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董辉;崔璟琳
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长期配戴者角结膜上皮的变化.方法:正常对照组35例70眼,病例组99例198眼均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vital staining,FLS)、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conjunctival impression cytology,CIC)等检查方法.依据SCL戴镜时间将SCL戴镜者区分为<5a组,5~10a组和>10a组,共3组.比较分析各组间的角膜荧光素染色、杯状细胞密度和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的差异. 结果:SCL戴镜各组FLS记分、杯状细胞密度与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与5~10a组间,及<5a组与>10a组之间杯状细胞密度与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5~10a组与>10a组之间杯状细胞密度与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与FLS呈正相关(r=0.589,P<0.01);杯状细胞密度与FLS负相关(r=- 0.351,P<0.01).结论:长期配戴SCL会引起角膜上皮损伤和结膜上皮印迹细胞学改变,且戴镜时间越长,损害越大.
作者:郑洋;廖光荣;甘仲霖;乔一平;黄朝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0 引言超声乳化成为白内障手术中的主要方法并日趋成熟,术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对于较硬核的处理上仍有分歧,我们采用打楔法处理较硬核白内障38眼,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尹宝存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报告免疫力正常少年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早期表现为复视和双眼视力低下.方法:病例报告.结果:男,17岁,两眼视物模糊并复视3wk,伴随严重的搏动性头痛、恶心、呕吐及低热.经体格检查无发热及假性脑膜炎迹象.双眼视力为6/15并视野缩窄.双眼前段正常 .眼外肌运动表明双侧第六神经麻痹. 眼底检查显示双侧视盘充血和轻度隆起.CT扫描大脑正常,无颅内肿块或脑室异常.腰椎穿刺发现高开放压>300mmH2 O.脑脊液显微镜下及培养均存在新型隐球菌.本例由神经医疗组联合处理.患者开始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神经症状1wk后恢复,双眼视力提高到6/6 ,同时周边视野恢复.随着第六神经麻痹的康复双眼复视得到好转.结论:本例强调了隐球菌脑膜炎进展缓慢的性质.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不会存在明显的假性脑膜炎特征,复视可能是脑膜炎患者的早期表现之一.
作者:Yanti Muslikhan;Wan Hazabbah Wan Hitam;Siti Raihan Ishak;Ibrahim Mohtar;John Takaran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分期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将玻璃体积血的病程分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急则治其标,以凉血止血为主;中期以活血化瘀为主;晚期以益气、活血、软坚散结为主.14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主要观察视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情况.结果:分期治疗玻璃体积血总有效率 88.5%.结论:分期治疗玻璃体积血疗效显著.
作者:陈伟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 Ⅱ, U-Ⅱ) 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 LEC)增殖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U-Ⅱ与体外培养的LEC共同孵育,并用4种细胞信号转导阻断剂H7,PD98059,W7,尼卡地平(nicardipine) 分别作用于LEC,再用3H -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检测LEC增殖的情况.结果:U-Ⅱ组LEC的3H掺入放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种信号转导阻断剂组的放射活性与U-Ⅱ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1).PD98059 和H7 的阻断作用强于nicardipine 和W7(F= 13.251,P<0.01). 结论:尾加压素Ⅱ促进LEC增殖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该作用可被信号转导阻断剂所阻断.
作者:黄秀榕;祁明信;李坤鹏;陈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双眼旋转运动协调很复杂,协调不佳将会导致双眼的视网膜物像产生视差,引起复视和立体视下降.临床多种复杂性斜视主要表现为旋转运动的异常,本文将主要回顾旋转运动成分的研究.
作者:钱学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滴眼液在小鼠角膜上皮愈合过程中上调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protein 3,AQP3)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机械法刮除小鼠角膜上皮的方法建立模型,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取角膜行AQP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QP3表达.结果: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可见AQP3的表达.应用125,250,500,1 000mg/L CsA滴眼液点眼后AQP3的表达呈递增趋势.角膜上皮损伤后用500mg/L CsA滴眼液点眼,损伤后6h实验组与对照组愈合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损伤后12,18,24h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500mg/L CsA滴眼液点眼,可通过增加AQP3表达而加快小鼠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
作者:刘妍;贡雅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近年研究表明,雌激素是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促进神经生长发育、可塑性、神经递质的合成乃至神经元的存活、髓鞘和轴突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雌激素在中风、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脊髓、坐骨神经损伤、急性脑出血、脑缺血、神经外伤等方面备受关注.但是关于雌激素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术、视神经损伤疾病中作用的报道还很少.我们就雌激素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宋亚琼;赵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度眼球破裂伤后眼球萎缩合并眼眶-上颌骨-颧骨(orbital maxillary zygomatic OMZ)骨折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解决由于上述原因所致的眼窝凹陷,伤侧面部畸形,开口受限等.方法:伤后1~3wk行改良眼内容物去除术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术后1~2wk行头皮冠状切口,下睑袋切口和口内龈颊移行切口入路进行骨折复位,钛钉、钛板内固定并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材料修整塑型后填充眶壁骨折缺损区.结果:经过3mo~3a随访,17例病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眼球萎缩合并眼眶-上颌骨-(或)颧骨骨折患者伤后早期行改良眼内容物去除术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术后1~2wk无感染及义眼台暴露情况下行OMZ骨折修复术,疗效确切,无植入物移位排斥,感染等并发症.
作者:田旭;李明;姚建新;许涛;石忠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分析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矫正后眼位回退.方法:选120例患者,初诊年龄1.5~3岁,初诊时用10g/L阿托品眼膏每晚点眼,1wk后散瞳检影,屈光度在+2.00~+10.00D,散光在0~+4.00D,屈光参差0~+4.00D,在散瞳检影的度数上多减去+0.50D作大量的光学矫正.戴镜小年龄为1.5岁,有弱视者同时治疗弱视.每3mo复诊重新用阿托品散瞳验光,根据验光结果调整屈光度.结果:随访5a,在120例中19例发生眼位回退,回退内斜度>+15°,回退发生年龄在4~12岁.结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眼位回退率13%~17%,发生原因主要与发病年龄、发病后未及时戴镜矫正和无双眼单视功能有关.早期发现,早期戴镜矫正是减少屈光性调节性眼位回退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自新;董凤;张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4种上睑下垂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探讨上睑下垂术的有效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手术方式.结果:每种手术均有其优点及并发症,提上睑肌折叠术为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结论:临床实践提上睑肌折叠术与以往专家理论:提上睑肌节制韧带上每缩短3~5mm肌肤,可矫正下垂量1mm不同:在节制韧带上缘折叠提上睑肌腱膜即可提起上睑,且上睑缘正好在角膜缘上2mm,术后恢复在角膜缘处.
作者:付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3例45眼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相关眼科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对其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45眼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3眼发生一过性高眼压,45眼IOL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细小色素颗粒附着,对视力无影响.结论:IOL矫正高度近视眼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龚永祥;熊成;龚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视网膜视力计(retinometer)在预测白内障手术后视力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各类白内障患者93例106眼,术前采用LAMBDA 100视网膜视力计检测患者的预测视力,与术后3mo矫正视力相比较.结果:106眼中12眼(11.3 %)术前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一致, 69眼(65.1%)术后视力好于预测视力(假阴性),25眼(23.6%)术后视力低于预测(假阳性).结论:视网膜视力计对判断非致密非成熟期白内障的术后视力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不同的眼病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情况,可为术中植入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提供依据.
作者:林映父;庄鹏;郑彩慧;韩雅玲;胡小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黄斑中心1D以内的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是造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推测是视网膜内、外屏障的破坏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多种检查可以对黄斑水肿做出诊断,包括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视网膜断层摄影仪(HR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激光治疗仍然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一直探索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玻璃体腔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应用,以及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等治疗措施联合应用,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方面尽管已有巨大进展,但显然尚需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措施.
作者:马惠凤;张淑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0 引言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中常居细菌,在人类主要引起肠道感染,引起眼内感染极为罕见.我科发现1例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报告如下.
作者:张甦炯;屠云松;王华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疗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疗效观察.方法:将178例弱视患儿按收治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弱视传统物理疗法;治疗组在弱视综合治疗过程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6%,治愈率35.7%;治疗组有效率94.3%,治愈率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弱视治疗过程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弱视治疗的依从性和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陈育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 )对大鼠离体培养晶状体抗氧化作用的SOD,CAT和MDA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晶状体放入0,0.125,0.25,0.5,1,2,4g/L的TMP溶液的培养液进行离体培养24h后,观察晶状体形态变化,并作组织匀浆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反应法测定SOD活性,钼酸铵终止法测定CAT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25,0.5,1和2g/L的TMP可明显提高大鼠晶状体中SOD的活性(P<0.01,P<0.01,P<0.01,P<0.05),而0.125和4g/L的TMP作用效果不明显.CA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5g/L的TMP可明显提高大鼠晶状体中CAT的活性(P<0.01),而0.125,0.25,1,2和4g/L的TMP作用效果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125,0.25,0.5,1和2g/L的TMP可明显降低大鼠晶状体中MDA的含量( P<0.01),4g/L的TMP作用效果不明显.结论:TMP对培养大鼠离体晶状体有提高SOD,CAT活性和降低MDA含量的作用.
作者:朱月星;邓新国;高杨;朱宇广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多个国家的学者为此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现就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历史、治疗方法、副作用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以评价其治疗意义.
作者:王璐;陈雪艺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