖率为38.7%和54.7%.结论 武汉地区12~18月龄健康要幼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低于2岁以上儿童,主要流行血清型以19F为主.

    作者:赵德峰;胡权;熊燕;全永霞;艾运生;王建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社会竞争加剧、专业课程繁重、就业形势严峻、内心情感丰富和经济困难等多重问题的困扰,当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素质,又有助于协助搞好学生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结合医学专业特性,提出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此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邹毅;沈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及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阻塞;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病情;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收治颅脑损伤患者90例,痊愈58例;好转30例;死亡2例.结论 认为正确而娴熟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熟练程度对于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伤残率,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密切关系.

    作者:宋萍;石书萍;赖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血浆TF、TFPI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比较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变化,探讨其在在病情进晨、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0月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化疗前及缓解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浆TF和TFPI含量.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化疗前,急性白血病组患者血浆TF和TFPI分别为(77.9±12.2)ng/L、(160.3±20.2)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2.6±2.8) ng/L、(132.8±12.5)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化疗2个疗程后,24例缓解,8例未缓解.缓解组患者血浆TF及TFPI含量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患者血浆TF及TFPI含量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TF及TFPI含量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褚金龙;任继新;邢桂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重症医学科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医学科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及细菌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某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10月~2011年9月的所有分离革兰阴性菌株进行酎药分析.结果 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795株细菌,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丁胺卡那的敏感率高(77.8%);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仅为41.4%.ESBL(+)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升高,对亚胺培南敏感率分别为96.2%和100%.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酎药,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61.3%.结论 重症医学科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酎药率高.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经验性用药及抗菌药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峰;许航;曾建琼;李建华;吴雨皋;朱桂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艾滋病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研究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对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以278例在某院住院的艾滋病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通过人巨细胞病毒核酸定量检测(PCR-荧光法)检测巨细胞病毒DNA.同时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血浆病毒载量的水平.结果 在278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者60例,感染率为21.58%,其中75%的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主要存在于CD4+T淋巴细胞低于50/μl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低于HTV单一感染者,而病毒载量则呈相反趋势,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艾滋病患者的管理,在监测CD4+T淋巴细胞的同时,应加强监测巨细胞病毒的混合感染,并可结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服药,降低混合感染造成的死亡.

    作者:李晓灵;曹玲;余昌秀;刘大凤;何盛华;周锐锋;蔡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广东省消除恶性疟后期监测和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

    目的 对1989年广东省消除恶性疟后期防治措施和监科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1989~2009年广东省消除恶性疟后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和监测方法包括:疟疾病例的侦查和分类、现症病人治疗、疫点的处理、居民带虫率调查和防治措施的落实.结果 广东省1989~2009年疟疾监测中,共血检1 255 7305人,检出疟原虫阳性人数109 706人,阳性率为0.87%.全省治疗有疟支病人76 718人次,液行季节预防服药2 381 893人次,现症病人治疗96 788人次,室内滞留喷洒受保护人口2 400余万人次,药物浸帐保护人口934余万人次.1989年全省的疟疾发病率为0.58/万,1990~1999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64/万,2000~2009年平均年发病率下降至仅为0.04/万,而且20年没有发现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结论 所采取对传染源控制和传播媒介防制的方法和策略是可以阻断疟疾传播的,特别是没有发现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也没有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的继发病例.

    作者:潘波;林锦炎;张贤昌;林荣幸;裴福全;阮彩文;吴军;朱泰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深圳市初治涂阳肺结核治愈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的因素,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对广东省深圳市2009年上半年登记的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共登记的初治涂阳肺结核1 296例,治愈1 036例,治愈率为79.9%.人口类型、管理方式、二月末痰菌,是影响肺结核治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管理方式,OR值为11.242,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的OR值,是影响肺结核治愈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强化对肺结核治疗的督导力度,完善文化教育,提高专业机构的建设水平是提高肺结核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郑莉莉;周琳;蒋莉;连永娥;刘永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某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目的 了解某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处方4 800张,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专项点评及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12%,占总药费的21.94%,通用名使用率70.91%,联合用药比例为16.40%,平均用药疗程6.6 d.抗菌药物处方合理率为51.54%,有366张处方存在书写不规范,428张处方存在用药不适宜.结论 该院抗菌药物处方指标基本合理,但处方合理率较低,应进一步重视处方质量,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作者:胡永红;阎彦;吴纪宁;魏鹍;王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