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法整复闭合钢针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杨东辉

关键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复位, 内固定, 儿童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整复闭合钢针固定对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取回顾性总结,对6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为手法整复闭合钢针固定组(闭合组)35例与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组(切开组)25例.评价其疗效. [结果]60例骨折均得到复位固定.手法整复闭合钢针固定组发生肘内翻7例,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组发生肘内翻6例,内翻角在10°以内,关节功能良好. [结论]闭合组与切开组对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法整复闭合钢针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避免扩大手术范围及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蛋制品中的汞

    [目的]通过测定蛋制品中的汞,研究了氢化物发生测定汞的佳条件. [方法]利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技术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汞,并和国家标准冷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了实验比对. [结果]本法检出限为0.10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3.7%~6.1%之间,回收率范围在96.9%~104.2%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0.3%,结果令人满意. [结论]本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好,适用于条件有限的基层单位.

    作者:穆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方法]对2005.03~2006.12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病人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减压/椎板切除减压,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 [结果]8例骨折脱位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反屈畸形得到纠正.前路钢板及螺钉未见松动、断裂、移位,本组术中无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术后未出现与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椎间植骨3月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由B级恢复到C级,2例由B级恢复到D级,1例由B级恢复到E级,2例由C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 [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脊髓前后方均受到压迫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达到减压充分、稳定脊柱、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裴飞舟;尚显文;张皓;李振武;尹锐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老年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

    [目的]为探讨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适宜运动强度. [方法]将61~65岁健康老年男子45名,随机分为3个运动强度组(小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和大强度组),分别以心脏功能能力(FC)的30%~45%、46%~60%、61%~75%作为运动强度进行健步走锻炼8周(3次/周,30 min/次).运动处方实施前后进行心脏功能能力、心率、血压、肺活量、身体成分、握力、上肢柔韧性、反应时、运动时、手眼协调和闭眼单脚站立等测试,分析不同强度的健步走锻炼对受试人群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3个运动强度组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中等运动强度组的综合效果为明显,表现为心脏功能能力(MET)从7.96±1.7增加到8.74±1.2;肺活置(ml)从3 155±622增加到3430±760;舒张压/收缩压(mmHg)从87.1±9.6/135.7±15.4改变为75.3±8.0/131.2±16.5;握力(kg)从35.2±8增加到36.8±8;闭眼单脚站立时间(s)从3.5±2.3增加到5.0±3.0;反应时/运动时(s)从0.311±0.07/0.594±0.07改变为0.262±0.09/0.517±0.08. [结论]46%~60%FC的运动强度可以作为61~65岁男子健身锻炼的适宜运动强度,而30%~45%FC的运动强度可以作为61~65岁男子健身锻炼的有效起始强度.

    作者:朱寒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生存分析法在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现状. [方法]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评价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数据. [结果]外来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白百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及时率分别为(38.03±1.27)%、(34.85±1.26)%和(46.71±1.38)%,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为(44.06±1.28)%,外来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基础免疫18月龄及时率为(52.40±1.59)%,乙型脑炎疫苗基础免疫24月龄及时率为(63.25±1.69)%,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基础免疫24月龄及时率分别为(29.19±1.73)%和(29.95±1.73)%. [结论]接种延迟是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生存分析是一种评价疫苗接种及时性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方;葛中;马蕊;张菁;孙美平;贾滨;陈天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兴海县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状况,更加有效地评价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07年止家庭主妇、学生和教师知晓率为78.42%、85.80%和93.00%;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3.70%,尿碘中位数≥100μg/L占85.00%以上,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2.70%,碘盐覆盖率为92.70%. [结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已形成一个良好开端,但不容乐观,今后要继续抓好碘盐监测工作,打击非碘盐冲击市场,坚持长期食用合格碘盐,就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作者:任志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多重PCR快速检测研究

    [目的]建立能快速、特异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技术. [方法]选用针对大肠杆菌O157志贺样毒素1、2(sh1/sh2)基因、溶血素(hlyA)基因、和0157特异性基因(rfbE)的4对引物,在同一扩增体系中进行PCR,优化反应体系,测定特异性和灵敏度,并进行了猪肉模拟样品检测. [结果]该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分别为348,584,250 bp和497 bp,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细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103cfu/ml,猪肉模拟样品37℃预增菌4 h后检测灵敏度能达到100cfu/ml. [结论]初步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地测定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的多重pCR检测技术.

    作者:吴家林;肖勇;凌霞;沙丹;张敬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检测各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的含量变化,同时与健康组比较,观察其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PA、Tf的含量,用溴甲酚绿法测定ALB的含量. [结果]各型肝病与各项血清学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各指标的灵敏度不同,各项血清学指标灵敏度PA>Tf>ALB:各型肝病血清PA含量与健康组比较均减低,其血清PA含量降低程度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慢诖轻、中度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 [结论]血清PA浓度是观察肝脏损伤和评价受损程度的一项敏感指标,为临床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联;倪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我国6年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通过了解中国近6年来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分析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我国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文献法收集2002~2007年我国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我国2002~2007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7种,累计发病1 933.49万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7.25/10万.发病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居于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梅毒.其中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导的血液及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在波动中上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下降,由2002年的58.07/10万下降至2007年43.03/10万. [结论]近6年来,中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各类传染病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旧病种死灰复燃、新病种不断出现,应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作者:李欣;裴姣;高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庆市江津区2000~2007年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江津区HIV/AIDS患者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0~2007年江津区户籍的HIV/AIDS患者监测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报告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2000~2007年江津区共报告HIV/AIDS患者546例,其中有4个镇、街占报告总数的55.5%;HIV/AIDS患者中职业不详或无业的占74.4%(406/546);年龄分布在21~40岁之间的占总数的81.9%(447/546),男女性别比为4.0:1;经注射毒品途径感染者占总数的68.9%(376/546). [结论]江津区疫情发展迅速,近年来主要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应及时采取各项干预措施,控制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作者:林晓光;张裕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病毒性腹泻研究概况

    腹泻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二大原因之一,也是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已对公众构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病毒是造成非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腺病毒等.近30多年随着实验室技术的发展,相继发现这类病毒并从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将几种病毒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作者:任敏;李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黄曲霉毒素B1(AFB1)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Anatoxins,AFT)是被公认的环境污染物,主要由产毒的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与寄生曲霉菌(A.parasiticus)产生的一组自然发生的真菌代谢产物[1].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在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中非常常见[2].在非洲和东南亚等一些地区,饮食暴露于AFB1是人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3].本文就AFB1在体内的代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蒿艳蓉;苏建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桂西北高校连续4年新生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桂西北高校近4年新生身体健康状况,为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制订学生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从2004~2007年,连续对桂西北本科院校的河池学院7 828名新生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完全健康率为15.55%,视力低下率为75.09%,,营养不良率为46.69%,龋患率为15.42%,HBsAg阳性率为11.00%,男女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校新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已刻不容缓.

    作者:熊翠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早期综合干预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运动发育的影响,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 [方法]将HIE患儿58例按家长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从生后7 d开始接受早期综合干预,包括感知觉刺激训练、高压氧治疗及早期家庭康复等方法;对照组不接受早期综合干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HIE治疗,并在28 d和3个月进行运动发育检测. [结果]治疗组在28 d的新生儿行为评分(NBNA)及3个月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评分均比对照组要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对HIE患儿进行适宜的早期干预.能显著减少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廖红群;邱伟;温春英;刘跃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阅读治疗对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间读治疗对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150名在校医学大学生随机分为阅读治疗组和非阅读治疗组各75名,对阅读治疗组的学生进行6个月选择性阅读治疗干预,干预前后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阅读治疗组和非阅读治疗组组的学生进行测验.[结果]与非阅读治疗组及阅读干预前比较,阅读治疗组在阅读干预后SCL-90总分、抑郁、焦虑、强迫等因子分及SDS、SAS标准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阅读疗法对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赵斌;席刚明;李青;王世凤;瞿和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学生健康KAP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中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KAP)影响因素,为学校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郑州市407名中学生健康KAP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中学生健康KAP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学习成绩、年龄等)和母亲的因素. [结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要从多方面着手,尤其要关注学习成绩差和亲子关系不良的学生.

    作者:赫欣;娄晓民;陈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铁吸收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铁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机体氧的运输和调节、细胞生长、人体氧化代谢等多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铁缺乏或过量对机体都有害,维持体内铁代谢的平衡非常重要.因哺乳动物缺少铁的排泄途径,所以维持体内铁的稳态主要通过调节铁吸收来实现.一直以来人们对铁的吸收机制不是很清楚,而近几年一些新基因和新机制的发现对于人们在分子水平认识铁代谢有了很大的帮助.

    作者:刘旻;程江;付锦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清VEGF-C和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与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160例淋巴结转移区域不同的肺腺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C水平. [结果]肺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血清VEGF-C水平在患者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区域淋巴结转移越晚者血清VEGF-C水平越高(P<0.05). [结论]肺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升高,可能与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VEGF-C水平可作为推断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段林灿;李高峰;黄云超;张勇;金重国;巫正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成都市2006~2007年社区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比较

    [目的]了解成都市社区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方法]2007年10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成都市20个区县抽取40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2006年同期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2007午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2006年明显上升(P<0.01),态度发生正向转变,居民参加过自愿咨询检测的比例由2006年的14.00%上升到2007年的24.00%,居民使用安全套的意识在提高(P<0.01). [结论]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对于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危险行为的改变有一定促进作用,态度、行为的指标仍需进一步提高,应注重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及针对性.

    作者:韩德琳;何勤英;梁娴;吴学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昆山市1984~2006年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研究昆山市1984~2006年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为建立对学龄期人群死亡模武变化趋势具有针对性的系统性预防死亡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1984~1986年、1994~1996年、2004~2006年这三段时间的学龄期人群的死亡按不同时间、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2年来昆山市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1984~2006年学龄期人群死亡模式变化趋势: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不同年代都为第1死因,其中车祸大幅上升与淹死并列第1;先天畸形及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心脏病和循环系统其他疾病有上升趋势;而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下降明显. [结论]必须以预防控制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的发生为重点(车祸、淹死为重点之重点),按照不同年龄、性别的前2位死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快速降低学龄期人群的死亡率.

    作者:沙汝明;周爱萍;沈亚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萧山区1984~2006年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分析

    [目的]分析杭州市萧山区中小学生常见病现状及变化趋势情况. [方法]对1984~2006年杭州市萧山区中小学生键康监测资料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23年来,萧山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龋齿患病率仅高中阶段呈上升趋势;沙眼患病率除初中生呈上升趋势外,其余阶段均呈下降趋势;男女学生营养不良率均存在下降趋势,而肥胖率均存在上升趋势. [结论]视力低下、龋齿、沙眼等仍是萧山区中小学生主要常见病,营养不良检出率低于杭州、深圳等地,肥胖检出率仅次于上海,高于深圳等全国其他地区.

    作者:寿卫国;周连芳;滕小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