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荣;李蓉;刘洋;吴栋;胡文静;李海辉
引言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内眼手术并发症,来势凶猛,预后不良,终导致失明甚至眼球摘除.近年我科遇2例行术中发生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现汇报如下.
作者:马红利;李世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预防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7-03/2011-09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糖尿病患者173例296眼随机分为3组.A组(102眼)使用平衡盐液进行水分离,B组(93眼)使用稀释的曲安奈德液进行水分离,C组(101眼)使用稀释的曲安奈德液进行水分离联合前房冲洗.分别于术后1wk;1,3,6,12mo观察患者佳矫正视力、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y,PCO)分级情况.结果:术后1wk时A组与B,C组,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A,B,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与B,C组PCO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安奈德进行水分离联合前房冲洗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且眼内使用较为安全.
作者:方腾;刘芳;舒华娥;李秋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hesus choroidoretinal endothelial cell,RF/6A)活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RF/6A分4组培养(n=6):对照组;高浓度葡萄糖组(培养基添加30mmol/L葡萄糖);姜黄素组(培养基添加30μmol/L姜黄素);姜黄素-葡萄糖组(培养基添加30mmol/L葡萄糖及30μmol/L姜黄素).以噻唑蓝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培养1,3,5d后各组细胞活力的变化;试剂盒检测分组5d后各组细胞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Western-blot检测分组5d后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抑癌基因p27蛋白(protein 27,p27)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葡萄糖组RF/6A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增加,SOD活力降低,PCNA表达下调,p27表达上调(P<0.01);而姜黄素组及姜黄素-葡萄糖组RF/6A活力、MDA含量、SOD活力、PCNA与p27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姜黄素维持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RF/6A活力,可能与姜黄素抑制高浓度葡萄糖诱发的氧化应激,恢复RF/6A的PCNA及p27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强;左中夫;刘学政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引言眼睑皮肤裂伤(特别是下眼睑)往往都伴有泪小管断裂.如行单纯吻合泪小管,将留置管固定于面部,或不注重修复内眦部结构,术后美观不理想、护理不便、局部畸形,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我院2006-01/2011-10对63例63眼眼睑外伤合并泪小管断裂的患者,一期在显微镜下行泪小管吻合、泪道内隐藏留置管、眼睑皮肤伤口修复整形术,美观效果满意.
作者:唐莉;孔屹;李一梦;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复杂性眼外伤视网膜大范围切开/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以及硅油取舍对眼球、眼压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0-01收治的复杂性开放性眼外伤伴视网膜嵌顿而行视网膜大范围切开/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的28例2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1例,年龄19~57岁.术中行180°或360°视网膜切开及部分切除,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10例视网膜360°视网膜切开,视网膜切至赤道部;18例180°视网膜切开部分视网膜切除.硅油取出条件:硅油填充6mo以上,眼压>10mmHg,视网膜复位良好,视网膜切开边缘封闭良好.术后观察2~5a.结果:视网膜切开/切除硅油填充后,早期视网膜均复位.10例视网膜360°切开眼中有8眼(80%)取出硅油,2眼(20%)因眼压低(<5 mmHg)成为硅油支持眼.取出硅油的8眼中有2眼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视力均为指数;6眼的眼压在3~7mmHg范围内,角膜水肿浑浊,脉络膜水肿,有3眼伴玻璃体出血,其中5眼出现眼球萎缩,二期行义眼台植入.18眼180°视网膜切开眼行硅油取出后,17眼的矫正视力为指数~0.3,眼压均在正常范围;1眼(5.5%)出现眼球萎缩.结论:复杂性重度眼外伤视网膜嵌顿后,视网膜大范围切开/切除后联合硅油填充,虽然早期视网膜复位率高,但远期低眼压和眼球萎缩率较高.我们应该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作者:许泽骏;林珊;林会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引言我科从2005-03/2011-06住院及门诊手术的眼部肿瘤病例中,经临床检查、术后病理检查,从中选取265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温新富;张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用于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1例47眼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眼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25眼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mo,分析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并发症等,比较两种人工晶状体的疗效.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稳定性.结果:术后随访观察6mo,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实验组,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73±0.37,明显优于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的对照组平均0.47±0.18,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术后残余散光0.53±0.40D,明显低于对照组2.13±0.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组,随访6mo内视力稳定,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术后平均旋转4.22±1.46°.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预测性好.
作者:程旭康;罗艳;鲁铭;冯劼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准确性、稳定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7例104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8例107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mo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波前像差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61°±2.08°,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5°.术后6mo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患者(96眼,92.3%)多于对照组(78眼,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8±0.26D)低于对照组(-0.44±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试验组无散光眼(49眼,47.1%)多于对照组(31眼,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试验组彗差的增加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及瞳孔中心移位,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同时提高视觉质量.
作者:揭黎明;王骞;郑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和正常白内障眼行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和角膜形态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我院2010-01/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160例200眼,其中包括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和正常眼白内障各100眼.以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作为实验组,正常眼白内障作为对照组.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2000P)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测量角膜内皮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用Pentacam分析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测量角膜形态学参数,包括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nkness,CCT)和角膜体积(corneal volume,CV).结果:术前实验组平均的ECD(1 203±245个/mm2)比对照组(2 648±167个/mm2)小(P<0.01),而实验组的平均CCT(543±32μm)值较对照组(525±36μm)大(P<0.01),实验组的平均CV(59.14±2.79mm3)值较对照组(57.26±3.24mm3)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mo实验组平均的EC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而CC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CV值较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1<0.01,P2<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百分率(%)在实验组比对照组大(P1=0.1145,P2=0.2018),但无统计学意义.CCT值增加百分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在1mo时要显著增加(P=0.0142),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mo时两者无明显差异(P=0.3562).CV值增加百分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在1mo时要显著增加(P=0.0134),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mo时两者无明显差异(P=0.4538).结论: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术前ECD较正常眼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正常眼要大,术后短期角膜水肿较正常眼严重,所以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只有更精密的规划手术和更精细的手术操作,才能在术中尽量减少对内皮细胞的损害,缩短角膜水肿恢复的时间,降低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风险.
作者:鲍先议;王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测定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seudoexfoliation glaucoma,PEG)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并探讨其在PE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PEG患者(实验组)及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结果:实验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EG患者血清及房水NO浓度降低,可能是导致房水滤过阻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作者:吕炳健;王瑞夫;董晓云;吉秀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毛果芸香碱眼液用于治疗前房积血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Ⅰ级和Ⅱ级前房积血患者87例87眼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治疗过程中使用毛果芸香碱眼液,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分析治疗过程中再出血发生率及积血吸收治疗时间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例观察后发现再出血率无差异,而积血吸收治疗时间实验组明显缩短.结论:毛果芸香碱眼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在前房积血停止出血2d后及时使用,可有效缩短积血吸收时间,且治疗过程中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增高,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晏兴云;贺平;刘静;夏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Waardenburg综合征(W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色素分布异常以及先天性耳聋.WS共分为四型,临床上需同其他疾病仔细鉴别.
作者:张成成;张立;叶应嘉;王静;孙代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GFAP的变化规律.方法:20只兔子40眼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挫伤组,以 3J 能量自由落体的方式制作兔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于不同时段将动物麻醉致死,摘除眼球,制成病理切片用于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视网膜GFAP表达阳性率与灰度值,并应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挫伤组和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内界膜下可见少许棕色阳性GFAP着色.挫伤组伤后1d,GFAP的阳性表达开始加强,随伤后时间的推移,GFAP的免疫染色已从内界膜向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外核层,直至神经上皮层下发展,并呈现着色加深的强阳性表达.GFAP表达的平均灰度值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也显示:挫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的表达持续增强,早期Mü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对视网膜损伤有修复作用.
作者:邓海波;谢伯林;;朱丽;孔祥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一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FEOM)家系,发病者眼外肌及眼运动神经的影像学特征,初步探索该病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FEOM1 家系,三代3 例患者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随机抽取12 个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扫描方法:眼眶部行3mm 层厚、T1 加权MRI 扫描;颅内行1mm 层厚、3D FIESTA 扫描.比较两组眼外肌以及眼运动神经的变化.结果:发病者5 条眼外肌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小,尤以上直肌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的颅内段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FEOM 病患者各条眼外肌较正常人萎缩,颅内眼运动神经有发育不良.提示该病可能为眼运动神经核发育不良引起.
作者:徐莹;荆小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虹膜炎并发白内障瞳孔粘连的有效方法.方法:虹膜炎并发白内障瞳孔粘连21例27眼,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直径<4mm者.视力光感~0.2,光定位不确定者1眼,角膜陈旧性KP(+)15眼,房水闪辉(-),瞳孔广泛性后粘连3眼,瞳孔膜闭2眼,虹膜膨隆高眼压2眼.分离粘连虹膜,镊撕除瞳区或瞳孔缘机化膜后,以纤维虹膜拉钩扩大瞳孔,常规进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观察术后反应及视力.结果:术后1mo视力,25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93%),其中0.5~者16眼(59%),0.3~者5眼(19%),0.1~者3眼(11%),<0.1者2眼,无变化者1眼(合并视神经萎缩).术后瞳孔近生理圆形20眼(74%),不规则7眼(26%).瞳孔直径>7mm者6眼(22%),2眼诉眩光(7%).结论:超声乳化配合显微虹膜拉钩扩瞳措施可以顺利完成虹膜炎并发白内障瞳孔粘连手术,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视觉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督;张清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分化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氧化应激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利用外源性活性氧(H2O2)造成分化的RGC-5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应用PEDF进行保护.用MTT检测其细胞活性,用Annexin V-FITC凋亡试剂盒测定凋亡.结果:H2O2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RGC-5细胞活性,200μmoL/L H2O2在24h可以导致分化的RGC-5细胞活性降低40%;细胞凋亡百分数(36.60%±2.12%)较空白对照组(6.03%±1.45%)明显增加(P<0.01).100ng/mL PEDF使H2O2损伤分化后RGC-5细胞的细胞活性提高了30%,凋亡率降低为(9.36±1.61)%.结论:PEDF能够有效地防护氧化应激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神经保护性药物.
作者:陈承;任百超;何媛;马建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分析57例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我院57例被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并经氩激光光凝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经氩绿激光光凝治疗57例后3~6mo给予复查: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3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5眼,视力下降9眼;激光治疗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变化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治疗有效54眼,3眼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而激光光凝对于黄斑部晚期并发症无明显效果.结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中心视力,可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同时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于预防并延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秋霞;张晓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小梁切除术(简称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术后观察视力、房角、眼压及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随访4~10mo.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房角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缩小,所有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眼存在功能性滤过泡,主要并发症是前房出血、短暂角膜水肿.结论: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洪卫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者再次手术治疗,分析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再次手术的技巧、疗效.结果:术后随访4~12mo,17例再次手术均取得成功.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系骨孔过小、位置不当,泪囊壁未完全切开、下端盲袋,前后瓣接触粘连.结论:掌握手术技巧、要点,正确处理首次出现的问题,再次手术能取得成功.
作者:洪卫;陈惠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旋转性结膜瓣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的远期效果.方法:通过随访66例71眼经旋转性结膜瓣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5a,观察手术眼的结膜血管充血及血管纤维膜增生情况以判断手术效果.结果:在71眼的术后随访中,痊愈58眼,基本痊愈12眼,复发1眼,复发率1.4%.结论:旋转结膜瓣能有效地防止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素英;刘刚;李玉丽;杨柳青;刘现忠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