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关键词:科技期刊, 摘要类型, 一般要求, 编写要求, 主语, 摘录, 信息, 精炼, 精练, 精华, 定量, 词语
摘要: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拉坦前列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国人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有效性安全性 Meta 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拉坦前列素( Latanoprost )滴眼液与噻吗心安(Timolol)滴眼液降眼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并辅以手工检索、因特网搜索的有关拉坦前列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通过Jadad 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针对眼压下降比例、药物不良反应2项内容,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合计555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1)拉坦前列素滴眼液与噻吗心安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在2,6,12wk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加权平均差(WMD)分别为:在2wk[WMD=-0.76,95%CI(-1.32,-0.20)],在6wk[WMD=-1.15,95%CI(-1.68,0.63)]和12wk[WMD=-1.01,95%CI(-1.42,-0.61)]。(2)随访结束时,结膜充血、异物感为拉坦前列素的两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拉坦前列素组与噻吗心安组比较,结膜充血的发生率[OR=2.25,95%CI(0.99,5.08)],异物感的发生率[OR=2.48,95%CI(1.02,6.03)],显示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拉坦前列素降眼压效果在用药12 wk内较噻吗心安好;两者在12 wk内引起结膜充血、异物感、虹膜色素加深、视野损害等的不良反应方面,差异不明显。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方法学质量中等,致使本系统评价结果论证强度不高,因此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便更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吴杨杨;宋胜仿;李华;吕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校教师1241人眼病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高校教师眼科体检结果的分析,探讨高校教师眼病防治的重要性。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在职和退休教师1241人进行眼科常规体检,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小瞳下直接眼底镜检查及非接触性眼压、OCT等检测。将检查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行业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在受检的1241人中有1119人(90.17%)患一种或一种以上眼病。眼部患病率高的疾病依次为结膜炎615人(49.56%)、结膜结石434人(34.97%)、白内障及白内障摘除术后351人(28.28%)、眼底动脉硬化326人(26.27%)、屈光不正及屈光不正矫正术后330人(26.59%)、黄斑病变160人(12.89%)。结论:高校教师眼病患病率高,应重视定期眼科随访,早发现、早治疗眼病。

    作者:薛晓燕;张萍;吉明霞;胡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两种不同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arane图书馆、PubMed (1966~2013)、Embase (1980~201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13)中关于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 )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7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比较,小梁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眼压降低的水平和手术的成功率,但是8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相比,传统小梁切除术能够提高眼压的降低水平和手术成功率;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较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郭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作者:罗瑜琳;陶利娟;杨俊芳;罗俊;杜芬;肖志刚;邓姿峰;唐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24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四种常见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特征。结果:眼眶神经源性肿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面各有特点。结论:通过分析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可以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

    作者:黄法友;杨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光损伤鼠视网膜片培养上清液诱导 MSCs 分化为视网膜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应用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的培养上清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MSCs)成为视网膜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 ,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纯度鉴定。取材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作为视网膜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鉴定各层组织完整性。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程度。制备3种诱导分化大鼠MSCs的条件培养液。3种条件培养液均培养诱导至第3代大鼠MSCs 7~8d,用RT-PCR检测视紫红质(Rhodops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等视网膜细胞标志物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取材结构完整,电镜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结构损伤严重。 RT-PCR鉴定:条件培养液诱导大鼠MSCs 7~8d,条件培养液Ⅰ组Rhodopsin (0.3915±0.00644)、NSE (0.2019±0.00682)、GFAP (0.1972±0.00211),条件培养液Ⅱ组Rhodopsin(0.0983±0.00319)、NSE (0.1048±0.00323)、GFAP (0.1040±0.00254),条件培养液Ⅲ组Rhodopsin(0.0044±0.00126)、NSE(0.0498±0.00149)、GFAP(0.0467±0.00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片培养上清液可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视网膜样细胞,为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作者:白月;徐国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乳化联合选择性小梁激光成形术在开角型青光眼中的作用

    目的:比较选择性小梁激光成形术( SLT)和超声乳化联合选择性小梁激光成形术( Phaco+SLT )在药物控制良好的开角型青光眼( POAG)中的降眼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4例30眼药物控制眼压良好的开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Phaco+SLT组11例14眼;SLT组13例16眼。测量术后3,6,9 mo的眼压及术后9 mo的视力和抗青光眼用药数量。结果:两组术后平均眼压比术前眼压明显降低。 Phaco+SLT组在术后6,9 mo的平均眼压明显低于SLT组,两组眼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术后抗青光眼用药数量比术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Phaco+SLT和SLT能明显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Phaco+SLT降眼压作用明显优于SLT。

    作者:华佩炎;徐巍华;章玉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酸烧伤疗效初探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使用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酸烧伤的疗效。方法:40只SD大鼠的40只角膜酸烧伤眼按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每组10只,其中Ⅰ,Ⅱ,Ⅲ组为治疗组,分别于角膜烧伤后0~3,3~7,7~21 d使用地塞米松滴眼;Ⅳ组为空白对照组。于烧伤后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动态观察角膜上皮缺损直径、角膜新生血管及角膜基质混浊程度并照相,并取角膜行HE染色观察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终角膜修复优良情况依次为Ⅲ组,Ⅰ组,Ⅳ组,Ⅱ组;酸烧伤后各组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和新生血管面积不同,不同时期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酸烧伤后不同时期使用地塞米松,疗效存在差异。在急性期和修复晚期使用地塞米松能够促进角膜的修复,在修复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则会阻碍角膜的修复甚至可促使角膜溶解。

    作者:何凯文;黄焱;王婷婷;张鹏;董芮甫;车荧霞;丁慧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7β-雌二醇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探讨17β-雌二醇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 ROP )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7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高氧组、雌二醇干预组以及溶媒干预组,单纯高氧组于氧浓度75%的容器内饲养5d,再置正常空气下饲养至17日龄,雌二醇干预组饲养方法同单纯高氧组,在大鼠7~17日龄间每日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 E2,植物油稀释,配制浓度为2μg/μL),每只大鼠0.5μL/d,溶媒干预组饲养方法与雌二醇组相同,药物改为相同体积植物油。通过HE染色、视网膜铺片观测血管改变和增生情况,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雌二醇干预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较单纯高氧组及溶媒干预组明显减少(P<0.05);视网膜铺片可见雌二醇干预组较之单纯高氧组血管网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结构清晰,形态基本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 RT-PCR结果显示:VEGF在雌二醇干预组的表达较之单纯高氧组及溶媒干预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17β-雌二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ROP新生血管的产生,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相关。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施彩虹;蒋坚;黄蓉;王俊芳;胡海林;陈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炼,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作者:摘自《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四川省米易县攀莲镇眼病筛查及扫盲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通过本次筛查了解四川省米易县攀莲镇眼病分布的现状,为今后的防盲治盲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方法:对2013年米易县攀莲镇地区60岁以上、视力低于0.3的老年人共227例,集中行常规体格检查及眼科检查。对术前各个指标合格,排除其他眼病所致白内障且晶状体核达Ⅳ级者42例42眼,行单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第1d视力及眼科情况。结果:2013年米易县攀莲镇低视力老年人群中,白内障患病率为81.06%,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患病率为69.60%,并发性白内障患病率8.81%,代谢性白内障患病率为3.52%,其他引发低视力眼病患病率15.06%。选取42例42眼行手术治疗,术后脱盲率达100%。结论:应在继续加强老年性白内障宣传的同时,加强可引发白内障其他眼病及内科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门诊诊断率,改进白内障手术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米易县乡镇的防盲治盲工作。

    作者:杨楠;陈启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白内障术后临床体征与干眼症之间的关系

    目的:为了评估传统的和新的临床试验[眼睑刷上皮病变(LWE),睑缘平行的结膜皱褶(LIPCOF)]与白内障术后3 mo干眼症状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预测干眼症状发展趋势的这些测试。方法:选取患有非干眼症的白内障患者43例43眼,对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采用新的临床测试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状进行评估,泪河高度(TMH),LIPCOF,酚红棉线测试( PRTT ),角膜和结膜染色,眼睑刷上皮病变(LWE)分级。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 OSDI )评估症状。结果:LWE 与鼻颞侧的 LIPCOF 有显著相关性的( P<0.05)。 LIPCOF,LWE 与NIBUT和 PRTT 有显著相关性( P<0.01)。 TMH与PRTT之间发现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1)。 OSDI分数与TMH,PRTT,LIPCOF及LWE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5)。 OSDI+/-是鼻侧LIPCOF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AUC )下面积( AUC=0.803), TMH (0.706),PRTT(0.755),LIPCOF(颞侧/总数,0.725/0.763)和LWE(0.727)等重要鉴别指标]。鼻侧LIPCOF测试具有佳的预测能力。结论:分别测试TMH,PRTT,LIPCOF和LWE的显著性,与OSDI分数呈适度相关性。

    作者:沈明海;房传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与拦截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的技术优点。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31例156眼随机分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组( A组)68例82眼和拦截劈核组( B组)63例74眼。分别使用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 AECP )、平均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并发症、术后1d;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AP,U/S time,AECP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且前者术后第1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术后1 wk两组裸眼视力无差异。两组术后3 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有2眼(2.4%),B组有4眼(5.4%)。结论:与拦截劈核相比,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3 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作者:刘伟;张映萍;谢梅芬;刘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siRNA特异性沉默HIF-1α对缺氧培养的OCM-1细胞中Vimentin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 ( siRNA )特异性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对缺氧状态下人眼葡萄膜黑色瘤OCM-1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HIF-1α对葡萄膜黑色瘤上皮-间质转化( EMT )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常氧培养及缺氧培养OCM-1细胞。其中,缺氧培养是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100μmol/L的氯化钴( CoCl 2)模拟肿瘤内部缺氧微环境,并将缺氧培养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HIF-1α干扰组、β-actin阳性对照组、无义寡核苷酸阴性对照组及空载脂质体对照组。体外设计合成siRNA(包括HIF-1α-siRNA、β-actin-siRNA及阴性对照),以Lipofectamine TM 2000为载体介导siRNA转染缺氧培养的OCM-1细胞,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培养前后及转染前后HIF-1α、Viment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单纯缺氧组与常氧组相比,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 P>0.0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1),而Vimen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1)。缺氧培养的各组之间相比,阳性对照组β-actin mRNA表达下降( P<0.01),证实转染成功;干扰组HIF-1α、Viment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 P<0.01),阴性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各检测因素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缺氧可促使OCM-1细胞HIF-1α在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并可通过转录激活下游靶基因 Vimentin,使其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升高,提示HIF-1α可能参与调控葡萄膜黑色瘤的EMT ,进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HIF-1α-siRNA转染OCM-1细胞可成功下调HIF-1α及Vimentin的表达,说明从分子水平抑制HIF-1α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赵娟;周占宇;王爽;苑伏香;卢发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目的:评估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TA)玻璃体腔和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62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璃体腔(0.1mL/4mg)注射TA组31眼和球后(1mL/40mg)注射TA组31眼,注药1 mo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随访9 mo观察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mo 4个随访时间点平均佳矫正视力提高、黄斑水肿减轻,同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注射组并发症低于玻璃体腔注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球后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同玻璃体腔注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且更安全。

    作者:许立帅;杨小丽;兰长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三种仪器测量 LASEK 术后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角膜内皮计与超声测厚仪测量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 LASEK)术后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CCT )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LASEK术后6 mo复诊的近视患者49例96眼,对每位患者分别用OCT、角膜内皮计、超声测厚仪三种仪器测量其CCT,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 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OCT、角膜内皮计、超声测厚仪测量CCT的平均值为分别为475.15±33.67,447.80±34.11,465.18±34.23μm。手术预留CCT平均值为431.22±35.32μm。三种仪器所测量结果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显示超声测厚仪与OCT、角膜内皮计两种仪器之间存在正相关( r=0.949,0.983, P<0.01)。 LASEK术后实际CCT较手术预留角膜厚度要厚。结论: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不可互换。

    作者:彭晓娟;田烨;刘四英;陈季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膳食诱导的肥胖型 C57 BL/6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的C57 BL/6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凋亡的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19 wk后,小鼠分为肥胖抵抗( DIO-R)组和肥胖倾向( DIO)组,同时对照组( CON)小鼠给予基础饲料。 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结果: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IO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可见较多黄色着染的凋亡细胞,其凋亡指数为(6.7±1.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IO-R组(P<0.01, P<0.05);对照组和DIO-R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DIO-R组比较,DIO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Ca2+荧光染色明显增强,其荧光染色强度比值显著升高(均P<0.01);对照组和DIO-R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Ca2+荧光染色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可能介导了肥胖型C57 BL/6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过程。

    作者:白霞;赵剑;赵文青;陈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年龄相关黄斑变性亚临床炎症机制的研究现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AMD)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过程介导的慢性退行性病变。亚临床炎症是组织结构对损害性应激或者异常功能做出的介于炎症和正常之间的状态,其生理功能是保存正常功能和稳态。本文旨在通过亚临床炎症为中心,探讨AMD各种致病机制的内在联系。在个体遗传基因不同易感性为基础上,危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氧自由基累积影响基因,导致视网膜神经层-色素表皮细胞-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 neuroretina-pigment epithelium-Bruch's membrane-choriocapillaris ,NR-RPE-MB-CC)长期处于一种亚临床炎症状态,终导致视网膜细胞凋亡或者脉络膜血管增生。

    作者:刘绚丽;李平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基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 LASEK 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基弧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的影响。方法:对186例372眼近视患者施行LASEK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激光切削后分别配戴-1.0D基弧为8.7,8.5mm的软性角膜接触镜。术后1,3,5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术后5d比较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术后1 mo比较两组裸眼视力,术后3 mo比较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haze )程度。结果:术后1,3,5d观察组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5d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裸眼视力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mo两组haz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后应适当增加需配戴的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基弧,可以减轻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

    作者:丁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雷珠单抗和 PDT 治疗湿性 AMD 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雷珠单抗和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 PD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A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PDT治疗的湿性AMD患者和23例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的湿性AMD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在治疗后1,3,6 mo的视力、OCT及FFA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 mo视力均得到明显提高,两组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差异,雷珠单抗组有2例(9%)患者在治疗后6 mo出现视力回降现象,PDT组患者在术后3 mo及术后6 mo视力变化稳定。结论:雷珠单抗和PDT治疗湿性AMD,均能有效控制湿性AMD患者病情发展并能改善患者视力,两种疗法疗效的比较在短期内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术后6mo,PDT的稳定性优于雷珠单抗。

    作者:王新丹;戴晓丹;方永亮;汪国锋;杜尔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