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目的 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临床症状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CD4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卡洛夫斯基积分、CD4水平、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艾滋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开展人性化护理,可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效改善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季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用延续性护理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7月本院接诊的92例冠心病PCI手术病患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自愿选择的护理模式对其进行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干预组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比对照组的26.09%低,P<0.05.干预组干预半年后的生后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冠心病PCI手术病患应用延续性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张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电脑中频药透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AP患者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脑中频药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率、CRP、胸片评分、体温、BUN、Cr、AST、ALT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CRP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均降低,体温、 胸片评分均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BUN、Cr、AST、ALT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脑中频药透治疗老年CAP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炎性指标,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
作者:赵建美;邵岩;李京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珠海市2016年艾滋病疫情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珠海市2016年报告的艾滋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珠海市2016年新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简称HIV/AIDS)275例,男女比例为9.2:1(248:27),年龄较为集中在20~49岁,占81.45%;人群以流动人口为主,占75.91%;以性接触感染为主,占91.32%,而其中61.84%是经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结论 2016年珠海市艾滋病疫情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经男男同性传播是本地艾滋病目前主要传播途径.要继续加强对普通人群艾滋病知识宣教和重点人群行为干预及病例发现等综合防制工作.
作者:李玮;周毅;黄珊子;姚刚;李晓凤;杜曼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肺动脉瘤伴肺动脉高压的典型特点为肺循环阻力增加、肺血增多,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为主要的临床症状,CTA结合三维图像重组技术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瘤体的部位,手术治疗是巨大肺动脉瘤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主要报道2017年2月收治的1例巨大肺动脉瘤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诊治经过,该例患者肺动脉瘤瘤体巨大,合并肺动脉高压重度,以突发的胸闷、气短急诊就诊.入院予以强心、利尿、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后行手术治疗,术后密切监护治疗,恢复满意.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加强对肺动脉瘤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影像、病理特点的认识,提高对肺动脉瘤伴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认识和治疗.
作者:周婷婷;万毅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分析LVIS支架在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病例,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外科2014年9月~2015年9月应用LVIS支架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22例,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中动脉瘤填塞程度,再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其疗效.结果 2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均成功施行LVIS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术后即刻RaymondⅠ级栓塞,有效栓塞率为100.00%.缺血并发症2例(9.10%),随访6~24个月,预后良好组有19例(86.40%).结论 应用LVIS支架在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短期随访效果佳,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术后出血并发症未见增加,术中、术后缺血发生率相应增加,与支架金属覆盖率高、展开位置不理想、贴壁不良有关.
作者:方力;张晓冬;郭宗铎;朱继;孙晓川;唐文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我院2014年~2016年所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用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依照CLSI制定的新判断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3年间共检出10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痰标本,占83.49%,ICU病区检出高,占36.70%;其次为急诊科、血液科和神经外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8.99%和79.82%;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他啶,为74.31%.结论 我院2014年~2016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集中在ICU,其次为血液科和神经外科,以呼吸道感染居多.药敏结果显示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好,替卡西林/棒酸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
作者:尹利娟;杨振华;杨乐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E盒结合锌指蛋白1和叉头框家族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130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E盒结合锌指蛋白1和叉头框家族蛋白蛋白的表达,分析E盒结合锌指蛋白1和叉头框家族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E盒结合锌指蛋白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而叉头框家族蛋白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E盒结合锌指蛋白1和叉头框家族蛋白蛋白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以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在淋巴结转移或远端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叉头框家族蛋白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高表达E盒结合锌指蛋白1或者低表达叉头框家族蛋白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显著降低.结论 E盒结合锌指蛋白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叉头框家族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低表达,两者协同促进非小细胞肺癌浸润转移.
作者:田亮;郭楠;苗志刚;郭效忠;张楠;彭宁宁;苗玉;张荣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低钠血症与血钠波动的特点,分析低钠血症与钠波动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8月收治的189例aSAH病例,根据血钠波动大值,分为<6 mmol/L,6~12 mmol/L,>12 mmol/L三组,以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钠波动与患者预后的联系.结果 mRS≥4组的患者发病后入院时间间隔短于mRS≤1组,mRS≥4组的患者鞍上池出血区域CT值均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预后差,Fisher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较Ⅰ~Ⅱ级的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位置在后循环的患者比颈内动脉段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与不良的神经功能预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钠波动6~12 mmol/L组中,mRS≤1者26例(31.71%),2≤mRS≤3者25例(30.49%),mRS≥4者31例(37.80%);>12mmol/L组中mRS≤1者1例(6.67%),2≤mRS≤3者2例(13.33%),mRS≥4者12例(80.00%).病程中血钠波动6~12 mmol/L及>12 mmol/L组,较<6 mmol/L组患者mRS评分更高,预后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AH患者中,血钠的波动,而非低血钠本身,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有统计学关联,这与现行的理念存在冲突,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作者:石油;朱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ESS)、巴氏指数(BI)和躯体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ESS、BI和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急性脑血管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常规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彭晓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应用于创伤性颈椎不稳前路融合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11月使用Zero-P治疗创伤性颈椎不稳患者28例,记录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评估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等级(Bazaz评分标准),术后随访12~22个月,使用VAS评分、NDI评分等指标评估手术疗效,记录椎间隙融合时间.结果 手术时间(77.5±15.9)min,术中出血量(107±38)ml,术后6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2例出现中度吞咽困难,均于术后2周内症状消失,随访VAS评分、NDI评分较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例均于术后3个月内融合.结论 Zero-P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早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方钦正;陈磊;徐芳;李江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现状调查研究,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培训方法及途径.方法 选取来自四川省84家妇幼保健机构的104名学员为调查对象,被调查机构占全省妇幼保健机构的41.58%(84/202),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通过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法.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医院等级、床位数、是否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专(兼)职人员数及学历、职称、培训情况,以及对从事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岗位人员职称的认知、培训模式需求等项目.结果 发放问卷104份,基础学历以中专为主,学历有一定提升.104人均认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有必要进修或进行脱产专业培训;认为系统的理论讲座、自学、网络学习三者结合的培训模式较好.结论 建议医学院校设立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课程.建立机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业学历、职称,稳定专业队伍,形成医院感染管理继续教育培训的常态机制.
作者:李渠;张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血管性痴呆(VD)伴H型高血压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VD伴H型高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BP水平以及MMSE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BP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血清Hcy水平为(10.83±1.49)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0.3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的评分为(20.83±2.49)分,高于对照组的(17.87±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伴H型高血压患者使用依那普利叶酸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依那普利片,极大改善了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和血压,患者精神状态较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龚立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在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微创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65例拟行微创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先天性心脏病常规护理措施;集束化护理组采取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儿术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患儿实施科学、完善的集束化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覃华晶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生活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确诊的93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维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以8周的生活技能训练.两组患者在入组时、训练结束2周时和训练结束24周时接受PANSS和ADL评估.结果 干预后ADL量表评分研究组结束训练2周(27.29±6.94)分,结束训练24周(28.08±7.31)分低于对照组(30.86±6.36)分,(31.02±5.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活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张健;江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2016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统计,为医院专科建设与管理及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疾病分类以ICD-10为标准,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前十位死亡疾病分类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28.59%)、恶性肿瘤(17.92%)、肺部感染(8.37%)、颅脑损伤(4.45%);肺部感染死亡平均年龄大81岁,颅脑损伤死亡平均年龄小62岁.结论 针对多种病因,该院应积极创新新型诊疗模式及重视患者心肺康复,为患者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系统并积极参与院内院外宣教工作,以期提升全民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张榕榕;陈亚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特性使其成为癌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不仅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更让患者承受了身体及心理的巨大痛苦.探究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并针对其相关分子标志物寻找抑制靶点,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基础医学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机制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了肿瘤细胞自身生物学行为、肿瘤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及各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因素.上皮-间质转化是近年来肿瘤侵袭、转移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上皮型钙黏蛋白是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一种主要的蛋白标志物,更好的理解上皮型钙黏蛋白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它们在癌症进展中所涉及的机制,能够为晚期转移性肿瘤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因此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杨森果;毛大华;杨海松;陈腾祥;张萌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医院控制感染及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数据和各科分布情况.结果 在分离出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重症监护病房(PICU)多,为48株(31.17%),其中以痰液分离多,为116株(75.32%),多重耐药菌分离率为7.14%,耐碳青霉烯类菌分离率为2.66%.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极易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应加强医院耐药菌株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作者:李淑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临床麻醉的效果,评价其术后镇痛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麻醉,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应用舒芬太尼麻醉,术后使用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对比两组患者各时段镇痛效果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不同时段疼痛比较,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单用,能够有效的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侯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 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作者:孙朝霞;曹显刚;赵利;倪秀莹;吴翠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