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玮;王昕;刘庆淮
目的:阐述从人脐血单核细胞分离培养EPCs的方法,并观察EPCs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PCs在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通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技术对脐血来源的EPCs进行鉴定,在我们的研究中主要分析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EPCs特异性抗原CD133,以及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1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情况.同时我们通过分析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结合植物凝集素的能力进一步鉴定细胞.结果: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早期主要为梭形细胞,逐渐呈现铺路石样外观;在细胞培养至第7d,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133,CD34和VEGFR-2的阳性率分别为17.8%±3.7%,22.1%±4.4%和81.5%±5.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31、vWF的表达率分别为92.7%±2.2%和73.3%±4.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83.0%±4.3%的贴壁细胞DiI-acLDL和FITC-UEA-I染色均阳性.结论:本实验证明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可以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为进一步研究EPCs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关系以及EPCs治疗缺血性眼底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宋鄂;陆成伟;方立建;杨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板层角膜烧灼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BK)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2例12眼BK患者采用角膜板层烧灼术治疗,由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病3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病4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1例,绝对期青光眼引起3例,眼外伤引起1例,术前眼部刺激症状明显,视力6例无光感,2例光感,光定位不准确,4例眼前手动.均行角膜板层切开,层间烧灼角膜实质层术.结果:术后1d,眼部疼痛等刺激症状缓解,刺激症状消失.术后5~7d裂隙灯下见角膜水肿减轻,上皮水泡消失.随访2mo~2a,术后视力由术前的光感及眼前手动提高至眼前指数及0.02,刺激症状消失.裂隙灯下见角膜层间有灰白色混浊.均未发现BK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此手术方法疗效肯定,可有效地控制BK的症状,防止BK的复发,患者创伤较小,治疗费用较低.是治疗BK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洪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对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方法: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IK组)共18例36眼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EK手术(EK组)共10例2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0d;1,3mo测量高阶像差,用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和不同手术方式对高阶像差影响.结果: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值均较术前增加,以三、四阶像差增加为主,五、六阶像差和水平彗差无明显变化;两组的球差均较术前增加,两组间无差异;术后EK组的总高阶像差、三阶、四阶像差和垂直彗差均小于IK组.结论: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和LASEK都会使眼高阶像差不同程度的增加,LASEK的增加幅度小于LASIK.
作者:张文防;陈胜利;杨海燕;刘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大泡性角膜病变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新鲜羊膜移植进行治疗的13例13眼大泡性角膜病变,其中人工晶状体眼10例,绝对期青光眼2例,外伤性晶状体前脱位1例.对13例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大泡消失例数、羊膜溶解时间、角膜上皮完全修复时间、视力改善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与报告中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其他治疗方法上述指标比较.结果:13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中10例在术后3d内疼痛消失,13例大泡消失,14d内移植的新鲜羊膜全部溶解,无1例出现排斥反应,14d内角膜上皮完全修复,与报告中除角膜移植外的视力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与其余同类方法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是取材方便、费用低廉、效果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文军;张娟;彭秧生;范胜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葡萄膜炎是发生于眼内的一种炎性反应,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疾病.目前国内外在其治疗上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我们分析了葡萄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葡萄膜炎的玻璃体手术治疗进行归纳,现综述如下.
作者:陈炳衡;孙时英;崔兰;牛建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评估先天性上睑缺损患者手术修补的结果.方法: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完整的眼科及全身检查,麻醉下进行检查评估眼睑缺损的位置及大小,结膜受累情况.同时检查角膜状况,被动牵引实验检查眼球运动情况,根据缺损大小制定手术方案.结果:21例先天性上睑缺损患者中,18例为独立发病的上睑中部缺损,13例双眼发病而5例为单眼.其余患者并发Goldenhar综合征及CHARGE综合征,患双眼上睑中部缺损.除了1例患者手术时为25岁,余所有患者进行手术矫正的年龄在2.5~4.0之间.1例患者已经存在角膜混浊,其他患者美容手术的效果满意.结论:本报道中,除了1例就诊晚而存在角膜缺陷外,所有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Arshad Ali Lodhi;Sameen Afzal Junejo;Mahtab Alam Khanzada;Imran Akram Sahaf;Zahid Kamal Siddique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泪道探通加冲洗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7号腰穿针自制的泪道探通冲洗器,黏膜麻醉后,止动.充分扩张泪小点后,将泪道探通冲洗器按常规探通术,由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穿破隔膜及泪鼻管后,拔出针芯,接冲2g/L盐酸左氧氟沙星冲洗液,边退边冲,患儿出现吞咽动作或呛咳出冲洗液为度.结果:采用此方法治疗婴幼儿泪囊炎33例33眼均为一次性通畅.再次行泪道冲洗者5例5眼(15%),均为一次性治愈.结论:采用泪道探通加冲洗治疗婴幼儿泪囊炎,方法简便、省时,损伤小,疗效快捷,方便,患儿家属易接受.是目前治疗该病症的好方法.
作者:曾庆广;曾妍;左志高;马恩普;晁炜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眼内疾病所致的儿童白瞳症的CT表现,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30例33眼儿童白瞳症患者进行双眼CT扫描检查.结果:不同疾病所致的白瞳症,CT扫描征象有所不同.结论:CT扫描可清晰显示儿童白瞳症的病变,可为儿童白瞳症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桂兰;吕红彬;黄新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患者散瞳前后眼部生物测量变化,比较散瞳前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26例36眼,在托品卡胺散瞳前后分别行眼部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测量,比较散瞳前后预期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差异.结果:前房深度散瞳前后分别为2.95±0.07mm和3.05±0.08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厚度散瞳前后分别为4.83±0.06mm和4.、73±0.06 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长度散瞳前后分别为22.98±0.24mm和22.95±0.24mm,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晶状体预留屈光度范围(0.00~-0.50D),预期屈光度散瞳前后分别为22.38±0.44D和22.56±0.47D,无统计学意义.但散瞳后预期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明显高于散瞳前0.50D.结论:在目前研究样本量下,散瞳后前房加深,晶状体变薄,眼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预期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无统计学意义,但散瞳后预期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多数高于散瞳前0.50D,建议正常瞳孔下行眼部生物测量,尤其应用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
作者:王红星;徐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后泪液稳定性及功能性视力的变化.方法:我们对2008-04/06在我院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48例患者(96眼)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在术前、术后1d;1wk;1,3,6mo进行干跟症状问卷调查,检测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test values,STV)、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sodium fluorescein,FL)、比较功能性视力(functional visual acuity,FVA)与基础视力(baseline VA)的差值(FVA').结果:术前有15眼(16%)有干眼症状,术后分别有91眼(95%),82眼(85%),57眼(59%),43眼(45%),32眼(33%)在术后1d;1wk;1,3,6mo表现有干眼症状;术后第1d BUT由术前7.06±2.04s缩短至4.4±1.8s(t=2.65,P=0.00),ST Ⅰ由术前12.7±6.6mm增加到14.5±6.6mm(t=1.76,P=0.036),STⅡ由术前7.2±2.4mm减少到5.47±2.02mm(t=1.68,P=0.00),术前FL评分1.0±0.8,术后1d增多到1.4±1.0(t=0.375,P=0.002).术后6mo除ST Ⅰ 10.6±7.0mm,仍低于术前(t=1.83,P=0.03),其余参数均恢复至术前水平.FVA'术后1d由术前0.50±0.37增加至0.62±0.35(t=1.146,P=0.025),1wk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术后干眼是LASIK矫正近视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影响BUT,STⅠ,STⅡ.LASIK术后早期功能性视力有所下降,1wk后逐渐好转.
作者:哈文静;徐惠芳;邹文青;李静;顾青;贾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眼科门诊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已经在门诊完成的2种眼药水的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实施情况、受试者选择、知情同意、药物管理和质量控制等进行回顾.结果:两种药物临床试验得以成功完成.通过试验,探索出了一套眼科门诊进行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结论:眼科门诊进行眼药水的药物临床试验与其他药物剂型及在住院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良好的方案设计、专人负责、严格按照GCP进行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顺利完成的关键.
作者:朱蓉嵘;管怀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成人常见的眼眶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对眶周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TAO作一综述.
作者:成磊;何为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86例112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被随机分为:使用曲安奈德前房注射的研究组42例56眼和不使用曲安奈德前房注射的常规处理对照组44例56眼,观察主要的术后并发症.结果:在研究组中,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瞳孔粘连、眼压升高的发生分别为6眼(10.7%)、2眼(3.6%)、0眼、2眼(3.6%).对照组中,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瞳孔粘连、眼压升高的发生分别为15眼(26.8%)、8眼(14.3%)、4眼(7.1%)、9眼(1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控制术后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的方法.
作者:张祺;王晋瑛;鲁铭;冯劼;胡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眼动脉瘤所引起的眼部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8/2009-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眼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眼动脉瘤患者44例以眼部改变为首发者14例(32%).视力下降者12例(27%),其中单眼者10例(23%),双眼者2例(5%);视野缺损者10例(23%)(双眼2例,单眼8例);复视者2例(5%);上睑下垂者4例(9%);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2例,青光眼1例.结论:眼动脉动脉瘤患者可引起眼部改变,常见的表现为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
作者:瞿远珍;杨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肉毒杆菌毒素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在眼科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简要的阐述了肉毒杆菌毒素A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阿拉腾其木格;艾育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0引言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关键是纤维血管增生膜的剥离和切除,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常规的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因需要术者一只手握持导光纤维,而手术操作中复杂精细的部分单手难以完成.
作者:黎铧;李娟娟;胡竹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注射液在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协助清除增殖组织及抗炎的作用.方法:2008-03/2009-01,42例眼外伤患者行TA辅助的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大部分玻璃体切除后,注射TA混悬液约4~5mg,对纤维增殖组织及破损坏死组织进行标识,将其完全切除.结果:乳白色的TA黏附于增殖及受损组织,使之更容易辨认并被清除.同时可以发挥长效激素的术后抗增殖作用.结论: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TA,能彻底清除增殖组织并抑制炎性增殖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宋愈;黄黎黎;吴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氩激光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高原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的结果,对176例257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62眼、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195眼进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治疗前、完成后一次光凝后3mo分别对患者的视力、眼底、FFA进行检查并追踪观察6mo~2a.结果:本组257眼经视网膜光凝治疗后215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3.7%.其中PPDR 62眼,有效57眼(91.9%);PDR 195眼,有效158眼(81.0%),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光凝治疗后视力提高有59眼(23.0%);155眼视力稳定不变(60.3%);视力下降43眼(16.7%).本组病例治疗后有28眼(10.9%)出现黄斑水肿加重,视力下降,经2~3wk后均恢复至光凝治疗前水平.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D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尽早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对于控制或延缓DR的进展,稳定患者视力有重要意义,并可以有效防止DR致盲.
作者:马雪英;张蓉;李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收集212例236眼门诊及住院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04例228眼,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8例8眼,进行Q-开关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非接触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观察Q-开关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后临床效果.结果:随诊3~24mo,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前眼压均值21.36mmHg,治疗后终末眼压均值19.25mmHg,眼压控制良好219眼,有效率92.8%,配合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控制正常11眼(4.7%),眼压升高6眼(2.5%),再次激光无效后行小梁切除术.激光治疗术后前房加深,房角有不同程度加宽,视野未明显改变.结论:Q-开关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薛秋萍;王朝杰;蒋亚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探讨青光眼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方法:运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和A型行为问卷对100例青光眼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比较.结果:SCL-90评分中,青光眼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评分和SCL-90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强迫因子得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型行为问卷测评结果,青光眼组TH量表得分高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TH+CH和CH得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青光眼组的精神病性(P)、神经质或情绪(N)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外向、掩饰两项得分青光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青光眼有明确的联系,青光眼患者主要表现为A型性格,患者的精神性和神经质倾向人格特征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陈莉;杨新光;陈蕊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