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临床研究

乔岗;王晓莉;谭学书;曾健;胡波;李秀泽;阳玲;曾晓红

关键词:眼科手术, 辅助镇痛, 局部麻醉
摘要:目的:通过在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研究,发现其佳的适应证、优化的组合方式、应用方法,从而使患者手术过程更舒适.方法:将2006-01/2007-10我院眼科局麻手术300例,共5类,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割手术,斜视矫正手术,巩膜外冷凝加外垫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每类各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每例患者术前im非麻醉性镇痛药盐酸奈福泮2mL.对照组im等量生理盐水.手术开始后手术医生和麻醉师共同观察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情况,术后患者的舒适度.结果:5类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疼痛的感受均显著降低,表现为从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患者的疼痛耐受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术后的满意度均有提高.不良反应少,主要为一过性头晕和恶心.结论:在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临床应用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消除紧张焦虑、疼痛域值提高,从而使患者手术过程舒适,又不影响手术效率及眼科局麻手术的其他优势.对于眼外肌手术或手术时间长的内眼手术效果更明显.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跳水运动员视网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跳水运动员发生眼底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为跳水运动员视网膜脱离提供预警.方法:对广东省跳水运动员85例(170眼)进行系统眼部检查,散瞳裂隙灯三面镜下观察视网膜损伤的特点,寻找与跳水年龄和跳水年限的关系.结果:47例(55%)发生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变白,格子样变性、视网膜变薄、干性裂孔以及视网膜脱离等,其中以视网膜变白和视网膜变性多见;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方位在11~1点占50%、在5~7点占33%,在8~10点占10%,2~4点占7%.跳水训练2a既有可能发生视网膜损伤,且随着跳水时间的延长发生视网膜损伤的比例逐渐增高;视网膜损伤从4岁至13岁各个年龄段开始跳水均有可能发生.结论:视网膜损伤与跳水运动的特点密切相关,水面长期反复对眼部的拍击,是该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跳水时间越长发生眼底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对本病的监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作者:蓝育青;马国川;彭蔚;肖剑晖;夏朝霞;黎劲红;李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血压相关眼病

    高血压病对眼部有一系列影响,除直接导致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ve retinopathy,HR)外,还是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aemicoptic neumpathy,ION)等其他眼部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危险性,而且与青光眼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e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病有关.全面认识血压对眼部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诊治与高血压相关的眼部疾病.本文对高血压病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展开讨论.

    作者:高颖;韦企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关于视神经鞘脑膜瘤诊断和治疗的新观点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视神经鞘常见的肿瘤,占原发性视神经瘤的三分之一.随着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发生率提高了.神经影像技术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临床所见的病例诊断甚是可疑,许多病例并未做活组织检查,只是通过神经影像学支持诊断.视神经鞘脑膜瘤治疗的目的是确保一定的视力,控制肿瘤的局部增长,减少死亡率.对视力轻微下降或无视力障碍以及视力保持稳定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次立体定向放射疗法对进行性和早期的病例可以维持视力.外科切除术和活组织检查的致盲率比较高,适用于向外生长到硬脑膜的肿瘤.

    作者:周欢粉;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年幼女童非综合征性眼球表面迷芽瘤:无休止的战争

    迷芽瘤是儿童常见的眼球上损伤,通常位于眼球表面,不涉及角膜或巩膜深层.由于高度散光和瘤的存在,眼球表层皮样囊肿常常引起弱视和美观问题,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以前鼓励根据皮样囊肿的位置和深度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但由于移植伴有弱视和血管生成高发率,治疗结果并不理想.本文报道了1例5岁女童右眼非综合征性眼球表面迷芽瘤,该女童接受了右眼皮样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美观问题得以改进,但散光和视力未见提高,因此术后应重视弱视治疗.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的处理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瓣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ld)角膜瓣皱褶的处理.方法:针对LASIK术后早期出现的17例角膜瓣皱褶病例在表麻下重新掀瓣复位后加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术后点用lg/L氟美童滴眼液及3g/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24h去除角膜接触镜.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佳矫正视力,角膜瓣重新恢复平整,位置正常,皱褶消失,无上皮植入.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是较常见的LASIK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常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在处理上应及早掀瓣重新复位.

    作者:刘璟;邹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支持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能否支持兔角膜细胞的生长.方法: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并接种到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组织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上皮细胞能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10d时可形成2~3层的复层结构.基质细胞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后可向材料深层迁徙.结论: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可支持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作者:林旭初;惠延年;孟浩;张永杰;金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晶状体蛋白组学与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Ⅰ.原代培养和传代试验

    目的:探索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取材新鲜人眼视神经乳头组织和筛板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和筛板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传代试验.结果:组织块培养4~8wk后,原代细胞开始生长,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学和生长特性上与筛板细胞明显不同, β1型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在无血清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通过无血清培养液选择性培养可以在第二代传代过程中分离出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可在第三至第四代收获大量细胞以备后续的研究.结论:精细准确的组织解剖分离对于获得纯化细胞至关重要,采用无血清培养液选择分离获得星形胶质细胞方法经济简单,细胞纯度高,便于进一步储存和研究.

    作者:戴惟葭;Shelley Culp-Stewwart;Anna Cheng;John Flanagan;C Ross Ethier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高糖(HG)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G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处理组:DMEM+HG;对照组:DMEM.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Y)比色法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活性;原位末端核苷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凋亡指数(AI),并在电镜下观察TUNEL染色阳性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结果:HG可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诱导细胞的凋亡,并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HG诱导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TUNEL染色法在电镜下观察到HG诱导24h后,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固缩或碎裂呈棕黄色,细胞大小不一;而TUNEL染色阴性细胞着色均匀,大小均一.结论:高糖具有促使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形成的作用,尤其是在120~150mmol/L浓度范围内.

    作者:张曙;严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方法:对于2003-09/2008-03眼内异物患者48例4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取出异物48眼(100%).术前视力:无光感5眼(10.4%),<0.01的22眼(45.8%),0.01~0.1的15眼(31.3%),>0.1的6眼(12.5%),术后视力:无光感的5眼(10.4%),<0.01的12眼(25.0%),0.01~0.1的21眼(43.8%),>0.1的10 眼(20.8%).结论:应及时尽早的摘出眼内异物,对于非磁性异物,异物可着床于视网膜或位于后部玻璃体腔内,常伴有玻璃体积血或增殖,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摘出眼内异物损伤小,准确安全,有利于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提高术后视力,值得推广.

    作者:杨波;宋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雌激素干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以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凶之一.目前主要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途径来预防ROP的发生成为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已知的促新生血管生成物质,在ROP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雌激素通过调控VEGF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而防止ROP的发生.本文将围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VEGF以及雌激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比较研究.方法:近视眼共920例1815眼经随机得到913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902 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ptimized reffactive keratectomv.ORK).(设备采用德国视明公司生产的第8代爱丽丝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含有ORK治疗系统),意大利生产的角膜地形图检查仪(含有ORK检查软件系统),美国生产的CSV-1000HGT(halogen glare test)视觉对比敏感仪,法国生产的Moria-M2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医学五分验光法获取相关屈光数据后,将准分子激光治疗机检测能量数据,在角膜地形图检查仪上按设备要求输入相关的信息材料而获得该眼的数据资料,经3.5的软盘再次输人准分子激光治疗机系统,按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进行手术.结果:ORK手术预测性更好,手术后视力稳定,波动范围小,自觉无夜间眩光,视觉质量好,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更接近手术设计.结论:对于矫正近视眼应用ORK技术明显优于LASIK手术.

    作者:胡守志;张小德;杨辉;吴金恩;李雪花;李继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氙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作用,评价该治疗方法随访1a疗效的稳定性.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第1次急性发作患者23例(23眼),局部予以10g/L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及5g/L噻吗心安滴眼液各1滴后,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眼压控制稳定后5~7d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观察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前及治疗后2h;1,3,6,9,12mo眼压变化;观察相应时间点房角变化;术后1,3,6,9,12mo行暗室加俯卧激发试验.结果: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前平均眼压为69.43±8.22mmHg,术后2h眼压为15.74±3.09mmHg,随访期间患者未发生高眼压;术前所有23眼前房角镜检查可见前房角关闭,术后2h所有23眼静态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增宽,小梁网可见范围增宽,随访期间各方房角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术后1,3,6,9,12mo行暗室加俯卧激发试验均为阴性.结论: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不联合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可迅速、有效、安全降低眼压,重新开放房角,随访1a疗效稳定.

    作者:陈萍;赵可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lwk;lmo和3mo测量左眼调节幅度,所得结果输入SPSSl 1.0统计软件包.结果:LASIK术后1wk和1mo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3mo不同近视程度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近视程度近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叶璐;刘建国;杨新光;万雅群;李勇;许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胶原酶膏对射频引起的皮肤擦伤的作用

    目的:无线电频率是用于治疗皮肤皱褶和病损的一种方法,但是它又可以导致表皮的侵蚀性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胶原酶膏剂在这种皮肤损伤后的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无线电频率在豚鼠的背侧中线部位造成皮肤的侵蚀性损伤,30只豚鼠被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患处,另一组则用胶原酶涂敷皮肤损伤部位,两组都是每天两次处理皮损处.两组动物分别在盐水和胶原酶处理后1,7,30和60d处死,采取肉眼、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第1和第15d内,与用生理盐水处理豚鼠皮肤患处组相比较,采用胶原酶涂敷后的豚鼠皮肤患处显示很快的愈合及更轻的炎性细胞浸润,在第1d和第7d,生理盐水组则表现出增厚的表皮和变薄的真皮,但是在第30d和第60d,两组之间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别.结论:本观察的结果提示在无线电频率治疗导致的侵蚀性皮肤损伤中,应用胶原酶膏可以加速皮肤患处的修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病变,观察角膜神经超微结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探索其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糖尿病角膜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变化,及其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晓燕;朱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回顾分析

    目的:掌握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方法,挽救视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检查治疗过程,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视野变化、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等.结果:32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病例中,通过控制全身疾病,局部激素治疗,扩张血管药物促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大部分病例视力有所提高,视盘水肿减轻,视野不同程度扩大,患眼OCT示:盘周神经纤维层变薄.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正确诊断,及时系统的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改善视盘缺血状态,扩大视野、提高视敏度.

    作者:任毓玲;雷功祖;张文亚;刘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随机点立体图与图形立体图检测立体视的一致性分析

    目的:研究随机点立体图与图形立体图检测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评估偏差仅限于周边立体视或无立体视范围,还是包括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的整个立体视谱.方法:对4~25岁双眼视正常组76例及共同性斜视组89例,采用TNO及Randot立体图于40cm处检查近距离立体视,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结果:双眼视正常组两种方法测得的立体视锐度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斜视组两种方法检测的立体视锐度分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9.27,P<0.01),且差异存在于整个立体视谱.结论:随机点及图形立体图检查结果的不一致反应了两类方法的机制不同,图形立体图检查混杂了单眼信息导致的假阳性结果,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无立体视可能并非大脑皮质立体视觉真正丧失.

    作者:范丽英;张芳;候立杰;徐肃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戈壁环境对男性青年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男性青年进入戈壁工作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在戈壁连续工作的319名男性青年进行基础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本组基础泪液分泌异常率为32.1%,泪膜破裂时间阳性检出率为90.8%,角膜荧光素阳性率为21.8%.工龄la者泪膜破裂时间阳性检出率与其它工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工龄增加,角膜荧光素阳性率增高.工龄>2a与工龄<2a间有统计学差异(x2=10.5663,P=0.0012).结论:男性青年进入戈壁工作后泪膜稳定性降低,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且检出率高.工龄越长,角膜上皮完整性越差.

    作者:杨国华;张小平;王妙菊;张亚清;马红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近年来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角膜内皮损伤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病理、愈合的过程、修复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疾病、手术、外伤、药物、激光以及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对角膜细胞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水肿、细胞数量减少、多形性变化.

    作者:赵林;孙洪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