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食道癌发病地区居民食物营养素摄取状况的比较

莫宝庆;胡春艳;萧黎;周明;田岛和雄;嶽崎俊郎

关键词:食道癌, 营养素, 食物
摘要:[目的]比较食道癌低发区南京市与食道癌高发区淮安市居民食物营养素摄入量的差别.[方法]随机选择南京市、淮安市405名居民,采用询问与记录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其连续3d食物摄入情况,并进行营养素摄取量的分析,比较两地食物与营养素摄取的差异.[结果]淮安地区居民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钠、镁、谷物、油、盐、猪油、腌菜、酒精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南京居民,而蛋白质、维生素E、硒、胆固醇、根茎类、禽内、畜肉、奶、水产、坚果类、糖、糕点的摄入量显著较低.钠的摄取量超过AI的比例明显较高,而维生素E、硒摄取量达到AI/RNI的比例明显较低.[结论]食道癌高发区居民谷物、腌菜、猪油、盐、酒、能量、脂肪、膳食纤维、钠摄取量较高,而根茎类、禽肉、鱼、坚果、蛋白质、硒、维生素E摄取较少.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面积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头皮缺损的一期修复

    [目的]探讨不同修复方法在头皮鳞癌术后大面积头皮缺损一期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组65例病人头皮缺损一期修复方法,其中游离皮片移植24例、带蒂转移皮瓣33例、游离皮瓣血管吻合8例.[结果]63例皮瓣及植皮成活,一期愈合;2例皮瓣小部分坏死,经换药二期愈合.[结论]根据创面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一期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缺损疗效良好.

    作者:王炜;李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母乳喂养与婴儿因腹泻和呼吸道感染住院之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评估母乳喂养对出生后8月内的婴儿因腹泻和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影响.[方法]调查2005年 1月~2010年2月出生的1 589例单胎、健康、足月婴儿的喂养、健康状况以及其他的混杂因素,通过患儿父母的报告 以获取主要的研究结果,即婴儿出生后8月内因腹泻或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情况.[结果]70%的婴儿为母乳喂养或 曾经接受母乳喂养,34%的婴儿接受母乳喂养至少4月,1.2%的婴儿为纯母乳喂养至少6月.至出生后8月龄时,有 12%的婴儿住过院(1.1%因为腹泻,3.2%因为下呼吸道感染).按出生月龄对资料进行分析,并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之 后所得到的结果显示,与非母乳喂养相比,纯母乳喂养可保护要儿免于因腹泻和下呼吸道感染而住院.在部分的母乳喂 养婴儿中,这种影响较小.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提示,如果采取纯母乳喂养,则每月可预防 约53%的婴儿因腹泻发生的住院,给予部分母乳喂养则可降低31%因腹泻发生的住院.与此类同,采取纯母乳喂养和部 分母乳喂养每月可分别减少27%和25%因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住院.母乳喂养的保护效应随着母乳喂养的终止逐渐减 弱.[结论]母乳喂养,尤其是长期的纯母乳喂养,可以降低要儿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增加整个人群的长期纯母乳 喂养比例会对公众健康带来相当大的潜在裨益.

    作者:徐哲;陈华英;黄丽敏;彭敏;刘亚军;冯德刚;刘燕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8年某中学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特点和流行原因,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某中学共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 252例,罹患率43.52%,其中学生1 239例,占98.96%;疫情波及所有的高中和初中年级和班级,发病年龄集中在14~20岁,男女性别比为1.01:1.住宿生发病率高于走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峰期为10月6~9日,共发病1 135例,占发病总数的90.65%;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胃肠炎症状,症状较轻.喝生永和在学校食堂就民为发病的高危因素.采集21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6例病例诺如病毒检测阳性;自备水源水细菌总教检测超标.[结论]此次疫情为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自备水源受污染可能是导致暴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印旗;陈素良;李军;王英豪;于秋丽;齐顺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液净化联合激素、环磷酰胺救治百草枯中毒体会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有效教治措施,降低死亡率.[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血液灌流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结果]常规治疗组6例均于1周内死亡(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液灌流治疗组9例,痊愈2例,抢救成功率22.2%,其余7例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联合治疗组10例,痊愈3例,好转后出院4个月死亡1例、7个月死亡1例(死于肺间纤维化),抢救成功率50%,其余5例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尽早血液净化,联合应用足量激素、环磷酰胺是救治的关键.

    作者:王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探讨凝血因子检测在重症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因子的4项指标,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某院237例重症肝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进行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重症肝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因子检测可以较早发现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可以预先发现重症肝病患者是否具有出血倾向,对预防和治疗出血、抢救以及预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曼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骨关节疾病治疗疗效.[方法]从2006年6月~2010年1月,对某院骨科纳入的50例病例,包括32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并对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并采用KSS评分评价治疗后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经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置换后与置换前比较总评分,以及KSS评分均优于置换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良反应只有1例发生,发病率为2%.[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骨关节病疗效显著,对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效果显著.

    作者:林炎水;贺军;范剑波;向登;肖建平;林杨景;赵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调控的CD基因对卵巢癌细胞株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研究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hTERTp)调控下的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胸苷激酶/5-氟胞嘧啶(CD-TK/5-FC)系统对人卵巢细胞及正常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TERT核心启动子启动质粒pBTdel-279转染人卵巢癌细胞系3AO、正常卵巢上皮细胞(NOEC)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HELF,用荧光素酶分析检测hTERT启动子活性;应用RT-PCR技术检测hTERTmRNA的表达水平;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pBTdel-279-CD-TK/5-FC系统和pcDNA3-CD-TK/5-FC系统对上述3种细胞不同的杀伤作用;利用RT-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3AO和NOEC细胞中CD和TK基因的不表达情况.[结果]卵巢癌细胞系3AO中hTERT启动子活性增高,为23.2%,与pBTdel-279-TK/GCV系统作用相比,pBTdel-279-CD-TK/5 -FC +GCV系统对端粒酶阳性的卵巢癌细胞系3AO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对于端粒酶阴性正常细胞NOEC和HELF则无杀伤作用;pcDNA3-CD-TK转染后,3种细胞中均可检测到CD和TK基因;pBTdel-279-TK转染后,3AO可检测到CD和TK基因,正常细胞中则呈阴性.[结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调控下的CD自杀基因对卵巢癌细胞株选择性杀伤作用治疗是一种高效、靶向的卵巢癌基因治疗方式.

    作者:陈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不同路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术者手部受照剂量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测定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入途径行冠脉造影时第一术者手部的受照剂量,为心血管介入的辐射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由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科介入专家左手背固定热释光剂量计,对体重和胸部体厚大致相同的60例男性患者行冠脉造影,按其血管途径分为桡动脉组32例和股动脉组28例,桡动脉途径组患者行Allen's试验呈阳性,选右桡动脉入径;股动脉途径组按常规方法操作,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分别测量不同途径下第一术者手部受照剂量.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造影途径的患者体重、胸部体厚、透视时间和曝光帧数没有明显差异,但术者手部剂量桡动脉组( 54.65±48.18 uGy)明显高于股动脉组(31.17±13.92 uGy),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因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同时,介入医师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手术者和患者的辐射防护.

    作者:赵军;李秋香;李斌;王卫;李红环;王圣;廖旺;陈美丹;吴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武汉市社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为了解武汉市社区不同人群预防艾滋病现状及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效果.[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选取6个有代表性的社区,每个社区按照4类人群抽取相对固定的社区管理人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服务人员、城市居民,共计1 336人进行问卷调查与干预研究.[结果]干预前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和外来服务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4.5%和78.6%)明显低于城市一般居民(82.1%);干预前后(中期和终期)社区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率差17.7%和17.6%),各项指标都大幅提高,但不同人群提高幅度不一样,其中以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提高幅度大(率差22.6%),其次为外来服务人员(率差17.4%).[结论]4类人群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尤其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的城市社区外来服务人员及娱乐场所人员提高显著.

    作者:黄远霞;李俊林;彭丽;张帆;李毅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前列腺术后经硬膜外腔注射杜冷丁的镇痛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前列腺术后经硬膜外腔注射桂冷丁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某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间收治的1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行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观察组术后采用硬膜外腔注射杜冷丁镇痛,对照组采用杜冷丁间断肌内注射法镇痛,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镇痛效果和术后48 h之内膀胱痉挛次数和膀胱冲洗液用量.[结果]观察组的术后6h、12h、24 h和48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痉挛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膀胱冲洗液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腔注射杜冷丁用于前列腺术后镇痛,作用剂量小,镇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利于前列腺患者术后的恢复.

    作者:甘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河南省引起病毒性脑炎的肠道病毒分析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8年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病原谱.[方法]采集2008年病毒性脑炎监测病例脑脊液标本,通过细胞培养分离病毒,RT-PCR、肠道病毒组合血清中和试验和肠道病毒VP1区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从168例病毒性脑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24株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4.3%.鉴定结果显示23株为艾柯病毒,其中ECHO30占50%.[结论]2008年河南省引起病毒性脑炎的肠道病毒主要是ECHO30和ECHO6.

    作者:李幸乐;黄学勇;许汴利;陈豪敏;杜燕华;张保华;张爱梅;晁灵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肺癌术后再次肺切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再次肺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7例肺癌术后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资科,分析手术难度及术后恢复情况并总结治疗经验,随访分析全组病例生存情况.[结果]7例肺癌术后患者均为完全切除病灶,无术中及围术期死亡.7例胸膜腔粘连均严重,尤其肺门处肿瘤生长、浸润严重,3例患者肺门大血管破裂出血500 ml以上.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超出初次手术(P= 0.000).术后发生心、肺功能不全各1例,短期支气管胸膜瘘、伤口感染各1例.全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16.7%.[结论]虽然肺部肿瘤再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增大,但其成功率仍然很高,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再次手术仍然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方友平;李士亭;谈进;倪耀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分析

    [目的]分析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效果.[方法]2009年6月~2010年12月,将835例阴道镜检查异常者阴道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为炎症、CINⅠ、CINⅡ、CINⅢ和SCC者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7%、62.7%、74.0%、63.9%和81.8%.[结论]阴道镜下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比较可靠,对宫颈癌的敏感性较高,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梅天琼;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VEGF和MMP-2在大鼠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VEGF与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出血模型组,两组又分为术后6h,24h,72 h,7d,21d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VEGF与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VEGF与MMP-2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出血后,VEGF与MMP-2的表达大量增加,并干24~72 h达到高峰.VEGF和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脑出血灶周脑组织中VEGF和MMP-2蛋白均有明显表达,而且二者表达之间的关系密切.

    作者:周治平;李强;杨晓苏;王爱岳;杨国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RAAS水平与ACE2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高原低氧习服过程中的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CE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d(A组)、2d (B组)、3d(C组),对照组(D组西安地区,海拔5m).3个实验组动物由西安耗时1d带到青海格尔木(海拔2 700m)、2d带到西藏唐古拉(海拔5000m)、3d带到西藏那曲(海拔4500 m),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取材,用放射免疫法(RAI)测定大鼠血浆PRA,ATⅡ,ALD的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采用PCR-RLFP检测各组大鼠ACE2基因A/G多态分布情况.[结果]血浆PRA,ATⅡ的含量呈上升态势,ALD含量逐渐下降.ACE2电泳结果显示3种片段组合分别为GG、AA、AG.平原大鼠进入高海拔地区后,ACE2基因型为GG的,血浆PRA,ATⅡ含量显著上升,ALD含量明显下降(P<0.01).ACE2基因型为AA的,血浆PRA,ATⅡ含量上升,ALD含量下降(P<0.05).ACE2基因型为AG的,血浆PRA,ATⅡ,ALD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高原低氧大鼠RAAS与ACE2基因GG、AA在高原习服中参与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华;刘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层级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病房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某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产妇135例,以实施传统功能制护理的62例产妇为对照组,实施层级护理模式的73例产妇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哺育知识掌握率为95.9% (70/73),纯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3.2% (68/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 (52/62)和77.4% (4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观察组安全问题发生率为4.1% (3/73),对照组安全问题发生率为14.5% (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础服务质量、护士服务能力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模式利于母婴同室病房产妇哺育知识的掌握,提高纯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安全问题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倪佃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网球肘的疗效.[方法]应用国产ESWO冲击波骨科治疗机治疗网球肘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以痛点为中心,行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照组行按摩、药物、功能锻炼治疗.[结果]治疗后第4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WT对网球肘所致的疼痛疗效明显.

    作者:李玉成;邢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四地区农村医疗救助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探讨

    [目的]了解目前农村地区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情况,探索医疗教助政策的问题与政策需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家里有大病患者的606户家庭进行调查;通过定性访谈的方法,对民政部门医疗救助负责人进行访谈.[结果]由于救助资金的匮乏以及民政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村医疗教助政策的知晓率较低,导致农村医疗教助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结论]在提高医疗救助覆盖率的基础上,加大对单个救助对象的教助力度,并建立公正、透明的医疗救助申请制度,以改善目前农村医疗救助水平较低的现状.

    作者:黄渐青;刘毅;张菊英;马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开腹手术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妇科开腹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12月某院妇科收治的62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0.75%罗哌卡因15mg,对照组给予0.75%布比卡因15 mg,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情况,评估麻醉效应和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高平面、运动阻滞大Bromag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消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低血压、心率减慢、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妇科开腹手术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慢,术后恢复快,效果更优.

    作者:陈桂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成都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状况及健康风险初评

    [目的]了解近两年成都市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状况及其可致的健康风险水平.[方法]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对2008~2009年成都市饮用水及源水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检测砷、耗氧量、总大肠菌群等11项指标,并采用美国EPA推荐的模型对饮用水中主要有害化学物质进行健康风险初步评价.[结果]共检测水样190份(源水25份,饮用水165份),合格率为72.6%,其中饮用水合格率为69.1%,源水合格率为96.0%;饮用水的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和锰,其合格率分别为72.7%和92.7%;饮用水合格率农村分散式供水(19.2%)<乡镇集中式供水(72.5%)<城市集中式供水(9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合格的饮用水多位于山区且多采用地下水为源水;饮用水中砷、六价铬等8种有害物质累计致癌风险的P50和P95分别为128.3×10-6和299.1×10-6,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通过饮水途径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年,以70年计为3.5×10-3),主要致癌风险因子为砷、六价铬和铅;累计非致癌风险的P50和P95分别为0.390 4和1.001 6,主要非致癌风险因子为砷、镉和铅.[结论]本研究初步阐明了成都地区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水质健康风险水平和污染物的主次,对该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和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了帮助.

    作者:李元锋;杜慧兰;陈俊;林寰;马晓军;冯波;高绪芳;刘斌;严晓蓉;尹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