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开封县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韩洁;时宝庆;王玲;王彦平;耿振新;马师;陆维权;吕全军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病例对照, 饮食
摘要:[目的]通过开封县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cllular carcinoma,HCC)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肝癌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采取积极合理的预防措施.[方法]以2006-9~2007-8在开封县新发的149名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相同、年龄与患者上下不超过3岁进行1:1配对,采用问卷调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教育程度、家庭每月人均收入、饮酒频率、茶叶类型、较成的食物、较硬的食物、蔬菜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因素引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每天或几乎每天饮酒OR=2.629(95% CI:1.020~6.771),每周饮酒3~4次OR=10.424(95% CI:2.725~39.874);牧入在150元/人月以上OR=0.351(95% CI:0.141~0.873),收入在300元/人月以上OR=0.190(95% CI:0.053~0.678).[结论]饮酒频率与HCC呈正相关,家庭人均收入与HCC呈负相关,提倡适量饮酒或不饮酒,从而有效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初探

    本文从健康管理护理创新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探讨作为现代健康管理中的护理如何转变其角色,转变工作思维,转变工作界面的重要性;探讨现代健康管理护理的组成,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工作形式等新的功能.认为护理形象,护理观念,护理业务学习,护理规章制度,护士长甄遴等方面是做好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作者:李小兰;张清勇;王新;林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5μg和10μg两种剂量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5μg×3与10μg×3两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方案的阳转率差异. [方法]检索1994年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乙肝免疫方案的比较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综合比较5μg×3与10μg×3两种乙肝免疫方案在免蔹后1个月和免疫后1年的抗HBs转阳宰. [结果]共入选文献14篇,经过Meta分析,免疫后1个月10μg×3组的阳转率相对干5μg×3组的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OR为1.68(95% CI:1.20~234);免疫后年10μg×3组的阳转率相对于5μg×3组的阳转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OR值为2.95(95% CI:1.72~5.07).[结论]10μg×3的乙肝免疫方案在免疫后1个月和1年时,较5μg×3的免疫方案有更高的阳转率.

    作者:陈博;刘柳;张菊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奇异变形杆菌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快速且特异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方法]针对奇异变形杆菌脲酶调节子编码基因(ureR)特异性序列的6个位点设计4条LAMP引物,65℃孵育约60min,完成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扩增,扩增产物经电泳和酶切鉴定.利用LAMP和普通PCR方法同时检测1株奇异变形杆菌和13株非奇异变形杆菌来验证LAMP方法的特异性;将奇异变形杆菌菌液做一系列10倍稀释后用LAMP和PCR方法同时进行检测来比较两者敏感性. [结果]1株奇异变形杆菌扩增出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13株非奇异变形杆菌没有出现LAMP扩增,酶切也证实了LAMP产物的特异性;LAMP检测奇异变形杆菌的特异性与普通PCR相同,但其敏感性比普通PCR高10倍:LAMP检测奇异变形杆菌的检测下限为5 cfu/ml,PCR检测下限为50 cfu/ml.LAMP检测速度相比PCR更快速,在60 min内即可完成扩增反应.[结论]建立了一种特异、敏感、快速且不需要特殊设备的奇异变形杆菌LAMP检测方法,有望用于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

    作者:苏良;张如胜;宋克云;魏泉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TEN蛋白表达及MVD检测的意义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TEN蛋白(张力蛋白同源第十号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的状况,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IEN和CD34蛋白表达,计数相应的徽血管密度(MVD). [结果](1)正常子宫内膜中PTEN阳性表达率100%,癌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癌组织中PIEN表达的缺失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3)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 (4)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MVD呈负相关(r=-0.81,P<0.05). [结论]PTEN基因突变和/或缺失可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辉;高志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青海省海晏县2007年布鲁氏菌病调查

    [目的]通过对海晏县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调查,摸清布鲁氏菌病在该地区的流行情况,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奠定基础.[方法]依照布鲁氏菌素皮内交态反应阳性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8-1995)确定感染与患病. [结果]共调查504人,感染者42人,感染率8.33%,患病者18人,患病率3.57%. [结论]布鲁氏菌病在青海省海晏县人间存在一定的流行,传絷源未能彻底净化,仍有患病.为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应在该地区采取必要措施对该病加以控制.

    作者:胡桂英;许红星;徐立青;杨旭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沧州市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沧州市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 [方法]调查沦州市居民3 491人,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等. [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各项内容的知晓率在9.9%~95.8%之间,其中对3条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在82.5%~90.7%之间,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各项内容的知晓率在9.9%~53.8%之间,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各项内容的知晓率在69.6%~86.1%之闻. [结论]被调查者艾滋病的一般知识各知识点的知晓率相差悬殊;艾滋病3条传播途径知晓率高,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低;艾滋病预防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

    作者:张瑞兰;刘铁柱;许郑林;陈瑞玲;陈俊荣;刘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微波配合药物治疗9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观察

    [目的]分别采用微波治疗仪配合药物治疗及单用药物治疗9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并现察其疗效. [方法]治疗组90例,给予力美松0.1口服,每天2次,维生素B1针10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维生素B12针1.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等药物治疗,另外加用微波照射bid,与仅采用力美松0.1口服,每天2次,维生素B1针10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维生素B12针1.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等药物治疗的9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痊愈率为70%,有效率为94.4%,面对照组的痊愈率为44.4%(X2=13.70,P=0.00<0.05),有效率为74.4%(X2=6.57,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波治疗仪配合药物治疗能更好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值得推广.

    作者:黎昌强;廖勇梅;何渊民;陈德宇;雷启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深圳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了解我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鉴定结核分支杆菌;应用药敏试验、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技术(LiPA)和基因测序分析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50株结核分支杆菌中,12株耐INH,7株耐RFP,15株耐SM,2株耐EMB.LiPA检测耐RFP阳菌株,4株rpoB基因531位TCG→TTG突变;耐INH菌株中5株KatG基因315位AGC→ACC突变;酎SM菌株中6株、SM敏感株1株rpsl基因43位AAG→AGG突变,1株耐SM菌株rpsl基因88位AAG→AGG突变;rrs基因未检测到突变;1株耐EMB菌株与1株EMB敏感株的embB基因306位发生ATG→GTG突变. [结论]我市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增加趋势显著,加强监测与综合干预非常必要.

    作者:陈应坚;徐亚军;梁疆莉;刘渠;刘衡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方法建立

    [目的]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方法. [方法]将HTLV-I的PX基因转染pUC57构建HTLV-I检测参考菌株,针对PX基因设计LAMP和PCR引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反应体系,并考察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结果]25μl LAMP佳反应体系为:外引物02 μmol/L、内引物1.8 μmol/L、dNTP 2 000 μmol/L、Mg2+4 mmol/L、甜菜碱0.4 mol/L、BstDNA聚合酶8 U;佳反应条件为64℃恒温反应60min.[结论]LAMP方法具有灵敏、特异、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可为HTLV-I的快速检测提供新手段.

    作者:李涌;白松涛;许欣;刘渠;徐亚军;陈应坚;甘莉萍;杨慧;杨坤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新升本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目的]了解新升本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新升本院校1 559名本科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结果]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本科生人数占全部本科生总数的25.9%,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摩、偏执、忧郁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问题,分别占总人数的39.4%、34.4%、23.1%和22.5%.有精神病性倾向的学生人数也占学生总数的14.2%. [结论]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关注.

    作者:丁雪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昆明市精神与行为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调查昆明市各类精神及行为障碍的患病率.[方法]以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IV)和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问卷(CIDI-2.1)为主要诊断和筛查工具,在全市年龄大干15岁人群中,随机抽取5 033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调查. [结果]精神和行为障碍的30 d患病率为4.53%,12个月患病率为6.41%,终生患病率为15.19%,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姻酒使用障碍的30 d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1.96%和6.78%,抑郁症30 d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93%和1.96%,精神分裂症30 d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04%和0.71%. [结论]抑郁症和酒依赖患病率高于以往国内同类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也与国内以往调查结果相近.

    作者:阮冶;黄悦勤;许勇刚;吴明明;杨家义;卢瑾;姚坚;党卫民;高长青;罗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抗结核新药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疫情日趋严重,特别是耐药或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使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均不敏感,抗结核药物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开发毒副作用小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结核药物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抗结核新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瑛;赵恩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湿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神经肽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的心理状况、血清神经肤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心理状况调查问卷,测评126例湿疹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并对湿疹患者血清及40例正常健康组血清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P物质(SP)水平,并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其血管活性肠肤(VIP)水平.[结果]湿疹患者与正常常模的SCL-90评分比较,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血清SP及VIP水平均较正常健康组明显增高(P<0.001);上述因子评分与血清SP及VIP水平有正相关性.[结论]湿疹患者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并可能通过神经肽对漫疹的发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作者:杜宇;廖勇梅;许飏;颜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疗程. [方法]将13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B两组为治疗组,C组为对照组.3组均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A组在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天2次,7 d为一疗程,B组依达拉奉疗程为14 d,其他治疗同A组,C组仅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病人在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A和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与B在治疗后14 d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安全有效,疗程7 d、14 d疗效无区别.

    作者:高展;江锦霞;魏瑞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西安市2004~2007年肺结核病人发现及治疗转归分析

    [目的]分析西安市2004~2007年肺结核病人发现与治疗转归情况,为结核病防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西安市2004~2007年结核病控制工作月报表、季报表进行病例发现及治疗管理水平分析. [结果]4年登记新涂阳肺结核病人70314例,占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比例从2004年的19.42%提高到2007年的44.94%,登记率从2004年的16.62/10万上升到2007年的24.31/10万,平均治愈率为91.84%. [结论]西安市实施国家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以来,肺结核病人发现与治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者:尚淑琴;刘卫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可使研究者得以自动化、快速、平行地对大量的生物信息加以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这种技术为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基因表达水平与生理反应及生理状况的改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本文对基因芯片的概念及其原理作了介绍,详述了基因芯片技术在探索糖尿病基因中的应用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作者:周春丽;李玉萍;苏虎;刘华;刘建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小儿先天性心脏手术后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方法]总结2005年11月~2008年11月间应用西地那非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手术后量度肺动脉高压共16例.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先天性心脏瘸患儿术前均给予5~7 d的间断吸氧,口服卡托普利以及应用强心利尿.术前1 d停用洋地黄类药物,行心内畸形矫治术.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予持续镇静和镇痛,保持适度的过度通气,维持轻度呼碱状态,同时积极纠正各种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给予多巴胺,米力农,强心治疗,前列腺素E1维持肺血管扩张.经上述处理无效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增加前列腺素E1用量,肺动脉压仍无明显下降,肺氧合功能无进一步改善,即给予口服西地那非,每6 h 1次.观察患者肺动脉压、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吸氧浓度的变化. [结果]服用西地那非1 h以后,16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渐上升,肺动脉压开始下降,体循环血压稳定或稍增高.1~2 d后,吸氧浓度渐降低,肺动脉压基本稳定,无进一步上升,肺氧合功能改善,并顺利撤商呼吸机.16例患者顺利出院.[结论]西地那非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严重肺动脉高压具有应用方便、疗效可靠等优点.

    作者:钟士庆;郑景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省文明班级与普通班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究优秀集体的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建省大学生文明班级与普通班级的236人进行测试.[结果]①省文明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统计学意义上明显高于普通班级的大学生;②省文明班级和普通班级学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些因素在某些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省文明班级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较,省文明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统计学意义上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 [结论]优秀集体的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作者:蒋怀滨;林良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学生医疗保险需求调查以及制度分析

    [目的]掌握四川大学本科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可能的影响园素,结合相关政策,提出改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方法]根据已经获得的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等方法.[结果]大学生医疗保障存在问题,大学生的经济、健康状态以及大学生的意识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参保的主要原因,当前主要工作加强对校医院的管理,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结论]加强对大学生的医疗保险知识宣传,建立合理的保障制度,扩大医保覆盖面,保障全民参保.

    作者:唐荣;苏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铜陵市城区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铜陵市城区要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类型构成,探讨生活、工作环境因素、孕期病原生物感染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意义.[方法]利用心脏听诊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5~2006年产科分娩的活产儿至1岁时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调查,同时设计调查问卷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对65例先心病组和对130例照组儿童的父母进行可疑高危因素的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17个变量进行分析,筛选出与先心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牢12.01‰,其中7 d内发现占49.2%,30d内发现占58.46%,90 d内发现占89.23%.男女童之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先心病类型以室闻隔和房间隔缺损为主占56.92%;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死亡占相应年度要儿死亡的30.3%.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6个可疑危险因素.再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用药、孕期感冒、孕期营养欠佳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通过几科医生、妇幼保健系统的常规体检和B超检查可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妇产科和妇幼保健医生指导孕妇预防病毒感染、合理用药和营养,以减少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尚徽;龙翔;胡冬香;马宝霞;陈京栋;方红英;高红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