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临床分析

王文兰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 阴道残端, 出血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4月某院收治的76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阴道断端及盆腔腹膜缝合及术后处理,观察阴道残端出血情况、阴道残端局部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1例,术后24 h~10 d内出血24例,术后10 d以上后出血3例,24 h~10 d内出血多,占63.2%,且显著多于观察组21.1%(P<0.05);对照组轻度出血16例,中度出血10例,重度出血2例,轻度出血多,占42.1%,且显著多于观察组18.4%,所有患者均无肉芽组织生长.对照组11例(占28.9%)为肠线吸收不良,9例(23.7%)为肠线脱落,5例(13.2%)为肠线套松驰,1例(2.6%)为表面充血或呈污秽色,1例(2.6%)为缝合过稀,1例(2.6%)为阴道断端右侧角部血管漏扎,其中前3项百分比显著高于观察组(P值均< 0.05).结论 针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有效措施,可显著减少阴道残端出血的发生率,有助于术后康复,有效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溃疡结肠炎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及对策研究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组,并选取同期健康态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请两组人员参与定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调查(TAI).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并于治疗结束时再次进行SCL-90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SCL-90量表除敌对以及精神性两项因子外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DS、SAS、SAI、TAI4个量表观察组患者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SDS、SAS、SAI以及TAI评分明显高于中度、轻度患者(P<0.05);中度与轻度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过心理干预SCL-90量表评分及SDS、SAS、SAI、TA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普遍存在不良心理状况,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

    作者:胡振宏;王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并于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月经量,术后12、24个月门诊随访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9,10.180,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12个月经量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85,10.827;8.164,7.775;13.062,11.874,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经量与对照组比较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7.10.046,P<0.05);治疗组术后12、24个月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4,7.473,P< 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患肉临床疗效好,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和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丹红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血流动力学及血液黏稠状态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血流动力学及血液黏稠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12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64例初发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联合双嘧达莫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上述检测项目比较,P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红注射液在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肾血流动力学及血液黏稠状态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改善肾脏血液循环效果明显.

    作者:李海剑;刘慧;张红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石河子市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儿童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采用组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在12~18个月接种过流腮疫苗的1~8岁儿童共769名,用酶联免疫法原(ELLSA)定性测定流腮IgG抗体.结果 1岁~组的抗体阳性率低(31.15%),2岁~组抗体阳性率高(67.19%),2岁~组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并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7.22,P< 0.005),男女间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7,P>0.05),常住儿童抗体阳性率高于暂住人口(x2=3.92,P<0.05).结论 石河子市儿童接种1剂次腮腺炎疫苗后,腮腺炎抗体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建议采取2剂次的接种方案.

    作者:李飒;陈艳;郭淑霞;张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12例.结石均位于输尿管上段,大小1.2~2.5 cm.11例术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结果 27例结石均一次性完整取出.手术时间100~18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50~80 ml,平均60ml.术后3~5 d拔除后腹腔血浆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5~9d.27例随访6~12个月,肾积水、输展管扩张明显减轻.结论 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微创美观,值得推广.

    作者:曾德朗;廖波;余晓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训练方式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及细胞凋亡

    目的 比较不同训练方式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游泳训练和一次性力竭游泳为运动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游泳训练组(T)和一次性游泳力竭组(E).T组大鼠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6周,每周6次,1~2周每次训练45 min,3~4周每次60 min,5~6周为90 min,末次训练24h后取股四头肌;E组正常饲养6周后于一次性力竭游泳后即刻取股四头肌.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MPTP的开放;RT-PCR检测Bcl-2和Bax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Cyt c)的释放.结果 ①游泳训练没有导致大鼠骨骼肌MPTP的开放发生显著性变化,Bcl-2 mRNA表达明显增强,Bax mRNA的表达及Cyt c的释放量显著减少.②一次性力竭游泳导致大鼠骨骼肌MPTP的开放程度显著增大,Bcl-2 mRNA表达显著降低,Bax mRNA表达和Cyt c释放量t显著增加.结论 不同训练方式会通过调节骨骼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及凋亡蛋白的释放来调节细胞凋亡.

    作者:王冬梅;漆正堂;丁树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癫痫患者的孕产期治疗

    癫痫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控制癫痫发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癫痫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其中女性癫痫患者的孕产期治疗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癫痫妊娠登记的推广,给孕产期的癫痫治疗带来了新的认识.

    作者:耿介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低残面前牙龈下牙根保留修复方式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低残面前牙龈下牙根保留修复的两种不同方式,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96名患者118颗低残面前牙龈下牙根进行桩核冠保留修复,A组(68颗)修复前利用残根冠延长术对残根进行处理,6周后进行常规铸造桩核及烤瓷冠修复.B组(50颗)修复前利用牙根移位术对残根进行处理,3个月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铸造桩核及烤瓷冠修复.对患者1年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两种牙根处理术短期疗效均较好,3个月内未发现失败病例.6个月后牙齿修复效果在两组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失败率在牙冠延长术组及牙根移位术组的比率分别为2.56%及2%,至1年时,失败率增加为5.1%及6%.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两种处理方式本身对铸造桩核及烤瓷冠修复均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良好修复效果的重要保障.

    作者:李素贞;云蔓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母亲外周血与脐带血麻疹抗体水平研究

    目的 研究母亲、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与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集60名妊娠母亲外周静脉血与脐带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 妊娠母亲外周静脉血、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浓度分别为(4.883±4.687) ng/ml、(7.280±6.061) ng/ml;妊娠母亲麻疹IgG抗体浓度同正常育龄妇女(P>0.05);母亲平均血清麻疹IgG浓度低于新生儿(P<0.05);母血与脐血麻疹IgG抗体水平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946,P=0.000);曾有麻疹感染史的母亲静脉血麻疹IgG抗体浓度明显增加(β=0.259,t=2.058,P=0.044);自然感染麻疹母亲的脐血麻疹IgG浓度显著高于曾接种麻疹疫苗母亲的脐血麻疹IgG (P< 0.05).结论 母亲麻疹IgG抗体水平是影响婴儿麻疹发病率的重要原因.

    作者:孙群英;黎海芪;曾利花;宾冬梅;宋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孕晚期子宫瘢痕彩超评估对再次剖宫产的意义

    目的 探讨孕晚期子宫瘢痕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评估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 2011年8~11月某院行剖宫产的孕妇228例,无剖宫产史孕妇120例,瘢痕子宫108例,应用彩超监测观察组孕晚期子宫瘢痕表现,格子宫瘢痕愈合分成2组,观察各组术中出血情况.结果 瘢痕愈合良好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与愈合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足月子宫瘢痕彩超评估为瘢痕子宫患者行再次剖宫产选择佳手术时机,并在术前预防性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产后出血,这对预测先兆子宫破裂,积极保留子宫的生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秀彦;茹美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人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对比丹皮酚软膏和氢化可的松软膏的抗过敏止痒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丹皮酚软膏治疗,对照组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氢化可的松软膏,均外用3周后观察临床疗效.以4氨基吡啶诱发小鼠舔体反应,观察丹皮酚软膏对舔体反应的影响;以组胺使豚鼠皮肤瘙痒,观察丹皮酚软膏对豚鼠致痒阈的影响.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小鼠皮肤瘙痒,观察丹皮酚软膏的止痒作用.结果 对比丹皮酚软膏和氢化可的松软膏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皮酚软膏显著抑制4-氨基吡啶诱发的小鼠舔体反应;显著提高豚鼠对组胺的致痒阈;显著抑制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的小鼠皮肤瘙痒.结论 丹度酚软膏对多种动物模型有止痒作用,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好.

    作者:陈嬝嬝;曹煜;张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婚孕前健康教育干预对优生优育的影响.方法 将某院于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该院产科门诊所进行孕产检查的妇女和预备分娩产妇80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联合健康教育.对所有妇女进行18~24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妇女的干预疗效、抑郁状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依从性变化.结果 两组间相比,试验组妇女的依从性变化、SDS和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妇女护理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 运用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婚孕,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实现优生优育,并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可显著地改善妇女的生活质量,减轻妇女的负性心理.

    作者:余群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尿酸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

    尿酸作为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血液中浓度的升高和氧化应激损伤与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关系密切,给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尿酸的生成、代谢、氧化及抗氧化作用以及氧化应激的机制,并对血尿酸水平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今后对尿酸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王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西宁市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调查

    目的 了解西宁市市民对基本健康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养成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区3县的不同职业人群共4 2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西宁市市民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2.32%,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8.98%,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6.85%.结论 西宁市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依然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张军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MP-9、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特征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52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6例,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6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检测各组血清MMP-9、hs/-CRP水平.结果 AMI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UAP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9、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52、0.313,P<0.05);与Gensini积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3、0.418,P<0.05).结论 MMP-9和hs-CRP均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血清标志物,对冠脉斑块稳定性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段军仓;王忠;王丽;张望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宫缩不良的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观察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宫缩不良的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72例行无痛人工流产的健康早孕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组与缩宫素组,每组36例,比较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及宫缩幅度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索前列醇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明显少于缩宫素组,宫缩幅度明显大于缩宫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宫缩不良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出血时间,加强宫缩幅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志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9月某院消毒供应室发生的各项护士伤害事件,比较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对消毒供应室护士防护意识的影响.结果 在分散管理模式下护理工作人员考核优秀率和总合格率分别为43.5%、91.3%,显著低于在集中管理模式下优秀率(63.0%)和总合格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共有9人报告过安全事件,报告率为39.1%,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共有5人报告过安全事件,报告率为18.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中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消毒供应室护士的防护意识,减少院内安全事件的发生,明显优于分散管理模式.

    作者:柴树花;朱海玲;宋翠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与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与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某院治疗的CUUC病例62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均采用MPCNL手术治疗;对照组20例,均采用URL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手术及预后情况.结果 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为(105.6±19.8)min、 (54.6±15.5) ml,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7.6%,残留率为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 (P< 0.05).结论 URL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优于MPCNL,但MPCNL手术成功率、残留率均较URL高.

    作者:吴继宏;梁泰生;周杰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温石棉与4种主要代用纤维在有机酸溶解特性与体外细胞毒性的机理研究

    目的 观察温石棉及4种主要代用纤维的有机酸溶解特性和V79细胞毒性,推测温石棉及代用纤维的致病机理.方法 培养中国仓鼠肺细胞(V79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瑞姬氏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选择有机酸模拟人体弱酸性环境,溶解纤维粉尘24h,检测粉尘在有机酸溶解特性(pH值、电导率和溶蚀量).结果 温石棉及4种代用纤维对V79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在不同有机酸中各粉尘组溶液的pH值、电导率和溶解量均不同,其变化趋势与其体外细胞毒性大小相关.结论 温石棉及其代用品的不同有机酸溶解特性可能是其致细胞毒性的机理之一.

    作者:曾娅莉;甘四洋;董发勤;王利民;邓建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慢性鼻窦炎钩突CT冠状位影像的解剖变异分析

    目的 研究鼻窦CT冠状位片钩突影像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87例(174侧)经鼻窦CT检查患者,分为慢性鼻窦炎组(,n=42,84侧)和非鼻窦炎组(n=47,94侧),选择冠状位片观测钩突头端附着类型、钩突高度、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钩突上端附着部位有4种类型,87例(174侧)分为分叉型54侧(31.03%)、纸样板型42侧(24.14%)、颅底型31侧(17.82%)和中鼻甲型52侧(29.89%).不同钩突上端附着类型其慢性鼻窦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08,P<0.01).其中纸样板型和中鼻甲型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分叉型和颅底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炎组钩突高度、角度筛和漏斗宽度分别为(12.27±2.74) mm、(116.52±17.49)°和(6.68±3.03) mm,与非鼻窦炎组(8.85±2.80) mm、(139.06±11.93)°和(3.28±1.37)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钩突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关系密切,鼻窦CT冠状位片钩突CT扫描可明确钩突解剖变异及其毗邻关系.

    作者:聂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