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曹薇;张美萍;崔红平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 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摘要:目的:观察23 G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10在我院采用23 G 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8例2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进行3~12 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结果: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28眼,27眼黄斑裂孔愈合,1眼未愈合。术后1,3 mo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提高(χ2=8.65, P=0.003;χ2=10.33, P=0-00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提示黄斑区裂孔封闭。术中切口缝合5例(18%)。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简单的黄斑区手术考虑首选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及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 h后眼压仍高于21 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 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 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国颖;刘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对82例82眼纳入复明工程的白内障患者行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前囊膜染色、环形撕囊联合截囊、辅助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重点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出院时裸眼视力≥0.3者67例占82%;出院1wk时裸眼视力≥0.3者76例占93%,其中≥0.8者45例占55%。术中无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手术安全性。

    作者:王龙;张媛;徐洁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累及悬韧带区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超出无悬韧带区域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手法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住院1443例1965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制作7~8mm直径前囊口,对患者术中撕囊是否成功、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及视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手术价值。结果:患者1965眼中,1942眼(98.83%)连续撕囊成功;15眼(0.76%)囊膜瓣向周边撕裂不能挽救,留有放射状裂口一个;8眼(0.41%)因为囊膜钙化机化等原因无法常规撕囊,采用囊膜剪开及截囊等方法完成前囊开口。所有病例,均无后囊破裂发生,并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36眼(1.83%)。术后1d,视力≥0.5者1650眼(83.97%),≥0.3者1867眼(95.01%)。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并且稳定。结论:在手法白内障术中用连续环形撕囊方法制作累及悬韧带区域的大于常规直径的前囊口,并未降低囊袋和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使手术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建华;邓江稳;曾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切除后复发率高。目前其发病机制仍然不甚明确,学者们一致认为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翼状胬肉基于基因与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吴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ReZOOM与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方法:计算机检索 CENTRAL、MEDLINE、EMbase、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会议文献,纳入所有ReZOOM与ReSTOR对照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 IOL 植入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两名评价员分别提取资料,评价方法学质量后,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846眼)。结果显示:裸眼远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3,95% CI为(-0.06,0.01),P=0.15]。裸眼中距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4,95% CI为(-0.09,0.01),P=0.10]。裸眼近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 =0.09,95% CI为(0.05,0.14),P<0.00001]。佳矫正远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1,95% CI 为(-0.04,0.02),P=0-55]。佳矫正远视下的中距视力:ReZOOM 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0.11,95% CI为(-0.16,-0.06),P<0.0001]。佳矫正远视下的近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WMD=0.06,95% CI 为(-0.06,0.17),P=0.32]。脱镜率:ReZOOM组与ReSTOR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2-62,95% CI 为(1.76,3.91),P<0.00001]。光晕发生率: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1.35,95% CI为(1.15,1.60),P=0.0004]。眩光发生率:ReZOOM组与ReSTOR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1-29,95% CI为(1.09,1.53),P=0.003]。结论:本研究表明,两种MIOL相比较, ReSTOR表现出更好的裸眼近视力,出现光晕、眩光等视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小,裸眼远视力及中距视力表现相同;在戴镜矫正状况下,ReZOOM的中距视力表现更佳,两种MIOL的远、近视力无差别。

    作者:邵德望;杨春燕;陈威;王华;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题名的要求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OCT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扫描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6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试验组。29例58眼双眼矫正视力均正常的儿童为对照组。采用OCT-3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又分为弱视眼组和非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组按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进步组、基本治愈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本治愈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在弱视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弱视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 OCT技术是一种客观的辅助检测方法,可为弱视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作者:贾丽;王健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病因及治疗

    继发性青光眼( secondary glaucoma,SG)是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机制繁多。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可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丧失。目前此病在国内外比较重视并有一定的报道,本文就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手段,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范文雨;孙时英;牛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的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CCT)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5例130眼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70眼正常健康人进行中央角膜厚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 NPDR 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组的CCT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中:轻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和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 NPDR 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CCT随DR的程度加重而增厚,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央角膜厚度随着病变加重逐渐增厚。 DR患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内眼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角膜内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华山;王继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的诊疗特征

    目的:通过17例放射性视神经病变( radiation-induced optic neuritis,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疗特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2008-08/2013-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7例经视力、瞳孔、眼底、视野、造影、视觉电生理、头颅核磁等检查确诊的17例24眼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确诊为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视力损伤程度为13眼Ⅳ度,9眼Ⅲ度,2眼Ⅱ度。10眼RAPD(+),视觉电生理为熄灭型,5眼视网膜上可以见到点状或火焰状出血,以及棉絮样渗出,1眼为视乳头水肿。核磁共振( MRI):19眼T1加权像增强,视神经眶内段及管内段异常改变;视交叉、垂体柄可探及信号改变。视神经段增粗等改变,5眼观察到扭曲的视神经及其粗糙的边缘。治疗效果,4眼视力提高,1眼从无光感至有光感,1眼视力从0.08升至0.2,1眼视力从0.4升至0.6,1眼视力从0.04升至0.15,余治疗未见任何改善。结论:RION的独特临床表现可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对于RION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作者:张燕;李红阳;彭春霞;郭楠楠;魏世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与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7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n=86);Phaco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Siecs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分别于术后3d;1,6mo和末次随访进行功能测定,对比组间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cornealpower,ACP)、角膜表面散光值(cylinder,CYL)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asymmetryindex,SAI)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3d,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显著低于Siecs组(P<0.05);术后1mo,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稍低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术后6mo,Phaco组视力情况依然稍优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CYL,SAI和眼内压与Siecs组持平(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ACP与前房深度各时间点测定值无组间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总发生率相仿(P>0.05);但有个体差异,Phaco组Ⅱ,Ⅲ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iecs组(P<0-05),Ⅳ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iecs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Ⅱ,Ⅲ级核白内障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对于Ⅳ级核病变患者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考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黎昌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白内障术中全囊膜抛光模式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中抛光模式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对162例194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00眼术中用抛光模式进行全囊膜抛光,94眼术中用抛光器进行囊膜抛光。结果:术后随访12mo,抛光模式抛光组有6眼(6.0%)发生后囊膜混浊;抛光器抛光组有15眼(16.0%)发生后囊膜混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采用抛光模式全囊膜抛光能有效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作者:那辉;王勇;毕大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双手劈核术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手劈核术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对小瞳孔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采取双手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 d;1 wk;1 mo观察患者视力、瞳孔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3者27眼(84.4%),术后1wk,裸眼视力≥0.3者30眼(93.8%),术后1mo,裸眼视力≥0.5者28眼(87.5%)。所有患者瞳孔圆形或椭圆形,术后随访1 mo无虹膜粘连。结论:双手劈核术在葡萄膜炎并发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张冰洁;郑春荣;周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3 G玻切头代替眼内膜剪用于20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晚期PDR

    目的:探讨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advance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G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可应用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方法: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对27例27眼经眼底检查和B超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者施行20 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术毕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7眼灌注液填充,6眼填充12% C3 F8,4眼填充硅油。随访3mo。分析患者玻璃体手术起止时间、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裂孔数、手术中视网膜出血需电凝的次数,佳矫正视力( BCVA )、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35~120(平均79.19±29.82) min;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共2例(7%)。术后随访3mo,BCVA>0.1者9眼,0.05~0.1者10眼,<0.05者8眼。视网膜在位25眼(93%),2眼术后硅油下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在20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晚期PDR时,完全可以用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

    作者: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OCT在病理性近视眼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研究病理性近视眼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眼轴、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为病理性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对照组正常眼96眼(眼轴23~24 mm )和观察组病理性近视眼153眼(眼轴25~27 mm 80眼,>27 mm 73眼);应用频域OCT检测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观察组视盘全周的平均厚度与眼轴、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全周平均、上下及鼻侧象限平均厚度值均变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象限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全周平均厚度与眼轴的偏相关系数为-1.31,与性别的偏相关系数为5.21,与年龄的偏相关系数为-0.12。结论: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正常眼变薄,眼轴、性别和年龄是病理性近视眼视盘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的影响因素,对诊断合并病理性近视患者的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时应注意排除病理性近视对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产生的影响。

    作者:石志成;罗小柳;刘玉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雷公藤甲素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可行性分析

    青光眼滤过术是目前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手段,滤过泡纤维化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滤过泡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纤维增生性病变,与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产生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 ECM )有关。目前临床上防治滤过泡纤维化的药物主要是5-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C( MMC),它们虽也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使用。雷公藤甲素( TPL)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系统综述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我们认为TPL可能具有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功效,这与其具有的三方面作用有关:(1)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2)减轻创伤后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术后纤维瘢痕形成;(3)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TPL抗滤过泡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 TGF-β/Smad、NF-资B及PI3 K/AKT通路有关。本文对TPL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于我们开发新的抗滤过泡纤维化药物及拓展TPL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婷;周和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移植治疗角膜内皮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进行后板层角膜移植( PLEK)治疗角膜内皮衰竭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基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术中去除角膜内皮细胞,建立角膜内皮衰竭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基质组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照组仅去除角膜后板层组织,不进行移植。术后观察3mo,对三组角膜的水肿混浊程度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7d,实验组角膜水肿程度较基质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透明度增加。术后3 mo时,实验组内皮细胞密度为2026.4±129.3个/mm2,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505.2±25.4μm,基质组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1535.6±114.5μm,而对照组为1493.5±70.2μm。结论:实验以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衰竭取得了初步成功。移植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能够在活体上成活,并具有一定的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维持角膜透明,为临床上治疗角膜内皮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崔丽;马翔;赵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TNF-α及其玉型受体(P55)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不同翼状胬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其I型受体P55的表达变化,探讨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PV)检测翼状胬肉(72眼)及胬肉旁结膜组织(30眼)中TNF-α及其受体P55的表达,分析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NF-α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7/72),26.7%(8/3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706,P<0.01)。 P55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41/72)及16.7%(5/30),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875,P<0.01)。TNF-α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6.547,P=0.011),表达强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288,P=0.393);进展期胬肉阳性表达率高于静止期胬肉(χ2=4.082,P=0.043),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489,P=0.708)。 P55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9.907,P=0.00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175,P=0.424);进展期胬肉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静止期胬肉(χ2=11.140,P=0.001),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65,P=0.621)。结论: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发病状态和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变化。 TNF-α及P55表达与临床分类、临床分期、患者工作生存状况相关。 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不同发病状态及临床分期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吴兵;杨建;魏谨;马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儿童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矫正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规范验光配镜处方,观察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矫正处方分渐变镜组、欠矫组、全矫组,戴镜治疗弱视。收入随访期满24mo,资料完整病例270例540眼。观察低度远视、中度远视、高度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与平均治愈时间。结果:低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矫正方法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7.33±2.11mo);欠矫组(9.0±3.71mo);全矫组(12.5±5-17mo)。三组样本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1-66,P>0.05)无统计学意义;渐变镜组与全矫组( t=3-92,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 t=2.33,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5),渐变镜组与欠矫组,渐变镜组与全矫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1;χ2=8.1,P<0.05)。三种矫正方法的疗效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14.0±4-87 mo );欠矫组(16.93±4.58 mo );全矫组(17.93±4-42mo)。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2.88,P<0.01)﹑渐变镜组与全矫组(t=3.9,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t=1.01,P>0.05)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三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9, P>0.05;t=1.46, P>0.05;t=1.11, P>0-05)。结论: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渐变多焦镜的应用,为弱视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弥补了全矫与欠矫在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作者:卓文渊;施长春;林余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眼科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与检索途径

    本文在结合专科网站与专科资源导航的基础上,从数据库、搜索引擎、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方面探讨了眼科学信息资源网络获取的技术与方法,希望能够对眼科学专家和眼科从业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李雷;李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