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申华;张印博;李军;张继灵
引言慢性泪囊炎为常见眼科疾病,发病率约为1%,也是长期困扰眼科临床医生的眼科顽疾之一.本病发病率持高不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科2008- 01/2010-12采用球头硅胶管逆向置入鼻泪管,治疗慢性泪囊炎112例112眼,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帆;古扎丽努尔.吐拉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对湖北地区20~29岁人群的角膜散光情况与不同近视度数的关系进行调查,找出其变化规律.方法 用角膜地形图对随机抽取的2 254例湖北地区20~29岁青年居民进行散光度、轴向及近视度数的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湖北地区20~2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6°~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各个近视度段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其中女性高度近视段约为75.3%,中度近视段约为82.7%,低度近视段约为87 2%;男性高度近视段约为74.6%,中度近视段约为83.0%,低度近视段约为82.3%.20~29岁男性高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女性低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岁人群中女性中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近视度男性组,且女性总体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男性总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岁男、女性高度近视组200°以内散光人数比例均低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湖北地区20~2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6°~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且各个近视度段不论男女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男性高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女性低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他两组;女性中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近视度男性组,且女性总体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男性总体组;男、女性高度近视组200°以内散光人数比例均低于中度近视组.
作者:袁媛;彭华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30例395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Ⅲ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0例210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12mo,对照组110例185眼给予常规治疗12mo.观察治疗前后眼底、血管造影(FFA)、视力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眼底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视力有所提高(P<0.05).结论 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效果明显,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作者:顾杰;赵东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性耳聋是否为早期诊断假性剥脱综合征(pseudoexfoliation syndrome,PES)的临床预测参数.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单眼或双眼PES患者组成研究组,另有30例老年性耳聋患者.测量0.5,1,2和4kHz纯音听阈水平.同时记录鼓室测压高峰值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测试结果.所有受试者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结果 PES组与老年性耳聋的听力水平分布不同.轻度听力丧失(21~40分贝)第2组高于第1组.对PES和老年性耳聋患者各检查频率之平均听力阈值进行直接比较.比较PES和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平均纯音听阈可发现两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然而高频率(4kHz)时,两耳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所有在耳鼻喉科诊断为老年性耳聋的患者不应该进行眼科检查.在临床实践中,此种检查是时间和金钱的巨大浪费.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32眼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行TICL植入术.术前近视-2.00~-24.00(平均-11.33±4.93)D;散光-1.25~6.00(平均-2.13±1.26)D.随访3~12mo,观察角膜、前房、眼压、晶状体,并行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检查和充分散瞳后通过裂隙灯观察TICL轴位的旋转度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理想,均达到脱镜的效果.术后12mo,人工晶状体(IOL)旋转5.47°±3.37°,旋转5°以内者占75.0%.5眼术后4h眼压一过性升高,2例3眼诉夜间眩光,未发现晶状体混浊、青光眼者.结论 TICL治疗高中度近视散光,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随访期间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何锦贤;梁先军;林英杰;霍敏灼;曾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复方樟柳碱联合物理疗法治疗12~18岁弱视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0眼12~18岁弱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联合物理疗法与单纯物理治疗,定期随访6mo.分析治疗前后视力和P-VEP的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效率50.00%,物理治疗组有效率23 3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VEP对比,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物理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P-VEP对比,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P-VEP对比,联合治疗组P-VEP的潜伏期较短,振幅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辅助治疗12~18岁弱视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韩冰;樊宁;刘春民;王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眼睑前叶切开法,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后,置入硅胶软管,吻合泪小管断端,3mo后拔管.结果 患者84例84眼都能在显微镜下成功找到泪小管断端,痊愈62例(73.8%),好转17例(20.2%),无效5例(6.0%).结论 采用眼睑前叶切开法,置入硅胶软管,是治疗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梅建忠;刘晓娟;黄伟;虞鸿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雌激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n=8),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n=32),苯甲酸雌二醇处理组(E2+IR,n=32).其中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后6,24,48和72h组(每组8只).通过前房灌注加压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常规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E2+IR组视网膜组织损害程度在各时间点较IR组好转.IR组Bax蛋白在6h时已经开始表达,24h达高峰,48h表达开始下降,72h仍有部分表达;而E2+IR组Bax蛋白的表达在各时间点上较IR组明显下调(P<0.01);IR组Bcl-2蛋白的表达在再灌注6h时表达量多,随时间延续表达量逐渐减少;Bcl-2蛋白的表达在各时间点上较IR组明显上调(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损害了视网膜组织结构.Bcl-2和Bax参与了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苯甲酸雌二醇可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保护视网膜组织.
作者:吕建红;张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包膜糖蛋白gB,gD是参与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的基本结构蛋白,具有重要的抗原表位,参与病毒穿膜过程,介导了病毒的细胞间扩散,在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分子和功能特性的研究对HSV作用机制及预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针对HSVgB,HSVgD的抗原表位已研究出相应疫苗,本文将对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s keratitis,HSK)有关的糖蛋白gB,gD与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关瑞娟;亢泽峰;李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泪腺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26眼经病理证实眼眶泪腺腺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泪腺腺癌26例均为单眼发病,右眼15例,左眼11例.CT表现:病变呈圆形、卵圆形15例,不规则形、分叶形11例.15例边界尚清楚,11例轮廓呈锯齿状.肿瘤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灶或钙化.26例病变包绕并压迫眼球,14例沿眶外壁向眶尖区生长,与眼肌分界不清,并浸润视神经.眼眶骨质虫蚀样破坏21例,溶骨性破坏5例.结论:泪腺癌有特异性CT征象,其诊断准确率高,是本病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蔡东顺;朱望东;李哲;高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液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对入选的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手术,在术前1d;术后3,7d;术后1mo做泪膜破裂时间(BUT) 、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和泪液羊齿状试验(TFT),在术前1d和术后1mo做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以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泪液功能.结果 共纳入87例87眼患者,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45~81( 平均64.1±8.8)岁.术后1mo BUT较术前1d延长,分别为11.47±3.23s和9.43±3.25s (P<0.05);术前羊齿状试验结果正常(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占22%,术后1mo正常的患者增加至90%,术后1mo TFT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杯状细胞密度要高于术前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分别为39.73±18.46个/10个高倍镜和48 85±18.80/10个高倍镜 (P<0.05).泪液分泌Ⅰ试验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分泌较术前增多(P<0.05),但术前、术后晚期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手术前后的泪液功能明显有改变,手术可使患者的泪液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作者:马升进;陈寿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引言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以全身多处软骨组织及结缔组织反复发作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特点.在我国RP罕见,合并眼部受累的更罕见.由于RP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尤为重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伴发全葡萄膜炎的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例,随诊3a,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鹏耀;王宏彬;李娜;王康;胡泳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药物,经化学改造可生成多种衍生物,随着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的不断研究深入,发现其还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鉴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和葡萄膜炎的免疫发病机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应用于葡萄膜炎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孙晓茹;毕宏生;郭俊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巩膜固定术治疗眼外伤的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回顾性分析.将马来西亚大学医学中心接受PPV联合IOL巩膜固定术的8例连续性病例纳入研究,其中1例患者双眼均受伤,共有9眼.对现阶段视力,手术技巧,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9眼中有8眼(89%)视力提高.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眼压升高,无缝线破裂.结论 PPV联合IOL巩膜固定术对有眼外伤病史的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等抗代谢药物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但因其副作用,研究者们不断寻找一种低毒性、安全、有效、作用持久的抗增殖药物.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基因蛋白等技术不断进步,针对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新的给药途径及新的抗瘢痕药物不断的涌现.本文就过去3a在PubMed上收录的关于青光眼滤过手术新抗瘢痕治疗的文章作一综述.
作者:史晓芹;刘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眼位变化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远近立体视的影响.方法 采用Clement Clarke International同视机检测远立体视,选用随机点画片.采用Titmus立体图检测近方立体视.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wk分别进行远近立体视测定,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存在比率要高于远立体视存在比率.术前近立体视锐度分布情况与正常人不同.术后远近立体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近立体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的损害表现为远立体视丧失,近立体视锐度下降.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虽然存在近立体视,但立体视锐度要低于正常.眼位矫正对于近立体视改善及远近立体视重建有重要作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参考远近立体视检查结果.
作者:邱辉;史铭宇;李洪阳;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随着人们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主要分为折射型、衍射型和折射衍射混合型3类.本文拟就此三类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现状等作一综述.
作者:汤坚岑;蔡季平;张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采用掀瓣行二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LASIK术后欠矫和回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LASIK术后因欠矫和屈光回退的近视眼患者25例36眼采用掀开原角膜瓣的方法,对瓣下基质床行再次准分子激光消融.术后随访1a,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再次术后1,3,6,12mo,平均裸眼视力(UCVA)从术前的0.39±0.16分别提高为0.92±0.17,1.01±0.16,1.03±0.16,1.04±0.18,术前UCVA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87±0.64D,术后12mo的等效球镜度数平均为0.21±0.43D,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掀瓣的LASIK提升术治疗LASIK术后欠矫和屈光回退,此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红俊;莫纯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小儿先天性鼻泪管闭塞所致泪囊炎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98例110眼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94眼的分泌物中共分离出155株细菌,病原菌阳性率为85.5%.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65.8%,革兰氏阴性杆菌23.9%.分离出的所有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94.2%.结论 药敏试验表明绝大多数细菌对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小儿先天性鼻泪管闭塞所致泪囊炎可给予新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作者:赵宇;王春霞;于紫燕;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引言隐翅虫皮炎临床上较常见,但隐翅虫引起的眼部损伤则报道甚少,其体内的强酸性毒素是引起眼部损伤的直接原因, 常致患者出现剧烈、难以忍受的眼部刺痛,甚至影响视力.因起病急,患者较少能准确提供昆虫接触史及保留虫体,眼科医生缺少皮肤病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首诊时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误诊率可达36.57%[1].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例重症隐翅虫性眼部损伤的误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误诊原因、鉴别要点、治疗方法及防范措施,以提高诊疗水平.掌握隐翅虫性眼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可避免误诊,及时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张劲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