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

林洁

关键词:子宫内膜患肉, 宫腔镜电切术, 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并于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月经量,术后12、24个月门诊随访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9,10.180,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12个月经量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85,10.827;8.164,7.775;13.062,11.874,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经量与对照组比较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7.10.046,P<0.05);治疗组术后12、24个月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4,7.473,P< 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患肉临床疗效好,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和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流血清宫时机的探讨

    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流血产妇的清宫时机.方法 为了解决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过长和失血量过多的问题,本研究对不同时机行清宫术的孕妇进行术后出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结果 本文1 210例接受药物流产的孕妇中完全流产者1 015例,占83.88%(1015/1 210),流产失败195例,占16.12%( 195/1 210);流产失败195例产妇均行清宫术,其中出血量大于月经量即行清宫术,留院8d后仍然未能排出孕囊并于当天即行清宫术60例(1组);药物流产后d8复诊时行清宫术85例(Ⅱ组);药物流产后d 15复诊时行清宫术50例(Ⅲ组).Ⅰ组的出血量和出血持续时间明显低于Ⅱ组,而Ⅱ组的出血量和出血持续时间则明显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5.68,P均<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P< 0.05).Ⅰ组产妇清宫术后宫内感染及尿HCG转阴时间≥15 d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Ⅱ组,而Ⅱ组的产妇清宫术后宫内感染及尿HCG转阴时间≥15 d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4.11、6.94、4.57,P均<0.05).各组间宫内感染及尿HCG转阴时间≥15 d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不全流产率相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药物流产后根据出血量判断其中药物流产失败者,并应尽早行清宫手术,可以有效解除造成流血量过多和流血时间过长的原因,并大大降低药物流产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帮助孕妇迅速康复.

    作者:梁冬莲;林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后院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定患者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后出现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1月在某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发生院内感染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治疗的12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与随机抽取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治疗的12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 发生院内感染与未发生院内感染的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临床特点不尽相同.年龄、夏季手术、手术时间长、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情况是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应用抗生素是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分段剜切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与患者自身的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临床医疗措施,减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涛;秦进;董波;毛芳;潘锡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9月某院消毒供应室发生的各项护士伤害事件,比较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结果 在分散管理模式下护理工作人员考核优秀率和总合格率分别为43.5%、91.3%,显著低于在集中管理模式下优秀率(63.0%)和总合格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共有9人报告过安全事件,报告率为39.1%,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共有5人报告过安全事件,报告率为18.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中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消毒供应室护士的防护意识,减少院内安全事件的发生,明显优于分散管理模式.

    作者:柴树花;朱海玲;宋翠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诊内科意识障碍患者32例患者病情指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从临床上探讨急诊内科意识障碍患者病情特征和疾病的原因.方法 在2009年3月~2010年5月中向送诊人员询问32例病患的病史,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观察和分析患者病情的特征.统计构成意识障碍的原因.结果 急诊内科意识障碍患者以急性脑血管病为主,其次为中毒类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肺性脑病和糖尿病引起的意识障碍.结论 引起急诊内科意识障碍的因素很多,因此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由常见病引起,在临床上对其指征要引起注意和观察.在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引导其家属对其查体和观察,争取有针对的及时治疗.

    作者:冯志成;钟天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脑血流灌注成像在脑血管搭桥术前术后的评价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CT脑血流灌注成像在评价脑血管搭桥术前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对接受脑血管搭桥术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手术前后的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灌注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解手术前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以探讨CT脑血流灌注成像在评价脑血管搭桥术前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对本组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狭窄血管供血医术前、术后相对灌注值进行比较发现搭桥术后狭窄血管供血区的rTT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5).而rCBF、rCBV在搭桥术前、术后则无明显变化(t =0.38、0.11,P均>0.05).对本组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狭窄血管非供血区术前、术后相对灌注值进行比较发现搭桥术后狭窄血管非供血区的rCBF、rCBV、rTTP值与搭桥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t=1.83、1.12、1.71,P均>0.05).结论 CTP方法可成为脑血管搭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监测方法,尤其其中rTTP可作为反映血管搭桥米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敏感指标.

    作者:王明盛;周国胜;周文科;张新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全民健康普查在肺结核主动发现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在中国富裕农村地区通过全民健康体检以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所有15岁以上调查对象(孕妇除外)进行胸部X线拍片检查获得肺结核流行强度的基线数据.结果 本次流行病学调查抽样人数为59 542人,实际参加者53 508人,应答率89.87%.共有46 676人拍摄胸部X线片,终确诊并新登记11例肺结按病人.结论 在健康普查中识别1例结核病人花费的成本是相当惊人的,是否需要在较大人群中开展肺结核的筛查值得探讨.

    作者:姜伟;黄莉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开县居民高血压病患病率调查

    目的 了解开县居民高血压病患病情况.方法 某院于2009年8~9月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对开县15岁及以上居民共2 574人进行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计发现高血压病患者366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4.22%; 65岁及以上年龄组高血压病患病率高(43.49%);城市居民高血压病患病率(24.03%)高于农村居民(10.41%);不同文化程度居民高血压病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居民民高血压表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开县居民高血压病患病率低于2002年全国水平.根据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健康宣教,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从而降低高血压病的患病率.

    作者:王太菊;赵静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宫缩不良的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观察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宫缩不良的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72例行无痛人工流产的健康早孕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组与缩宫素组,每组36例,比较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及宫缩幅度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索前列醇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明显少于缩宫素组,宫缩幅度明显大于缩宫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宫缩不良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出血时间,加强宫缩幅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志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对功能结局的改善

    目的 研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超早期康复治疗能否更好地改善共日常生活的独立性.方法 将96名发病24h内入院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超早期康复组在发病24 h内开始接受包括下床站立活动的康复治疗;标准康复组在发病72 h至7d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均由专业治疗师进行,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共14 d.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恢复至独立行走50m所需的天数,次要指标包括发病后30 d和90d时的NIHSS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 超早期康复组共纳入41名患者,标准康复组55名患者.和标准康复组相比,超早期康复组恢复至独立行走50m的时间要明显缩短[(8.71±14.162)d vs (16.64±20.338)d,t=-2.138,P=0.035)].90d时超早期康复组患者获得良好独立日常生活能力的比例(以Bathel指数达到95~100的比例表示,75.6% vs 56.4%,x2=3.891,P=0.049)更大.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使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早地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能改善功能结局.

    作者:王丽平;樊东升;李小刚;张新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同型半胱氨酸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测定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测定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同型半胱氨酸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测定高血压患者118例,脑梗死患者78例以及健康人群89例,分析比较3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通过对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中、低3个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发现高值样本(32.48±3.67) μmol,CV1.6%;中值样本(19.88±2.97) μmol,CV 1.8%;低值样本(7.56±1.13) μmol,CV1.6%;3种样本混合后检测15次,平均值为(22.23±2.38)μmol,CV4.2%.取2个较已测值(原值)高的血清作为加入物,加到已测值的混合血清中,然后进行测定并计算回收率,结果94.8%~108.7%,平均102.3%.3组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7.92±1.56) μmol、 (11.72±5.21)μmol、 (14.36±5.78)μmol,3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死组与高血压组相比,P< 0.05;3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适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检测,Hcy水平的检测对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监测是1个敏感指标,对脑梗死的预后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颜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佐治要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某院儿科总收治病毒相关性喘息婴幼儿患儿共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250-400 mg/kg.d,1次/d,连用3d,比较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病原学检测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68例(66.67%),流感病毒20例(19.61%),副流感病毒11例(10.78%),其他病毒3例(2.94%);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76±0.48)d、(6.24±0.71)d、(7.04±1.13)d、(3.27±0.76)d、(8.82±1.13)d,明显短于对照组(3.98±0.59)d、(8.87±1.02)d、(9.78±2.27)d、(7.25±1.38)d、 (12.21±2.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相关性喘息的患儿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有利于病情转归.

    作者:黄淑文;韩乃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西利宾胺在肺结核治疗中护肝疗效

    目的 观察西利宾胺在肺结核治疗中护肝疗效.方法 采用西利宾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化方案治疗608例单纯菌阳肺结核(治疗组),并以同期短化治疗的55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初、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肝功损害率分别为2.35%、5.10%,对照组分别为4.19%、18.18%,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初治单纯肺结核时,无需常规加用护肝药,复治治疗则需考虑联用护肝药.

    作者:朱杰;余连锋;王良玉;陈铁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经阴道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析

    目的 研究经阴道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120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1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阴道超声检查后记录其肿块的超声征象,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查患者体内肿瘤标记物CA125的含量,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阴道超声检出的准确率为90% (108),经CA125标记物检出的准确率为84.16% (101),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95% (115),联合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二者单独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5,P<0.01).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卵巢良恶性肿瘤,二维图像可清晰观察肿瘤内部结构及彩色多普勒观察肿瘤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结合检测外周血中CA125水平可以更为准确地评价卵巢肿瘤的性质,从而弥补单独使用两种方法之一的不足.阴道超声联合肿瘤标志物对卵巢肿瘤可以较好地鉴别出良恶性肿瘤的性质,值得广泛用于临床使用.

    作者:张爱红;宋鹏远;玛依努尔;张建刚;李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常规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临床分析

    目的 骨髓抑制是化疗中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Ⅳ度骨髓抑制危及患者的生命,并限制后续化疗按期进行.本文探讨常规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处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某院110例次常规剂量化疗后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种、化疗药种类、化疗周期来探索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年龄不是引起Ⅳ度骨髓抑制的主要原因,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率无差异.乳腺癌患者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率高于其他疾病,乳腺癌患者用紫杉类+恩环类的化疗方案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例为60%.其中有95例/次(86.4%)的Ⅳ度骨髓抑制发生在化疗后7~14 d内.经过积极支持治疗,有91例/次(82.7%)血象于2周内恢复正常,其中67例/次(60.9%)1周内血象恢复正常,24例/次(21.8%)于7~13 d内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乳腺癌患者用紫杉类+蒽环类常规剂量化疗后,要注意及时检查血常规.对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要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抗菌药物及成分输血等支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1~2周内度过化疗危险期.

    作者:张菁;钱羽;徐慧婷;臧爱华;冉凤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流行病学组推荐的统一调查表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1193名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中94.46%患慢性病,主要为高血压、脑卒中、老年痴呆、冠心病、糖尿病.生活自理者占34.28%,半自理者占32.27%,完全不能自理者占33.45%.53.16%存在负性情绪,主要为丧偶、患病、家人生病或死亡、孤独.目前担心的事件:生病、惧死、孤独占52.63%.结论 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值得担忧,为顺应我国老龄化迅猛进展的现状,应提倡全社会关注,关爱此类老人群体,进一步完善机构养老功能,加强慢性病管理,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作者:张志文;吕冬梅;赵卫国;王美芹;刘彦玲;张雪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10-23”脱氧核酶对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10-23”脱氧核酶(“10-23”DZ)抑制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效应.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mp53( R273H,CGT> CAT)的“10-23”DZ:p53DZ7、p53DZ9、p53DZ11及硫代修饰物p53DZ 11-s.在无细胞体系观察“10-23”DZ对p53RNA的切割效应.经脂质体将DZ转染进HT29结肠癌细胞株,RT-PCR检测各种DZ对HT29细胞mp53 mRNA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及Image Pro Plus 4.5图像分析系统检测mp53蛋白,观察各种DZ及ASO对m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p53DZ11和p53DZ11-s在无细胞体系能有效切割mp53 RNA,而对wp53RNA的作用弱.在细胞内p53DZ11-s在浓度为250nM时,能下调HT29细胞mp53 mRNA水平和mp53蛋白表达.结论 针对mp53的273突变点所设计的p53DZ11、p53DZ11-s在细胞外均能有效切割mp53 RNA,在HT29细胞内p53DZ11-s也能抑制mp53mR-NA及mp53蛋白的表达.

    作者:方平;蒋利萍;王莉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35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某院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止咳化痰、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 (35/35),对照组为71.4% (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FEV1、FVC和FEV1/FVC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缓解、消失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7% (2/35),对照组为22.7% (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迅速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复发,且无不良反应,值碍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生;杨辅直;苏格炘;闵宇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上海精神病人社区干预研究

    目的 对上海某社区精神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探讨提高精神病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田林社区,以该社区2007年4月筛查出的精神病患者32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提供咨询、心理干预、个案服务、免费提供抗精神病药物,同时采取有目的的随访、管理,3年后对干预前后患者康复措施落实率、精神卫生知晓率、患者依从率、病情改善率、社会参与率、肇事肇祸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社区干预使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51.9%上升到98.8% (P< 0.001);知晓事由44.1%上升到86.3% (P< 0.001);患者依从率从干预前的41.0%上升到干预后的84.8% (P< 0.001);病情控制事由24.2%上升到86.0% (P< 0.001);社会参与率由39.8%上升到64.0%(P<0.001);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由3.46下降到0.6%(P<0.001).结论 社区干预能显著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给社会带来稳定.

    作者:孙锦峰;罗侃;时宝庆;史健翔;田庆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肺癌临终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

    目的 分析肺癌临终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认识、需求、被满足状况及效果,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例肺癌临终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92%的家属了解健康教育的含义,认为健康教育重要,迫切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与患者共同应对疾病的能力;59%的家属具体信息需求被满足;78%的家属认为医护人员健康宣教不及时、主动,家属对健康教育开展现状的评价较低.结论 医务人员应加强肺癌临终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满足其需求,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作者:刘俊霞;杜新艳;董建素;李朝霞;尹真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人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对比丹皮酚软膏和氢化可的松软膏的抗过敏止痒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丹皮酚软膏治疗,对照组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氢化可的松软膏,均外用3周后观察临床疗效.以4氨基吡啶诱发小鼠舔体反应,观察丹皮酚软膏对舔体反应的影响;以组胺使豚鼠皮肤瘙痒,观察丹皮酚软膏对豚鼠致痒阈的影响.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小鼠皮肤瘙痒,观察丹皮酚软膏的止痒作用.结果 对比丹皮酚软膏和氢化可的松软膏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皮酚软膏显著抑制4-氨基吡啶诱发的小鼠舔体反应;显著提高豚鼠对组胺的致痒阈;显著抑制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的小鼠皮肤瘙痒.结论 丹度酚软膏对多种动物模型有止痒作用,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好.

    作者:陈嬝嬝;曹煜;张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