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方式的探讨

陈英;廖敏华;郑江娉;刘平

关键词:外伤性晶状体脱位, 玻璃体切除,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10/2012-09收治的眼外伤致晶状体脱位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其晶状体脱位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晶状体囊内摘除、超声乳化吸除、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晶状体切除,同时视不同的病情联合相应的手术方式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抗青光眼手术。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去除晶状体,术后视力提高32眼(82%),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方法根据脱位晶状体位置、程度及有无并发症而定,玻璃体切除及晶状体切除或晶状体摘出是晶状体脱位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或联合手术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的眼部表现及治疗

    目的:探讨小角膜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部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12-12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患者11例18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包括角膜直径(<9.5 mm )、眼部异常和全身异常,术后随访至少1a,评价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等。结果:患者11例中有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4例,18眼中合并虹膜缺损6眼,眼球震颤18眼,原始玻璃体动脉残留1眼。对11例18眼患者施行三种手术方案:(1)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extra capsular extraction of cataract , ECCE )者5眼;(2)Ⅰ期行 ECCE ,Ⅱ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PC-IOL)者4眼;(3)Ⅰ期行ECCE联合PC-IOL植入者9眼。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明显改善,18眼术后佳矫正视力0.145±0.0958(0.01~0.20)。 ECCE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1眼,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后发性白内障10眼,继发性青光眼2眼。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常伴发虹膜、脉络膜缺损,眼球震颤等合并症,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但术中应注重防范角膜损伤、后囊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加强管理,特别是眼压的监测,以极早防治青光眼等并发症。

    作者:赵一璇;孙靖;肖显文;周玉;张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1.5a 随访结果

    目的:调查沈阳市风雨坛社区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筛查社区T2DM患者457例,2013年复查其中的92例,并新增312例T2 DM患者,调查其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风雨坛社区2011年和2013年DR患病率分别为15.8%和41.2%。 DR与NDR组比较,年龄、DM 家族史、DM 病程、空腹和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血清肌酐(Scr)、收缩压(SBP)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LDL-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DM病程、HbA1 c、SBP 及 HDL-C 是DR 的独立危险因素。2013年参与复查的92例DM患者,DR进展和新发共31例(33.7%),主要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结论:风雨坛社区居民DR患病率远高于我国北方的其他研究,主要与患者DM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对DM及其眼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疾病的共同作用相关。

    作者:吴京阳;刘磊;耿金;柳力敏;陈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OCT 快速和重复扫描法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评价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快速和重复法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在诊断青光眼中的可重复性意义。方法:应用Stratus OCT测量38例正常人和4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分别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两种方案来测量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RNFL厚度,通过统计各组视盘区域中颞区、上区、下区和鼻区共四个象限的总体平均RNFL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和变异性系数来进行重复性评估。结果: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总体平均RNFL厚度和颞侧、上方、鼻侧、下方RNFL厚度,两组均未显示出差异;而重复扫描方案较之快速扫描在视盘周围测出的平均RNFL厚度具有更高的ICC和更低的CV值,在颞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2),在颞区、鼻区、上区和下区中得出的RNFL厚度的ICC ( CV值)如下:快速扫描分别为0.918(7.2%),0.831(6.82%),0.856(5.12%),0.911(7.19%);而重复扫描的分别为0.927(3.21%),0.962(5.01%),0.909(6.02)%,0.869(4.67%),0.918(6.89%)。结论:OCT测量RNFL厚度中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均具有可重复性的价值,而重复扫描方案在评估RNFL厚度方面更为精确。

    作者:徐育慧;吴良成;姚大庆;徐珰;翁成海;王少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14国内主要眼科会议一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洛美利嗪对膳食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洛美利嗪(LOM)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54只随机分为两组,高脂饲料喂养19wk,其中一组同时每天按80 mg/kg给予LOM灌胃。筛选出肥胖组( DIO )和肥胖+洛美利嗪组( DIO+LOM ),对照组(CON)小鼠给予基础饲料。至第19wk末,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RGCs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CON 组比较, DIO组小鼠RGCs体积变小,细胞质分布紊乱,核染色质发生固缩,而DIO+LOM组小鼠RGCs的形态学改变较DIO组明显减轻。 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 DIO组小鼠GCL层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其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P<0.01),DIO+LOM组RGCs的凋亡率与DIO组比较显著降低( 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DIO组小鼠RGCs内Ca2+荧光染色明显增强,其荧光染色强度比值显著升高( P<0.01),而DIO+LOM组RGCs内Ca2+荧光染色强度较DIO组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洛美利嗪对肥胖引起的RGCs的损伤和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内Ca2+超载有关。

    作者:白霞;赵剑;赵文青;陈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眼内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结核病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并且极易复发。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当感染眼睛时,可引起眼前段、眼后段及眼的附属器官等病变。本文的目的是阐述眼内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晓璇;彭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0例40眼纤维血管膜范围>5 P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行20 G及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视力、眼内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 G组手术后1,3,6 mo的佳矫正视力为LogMAR (0.88±0.43)、(0.69±0.23)、(0.45±0.17),20G组手术后1,3,6mo 的佳矫正视力为 LogMAR(0.57±0.32),(0.41±0.21),(0.30±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6~23 mo。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是治疗复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吴林彬;周家承;谭荣强;张蕾;刘姣;郑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LASEK治疗近视的疗效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 wavefront -aberration guided combining Q-value optimized LASEK ,WG-QO-LASEK)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WG-QO-LASEK手术患者140例280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视觉主客观检查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未见严重影响视力并发症,132例264眼裸眼视力达到预期矫正度数±0.5D 以内。88眼(31.4%) BCVA提高1行,46眼(16.4%) BCVA提高2行,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量表NEI-RQL-42术后总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各高阶像差比例增高,以球差、彗差增加为主,但未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结论:WG-QO-LASE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林泰南;徐国兴;郑绍斌;张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3-G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1因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在我院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48例48眼,记录术前和术后1 mp佳矫正视力,观察眼压、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眼底病情的变化,随访时间4~18 mo。结果:术后1 mo佳矫正视力,视力提高43眼(90%),视力≥0.12者36眼(75%),视力≥0.3者15眼(31%),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显著性( P=0.00)。术后有6眼(13%)低眼压,5眼(10%)发生脉络膜脱离,13眼(27%)出现前房炎症反应,16眼(33%)术后早期高眼压,10眼(21%)术后玻璃体腔出血,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未发生。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海波;杨艳华;徐少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糖尿病血糖波动动物模型建立的初探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建立血糖波动动物模型,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 NC )、正常波动组(NF)、糖尿病模型组(DM)和糖尿病波动组(DF)。首先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模后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3次腹腔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每2 wk进行一次全天血糖检测,根据血糖值绘制“时间-血糖浓度”曲线,观察血糖波动的情况。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和Sclichtkrull Mz值( M值),从四个不同方面来评价血糖的稳定性。结果:NC组大鼠全天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平稳无波动, NF组大鼠血糖在5~10 mmol/L范围内波动, DM和DF组大鼠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20 mmol/L ), DM组血糖波动不大,DF组血糖波动明显;NF和DF两组大鼠的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比较稳定。 NF、DM 与DF三组大鼠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均较NC组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人为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能形成明显的血糖波动,可用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此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重复性好,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盖春柳;赵静如;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神经轴突的丢失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现有证据表明眼压升高仅仅是青光眼的许多危险因素之一,很多患者虽然已有效地降低了眼压但疾病仍然处于进展中。本文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相关的药理学方法、基因治疗、免疫调节代谢物和接种疫苗、干细胞疗法和生物能疗法,以及目前相关的药物疗法进行综述,展望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新前景。

    作者:胡倩倩;吴仁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式在 PACG 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眼小梁切除、超声乳化术式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 ,PACG)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从2011-05/2012-05到我院接受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1例,年龄46~82岁,对51例患者皆进行小梁切除术( trabeculectomy , TL )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 Phacoemulsification ,PE)吸除,同时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联合治疗降眼压效果较好,术后研究对象视力恢复结果比较满意,且可以明显将前房深度(中央部分)加深;同时研究对象并发症较少,所有研究对象术中都没有出现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总成功率达到97%,失败率很低。结论:TL联合UE治疗PACG,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降低眼压的效果,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和矫正,可以加深眼部前房深度,同时手术成功率比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而,其综合效果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作者:徐苏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浆病

    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简称中浆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60眼确诊为中心凹旁型CS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32眼和对照组28例28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予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4个疗程。以患者佳矫正视力( BCVA )、自觉症状、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OCT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mo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 P<0.05),治疗后6mo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除个别患者有短暂口干、头晕及心慌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CSC患者的效果明显,可缩短病程,改善视功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徐建锋;陈开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角膜塑型术后眼轴的超声生物测定分析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后眼的前房深度( ACD )、晶状体厚度( LT)、眼轴长度( AL)的变化。方法:对进行角膜塑型镜治疗的120例120眼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将角膜塑形术术前及术后1a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角膜塑型镜治疗1a后,LT较治疗前增厚,其中低度近视组增厚0.14m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中高度近视组增厚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型术后,存在着晶状体屈光力的改变。调节因素可能参与着角膜塑型镜延缓近视发展的机制。

    作者:江霞;张青松;雷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两种疾病均有一定遗传倾向,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临床检查及临床症状有一定相似性,常合并发生,一种疾病的诊断易被另一种诊断所混淆或掩盖,尤其在遇到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相关检查异常时,要仔细甄别是其本身视功能异常,还是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诊断。另外,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会相互促进而加重疾病的症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正确治疗。因此正确、全面、及时做出诊断是临床的难点。

    作者:李庆和;李岳美;吴斯琪;薛安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洛美利嗪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洛美利嗪(lomerizine,LOM)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 )、糖尿病组( DM )及洛美利嗪组( LOM),每组40只大鼠。 DM和LOM组链脲佐菌素(STZ)按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CON 组给予等量无菌柠檬酸钠溶液腹腔注射。LOM组于糖尿病鼠模型成模后,每日予LOM 60 mg/kg灌胃,CON组和DM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第4,8,12 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TUNEL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1)形态学观察: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可见DM组RGCs出现不同阶段的凋亡征象,且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 LOM组与同期DM组对比,在第8,12 wk时RGCs凋亡征象减弱。(2) TUNEL检测:CON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未见凋亡细胞。 DM组4 wk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偶见TUNEL 阳性细胞,并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CON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LOM组8,12 wk时,与同期DM组比较,染色阳性的RGCs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钙离子浓度检测:DM组与同期CON组比较:DM组8,12 wk 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 P<0.01)。LOM组与同期DM组比较:LOM组8,12 wk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OM对糖尿病大鼠早期 RGCs 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谷瑞东;郝莹莹;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2012-05/2013-11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例。 A组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B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C组采用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乳头C/D比值改变及矫正视力、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成本效益及学习曲线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及用药后眼压均无明显差别(P>0.05);经不同手术方式后,C组眼压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不同手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均发生改变,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和B两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恢复时间快,创口小,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学习曲线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亦田;郭灿新;张远超;司马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嘌呤受体P2X7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嘌呤受体P2X7在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上的功能意义。方法: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结合TUNEL 计数法分别测定P2 X7激动剂BzATP和拮抗剂OxATP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以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P2 X 7受体激动后可介导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死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较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在同等激动剂浓度下或在同样的时间点,能引起更多的细胞凋亡。而拮抗剂OxATP 可以明显减轻BzATP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其存活率。结论:P2 X 7受体活性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有一定调控作用。

    作者:左炜;祝芸芸;于洪涛;利焕廉;周金文;王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点的中浆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 TTT)治疗渗漏点位于旁中心凹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简称中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TT治疗经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自愿选择TTT治疗的患者19例23眼,其中男17例,女2例;左眼9只,右眼14只。年龄32~52(平均44.00±4.973)岁。我们运用810红外激光进行TTT治疗。随访所有患者TTT治疗后1,2,6mo的视力( Snellen视力表转换成LogMAR以便分析)、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结果:在接受治疗1 mo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渗漏消失者14眼(6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神经上皮无脱离;在治疗2 mo 后渗漏消失、神经上皮脱离愈合者21眼(91%);6mo 后23眼全部无渗漏、无神经上皮脱离。74%的患者在6 mo 后视力提高≥3行。治疗后2 mo时FFA显示渗漏点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吸收且视力无下降者视为治疗成功,治疗后6 mo时视网膜下液仍持续存在且视力无改善者则视为治疗失败。结论:TTT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的CSC在短期内安全有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改善CSC 的预后。

    作者:肖庆;曾军;唐罗生;赵屹女;孙红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