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燥综合征患者136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田甜;杨亚梦;朱炎华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干眼, 泪膜破裂时间, 泪膜分泌试验
摘要:目的:分析干燥综合征( Sj?gren's syndrome,SS)患者干眼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7/2014-06我院风湿免疫科SS患者136例272眼的干眼诊断性检查数据。结果:在136例患者中:(1)干眼症状中常见的症状是干燥感,有88例,34例有两种以上的干眼症状;(2)睑缘情况:232眼发现睑缘变化;(3)泪河高度检测:244眼<0.3mm,平均值为0.19±0.11mm;(4)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206眼BUT≤5s,40眼5s10s,平均值为3.5±1.6s;(5)SchiemerI试验(SIt):200眼SIt≤5mm/5min,72眼5结论:SS 干眼患者可见干燥感等干眼的常见症状,且BUT缩短、SIt减少、CF染色阳性,同时泪河高度降低、睑缘变化、睑板腺功能障碍,应密切关注SS患者中干眼的诊断和治疗。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F-ERG信号滤波及参数差异分析研究

    目的:通过滤波技术,排除震荡电位干扰,准确测量闪光视网膜电图a波、b波的隐含期及振幅。方法:对15例30眼门诊健康体检者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通频带为0.6~300 Hz和0.6~70 Hz时,分别测量a波、b波的隐含期及振幅,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结果:将通频带设置为0.6~70Hz时,a波、b波表现为单峰,对比通频带为0.6~300 Hz时, a波、b波的隐含期延长,振幅下降(P<0.01)。结论:将通频带设置为0.6~70 Hz时能获得光滑的a波、b波波形,能准确测量a波、b波的隐含期及振幅。

    作者:方晏红;王琼华;苟文军;沈强;李颖媛;冉瑞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国民航招飞屈光度预测远视力模型研究及远视力标准初探

    目的:在民航招飞学员中研究屈光度预测远视力的模型,并初步探讨中国民航招飞远视力范围标准。方法:收集1219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06/2013年招飞体检学生的远视力和屈光度;以屈光度为自变量,远视力为因变量拟合指数回归曲线模型;依据模型计算不同屈光度对应的远视力预测值及其95%预测区间,并计算误差率,误差率=[(远视力预测值-实际均值)/实际均值]×100%。结果:以屈光度( x)预测远视力( y)的曲线模型为:y=0.55e0.41x+e (R2=0.968),远视力预测误差率平均为3.64%;屈光度[0.00,-3.00] D范围的远视力预测区间[0.14,0.55]与现行标准(0.3≤远视力<0.7)有交叉。结论:该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可根据屈光度预测合理的远视力范围。建议中国民航招飞时保持屈光度标准[0.00,-3.00]D不变,将远视力标准降至0.1。

    作者:王益蓉;齐亚娜;李佳圆;刘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白内障术前睑板腺按摩和结膜囊稀释碘伏液冲洗后的细菌学观察

    目的:白内障术前行睑板腺按摩联合结膜囊稀释碘伏液冲洗后术眼结膜囊细菌学观察和细菌性眼内炎发病率的分析。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白内障患者500眼,采用术前睑板腺按摩联合结膜囊稀释碘伏液冲洗后行结膜囊细菌学临床观察。结果:我科对500眼白内障患者术前采用睑板腺按摩联合结膜囊稀释碘伏液冲洗结膜囊后随机性结膜囊细菌学培养,结膜囊混合液残留液取样培养基本无细菌生长繁殖,500眼白内障患者均未发生细菌性眼内炎和术后眼前房炎症性反应。结论:白内障术前采用睑板腺按摩使睑板腺分泌物和细菌溢出,用稀释碘伏液冲洗结膜囊,不仅可冲洗结膜囊细菌和睑板腺按摩后溢出睑板腺分泌物和细菌且可杀死细菌,保证了手术眼环境的无菌眼环境,防止细菌性眼内炎发生,对预防细菌性眼内炎意义重大,其方法简单、易行、经济。

    作者:向阳;赵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视网膜形态学观察及TGF-β2表达

    目的:观察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视网膜组织学改变和TGF-β2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为阐明TGF-β2在形觉剥夺性近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头套形觉剥夺右眼的方法诱导近视动物模型。实验前后检测豚鼠双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 HE染色后观察后极部视网膜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对TGF-β2在视网膜内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定。结果:实验组视网膜变薄,且内核层的胞核层数较对照眼少,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核变小、变圆,排列不均,视细胞层外节内节排列紊乱。免疫组化检查示实验组视网膜TGF-β2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头套遮盖效果明显,是一种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简便、稳定的方法。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视网膜产生了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 TGF-β2可能是终导致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周凌霄;王理论;张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探讨弱视的程度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的相关性,以及斜视性弱视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选取临床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26例52眼。采用美国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fourier-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 iVue同时检测双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并比较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患者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 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 mGCC )分为三个区域测量:中心区、内圈(3mm )区、外圈(6mm )区。在斜视性弱视的眼(strabismic amblyopia eye,SAE)测量结果分别是50.74±21.51,101.4±8.51,114.2±9.455μm;在对侧对照眼(contralateral sound eyes,CSE)测量结果分别是43.79±11.92,92.47±25.01,113.3±12.88μm。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对侧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佳矫正视力与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有相关性,视力矫正越好弱视程度越低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对增厚,黄斑区下方区域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视力矫正的相关性优于上方。结论:黄斑中心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弱视矫正视力之间有相关性,虽然mGCC厚度在SAE和CSE无显著差异,但测量mGCC厚度对了解弱视程度有临床意义。

    作者:邓宏伟;谢辉庭;贾惠莉;钟华红;陈青山;成洪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原花青素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原花青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它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并且具有高效、低毒和高生物利用率等优点,可起到降血压、降血脂、抗炎、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本文综述了原花青素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毒理作用及其在眼科应用的新研究进展,主要是在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眼外伤及视疲劳等方面进行概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对其药物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发挥其更大的医用价值,为眼科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经济且有效的药物。

    作者:潘裕锦;秦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及其进展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眼病,该病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发育和视力。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儿童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都较成年人困难,使得手术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我们对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探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作者:周舟;李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功能性泪溢患者泪道泵功能及泪液蛋白成分的初步研究

    目的:分析功能性泪溢患者泪道泵功能及泪液蛋白成分与正常泪液的异同。方法:功能性泪溢患者100例200眼,正常对照20例40眼。观察指标包括 Schirmer I试验、按压泪囊部时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同时采用ELISA测定功能性泪溢患者泪液主要蛋白含量,并与正常人的泪液对比。结果:正常受试者按压泪囊部时与开放泪囊部时的Schirmer I测试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4.008, P<0.05),而功能性泪溢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Schirmer I试验测试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0.811,P>0.05)。功能性泪溢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缩短( t=-5.382, P<0.01),功能性泪溢组与对照组泪液蛋白含量比较,溶菌酶、白蛋白浓度降低(P<0.05),乳铁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泪道泵功能破坏在功能性泪溢中存在重要影响,功能性溢泪患者泪液蛋白质发生变化。

    作者:秦浩芳;刘鸫;董利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与不同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观察

    目的:测量单纯白内障与合并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中心凹与不同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比研究。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0例110眼,单纯白内障组32例40眼为A组,合并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的28例35眼为B组,有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30例35眼为C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比较术前及术后1,14,28 d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q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中心凹区:三组的中心凹均有增长(F=18.92,P<0.05),C组与A组、C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象限:三组上方、鼻侧、下方、颞侧象限随着时间均有增长( F=13.33,14.37,19.02,16.93, P 均<0.05),三组间比较鼻侧象限的增长无统计学意义,而上方、下方、颞侧比较C组与A组、C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黄斑中心凹区及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术后4 wk内明显增加,黄斑水肿发生率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严重受损。

    作者:刘露;周文君;徐霁;苏杨;宋胜仿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巨大硬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环形撕囊技术的改进

    目的:分析巨大硬核白内障术中环形撕囊的直径大小,探讨环形撕囊技术的改进及评价环形撕囊联合放射状多点前囊口截开在巨大硬核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优点。方法:对69例80眼巨大硬核白内障病例,成功施行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放射状多点前囊口截开,顺利娩核。结果:顺利完成手术78眼(98%),2眼因巨核挤压,发生后囊膜破裂或部分悬韧带断裂,术中双手法将核旋入前房,或用圈匙将核托入前房后娩出,清理瞳孔区玻璃体,Ⅱ期植入悬吊式人工晶状体。结论:环形撕囊技术的改进即连续环形撕囊联合放射状多点前囊口截开在巨大硬核白内障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何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OCT诊断原发性青光眼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理论指导,应用多种评价指标和统计分析模型,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能力,为临床医生诊断青光眼合理选用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超星Medalink、CNKI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OCT相关的诊断性试验,应用QUADAS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后,采用Meta-Disc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 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95%CI 分别为0.86(0.84~0.88)、0.90(0.88~0.92)。其S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7。结论:OCT对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珊;易湘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FS200飞秒激光制作个性化角膜瓣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FS200飞秒激光制作个性化角膜瓣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厚度范围及操作要点。方法:采用FS200飞秒激光系统制作个性化角膜瓣815例1620眼,术中测量角膜瓣厚度,观察总结术中及术后角膜瓣的并发症。结果:术后1 d;1 wk达到或超过佳矫正视力分别占总数98.16%和100%;术后1 d;1 wk等效球镜度数±0.50 D内分别占总数97.55%和98.16%;术后1 d;1 wk等效球镜度数±1.00 D内分别占总数99.39%和100%;术中测量实际角膜瓣厚度值与预设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球结膜下出血70例80眼(4.94%),角膜瓣下气泡40例40眼(2.47%),前房气泡2例2眼(0.12%),隧道出血20例40眼(2.47%),角膜瓣出血1例2眼(0.12%),瓣边缘小片未切区3例3眼(0.19%),边切较不规整及偏位10例10眼(0.62%),负压环脱环1例1眼(0.06%),改期手术7例8眼(0.49%)。结论:FS200飞秒激光制瓣安全性高、舒适度好、并发症少。术者操作技术熟练、患者角膜上皮正常及配合度好情况下,FS200飞秒激光可制作薄至90 mm的角膜瓣。

    作者:林巧雅;李学喜;柯剑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眼轴长度对NPDR眼部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眼轴长度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眼部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比较病例系例。自2012-01/2013-12间我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排除中心视网膜有明显的水肿、出血、渗出及有明显的其它眼底病变者,依据眼科A/B超测量眼球轴长并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归类为眼轴长度正常组(22~<24 mm )、长眼轴组(24~<26mm)及超长眼轴组(26mm及以上),所有患者进行眼部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对有完整研究资料的患者248例248眼的研究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眼轴长度与眼部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眼轴组与长眼轴组比较,长眼轴组OA的PSV (cm/s)无明显变化(t=1.362,P=0.20)、CRA 的 PSV (cm/s)较高(t=-2.335,P=0.02),PCA的PSV(cm/s)较高(t=2.756,P=0.01),PI(t=-2.371,-2.585,-2.67;P=0.02,0.01,0.01)及RI( t=2.348,2.462,2.293;P=0.02,0.01,0.03)相对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眼轴组与超长眼轴组比较,超长眼轴组OA的PSV较低(t=3.290,P=0.00),CRA及PCA的PSV(t=-5.520,-4.900;P=0.00,0.00)高;PI(t=4.970,6.160,5.990;P=0.00,0.00,0.00);RI(t=-4.310,-5.230,-4.390;P=0.00,0.00,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眼轴组与超长眼轴组比较,超长眼轴组OA的PSV(cm/s)较慢,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967,P=0.07)、CRA的PSV (cm/s)较低(t=-2.543,P=0.01),PCA的PSV(cm/s)较高(t=-2.198,P=0.04),PI(t=-2.331,-2.135,-4.191;P=0.03,0.03,0.00)及RI(t=2.570,2.360,2.490;P=0.01,0.02,0.01)相对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轴长度与眼部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薛尚才;王秀兰;李惠荣;孙建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玻璃体腔注射 Ranib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术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性黄斑水肿的患者42例42眼,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4眼。单纯注药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05 mL;单纯光凝组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联合治疗组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再于注药1wk 后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 mo时患者的佳矫正视力( BCVA)、黄斑区中心凹厚度( CMT)。结果:三组在治疗前BCVA和CMT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各组在治疗后1,3,6 mo的BCVA和CMT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注药组治疗后1,3,6mo 的 BCVA 和 CMT 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0.05),BCVA呈下降趋势,CMT呈增厚趋势;单纯光凝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3,6 mo BCVA及CM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6mo,联合治疗组BCVA和CMT优于单纯注药组和单纯光凝组(P<0.05),治疗后3,6 mo,单纯光凝组BCVA和CMT优于单纯注药组(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可以有效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相比单纯注药或者单纯光凝效果更稳定可靠。

    作者:刘斌;杨玉霞;刘杏;李伟力;莫正政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波形蛋白与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的关系

    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晶状体后囊下混浊( posterior subcapsular opacities, PSO),称为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 glucocorticoid-induced cataract, GIC )。有关GIC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但都不能很好地解释PSO的形成过程,因而在预防和治疗上尚无有效手段。有新观点认为,激素可能通过其受体介导的波形蛋白的改变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终导致GIC的形成。因此,研究波形蛋白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可能是GIC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葛佳佳;苏胜;刘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吞噬负荷量的感光细胞外节段对老年牛 RPE 细胞凋亡的诱导

    目的:了解吞噬负荷下体外培养老年牛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三代体外培养老年牛RPE中分别加入培养液、含200μg/mL感光细胞外节段( photoreceptor outer segment, POS)的培养液、400μg/mL POS 培养液,分别于24,48h和96 h用流式细胞仪( 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在各个时间点,空白对照组的RPE凋亡比例极低,200μg/mL POS组24 h凋亡比例(包括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为1.73%;随着时间延长,凋亡比例增加明显,到96 h时达到65.92%。而400μg/mL POS组24 h凋亡比例为4.02%,到96 h时则高达91.34%。结论:吞噬负荷量的感光细胞外节段可以诱导体外培养老年牛RPE的凋亡,并且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

    作者:张娟美;吴建峰;毕宏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眼部分屈光要素对大学生近视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眼球的部分屈光要素(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检查,了解其对大学生近视的影响。方法:对在校456例912眼近视学生采用睫状肌麻痹验光和检影验光测得静态屈光度且测定患者的角膜曲率及测定眼轴长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近视学生456例912眼中,屈光度在-3.00 DS以下者有524眼(57.5%),-3.25~-6.00 DS 有265眼(29.1%),-6.25DS以上有123眼(13.5%);高度近视与中低度近视眼轴长度平均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两个年龄组的不同屈光度组中,角膜垂直径线和水平径线屈折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学生近视以低度近视为多,占57.5%,女生近视多于男生,可能与女生青春发育期较男生早有关。中、低度组的学生近视并不是由于眼轴延长所致,可能是各屈光要素的曲率及匹配失调不平衡所致;在高度近视组中,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眼轴增长的结果。

    作者:王莉;杨扬;刘文兰;闫瑾;李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1463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 RetCamⅡ)对2012-10/2014-04入住新生儿科的1463例高危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结果:高危新生儿 1463例中,视网膜出血381例(26.04%)。556例足月儿中视网膜出血82例(14.75%),907例早产儿中视网膜出血181例(19.96%)。从自体因素看,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者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从母体因素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者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结论:高危新生儿的视网膜出血发生率为26.04%,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是视网膜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

    作者:罗俊;张金梅;田密;龙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05/2013-05间在我院眼科出生的103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1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吸氧浓度、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吸氧时间、贫血、颅内出血均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在吸氧浓度等因素上都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显著关系。

    作者:刘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血糖及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模型,观察造模后大鼠的血糖以及视网膜和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初步评价双丹明目胶囊对改善DR视网膜和胰腺组织结构的效应。方法:将双丹明目胶囊作用于DR大鼠,通过与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的比较,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DR大鼠视网膜和胰腺形态学的影响。结果:经双丹明目胶囊治疗2 mo后,双丹明目组大鼠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血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双丹明目组病变较模型对照组轻,光感受器细胞层排列基本整齐,各层组织细胞内、细胞外水肿现象较模型对照组轻,毛细血管管腔无闭塞,周细胞轻度水肿。结论:双丹明目胶囊能有效降低DR大鼠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双丹明目胶囊能有效改善DR大鼠视网膜和胰腺组织结构。

    作者:秦裕辉;李文娟;张熙;戴宗顺;陈晓柳;周亚莎;凌艳君;郑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