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DR

王云鹏;陈梅珠;陈国苍;陈艳津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玻璃体切割+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es retinopathy,DR)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2011-02/2013-02我院共有9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两组病患均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组病患术前向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然后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照组病患只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71%(32/45),优良率为89%(40/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23/45),71%(32/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血量为9.64±2.27mL,眼内压为13.64±3.27mmHg,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0.21±3.14mL,16.00±3.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还能减少水肿,提升效果,安全性好,临床值得推荐。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国产回弹式眼压计在儿童眼压测量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国产回弹式眼压计在儿童眼压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眼视光门诊就诊的108例儿童进行两眼眼压测量,年龄大于13岁的儿童回弹式眼压计( rebound tonometer,RBT)测量完成后左眼进行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ry,GAT)眼压测量。结果:两眼均顺利完成RBT眼压测量的儿童100例,成功率92.6%(100/108),其中13岁以上24例。24例左眼RBT和GAT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6.0±3.0 mmHg (1 kPa=7.5mmHg)和15.7±2.8mm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49,P<0.05)。100例儿童的左右眼眼压均呈正态分布,平均值分别为16.0±2.8mmHg和16.2±2.6mm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63,P<0.05)。结论:国产回弹式眼压计在儿童眼压测量中简单易操作,无需麻醉,准确性较高,能够较好满足临床儿童眼压测量的需求。

    作者:潘旭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Ⅱ期 lOL植入术中角膜弧形切开减少散光的作用

    目的:探讨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个体化选择角膜弧形切开切口对提高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裸眼视力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患者48例50眼,根据角膜曲率计检查结果以角膜大屈光力径线方向为中心做巩膜隧道主切口并在主切口的对侧做角膜弧形切开辅助切口,行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散光及裸视视力。结果:术前、术后3d;1,3,6,12mo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3.18±0.68,-1.56±0.73,+0.87±0.51,+1.21±0.70,+1.33±0.68,+1.48±0.48D;术后3d;1,3,6,12mo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5±0.38,0.56±0.23,0.55±0.24,0.52±0.28,0.51±0.25。结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弧形切开术有利于提高术后裸眼视力并降低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术前角膜散光,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费用低廉等优点,适合在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的无晶状体眼手术矫正视力中应用。

    作者:许钟毓;廖达思;刘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联合手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松弛

    目的:分析和探讨外侧睑板条悬吊联合下睑缩肌前徙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1-01/2013-01对21例33眼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患者施行外侧睑板条悬吊联合下睑缩肌前徙术(穹隆结膜切口),随访12~24mo,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完全矫正,未见复发或过矫现象发生,手术治愈率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外侧睑板条悬吊联合下睑缩肌前徙术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蒋琤;杨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显微镜下外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疗效

    目的:探讨在手术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55例5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在手术显微镜下放视网膜下液,寻找视网膜裂孔,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玻璃体腔注无菌空气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患者50例一次外路手术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随访6~12mo,终复位率为91%,1例二次外路手术复位,4例复发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复位。55例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建勋;孙玲;李海燕;尹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小梁切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开术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2006-01/2014-01分别实施这三种术式的年龄基本匹配的三组患者进行比较,其中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组( A组)20例31眼,小梁切开术组( B组)20例32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 C组)20例30眼。结果:A 组出院时成功率为96.8%,B 组出院时成功率96.9%,C组出院时成功率为83.3%。随访24mo,三组成功率分别为90.3%,81.2%,76.7%。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以及小梁切除术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小梁切除术组有1眼发生玻璃体脱出。结论: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远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轻,可以作为治疗原发性婴幼儿性青光眼的首选术式。

    作者:彭琦;徐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40岁及以上藏族人群眼压分布的研究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1115位≥40岁藏族人群眼压的分布特点以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曲水县≥40岁1115位藏族人群分为≥40~<50、≥50~<60、≥60~<70、≥70岁四个年龄段。所有受检人群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非接触眼压测定,前房深度测定,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结果:藏族人群1115位(2145眼)平均眼压12.9±2.7mmHg,男性眼压平均13.2±2.8mmHg,女性眼压平均12.7±2.5mmHg。藏族人群1115位(2128眼)中周边前房1/2 CT 者占68.8%,周边前房深度与年龄之间存在线性趋势,年龄越大,周边浅前房者越多(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周边前房深度1/3 CT者从≥40~<50岁人群占19.3%,增加至39.2%(≥70岁人群),并且女性周边浅前房多于男性(P<0.01)。结论:高原地区≥40岁藏族人群平均眼压低于平原约3mmHg,鉴于眼压偏低、前房深度等因素高原青光眼更易漏诊,建议重视高原青光眼的普查。

    作者:王桂琴;白宗禧;洛桑;石晶;石芊;曹利群;昌宏发;赛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方血栓通对NPDR激光光凝术后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对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激光光凝术后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已行激光光凝术后的NPDR患者41例72眼,给予复方血栓通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检测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后患眼视网膜血流灌注有明显改善,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和平均血流速度( Vm)均增高,而阻力指数( R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眼视力改善,总有效率85%。治疗后视力提高值和患眼的PSV,Vm和RI的变化差值呈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复方血栓通对NPDR激光光凝术后患者的视网膜血流灌注有明显改善,并且这种改善和患者视力预后的改善密切相关。

    作者:王禹燕;刘映霞;麦少云;邱建文;李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 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CNV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 ranibizumab 治疗病理性近视( pathologic myopia,PM )所致的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PM合并CNV患者32例32眼,随机选取16例16眼为PDT治疗( PDT组),另16例16眼为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组(联合组),两组黄斑水肿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6 mo患者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 mo与治疗前相比:PDT组BCVA平均值提高,黄斑中心厚度( fovea centralis thickness, CMT )平均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BCVA平均值明显提高,CMT平均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与治疗前相比, PDT组BCVA平均值提高,CMT平均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CVA平均值明显提高,CMT 平均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6 mo 和1 mo 相比:PDT 组与联合组BCVA平均值、CMT 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FA检查显示:治疗后1mo,PDT组 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1眼(69%),持续渗漏5眼(31%);联合治疗组 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3眼(81%),持续渗漏3眼(19%)。治疗后6 mo:PDT 组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0眼(62.5%),持续渗漏4眼(25%),2眼(12.5%)出现渗漏复发;联合治疗组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5眼(94%),持续渗漏1眼(6%)。结论:PDT治疗与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均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PM所致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联合治疗的效果及稳定性要优于单纯的PDT治疗。

    作者:张聪;刘东宁;徐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多波长激光治疗DR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目的:观察多波长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的疗效。方法:选取DR合并CRVO患者95例100眼,采用多波长激光进行光凝治疗。其中黄斑区以氪黄激光治疗为主,包括局部光凝和格栅光凝,周边光凝以氪绿或氪红激光进行治疗。手术前后均进行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术后随访12~48 wk。观察比较两组光凝前后视力及黄斑水肿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黄斑格栅光凝组,有效率为61.2%,在黄斑局部光凝组,有效率为86.3%,后者总有效率高于前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波长激光治疗DR合并CRVO患者的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作者:田涛;刘茹;彭婧利;谢丽莲;邝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难治性弱视

    目的:研究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GP)在难治性弱视患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难治性弱视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8例98眼难治性弱视患者,根据自愿原则给以配戴RGP镜及继续配戴框架眼镜,并继续予以正规弱视训练6mo,观察两组的弱视治疗效果(当天,1,3,6mo矫正视力)及RGP组并发症。结果:RGP组同期矫正视力较框架眼镜组提高明显;治疗6mo后,RGP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组,且RGP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治疗难治性弱视患者,配戴RGP比配戴框架眼镜能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小燕;张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灯盏花素治疗眼碱烧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期望能找到更好治疗眼碱烧伤,减少病患痛苦,减轻社会负担的方法。方法:选择眼碱烧伤患者100例。根据化学烧伤程度分级分为4大组,每大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约一半。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40 mg静滴。观察两组角膜恢复时间、视力变化、角膜混浊程度、角膜新生血管数量、其它并发症等。统计分析其疗效。结果:治疗四大组患者中Ⅰ级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Ⅳ级的各项指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角膜混浊程度与新生血管数量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治疗眼碱烧伤能缩短疗程,减少角膜瘢痕,提高视力。

    作者:蔡玉莲;谢杨春;苏蓉;钱道卫;伍岚;岳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单穿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单穿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8例3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的单穿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0∶00位透明角膜切口)后,11∶00~1∶00位距角膜缘后2mm处剪开球结膜及Tenon囊,3mm穿刺刀于角膜缘后2 mm穿刺入前房,作一3 mm宽、1/3~1/4巩膜厚度的巩膜隧道,伸入小梁咬切器,咬除3块约1mm×1mm大小小梁组织。术后随访3~6 mo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 OCT检测)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1wk,视力<0.1者3眼,0.1~者6眼,0.3~者13眼,0.6~0.8者8眼;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8眼早期角膜水肿及瞳孔区轻微纤维素渗出;30眼均为功能性滤过泡(Ⅰ型、Ⅱ型滤过泡), OCT显示滤过口通畅;随访3~6mo,2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眼出现眼压控制不良。结论:单穿刺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简单易行,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刘思伟;王群;康前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12/2012-12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儿52例84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超声乳化吸除+后囊膜环形撕开,B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后囊膜环形撕开+前节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12mo,并记录术后视力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矫正视力高于A组;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仅后囊膜混浊(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PCO发生率(12%)远低于A组(53%),其他并发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超声乳化吸除+后囊膜环形撕开相比,联合了前节玻璃体切割的手术方式能更好的改善术后矫正视力和减少PCO的发生。

    作者:韦乐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LASlK手术患者人格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人格特征,为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心理学评估依据。方法:选择53例个体化LASIK手术患者( A组)、75例标准LASIK手术患者( B组)及71例屈光不正非手术患者(C组),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对三组患者进行个体测试并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与C组比较,A组患者持强性和紧张性因素的得分显著偏高,稳定性因素得分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敢为性和实验性因素得分偏高,怀疑性因素得分偏低,差异显著(P<0.05)。 A,B两组比较,持强性、敢为性和怀疑性因素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ASIK手术患者具有特殊人格特征,固执己见,遇事多疑的患者更趋于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手术前应采用适当心理评估。

    作者:王泳;彭亮红;邹秀兰;韩苏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调查

    目的:调查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个村,1个社区,4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共3628人,进行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实际受检人数为3393人,受检率为93.52%。检出翼状胬肉患者843例,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24.85%。结论:东莞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较高,翼状胬肉患病率与年龄、工作环境有关,与性别无关。

    作者:罗中伶;张立新;朱国平;香淦梅;骆晓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诊断外伤性视网膜脱离50例分析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外伤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01/06于我院就诊的眼外伤可疑视网膜脱离的患者50例56眼先行二维超声检查,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二维超声检查56眼均提示玻璃体腔内均可见异常光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39眼此回声带内见彩色血流。手术结果证实56眼中视网膜脱离40眼。结论:相对于二维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玻璃体腔内异常光带及彩色血流,对于诊断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国安;叶瑞珍;许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VEGF、CD34、Ki-67和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VEGF、CD34、Ki-67和p2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D34、Ki-67和p21在62例翼状胬肉和对照组20例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VEGF、CD34、Ki-67和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46/62),77.4%(48/62),66.1%(41/62),40.3%(25/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62例翼状胬肉组织中, VEGF、CD34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临床类型关系密切(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等无关(均为P>0.05);Ki-67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 p2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胬肉性质关系密切(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关(均为P>0.05);(3) VEGF与 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 r=0.279, P<0.05);VEGF与 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9,P<0.05);VEGF与p21表达呈负相关(r=-0.267,P<0.05);Ki-67与CD34的表达无相关性(r=0.021,P>0.05); Ki-67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76,P>0.05);CD34与p21的表达无相关性(r=-0.185,P>0.05)。结论:(1) VEGF、CD34和Ki-67在翼状胬肉中高表达, p21在翼状胬肉中低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过程;(2) VEGF、CD34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的提高而上升,Ki-67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提高而上升,p21在翼状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临床类型进展而降低,提示它们可能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发生了作用;(3) VEGF 与 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 VEGF与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 VEGF与p21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两两之间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丽波;李海;巫宇舟;王懿;伍凯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关RVO的诊断及治疗措施等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步,特别是在治疗上有了一些新的研究,即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地塞米松植入物( Ozurdex )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RVO的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RVO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彬;贾淑琴;霍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青海省玛沁县40岁以上世居藏族人群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青海省玛沁县40岁以上世居藏族人群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患病率及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青海省玛沁县的世居藏族人群进行视力及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抽样调查。结果:受检人数为2511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29例37眼,患病率为1.15%,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21例23眼(0.8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例10眼(0.20%)、视网膜血管炎3例4眼(0.12%)。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盲及低视力为23眼(0.92%)。结论:高原地区高血压、高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海拔和体质量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高危因素;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致盲的主要眼底病。

    作者:吴鹏程;张文芳;律鹏;陈盛举;陶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视神经炎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视神经炎是青壮年视力丧失的重要神经眼科疾病之一。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视神经炎流行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视神经炎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跨地区、多中心合作的视神经炎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和比较。

    作者:尚姗姗;韦企平;周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