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宏;朱宝义;陈隆;哈文静;王为农
目的:研究角膜的非球面参数Q值在不同程度近视眼中的分布情况.方法:53例106只近视眼,按照低、中、高度近视程度分为3组,用Astramax角膜分析仪测定角膜Q值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角膜Q值3组分别为-0.34±0.24,-0.21±0.24和-0.22±0.20.3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8).结论: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与近视程度无关,个体间变异较大.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中不应采用人群的角膜Q值平均值,而应当针对个体角膜的Q值进行修正,即所谓个性化治疗.
作者:樊郑军;徐绍娟;贾泽昊;刘百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波前像差仪与自动验光仪、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量近视患者屈光状态结果的对比观察,探讨波前像差仪对低阶像差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2005-06/2005-09来我院进行LASIK术前检查的近视患者67例100眼,分别应用波前像差仪、自动验光仪、综合验光仪对其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散光轴向测量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波前像差仪、自动验光仪、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数分别为-6.18±2.77,-5.80±2.80,-5.88±2.72D;柱镜度数分别为-0.73±0.57,-0.75±0.59,-0.72±0.56D;散光轴向中位数分别为66.00°,45.50°,27.50°,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62.75°~11.25°,160.00°~4.25°,161.00°~5.00°;等效球镜度分别为-6.55±2.90,-6.17±2.91,-6.24±2.81D;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波前像差仪在准确测量眼高阶像差的同时,能够准确地测量近视患者的低阶像差.
作者:秦宇;张劲松;曲勃;孔珺;王欣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视网膜静脉栓塞是眼科常见致盲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病程冗长,并发症多,治疗棘手.目前对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但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嗜酒、青光眼、使用雌激素、脱水及禁食者都是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迄今为止,对视网膜静脉栓塞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从病因治疗和抗血栓治疗入手,运用纤维蛋白溶解酶、抗血小板凝集剂、尿激酶等[2],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提高视网膜供氧.我们就本院2000/2005接受丹参、胞二磷胆碱等多药联合治疗的76例视网膜静脉栓塞的患者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左双权;毕国华;冯蕊;郑兆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电视性斜颈(TV torticollis)是指常见于青少年的一种异常头位,当看电视或注意力集中时出现的侧视现象,原因一直未明,本文主要探讨电视性斜颈的发病原因.方法:对电视性斜颈41例行集合近点、同视机、立体图、Bagolini线状镜检查,并对集合不足或不能集合、融合异常或无融合功能者用集合卡片进行训练.结果:集合异常者31例占75.6%,融合功能异常者32例占78.0%.随访41例中10例能坚持训练并按时随访,集合功能恢复8例,其中2例头位完全消失,6例头位改善.结论:集合异常可能是引起代偿头位的主要原因,反过来我们通过训练集合改善代偿头位进一步证实了该致病因素的可靠性.
作者:张丽军;张树梅;冯雪亮;李俊红;常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用硅胶带外眦眶骨膜悬吊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1例16眼固定性内斜视采取内直肌断腱,外直肌缩短13mm后于肌止点腱膜上固定硅胶带,两端向颞侧穿出固定于外眦眶骨膜上,调整硅胶带松紧以调整眼位.结果:术后4眼仍残留10°~15°内斜视,其中2眼通过调整硅胶带后内斜度<5°;余眼位皆在-5°~+5°.除1例视力有增加外,其余视力无变化;长随访3a,未见硅胶带外露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硅胶带眶骨膜悬吊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简单、安全、效果满意.
作者:张文强;周雄;周和政;曾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原位杂交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TGF-β1mRNA的表达,并按WHO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78例中,梭型细胞型21例,类上皮细胞型34例,混合细胞型23例.TGF-β1mRNA在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其中梭型细胞型1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8.3±14.2)mo,混合细胞型10例,平均生存时间(69.1±17.4)mo,类上皮细胞型9例,平均生存时间(36.8±12.2)mo.患者生存时间与TGF-β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游志鹏;汪昌运;赵菊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庆大霉素对青紫蓝兔视网膜及血管的损伤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尤其是视网膜血管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100,500,1000以及3000μg庆大霉素注入青紫蓝兔玻璃体腔,观察不同时间兔眼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光镜及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结果:青紫蓝兔眼底出现不同程度视网膜血管栓塞、出血,出血面积与时间及剂量相关(P=0.048<0.05);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大面积无灌注,视网膜血管部分管壁着染及荧光素渗漏;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血管炎性细胞浸润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出现早,炎性细胞数量与剂量相关(P=0.004<0.01,P=0.007<0.01);透射电镜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早出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略有变化.结论:庆大霉素对青紫蓝兔玻璃体腔注射后视网膜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急性栓塞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先受累,线粒体损伤为敏感.视网膜血管的变化机制为白细胞栓塞,节段状血管阻塞和出血、白细胞聚集和渗漏.
作者:江伟;王志强;李庆生;潘琳;张淑春;张津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特征.方法:对68例(69眼)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患者的ICGA图像回顾性分析.结果:ICGA显示该69眼(100%)均有呈线状低荧光表现的漆样裂纹,提示脉络膜毛细血管与Bruch膜组成的复合体破裂.在25眼未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的眼内(36%),ICGA后期像显示黄斑出血区域为圆形低荧光,其间有漆样裂纹.在44眼(64%)内,ICGA显示黄斑出血与CNV有关,而CNV均与漆样裂纹相连.结论:脉络膜毛细血管与Bruch膜组成的复合体破裂或CNV可造成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ICGA是区别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原因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张鹏;王雨生;胡丹;王海燕;白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KTP-Nd:YAG激光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各种原因泪道阻塞患者88例99眼.全部在表麻下扩张泪小点.用带针芯的泪道探针探查泪道至泪道阻塞处.拔出针芯将KTP激光导光纤维插至阻塞处.发射激光以清除阻塞.疏通泪道.结果:全部病例追踪随访3~6mo,一次激光疏通成功者63眼,占64%,二次激光疏通并置管治疗的36眼中,成功31眼,占31%,失败5眼,占5%,总治愈率达95%,失败率5%,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KTP-Nd:YAG激光可有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泪道阻塞.
作者:孟秀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体外培养和观察兔眼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C),为临床和实验研究IPE细胞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加酶辅助机械分离法分离IPE细胞,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IPE细胞多数呈圆形或六边形,细胞内充满黑色颗粒.传代培养的IPE细胞呈梭形或纤维细胞样生长,细胞中的色素颗粒也逐渐减少.免疫荧光法对培养细胞进行cytokeratin染色显示IPE细胞成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00%.结论:采用酶消化加酶辅助机械分离法可成功地分离培养出IPE细胞.
作者:佘华宁;郑玉萍;权彦龙;曹振平;任百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女,19岁,因双眼视物模糊,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前行眼压,眼底,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角膜中央厚度右眼531μm,左眼529μm),眼轴测量,无明显手术禁忌,手术前主觉验光,右眼:0.1-8.00 DS→0.8,左眼:0.06-12.00DS→0.6,散瞳后电脑及插片验光,右眼:0.1-8.00DS/0.50DS×172→0.8,左眼:0.04-11.00DS/0.50DS×9→0.6,增减球镜及散光镜片度数视力不能改善.
作者:田艳明;许振华;王文强;冯金华;陈永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术后组织病理变化.方法: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180d后光镜检查人工晶状体以及眼内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炎性细胞,虹膜、睫状体组织慢性炎性改变,后囊形成混浊.结论:通过观察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术后组织病理变化的学习为今后动物实验和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王桂琴;顾汉卿;王嘉羚;彭秀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对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形态学和波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更适合的hLECs体外培养条件.方法:以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连接蛋白(Fn)处理培养皿表面,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和传代培养的hLECs生长的时间和形态,MTT法记录传代后第3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显示第3代细胞的波形蛋白表达形态的变化.结果: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处理组,原代hLECs长出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处理组的原代细胞可以正常传代,对照组细胞传代后不能存活.传代晚期层粘连蛋白处理组细胞发生凋亡,而纤维连接蛋白处理组出现多数晶状体小结.MTT实验显示,传代后4~7d纤维连接蛋白处理组细胞数多于层粘连蛋白处理组.免疫荧光反应中,两组波状蛋白形态有明显差别.结论:层粘连蛋白可以提供适宜hLECs保持上皮细胞状态的体外培养微环境,而纤维连接蛋白可以促进hLECs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王欣玲;张劲松;于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致盲率高的眼部物理性损伤是眼球破裂伤;总结其发生规律和治疗效果对预防该病的发生及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140例眼球破裂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戴森;陈舜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法对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28例36眼儿童白内障患者进行常规白内障抽吸术,然后于视区中央作一约6mm直径的垂直椭圆型后囊膜剪除,再通过此椭圆型缺损区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部植入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之间.术后随访,密切观察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平均为24±6.31mo.结果:27例35眼均成功采用白内障抽吸联合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术中术后玻璃体前界膜保持完整,无玻璃体脱出,视区透明,人工晶状体表面及玻璃体前界膜均无混浊.结论:后囊膜人工晶状体夹持法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抽吸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且对玻璃体前界膜保持完整,并发症少.
作者:段智博;刘新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0引言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居眼内恶性肿瘤的首位.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保存有用视力、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现将我院病理科收检的12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报告如下.
作者:杨东光;金丽英;蔡凤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过程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情况及与CNV的关系,探讨COX-2抑制剂Celecoxib对CNV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检测碱烧伤后各个时期COX-2和VEGF蛋白、mRNA在角膜各层中的分布,并对其进行半定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个时期COX-2和VEGF蛋白和mRNA表达量的差别,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COX-2与VEGF的相关性.结果:①活化的COX-2和VEGF蛋白、mRNA的表达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均有一动态变化.②VEGF的表达区域和COX-2表达的部位高度一致.③实验Ⅱ组和实验Ⅲ组COX-2和VEGF蛋白、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实验Ⅰ组与对照组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OX-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①COX-2在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表达上调,其调控VEGF的表达,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②Celecoxib能抑制COX-2的表达,有效的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董媛;张明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斜视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 100例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就诊季节、弱视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并发症等.结果:2 100例斜视纳入研究(其中男1 105例,女995例);各年龄段分别为:<10岁,684例(32.57%);11~20岁,895例(42.62%);21~40岁,432例(20.57%);>40岁,89例(4.24%);其中共同性内斜视882例(42.00%)、共同性外斜视845例(40.23%),非共同性内斜视172例(8.19%),非共同性外斜视130例(6.19%),先天性眼球震颤45例(2.14%),A-V征26例(1.24%).共同性斜视早期采取水平直肌加强和减弱术,使患者建立同时视觉和治疗弱视;眼球震颤患者头位<30°的采用Parks法矫正,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A-V征斜视应针对病因,合理正确选择斜肌或直肌肌腱移位术式;急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Jensen联结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结论:斜视和弱视并存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复杂性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取决于术前的正确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量的设计和术中的经验判断.
作者:严宏;朱宝义;陈隆;哈文静;王为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信号转导通路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方法:利用CoCl2建立培养的人RPE细胞缺氧模型,分为单纯缺氧组和30μmol/L PI3K特异性阻断剂LY294002阻断处理组,在缺氧条件下分别培养0,1,4,8,12和24h.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磷酸化PI3K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RPE细胞上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缺氧刺激1,4,8,12和24h,RPE细胞膜上PI3K磷酸化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随缺氧时间延长,RPE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逐渐增加(P<0.05);LY294002处理组VEG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3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缺氧引起的人RPE细胞VEGF表达的调控.
作者:兰兰;王雨生;王耀春;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TA)对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0.01,0.10和1.00g/L)的TA对hRPE细胞增生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加用和未加用0.10g/L TA的30.0mmol/L葡萄糖作用1,2和3d后hRPE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强度.结果:在0.01~1.00g/L浓度TA的作用下,hRPE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从性.加用0.10g/LTA的30.0mmol/L葡萄糖作用1,2和3d后,hRPE细胞表面荧光染色密度分别比未加用TA的30.0mmol/L葡萄糖作用下荧光着色减弱20%,25%和50%,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可以抑制体外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hRPE细胞的增生,也抑制高糖作用下hRPE细胞表面的ICAM-1表达.
作者:韩小霞;惠延年;宋虎平;王海涛;张自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