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泽仁;冯佳;牛津;罗莹
[目的] 了解住院病人对输血知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以便制订合理的健康教育对策.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住院病人 240名进行调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科室病人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输血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文化程度病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科室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住院病人行输血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的输血知识有待提高.
作者:王翠民;刘丽娜;李乐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护士作为一种职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医学从理论到结构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急诊分诊作为急诊的一个亚专业,对急诊分诊护士也有了新的要求,分诊护士能准确的判断病人的病情,合理的分诊为进行早期抢救、组织协调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使急诊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减少了患者因会诊、检查耽误时问而延误治疗[1].
作者:王晓红;廖雪华;文秀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某院分离的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医源性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院病人的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101株非重复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回顾病历资料,以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病例组,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为对照组,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有无混合感染、是否使用亚胺培南、使用亚胺培南时间、是否使用哌拉西林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是否使用激素、是否接受侵入性操作共13个因素. [结果] 混合感染、使用亚胺培南、使用哌拉西林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使用喹诺酮类、使用氨基糖苷类、使用糖肽类、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使用亚胺培南时间(P<0.05)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医源性危险因素. [结论] 为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在限制使用亚胺培南同时,应尽可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应严格消毒隔离措施,防止耐药菌株的定植和传播.
作者:颜英俊;周忠华;张本;喻华;刘华;钟亚玲;黄文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随着社会矛盾增多及竞争压力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产生的危险行为日益增多,影响社会安定.本文阐述了国内外霄少年心理健康及危险行为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作者:施向东;卢洁;梁惠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改善预防接种效果.[方法] 将实施预防接种系统护理干预前后的1 600名儿童分为两组:A组(765名儿童)和B组(835名儿童),比较接种后效果.[结果] 通过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儿童接种后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
作者:张翠敏;陈晓艳;张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嘉定区的麻疹发病情况,为该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并对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折. [结果] 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223例,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68例,阳性率为75.34%.麻疹疑似病例与实验室诊断病例的发病时间均集中在4~6月份,年龄以15~35岁年龄段多. [结论]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非本市户籍、无疫苗接种史和接种史不祥人员的计划免疫工作覆盖率.
作者:陈建元;吴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抗-HCV ELISA 法弱反应性结果,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 对吸光度值/临界值(S/CO)比值在0.75~3.50之间的标本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确认.[结果] 在抗-HCV呈弱反应性即S/CO在0.75~3.50之间的24份标本中,0.75≤S/CO<1.0的标本9份,S/CO≥1.0的标本15份;经PCR确认,有5份阳性,其余19份为阴性,其中4份阳性样本的S/CO<1.0,14份阴性样本的S/CO≥1.0.[结论] 对于弱反应性样本,应进一步做确认检测,以防止漏诊误诊.
作者:张永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吡格列酮的治疗作用.[方法] 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APN、HOMA-IR、TG、HDL、BMI,同时利用超声检测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增加程度FMD. [结果]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FMD及APN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吡格列酮治疗后FMD显著改善(7.15±3.20 vs 10.36±4.55,P<0.01)、APN升高[(6.94±2.58)mg/L vs(9.77±3.16、mg/L,P<0.01.多元相关分析显示,FMD与APN、HDL呈显著正相关(r=0.592,r=0.306,P<0.01),与FBG、HOMA-IR呈负相关(r=-0.285,r=-0.291,P<0.01),与年龄、性别、:BMI、TG无关.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功能紊乱及低脂联素血症,吡格列酮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作者:张霞;言红健;陈雷;赵亚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作者对近10年中海口市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进行了动态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资料为海口市1999~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资料,儿童死亡及活产数的统计对象均为户籍人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死亡资料的收集方法:利用妇幼保健网络,通过各级例会逐级上报:由区、市两级人户调查落实死亡及死因等情况;全市每年组织两次查漏补漏调查.
作者:林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分析病种费用上涨的原因,有效控制病种费用的上涨. [方法] 利用六西格玛D-M-A-I-C模型,就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病种费用上涨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结果] 医生的用药习惯及麻醉方式的改变是造成费用上涨的原因,其中医生的用药习惯是关键因素. [结论] 六西格玛是质量持续改进的先进方法,在病种费用的控制中也大有可为.
作者:莫春梅;朱芳;杨天桂;邹小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近年麻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方法] 对2006年12月~2008年5月天津市传染病医院1 876例麻疹住院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 876例麻疹病例中<8月龄的婴儿11302例(69.4%),>30岁成人患者374例(19.9%);有264例为外地发病,在天津发病的1 612例患者中:外来人口1076例(66.7%),3~5月份发病例数1 313例(70%),其中71例(3.8%)可以确定接种过麻疹疫苗.临床诊断麻疹合并肺炎1 200例(64%),肝功能异常1 107例(59%),心肌酶升高1 744例(93%),麻疹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 331例(71%). [结论] 天津地区近年麻疹病例明显增多,呈暴发流行趋势,流行季节为3~5月份,患者绝大部分未接种过麻疹疫苗,高发年龄为<8月龄婴儿,预防接种应予调整.肺炎、肝功能损害和心肌损害仍是麻疹的常见并发症,麻疹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不高.
作者:董红筠;宓余强;王敬;刘虹;张声捷;王虹;李响;刘莉;陈盟;陈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生姜油、大蒜籽浸液、生姜液3种植物剂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效果.[方法] 分别吸取生姜油、不同浓度的大蒜籽浸液,生姜液100 μl于载玻片上,观察3种植物剂杀灭血吸虫尾蚴的时间;并用已杀灭的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经灌注法加撕碎法收集虫体,计算感染率. [结果] 100.00%浓度的大蒜籽浸液、生姜液、生姜油杀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时间分别为1.6 s、24 s、19.8 s,三者杀灭尾蚴时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50.00%、25.00%、12.50%的大蒜籽浸液与生姜液杀灭尾蚴时间分别为6.4 s、30.8 s、50.8 s与10.2 s、34.8 s、419.4 s,相同浓度的大蒜籽液与生姜液杀灭尾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01.已杀灭的血吸虫尾蚴对小鼠无感染性,感染率为零. [结论] 生姜油、100.00%~25.00%的大蒜籽浸液与生姜液均有较好的杀灭血吸虫尾蚴的效果,相同浓度下大蒜籽浸液杀灭血吸虫尾蚴的效果更好.
作者:边藏丽;夏鹏;王恺斌;龚权;解庭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艾滋病(AIDS)认知现状,以指导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 随机抽取于都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362名进行问卷调查,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82.02% 生认为艾滋病可以预防,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72.94%)远高于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32.68%);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88.48%);80%以上的学生愿意帮助艾滋病患者、想了解更多的预防艾滋病知识,51.93% 生对艾滋痛有恐惧心理. [结论] 技校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艾滋病知识,应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学校需切实将预防艾滋病教育绌入日常教学.
作者:刘文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为了解该校甲肝暴发的原因,分析流行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每一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结果] 此次暴发水源受到污染. [结论] 加强对学校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的消毒和甲肝防病知识的宣传,提高甲肝疫苗的接种率是控制甲肝暴发的有效措施.
作者:车昆屏;袁华芳;郭泽芊;孔祥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某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嗜血杆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以便确效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嗜血杆菌的培养及鉴定,以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β-内酰胺酶试验采用Nitrocefin纸片法. [结果] 共分离出嗜血杆菌53株,分离率为35.33%(53/150),其中流感嗜血杆菌33株,占62.26%(33/53),副流感嗜血杆菌20株,占37.74%(20/53).药敏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齐霉素、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均小于5%,是治疗的首选药物.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20.75%. [结论] 本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产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对中老年职工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的高发病及相关因素. [方法] 通过对712名中老年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以血压、血脂、血尿酸、体质指数作为评价标准,从性别、年龄方面,对指标异常情况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经调查显示,男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远远高于女性,但女性血脂异常的比例却高于男性.一老年人各项异常指标又均高于中年人. [结论] 血压、血脂、血尿酸的异常情况与饮食、年龄、性别、体重均有关系,在生活中应宣传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意识,树立合理的饮食观念.
作者:李玲;胡玲玲;刘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育龄期女性关亍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育龄期女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陕西省周至县、合阳县和蒲城县随机抽取9个自然村的育龄期女性600名,采取不记名问卷方式调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陕西农村育龄期女性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属于中等偏差水平;在对待艾滋病或艾滋病病人/感染者的态度上存在恐惧、歧视心理:存在艾滋病感染的高危行为;年龄、文化程度及性伙伴是否愿意使用安全套是陕西农村育龄期女性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论] 在对陕西农村育龄期女性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考虑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其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并提倡男性参与.
作者:王娣妙;李小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分析广州市不同性别、地区及不同户籍性质麻疹病例的某些流行特征,为麻疹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疫情监测系统数据及广州市制订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补充调查表>资料,抽取广州市2007年1~11月12个区(县级市)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地区、不同户籍性质麻疹病例的年龄构成、并发症、免疫史、接触史等各项指标.[结果] 不同性别病例之间发病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0.05);流动人口病例发病的平均年龄早于非流动病例(P<0.05),其8月龄~14岁的病例所占比例高于非流动病例(P<0.05).而有免疫史的比例及完成全程免疫的比例比非流动人口明显偏低(P<0.05),完成全程免疫病例所占比例二者均较低(8.67%);农区与城区病例比较可见,农区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城区(P<0.05),其8月龄~14岁儿童病例所占比例远大于城区(P<0.05),而城区病例有接触史的比例高于农区(P
作者:云雪霞;许建雄;梁建华;谭慧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为了解高校医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教育方式、开始阶段及是否愿意成为性健康教育志愿者的现状. [方法] 对358名医学生进行了性健康教育知识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对学校性健康教育不满意率38.6%,且男生的不满意率远远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 [结论] 医学院校学生更希望通过专题讲座和必修课等正规渠道获得性教育,27.37%的医学生愿意成为性健康教育志愿者.
作者:后桂荣;于娜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林州市近年来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方法] 在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的乡,以确诊为食管上皮重度增生/原位癌、黏膜内癌及浸滤癌的患者143人作为病例组,以检查结果正常者1 208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结果] 单因素 logistic 分析显示,饮茶、常吃肉蛋奶类、常吃葱蒜、常吃油炸食物、常吃烫热食物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疾病史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饮茶、常吃肉蛋奶类、常吃油炸和烫热食物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疾病史能增加患食管癌的危险性.[结论] 随着近年来食管癌防治工作在林州的开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林州居民的饮食习惯虽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他们喜烫食、油炸食品的习惯仍普遍存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当地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从而减少食管癌的发病和死亡.
作者:杨娟;邵英;杨淑娟;杨春霞;李变云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