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谢平;陈雪娟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不同类型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5/2015-05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3例63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息肉数的差异分为单息肉组(38例38眼)和多息肉组(25例25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月1次,连续注射3mo。注射后随访1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和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结果:与多息肉组比较,单息肉组治疗前大线性直径更大、纤维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发生率更低、BCVA更低(P<0.05)。治疗后3、6mo,1a单息肉组BCVA明显低于多息肉组(P<0.05);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BCV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P<0.05)。单息肉组和多息肉组患者的CRT在治疗后6、12mo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CRT均较治疗前低( P<0.05),多息肉组治疗后3、6 mo的CRT较治疗前低( 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多息肉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中治疗效果更好,息肉数量对于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达良;罗曼;缪茶英;罗素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86例106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53眼。 A组采用2.2 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4例53眼),B组采用2.8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2例53眼)。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观干燥异物感( dry eye symptom,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s I test, SIt)和眼睑刷上皮病变(lid-wiper epitheliopathy,LWE),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BUT与术前相比,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98、4.512、4.329,均P<0.05),且A组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wk和1、3 mo时的DE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449、-10.029、-7.141,均 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 SIt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3、-4.009、-3.283,均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LWE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6.542、-5.125、-3.632,均P<0.05),且A组低于B组。术后6mo时,A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 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59、1.276、0.548、0.169,均 P>0.05);B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63、7.306、3.621、4.208,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切口的减小不仅可以降低对眼表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对术后泪膜及眼表的影响。
作者:朱海平;邓德勇;谢美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6 mo的视力和屈光度,评价三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06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110例220眼术后6 mo的随访资料,其中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患者42例84眼,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S-LASIK)37例74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31例62眼。术前三组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5.91±1.83、-5.89±1.96、-5.88±1.68D,术前三组患者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瞳孔直径差异及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1wk,1、3、6mo随访时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结果:(1)术后1wk 和1mo 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术后3 mo时 SMILE 和 FS-LASIK 与 LASIK 组分别有5例10眼、5例10眼、4例8眼失访,术后6 mo随访SMILE和FS-LASIK与LASIK组分别有9例18眼、6例12眼、7例14眼失访。(2)术后1wk, SMILE 和 FS-LASIK 与 LASIK 组UC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98, P=0.000;t=2.493,P=0.004)。(3) LASIK组术后1wk与术后3、6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410, P=0.001;t=3.771,P=0.000),术后1 mo与术后6 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6)。(4)术后1wk,1、3、6 mo三组患者屈光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 P=0.942;χ2=1.504,P=0.471;χ2=0.949,P=0.622;χ2=0.277,P=0.871)。(5)术后1wk,SMILE组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9, P=0.002<0.016;χ2=12.906, P=0.000<0.0016),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604)。(6)三组患者术后1wk和1、3、6mo的等效球镜度数在±0.50D范围内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9,P=0.697;χ2=1.176,P=0.634;χ2=0.871,P=0.736;χ2=0.683,P=0.770)。结论:在术后6 mo内SMILE和FS-LASIK与LASIK矫正近视均具备有效性和稳定性,但SMILE在术后1 wk的有效性优于FS-LASIK及LASIK,能够在术后更快速地改善裸眼视力。
作者:孙熠;曹虹;燕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58眼行直肌后徙缝线调整联合羊膜移植术, B组30例54眼行单纯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斜视矫正术后随访均≥6 mo。结果:斜视患者27例48眼术后眼位需调整,眼位需调整率为42.9%。术后1mo,眼位可调整18例29眼,其中A组16例26眼,眼位可调整率为44.8%,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2.56±0.64 mm;B 组2例3眼,眼位可调整率为5.6%,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0.52±0.28mm,两组比较眼位可调整率及可调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7,P<0.01;t=16.502,P<0.01)。除3例患儿术后不配合眼位调整外,其余均在术后1 mo内行不同程度的眼位调整,眼位调整后, A组27例53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1.4%, B 组16例28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1.9%,两组比较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7,P<0.01)。结论: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过程中应用新鲜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及增加眼位调整量,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可控性和成功率。
作者:谭叶辉;廖武;曾广川;何欢;谢仁艺;叶阳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01-01/2016-01-01于我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RRD的患者47例47眼,并于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切除(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玻璃体腔注气术,回顾分析术后6 mo内患者的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闭合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6 mo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视力提高者24眼(71%);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视力提高8眼(73%)。统计学检验可见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尤其PPV联合硅油填充,但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患者视力在本研究中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明显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术后高眼压及复视等术后并发症较其他术式更多。结论: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对术者临床经验及手术要求极高,需要术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不同的术式,及时恰当处理术后并发症,以争取患者术后裂孔大程度的闭合、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小娟;曹楠珏;强薇;陈晓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3例83眼,其中接受药物治疗患者36例36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患者47例47眼,两组进行真菌培养及菌属鉴定,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状菌类型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酵母菌类型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0%、7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好,且操作简单;对药物治疗不佳的丝状菌型角膜溃疡,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李娟;王卫华;谢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的氧饱和度及其危险因素对呼吸窘迫综合症( RD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12期间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 N=252)的医疗记录。根据氧饱和度范围将患者分为高饱和度组(90%~97%; n=116)和低饱和度组(85%~93%, n=136)。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激光治疗的需求和进展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但低饱和度组存活率较高(P=0.005)。早产儿患者在恒温箱内多护理1 d患视网膜病变几率减少1.041倍( OR=1.041;95%CI=1.003~2.275; P=0.002),而5 min内Apgar评分每多1分患病可能性降低24.7%( OR=0.753;95% CI=0.152~0.965;P=0.033)。结论:85%~93%的氧饱和度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且不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伴随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相关风险因素与恒温箱内护理的持续时间和5 min内Apgar评分的情况有关。
作者:Youhyun Lee;Sanglak Lee;Yu Cheol Kim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手术的方法、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03/2015-03我院术前晶状体脱位范围不大于2个象限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2例12眼,行拦截劈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晶状体摘除术。 IOL采用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术,即一侧襻植入未见明显脱位方位囊袋内,将聚丙烯缝线捆绑另一侧襻的中部后穿过囊膜赤道部固定巩膜壁的方法植入脱位严重方位的囊袋内。术后观察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位置等指标,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手术完成均顺利,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术后随访6~12mo,随访期间BCVA≥0.8者2眼,0.4~0.6者7眼,≤0.3者3眼,67%的视力稳定在0.5~0.6;术后随访期间眼压正常,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轻微,所有IOL均处于正位,术中、术后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不植入囊袋张力环( capsular tension ring,CTR)的情况下,使用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BCVA,并且安全性好,有效地避免了IOL的夹持和偏位,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刘刚;高丰;戴襄军;刘月君;李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青光眼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终导致视觉功能损害的疾病。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及其轴突数目进行性丢失、视盘凹陷、视野缺损为特征。静态自动视野计检查是评估青光眼病程进展的金标准,但其结果往往受到患者主观因素的限制。近年来视觉电生理技术飞速发展,虽还不能代替传统的视野检查,但作为补充,其能在青光眼视野缺损前即出现振幅及潜伏期的改变,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本文主要对三种特殊类型的视网膜电图以及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张晓培;苏秀明;姚牧笛;蒋沁;曹国凡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中心视力损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它主要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以后极部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水平的渗漏为特征。大多数急性CSC患者会自发吸收,但是对于持续性神经上皮层脱离的慢性CSC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进展性的视力下降。本文对近年来关于CSC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主要从激光光凝、光动力学疗法( PDT)、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四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帅嫄璐;方王怡;袁松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hacoemulsification,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接受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其中女73例,男22例,年龄46~85(平均66±7)岁。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2、3、6mo 佳矫正视力( BCVA)、眼内压( IOP)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6 mo 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以及前房角关闭范围。随访8mo~2a。结果:术前IOP平均为36.1±4.3(28~42)mmHg,术后6 mo IOP 平均为15.8±3.5(8~28) mmHg (1 mmHg=0.133kPa),术后IOP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3,P<0.01)。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1,P<0.01)。术前ACD平均为1.95±0.34mm,术后6mo ACD 平均为3.11±0.33mm,术后ACD较术前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3,P<0.01)。术前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74眼,<90o者21眼;术后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12眼,<90o者8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013, P<0.01)。术前 ECC 平均为2304±135个/mm2,术后1wk,1、2、3、6mo ECC平均分别为2243±152个/mm2、2135±177个/mm2、2028±172个/mm2、2017±181个/mm2、2006±143个/mm2,分别减少了2.6%、7.3%、12.0%、12.5%、13.0%。术后2mo内ECC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8,P<0.01),于2mo后趋于稳定(P3mo=0.067, P6mo=0.073)。结论:伴有白内障的PACG采用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使 IOP 恢复正常。术后ECC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 PACG 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汪涛;颜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3 mo内)失败的患者共27例27眼,采用超声乳化辅助钩进入前房至原巩膜瓣下,从内部顶开已粘连的原巩膜瓣使之复通治疗。术后随访12mo,观察患者的眼压及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12mo,14眼(52%)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7眼(63%)不用任何药物眼压<21mmHg,7眼(26%)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3眼(11%)失败,成功率为89%。术前平均眼压30.2±6.8mmHg。术后1wk,1、3、6、12mo平均眼压分别为7.1±4.3、10.5±5.1、15.1±4.8、16.8±5.2、17.3±5.1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0.46±0.44,术后1wk,1、3、6、12mo 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2±0.52、0.52±0.42、0.55±0.39、0.53±0.47、0.54±0.42。除术后1 wk较术前下降,其余皆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出血5眼(19%),均在3~5d内自行吸收;脉络膜脱离7眼(26%),除1眼需要脉络膜上腔放液和前房成形外余皆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持续低眼压并发黄斑水肿1眼(4%),持续4mo经积极治疗而愈。结论: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影影;张立贵;綦跃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以眼病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患者 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对2012-01/2015-12本院以眼部症状首诊的51例梅毒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及梅毒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 TPPA )、CRP、ESR及WBC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梅毒性眼病患者CRP、WBC及ESR的阳性率分别为16%、18%和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SR 阳性率分别与CRP、WBC 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WBC及ESR阳性率与RPR滴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CRP、WBC和ESR,能更好地反映以眼病为主要症状的梅毒患者的感染情况,对病情评估及监测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作者:李亚利;杨媛媛;郑美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环形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2013-05/2015-05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共同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114例114眼,按照吻合环形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泪道鼻腔环形置管36眼, B组为鼻内全泪道环形置管术33眼,C组为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45眼。观察三组术后1、3wk,1、3mo,1a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 组治愈31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1.7%;B组治愈27眼,好转3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0.9%;C组治愈40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3.3%。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眼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578,P=0.002),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3.5±0.8、2.3±0.7分,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6,P>0.05);A组和C组及C组和B组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241、17.472,均P<0.05)。鼻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78.581,P=0.001),B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6.6±0.8、0.9±0.7分;三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262、18.247、16.647,均P<0.05)。外形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113,P=0.002),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5.8±0.9、1.2±0.6分;B组和C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7, P>0.05);A组和C组间及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362、27.532,均P<0.05)。拔出风险: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51.121, P=0.003),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6.5±0.7、1.5±0.7分;三组间两两的对比差异均有意义( t=19.642、20.153、18.345,均P<0.05)。 A组出现下睑外翻8眼,下泪小点扩张5眼,出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13眼。 B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20眼。C组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三组的治疗方案疗效类似,对患者泪道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其中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治疗过程中材料使用少,且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少。
作者:蔡树泓;张世华;宋青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作者:丁建峰;王大博;王玲;李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75眼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三组,A组采取经瞳孔区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B组采取23G玻璃体切除系统经睫状体扁平部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C组采取20G玻璃体切除系统经睫状体扁平部切口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眼压和佳矫正视力、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眼术后眼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三组也没有差异;但是A组和B组较C组所需手术时间更短;在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时间上,A组较B组和C组更短。结论:三组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对于术前明确眼底情况恢复良好的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经瞳孔区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IOL植入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联合手术方式。
作者:陈曦;谢平;陈雪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OQASⅡ)评价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6/08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23例39眼。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球镜度数、柱镜度数、Schirmer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客观散射指数( object scatter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modulate transter function cut off,MTF cut off)及客观泪膜质量的变化。结果: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UCVA分别为0.23±0.10、0.81±0.23、0.99±0.11、1.01±0.09、0.95±0.14,戴镜后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3.36,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球镜度数分别为-2.83±1.34、-0.63±0.82、-0.12±0.20、-0.03±0.10、-0.10±0.30D,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0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柱镜度数分别为-0.12±0.21、-0.13±0.22、-0.12±0.21、-0.14±0.26、-0.21±0.2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Schirmer I试验结果分别为19.05±3.67、19.13±4.60、17.60±3.39、17.51±2.86、17.56±4.40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8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 ;1、3、6 mo时的BUT试验结果分别为11.15±1.81、8.90±1.93、8.31±1.84、7.00±1.78、5.95±1.49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MTF cut off分别为40.89±7.04、33.47±8.61、33.48±7.38、33.08±8.88、33.24±10.31c/deg,OSI值分别为0.40±0.15、0.76±0.38、0.76±0.32、0.86±0.32、0.83±0.51,客观泪膜质量分别为0.80±0.23、1.25±0.51、1.28±0.47、1.29±0.53、1.40±0.65,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F=6.16、19.23、10.62,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快速降低球镜度数,提高UCVA,对泪液基础分泌无影响,但可以缩短泪膜破裂时间,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影响视觉质量。
作者:朱江;黄振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球筋膜下麻醉在高眼压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2/2015-06在我科住院后联合用药24~48 h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于球筋膜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注射麻药后1 min均能达到镇痛、眼球制动效果。手术过程中,0级麻醉效果35眼(76%),1级麻醉效果10眼(22%),2级麻醉效果1眼(2%)。除1例1眼患者术中需追加1次表麻剂后完成手术,其余患者均能在球筋膜麻醉下配合手术,麻醉总有效率为98%。术中术后无1例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高眼压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球筋膜下麻醉安全有效、简便快捷。
作者:王丽;王晓霞;林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介绍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短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51例首诊小于5 d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用甲基强的松针治疗3d,其中117名患者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术后对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局部和全身使用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根据术前视力,患者分为A组(无光感组)和B组(有残余视力组)。结果:117例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中,70例视力有提高,有效率为59.8%。 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4.8%和80.0%。 B 组有效率显著高于 A 组(χ2=14.781, P<0.05)。结论: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联合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短期外伤性神经病变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残余视力患者疗效好于无光感患者。然而,对于无光感患者也可能通过此治疗提高视力。
作者:余波;龚灿;马颖洁;吴文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2007-06/2015-02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12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7眼,Chandler综合征3眼,Congan-Reese综合征2眼。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中,8眼行一次或多次滤过手术,4眼仅行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5mo ~5a,平均30mo。12眼患者中,4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升高的时间为3~16(平均10)mo,远期观察眼压控制不佳。结论:ICE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严重眼病,其基本病变为角膜内皮层存在的ICE细胞过度增生导致房角粘连、虹膜萎缩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目前青光眼滤过手术及青光眼阀门植入术只能在术后早期控制眼压,但远期效果不佳。
作者:杨于力;高利霞;戴超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