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生;高波;杨朝忠;于宁;孙秋香;徐则林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信号分子Fas和细胞凋亡因子FasL在新鲜及深低温保存后胎儿角膜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3例不同胎龄(5mo至足月)胎儿角膜石蜡标本切片后,分别进行了Fas和FasL蛋白染色.结果:胎儿角膜细胞Fas蛋白及FasL蛋白全为胞质和/或胞膜着色.33/33例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经统计学分析,未发现不同月龄间有差异.33/33角膜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FasL蛋白阳性表达,经统计学分析,未发现不同月龄间有差异,角膜基质细胞FasL蛋白的表达为0/33.新鲜角膜和冷冻保存后角膜的Fas,FasL蛋白阳性表达量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别.结论:新鲜和深低温保存后的5mo至足月龄胎儿角膜均可见Fas,FasL蛋白的表达.其中Fas在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细胞均表达,FasL在角膜上皮、内皮细胞表达,而基质细胞不表达.深低温保存对胎儿角膜Fas/FasL蛋白表达无影响.
作者:马路生;高波;杨朝忠;于宁;孙秋香;徐则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PEDF)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健康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以前房加压的方法制备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Ad-CMV或Ad-PEDF1μL(滴度3.8×109/PFU),每组按照时间点12,24,72,168h,为4亚组,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切片情况,并测量视网膜内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层神经节细胞数量.以TUNEL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d-PEDF组视网膜内层厚度均超过缺血组及缺血+Ad-CMV组,Ad-PEDF组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缺血组及Ad-CMV组,Ad-PEDF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细胞少于缺血组及Ad-CMV组,凋亡程度减轻,上述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玻璃体腔注射能够恢复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视网膜内层厚度降低,神经节细胞密度减少,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徐旭;刘哲丽;张含;邵冬;曹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泪道阻塞疾病为眼科常见病,传统治疗多采用鼻腔泪囊吻合术及泪道探通术.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新型泪道支架和泪道内窥镜得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泪道阻塞疾病的治疗.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术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后,效果稳定可靠;由于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鼻腔泪囊吻合术也得以在内镜下治疗;泪道探通术简单易行,受器械及场地影响较小,结合激光置管等辅助治疗疗效肯定,新型材料支架的应用也为泪道探通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国外发达国家近年已开始将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用于对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使手术医师有了更多的选择.泪道内窥镜技术在阻塞性泪道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炜;王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30例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数为-8.25~-21.0D)植入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至少3mo以上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三部分,手术原因问卷,视功能问卷和术后满意度问卷.结果:100%患者均以提高裸眼视力为主要手术目的,97%是为了去除眼镜,90%以上患者术后视功能好或很好,其中,以中距离视力好或很好的百分比较高.93%患者对该手术表示满意,并愿意推荐给家人或朋友.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有较好的视觉质量,术后视功能和满意度均较好.
作者:杨芬;李双农;朱思泉;董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危险眼白内障手术的视力提高与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技术与方法.方法:47例独眼危险眼(合并其他致盲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中引入软壳技术,保护角膜,提供良好视野,以减少及减轻手术损伤,防止并发症发生,并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视力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软壳技术在上述环节中的作用与价值.结果:使用该技术后,不仅视力大为提高(P<0.01),而且与未使用该技术的超声乳化手术视力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病例几乎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视力,减少了并发症,该技术的使用对手术效果,控制手术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剑萍;聂尚武;王晓琴;呙明;谢华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对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是生物材料能否进入临床研究的关键环节.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它以其含水量高、溶胀快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得到广泛应用及研究.本文旨在对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综述
作者:尹东芳;何庆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去除上皮瓣和常规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60眼)近视患者施行EPi-LASIK,采用法国MORIA角膜上皮分离器完成手术眼上皮分离,30例患者均左眼(30眼)保留角膜上皮瓣蒂于鼻侧,右眼(30眼)直接去除角膜上皮,采用Zeiss-Mel-8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后,去除组直接置入亲水性角膜接触镜,保留组待上皮复位后置人接触镜.术后第1,3,6d;1mo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程度(Haze).结果:术后疼痛:去瓣组明显轻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去瓣组平均3.30±0.55d,留瓣组4.90±0.49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眼视力:术后第6,30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moHaze程度:去瓣组0级30眼,常规组0级30眼,两组无差异.结论:两组术后患者,去瓣组Epi-LASIK疼痛程度轻、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较快、视觉质量更好,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常规Epi-LASIK.
作者:刘京珍;郭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应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所致的玻璃体积血,观察其保存视力、阻止病变发展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RVO致玻璃体积血患者15例15眼,根据出血量多少决定光凝治疗时机,逐步完成全部阻塞区的激光治疗;术后观察视力、出血吸收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消退等情况.结果:患者15例完成光凝时间历时1wk~6mo,光凝次数1~8次.14例玻璃体积血全部吸收,视力稳定或提高,达到临床治愈;1例发生反复出血,未愈;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消退.结论:对于适当病例,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治疗RVO所致玻璃体积血,并使已发生的继发性青光眼消退.
作者:柳力敏;刘宁宁;胡悦东;万超;曹哲瑶;陈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接受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26例患者(52眼),每名患者的1眼使用Q值引导的切削,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mo,2组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其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Q值引导组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组Q值(0.53±0.41)(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两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均有增加,Q值引导组术后球差增加的幅度小于波前引导组,而彗差增加的幅度大于波前引导组.术后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或整合.
作者:雷鸣;欧艳昆;金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在各期Coat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15眼)经眼科临床确诊的Coats病患者,采用氩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经3~80mo随访,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及视力情况.结果:激光治疗有效11眼(73%),无效4眼(27%);视力提高5眼,视力无变化8眼,视力下降2眼.结论:氩激光治疗在各期Coats病效果肯定,特别是早期病变光凝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成静;裴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临床上表现为眼眶炎性假瘤形式的视神经束膜炎,并且强调区分视神经束膜炎和脱髓鞘的球后视神经炎.方法:病例报道.结果:一个54岁的健康的马来西亚女性,主诉右侧持续性头痛3d伴有复视.疼痛与眼球活动相关联.脑都和眼眶MRI显示右侧视神经鞘和眶内脂肪条纹异常增强.未有异常的增强提示脱髓鞘疾病.这名患者诊断为右眼视神经束膜炎.从开始使用全身性的类固醇激素,维持并逐渐减量超过6me.她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直到近的随访都没有复发.结论:所有的眼眶炎性假瘤病例都应该考虑存在视神经柬膜炎的可能,在开始治疗前必须与球后视神经炎相鉴别.因为这两种疾病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预后.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术中常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我院近两年来进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374例,探讨术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术巾常见的问题依次为出血、泪囊定位不准确、骨孔的大小及骨孑L位置偏移、泪囊瓣制作不理想、鼻腔疾病的处理等,术中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有助于我们成功完成手术.结论:熟练的手术操作,熟悉鼻腔及泪道的应用解剖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术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李雅;范金鲁;罗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用MRI研究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内外直肌在眼眶中的静态位置及舒缩运动时的变化,观察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巾是否存在内外直肌的位置和功能异常.方法:应用眼球动态MRI技术,获取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在原在位及眼球水平方向转动时的冠状位磁共振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测量软件对原在位时内外直肌横截面中心相对眼眶中心的坐标值;眼球内外转时,观察内外直肌大横截面积所在平面面积的变化.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内外直肌在眼眶的位置较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和正常人内外直肌大横截面积位于眼球-视神经交接面后6mm,眼球内外转时,内外直肌大横截面积的变化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内外直肌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可能没有参与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生.
作者:任亚琳;王冲;黄玉敏;林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寻求一种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对121眼采用单纯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术(49眼)、带蒂结膜瓣转位术(43眼)及加丝裂霉素C的辅助疗法(29眼)3种显微手术方法治疗.随访2mo~4a,比较其复发率.结果:胬肉切除加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后无1例复发,单纯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术复发率为12.3%,带蒂结膜转位术复发率为9.3%,3种手术方法均有部分病例周边角膜云翳.结论:胬肉切除加丝裂霉素C辅助治疗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魏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对中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30°中心视野的影响.方法:将实施LASEK的近视及散光患者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Ⅰ组28眼,近视-2.50~6.00DS;Ⅱ组100眼,近视-6.25~14.00DS.术前、术后1wk,6mo使用Oc-topus 1.2-3视野计行自动静态视野检查.观察指标包括0°~15°中心视野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和15°~30°中心视野平均敏感度.以术后1wk,术后6mo与术前平均敏感度差值(△MS)进行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用SNK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1wk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0.8以上者分别为78%和39.0%,6mo后视力在0.8以上者分别为93%和56.0%.Ⅰ组:术后1wk 0°~15°中心视野MS改变无显著性,15°~30°中心视野MS有所下降;术后6mo 0°~15°及15°~30°中心视野AMS均无显著差异.Ⅱ组:术后1wk 0°~15°及15°~30°中心视野MS均有下降;术后6mo0°~15°中心视野△MS仍具有统计学意义,15°~30°中心视野△MS无显著差异.结论:自动静态视野检查可检出高度近视患者LASEK术后0°~15°中心视野视野改变,术后6mo虽有回升趋势,但仍低于术前水平.因此,本研究认为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对屈光性角膜手术的筛选非常重要.
作者:杨丽萍;陈佳佳;黄振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KTP激光泪道术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并探讨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分析泪道阻塞196例(201眼)经KTP激光治疗资料.结果:201眼经激光治疗后,随访4~12mo,有效169眼,其中复合性阻塞者有效率较低.结论:KTP激光泪道术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可有效治疗各类泪道阻塞.失败原因主要是复合性阻塞与假道形成等.
作者:杨建华;卢雪梅;鲁文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O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作者:黄渝侃;陈博;陈炜;田博;王智;胡义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半导体激光所发射的辐射光能被眼部的介质所传导,组织吸收光能后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使局部温度升高,蛋白变性,细胞遭到破坏,组织凝固.再加上半导体激光器的使用方便,使得其在眼科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眼前节到眼后节,青光眼,眼底病都已应用到半导体激光治疗,还有屈光方面的疾病也正在配合半导体激光在进行治疗.本文将主要介绍半导体激光在眼科临床各方向的应用及其以后的展望.
作者:易敬林;徐瑜玲;金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角膜下异物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a中3 553例(7 065眼)LASIK手术过程,均为规范化操作实施LASIK术.术毕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如发现角膜瓣下异物,即刻以掀瓣冲洗或手法去除等方法,力争手术当日处理完毕.术后按常规时间复诊观察角膜情况.术后次日以后尽可能不予掀瓣处理异物.统计术中角膜瓣下异物发生的情况,从术者操作技巧及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分析可能产生瓣下异物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总计发现角膜瓣下异物眼数为674眼,发生率9.5%.连续3a LASIK术中异物的发生率分别为13.2%,10.6%和7.6%.四季之中,以冬季异物的发生率低;春夏秋季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间抽湿机过度使用有关.常见的角膜瓣下异物有组织碎屑、金属碎屑、细丝、脂质颗粒、血液、睫毛等.术毕当日及时对异物处理后,次日再发现异物的情况明显减少.经术后随访观察3mo~la,未见部分残留异物出现对角膜透明性或视力的影响.结论:LASIK手术中角膜瓣下异物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只要处理及时得当,收效良好.从人员技术、环境设备等多方面加强预防,可明显降低术中异物的发生率.
作者:桑延智;刘心;潘东艳;赵春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下出血是一个棘手的视力保护问题.文献报道对黄斑下出血可采用多种手术方法进行处理.本文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出血的危险因素、继发损害、自然病程、特别是手术处理的技术方法、效果和并发症等.
作者:刘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