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古扎丽努尔.吐拉克
目的 对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前后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临床分析.方法 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硅油取出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二组在硅油取出后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反应、眼压、角膜内皮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硅油均取出顺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术后并发症对症处理.两种联合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术后1wk六角形细胞比例、术后1mo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硅油取出前联合超声乳化白内摘除术有相对轻的术后反应,术中并发症及更小的角膜内皮损伤.
作者:张奕霞;杨炜;邱明磊;李彩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 01/2011-10于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8眼,根据临床表现和OCT检查结果按早期、增殖期、牵拉期予以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wk;6mo检测患者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组织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6mo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佳矫正视力早期组≥0.5者100%,增殖期组≥0.5者73%,牵拉期组≥0.1者53%.术后6mo,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牵拉期组患者有2例终行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离术.结论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可以改善视觉质量,并不会加重原有眼底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黄斑前膜已处于牵拉期的白内障患者,单纯白内障手术对术后视力改善有限,建议联合或再行眼底手术治疗.
作者:罗康怡;杜冰;古洵清;陈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 07/2010- 07收治的15例15眼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急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15例15眼中,治愈13眼,好转1眼,无效1眼,有效率93%.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急性泪囊炎可以缩短病程,临床切实可行.
作者:李荣需;李军政;梁永强;梁婉红;钟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双路泪道留置引线硅胶管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8-10/2011- 09我院收治32例32眼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采用双路泪道留置硅胶管,主要评价拔管6mo后泪道冲洗通畅情况.结果 拔管6mo后治疗有效率为29例(91%),而治疗无效3例(9%).结论 采用双路泪道留置硅胶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术后外观及疗效满意,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付蓉花;张呈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1~6月龄先天性泪道阻塞并泪囊炎的婴幼儿泪道探通治疗效果及泪道继发性粘连发生情况,按年龄分为1~3月龄组和3~6月龄组,对疗效及粘连发生率进行比较总结,确定佳探通治疗时机.方法 随机选取2007- 06/2011-12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6月龄先天性泪道阻塞并泪囊炎患儿288例,其中男150例,女138例,单侧230例,双侧58例,年龄30~180(平均86.66±40.55)天龄.将患儿按照年龄段分为2组:第1组(观察组)1~3月龄,173例;第2组(对照组)3~6月龄,115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用10g/L丁卡因表面麻醉泪小点,适当扩张下泪小点,用外径0.5mm或0.6mm带侧孔的圆头冲洗式探针常规操作冲洗探通泪道,但是探针进入泪囊后与水平线夹角应保持75°~85°,探通泪道成功后,将探针留置在泪道30~60min扩张泪道.拔除探针时患儿采取俯卧位,尽量冲净泪道残留分泌物及细胞碎屑.探通过程中记录泪道粘连情况,术后4~6d复诊冲洗泪道,观察、巩固疗效.随诊3~6mo,对两组疗效及泪道出现继发性粘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第1组治愈率98.1%,泪道继发性粘连率29.3%.第2组治愈率82.6%,泪道继发性粘连率高达70.3%.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1~3月龄组疗效明显好于3~6月龄组;前者泪道继发性粘连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对于先天性泪道阻塞并泪囊炎的患儿提前到1~3mo内进行探通治疗效果很好,病情时间越长,泪道继发性粘连的机会愈多,疗效降低.以往多主张6月龄后再行泪道探通,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在1~3月龄内为佳探通时间,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徐鑫;向敏;丁琼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青光眼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探讨影响其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国家眼科研究所视功能问卷-25,对126例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青光眼患者的生存质量普遍下降,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明显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P<0.01).多因素逐步直线回归显示:生存质量的得分与年龄、经济收入、遵医行为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在保护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同时,要重视其社会、心理等因素,给予其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以期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肖宏;李月;张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在散瞳验光中麻痹睫状肌的临床效果,客观地对其评价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随机抽取2010-12/2011- 03期间的60例120眼屈光不正(近视和远视各占50%)患者,年龄12~40岁,利用国产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先后对其进行散瞳4次,45min以后,对其进行检影验光,并利用综合验光仪测定其残余调节量,第2d用盐酸环喷托酯眼液进行复验.结果 远视组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品卡胺两者验光结果差异较大(P<0.01);近视组两者验光差异较小(P<0.05),但是仍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上对于屈光不正患者的屈光检查,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是一种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但因注意到其麻痹睫状肌及放松调节的有限性,特别在远视患者应灵活结合其他放松调节如盐酸环喷托酯眼液的方法获取终的配镜处方.
作者:张莹;刘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小儿先天性鼻泪管闭塞所致泪囊炎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98例110眼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94眼的分泌物中共分离出155株细菌,病原菌阳性率为85.5%.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65.8%,革兰氏阴性杆菌23.9%.分离出的所有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94.2%.结论 药敏试验表明绝大多数细菌对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小儿先天性鼻泪管闭塞所致泪囊炎可给予新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作者:赵宇;王春霞;于紫燕;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前房积血临床处理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79例185眼儿童前房积血的处理经过,探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时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本组病例治疗前伤眼视力>0.3者5眼(2.7%),视力<0.05者143眼(77.3%);治疗后伤眼视力有所提高,伤眼视力>0.3者81眼(43.8%),视力<0.05者25眼(13.5%),致盲率下降63.8%.结论 对于儿童外伤性前房积血,首先药物治疗,并积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掌握好手术时机,有效治疗并发症.
作者:张芬萍;李军;李晓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 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作者:张海侠;冯长生;曾光;胡东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缓解术后干眼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10/11在青岛眼科医院行LASIK手术的近视66例132眼.并在术后常规用药基础上,左眼只使用人工泪液,右眼加用1g/L普拉洛芬滴眼液,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根据右眼滴用非甾体抗炎药频率不同,分为A组:4次/d(74眼)、B组:6次/d(58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0d;1mo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虎红染色、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ISV)、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IVA).并对几组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眼比较,除ISV和IVA之外,A,B两组组内比较术后10d及1mo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组间比较,术后10d BUT和虎红染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地形图ISV和IVA对于LASIK术后干眼的诊断具有意义,但对于术后干眼治疗的疗效评价缺乏特异性;在LASIK术后加用非甾体抗炎药,能通过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延长泪膜破裂时间而有效的缓解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增加非甾体抗炎药的滴用频率并不能明显增加药效.
作者:马玲;杜显丽;陈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仪(HRT-Ⅱ) 随访监测不同病程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术后视盘结构参数的变化,评价HRT-Ⅱ在抗青光眼术后随访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20眼POAG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其中早期8眼、进展期及晚期12眼,术后眼压控制稳定不需联合药物治疗,术后随访2a,分别于术后3,6,12,24mo行HRT-Ⅱ扫描.结果 早期、进展期及晚期20眼视盘结构主要参数视杯/视盘面积比(C/D)、盘沿面积(RA) 、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上下象限mRNFL厚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T-Ⅱ应用于POAG患者术后随访监测是一种客观的观察方法,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客观性.
作者:黄旭;唐寅;禤中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适合中原人眼的Moria M2旋转式角膜板层刀有关参数的选择,以制作理想的角膜瓣.方法 收集2009-11/2012- 02在邢台市眼科医院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科行LASIK的近视患者300例594眼,均来自中原地区,其中男154例305眼(51.35%),女146例289眼(48.65%).术前平均角膜曲率40~47D,手术制瓣应用法国Moria公司生产的M2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对于不同的角膜曲率、采用不同的吸环和刀止位置情况下进行制瓣,分别测量角膜直径、角膜瓣直径和蒂的宽度,并对其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 患者来源分布:河北邢台101例(33.67%)、河北邯郸56例(18.67%)、山东聊城31例(10.33%)、山西长治23例(7.67%)、河南安阳48例(16.00%)、河南濮阳16例(5.33%)、河南鹤壁25例(8.33%).角膜直径平均值为11.35±0.25mm,角膜瓣直径平均为8.83±0.47mm,角膜瓣蒂宽平均为4.28±0.82mm.蒂宽度与角膜瓣直径均呈正相关(r=0.732,P<0.05).在相同曲率和刀止位置的情况下,角膜瓣的直径与蒂的宽度呈正相关(r=0.672,P<0 05),角膜瓣的直径和吸环号呈负相关(r=- 0.865,P<0 05).在相同吸环和刀止位置的情况下,角膜瓣的直径和角膜曲率呈正相关(r=0.785,P<0.05),蒂的宽度和角膜曲率呈正相关(r=0.659,P<0.05).在相同曲率和吸环的情况下,蒂的宽度和刀止位置呈负相关(r=- 0.887,P<0.05).结论 中原人角膜普遍较外国人小,LASIK手术时可参考适合中原人眼的Moria M2角膜板层刀的数据表.
作者:刘延东;申华;张印博;李军;张继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方法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80例106眼,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Ⅰ期植入晶状体在囊袋内.术后3mo,裸眼视力≤0.1者6眼(5.7%),0.2~0.5者28眼(26.4%),0.6~1.0者72眼(67.9%).术后无感染,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安全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玲;靳扬扬;张妍霞;李冬;王应利;樊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30例395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Ⅲ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0例210眼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12mo,对照组110例185眼给予常规治疗12mo.观察治疗前后眼底、血管造影(FFA)、视力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眼底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视力有所提高(P<0.05).结论 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效果明显,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作者:顾杰;赵东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用光敏剂Erythrosin B激光诱导建造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并观察该疾病模型的疾病过程以及组织学改变.方法 分别于0,1,3h;1,2,4,7,14,21d对激光建模后的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分支静脉阻塞(BRVO)大鼠模型行眼底观察、眼底照相和荧光造影.再分别于7,14,21d行视网膜组织切片检查.结果 可以观察到CRVO组和BRVO组大鼠阻塞的静脉在造模后7d完全再灌注.视网膜出血和水肿在第4d严重,到第14d时,造模组大鼠的视网膜都可观察到苍白水肿;第21d时,CRVO组视网膜内可观察到有黄色沉淀物.在BRVO组,视网膜出血局限于阻塞的静脉区域,但是视网膜水肿往往在一定程度波及到静脉未阻塞的象限.无论CRVO还是BRVO组,14d后都可以观察到显著的神经节细胞层细胞缺失.结论 采用Erythrosin B作为光敏剂,532nm激光照射视网膜制备大鼠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血管阻塞可以持续7d.CRVO组和BRVO组都可以观察到显著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的缺失.该动物疾病模型稳定,可以为视网膜缺血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陈威;夏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Moria M2型90与110μm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Moria M2型90刀头在LASIK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点.方法 选取通过术前检查并自愿行LASIK手术的患者105例202眼,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使用Moria M2型90刀头LASIK患者51例98眼,110刀头LASIK患者54例104眼做对照,术后即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测两组角膜瓣厚度,观察两组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并发症.结果 90刀头组术后角膜瓣厚度为118.3±15.2μm,110刀头组术后角膜瓣厚度为130.5±17.1μm,有显著性差异.90刀头组均未发现层间点状金属碎屑,110刀头组有层间点状金属碎屑个例(12例),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术后反应、术后裸眼视力相当.结论 应用90刀头LASIK的疗效及并发症和110刀头LASIK相当,但90刀头保留角膜基质床相对较厚,可矫治的屈光度更大,术后层间点状金属碎屑并发症更少,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宽的适应范围.
作者:石志成;王立;黄欢;莫敏;吴秀匀;罗小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对湖北地区20~29岁人群的角膜散光情况与不同近视度数的关系进行调查,找出其变化规律.方法 用角膜地形图对随机抽取的2 254例湖北地区20~29岁青年居民进行散光度、轴向及近视度数的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湖北地区20~2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6°~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各个近视度段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其中女性高度近视段约为75.3%,中度近视段约为82.7%,低度近视段约为87 2%;男性高度近视段约为74.6%,中度近视段约为83.0%,低度近视段约为82.3%.20~29岁男性高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女性低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岁人群中女性中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近视度男性组,且女性总体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男性总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9岁男、女性高度近视组200°以内散光人数比例均低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湖北地区20~2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6°~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且各个近视度段不论男女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男性高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女性低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他两组;女性中度近视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近视度男性组,且女性总体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男性总体组;男、女性高度近视组200°以内散光人数比例均低于中度近视组.
作者:袁媛;彭华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引言眼轴测量在白内障手术及屈光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采用超声测量眼轴精确、快速、方便,是为常用的方法.但测量过程中需要表面麻醉、探头接触角膜,存在损伤角膜和增加感染的机会,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也有一定要求[1].IOL Master是新型的利用偏振光相干干涉原理(Partial coherence interferometry,PCI)测量眼轴的非接触式仪器,操作简便,非接触,避免了角膜的接触性损伤,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2].本文将IOL Master和A超测量眼轴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两者在眼轴测量中的优缺点.
作者:罗廷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结膜下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诱因.方法 选择103例眼科门诊结膜下出血患者,对结膜下出血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史、眼部疾病史、出血范围、部位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年龄增长结膜下出血发病率增加,41~50岁及61~70岁是结膜下出血的两个高发年龄段(0~10岁:5例,11~20岁:5例,21~30岁:10例,31~40岁:15例,41~50岁:24例,51~60岁:14例,61~70岁:24例,71~80岁:5例,80岁以上:1例).青年患者(≤40岁)18例(51.4%)是由于外伤导致结膜下出血;老年患者(>60岁)结膜下出血中17例(56.7%)患有高血压.结膜下出血常见于球结膜颞侧(45.6%),外伤性结膜下出者球结膜颞侧占50.0%.夏季结膜下出血患者43例(41.7%).结论 结膜下出血随年龄增长而多发,常见于41~50岁及61~70岁年龄组.夏季是结膜下出血的高发季节;结膜下出血多位于颞侧结膜下,尤以外伤性结膜下出血为著.外伤是年轻患者结膜下出血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是老年患者结膜下出血的主要诱因.
作者:张军;刘森玉;王璞;朱子诚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