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孢素A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燕宁;朱伽月;宋秀胜;李霞;李拓;李家璋

关键词:环孢素A, 免疫抑制, 干眼症, 蚕食性角膜溃疡
摘要:环孢素A是一种新型强效的免疫抑制剂,以其作用强、特异性高而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环孢素A对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中重度干眼症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及自身免疫性眼科疾病等均有显著疗效。现对目前环孢素A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8-羟基脱氧鸟苷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DNA 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我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35例,并收集术眼颞上方正常球结膜标本5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翼状胬肉标本中8-OHdG的表达,并与正常球结膜组织的标本进行对照。结果:在35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24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9%,而正常结膜组织中无8-OHdG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8-OHdG的阳性表达位于胬肉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着染,上皮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及正常结膜组织无表达。结论:在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呈阳性表达,而正常结膜组织中不表达,提示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靳怀运;王剑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角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夜用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角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5例70眼配戴3 a夜用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和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15例30眼患者,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检测。分析两组患者在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框架镜组相比,患者在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值、基础泪液分泌量差值、角膜厚度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922、0.0891、0.4181);角膜曲率差值、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差值、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000、0.0005、0.0002)。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稳定性影响轻微,但会增加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异系数,降低六角形细胞的比例。为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需密切随访观察,定期护理。

    作者:赵宏伟;朱雅娟;刘怡;石圆圆;宫玉波;高付林;赵军;罗灵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环孢素A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环孢素A是一种新型强效的免疫抑制剂,以其作用强、特异性高而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环孢素A对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中重度干眼症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及自身免疫性眼科疾病等均有显著疗效。现对目前环孢素A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燕宁;朱伽月;宋秀胜;李霞;李拓;李家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阿托品和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阿托品及山莨菪碱滴眼液对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和眼轴及眼压的变化。方法:对110例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对照组行10 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观察组行5 g/L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种方法治疗30 d后的疗效、眼轴长度、眼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3, P=0.465),但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7,P=0.048)。两组治疗30d后眼轴长度较组内治疗前均不同程度的增加,观察组增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30d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眼压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30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9,P<0.05)。结论: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显著,其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阿托品眼用凝胶。

    作者:王慧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动态角膜基质水化实验数据的比较

    目的:报道一种不同的水化方法-动态角膜基质水化。白内障手术角膜基质水化时,常规水化技术虽然运用普遍,但需要对伤口密闭性进行标准化判断,而目前尚无精确地评价伤口边缘水化是否充分的标准。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连续性灌注检测渗漏点。根据渗漏点进行基质水化,伤口边缘肉眼可见无渗漏时停止水化,应用0.0125%台盼蓝分别检测伤口位点的渗漏。术后1 d Seidel试验评估伤口的密闭性。结果:试验组共120眼,包含360个伤口位点(左侧120个,右侧120个,主要切口120个),对照组包含120眼。试验组中染色试验显示仅22眼中的29个伤口位点有房水外渗(8.0%),而对照组中有30眼中的41个伤口位点有渗漏(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动态角膜基质水化是一项直接观测技术,可用作标准化常规基质水化。可通过简单的观察伤口动态评估基质水化时伤口的密闭性。

    作者:Erhan ?zyol;Pelin ?zyol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M模型,利用二甲基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DMSO)配置RU486溶液。 DM模型建立成功后,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RU486为 RU486治疗组,腹腔注射DMSO为糖尿病组。正常大鼠腹腔注射DMSO为对照组。3 mo 后,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血清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GC)浓度,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合光密度值分析的方法,对神经元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及突触数量标志物突触素( 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体质量明显下降,血清GC浓度明显升高,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GAP-43表达增强,SYN表达明显减弱(均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RU486组RGC密度明显增加,视网膜GAP-43和SYN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结论:拮抗GC的作用可能促进了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轴突再生,增加了突触数量,恢复了视网膜RGC密度,结果提示GC长期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文强;王玉波;左中夫;梁汇珉;李赵伟;李铮;刘学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00例30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150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 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能量( 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 AVE )、术中前房稳定性、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时测得的裸眼视力( UCVA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结果:两组EPT、AVE及术中前房稳定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UCVA、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d,1wk,1mo 时UCVA均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wk,1、3mo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UCVA、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低,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作者:易绍艳;杜福勤;杨秋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棕褐色硬核白内障的手术处理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棕褐色硬核白内障的手术处理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技巧。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患者分层随机抽样分成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 B组40例40眼采用无缝线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sutureless large-incision-manual cataract extraction,SLIMCE),两组患者均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值、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角膜水肿程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结果:A组患者术后3、7d视力明显好于B组(P<0.05),术后1d,1mo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内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并发症少于 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36);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5);手术时间、术后7d角膜水肿反应、眼内压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是治疗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白内障优选手术模式。

    作者:李俊宁;何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贝伐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SD-OCT形态学变化

    目的:研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定量和定性检测指标在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人群中的变化,以评估这些指标是否可以用于预测治疗后视力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6眼61例未进行过AMD相关治疗的患者接受至少3 mo 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情况。治疗前后SD-OCT定量检测指标[中央视网膜厚度(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外界膜(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ELM)和椭圆区( ellipsoid zone, EZ)长度]和定性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分析这些指标和治疗前后的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平均视力( Log MAR)、CFT、ELM和EZ长度治疗前为0.62±0.41、419.3±110.0μm、378.2±377.2μm和156.4±253.7μm,治疗后为0.53±0.44、325.8±117.9μm、547.1±421.5μm 和173.1±207.1μm。治疗前视力和 CFT ( rs=0.27)、ELM长度( rs=-0.30)及ELM断裂( rs=0.43)有相关性。治疗后视力同样和治疗后ELM长度相关(rs=-0.40)。治疗后视力和治疗前视力(rs=0.66)、ELM长度(rs=-0.35)和ELM断裂(rs=0.46)相关。结论:研究显示:治疗前视力、ELM长度和ELM断裂可以用于预测治疗后视力。

    作者:Manuel Noronha;Nuno Moura-Coelho;Teresa Gomes;Rita Flores;Marco Dutra Medeiros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5-01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2眼为研究对象,在其知情同意下按是否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分为未抛光组及抛光组各56例56眼,术式均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8mo,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和16.1%,抛光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抛光组术后各时段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 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屈光状态、裸眼视力与未抛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可显著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

    作者:朱嘉丽;赵云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雷珠单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单次注射雷珠单抗( intravitreal injection ranibizumab,IVR)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短期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有临床意义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29例29眼,术前均未行其他任何眼部治疗。所有患眼均行单次雷珠单抗(0.05mL,10mg/mL)玻璃体腔注射。分别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4、8、16 wk所有患眼的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及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 IS/OS )完整性。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光感受器带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否分为光感受器完整及光感受器缺损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BCVA及 CFT,并分析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IVR后4、8wk,患者BCVA明显提高,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03),黄斑水肿缓解,CFT明显降低,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16wk后IVR药物作用降低,BCVA较4、8wk明显下降(P=0.043、0.019), CFT值增加,黄斑水肿复发(P<0.01、P=0.005)。 IVR后4wk和8wk比较,BCVA和CF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74、0.420)。 O C 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组术前和术后4wk比较,BCV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76),而CFT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01),黄斑水肿减轻。 OC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缺损组术后4 wk时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黄斑水肿减轻(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4 wk患者的视力情况与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0.015、0.024)。结论:一次IVR后短期内视力及黄斑水肿程度均有改善,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视力密切相关, ;IVR消除黄斑水肿的同时,也可能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作者:付浴东;孟旭霞;王大博;杜兆东;王海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缺损

    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及眼部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于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并于术后出现角膜上皮缺损的患者20例2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10眼使用软性角膜接触镜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对照组10例10眼仅使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的时间,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进行比较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1±1.20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14.2±6.07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舒适感明显减轻,对照组改观不明显,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基本恢复到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性角膜接触镜可以减轻角膜上皮缺损对患者造成的不适,缩短缺损修复的时间。

    作者:唐孟苏;张淑琦;米玛卓玛;张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12/2014-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6、12 mo时治疗总有效率及瘘口面积。结果:术后1mo,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与研究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7%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mo,研究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瘘口面积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 mo瘘口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的效果显著。

    作者:孙昊;康建芳;周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BIGH3基因在角膜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新进展

    BIGH3基因在眼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与角膜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BIGH3基因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营养不良,参与圆锥角膜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新实验证明,巨噬细胞分泌的 TGFβ可以促进 BIGH3 mRNA 和BIGH3蛋白的表达,并促进视网膜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凋亡,从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形成。本文将从如上几个方面阐述BIGH3基因在眼部疾病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宋凡倩;高宁宁;葛红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大鼠β-防御素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转染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大鼠β-防御素2( rat beta defensin 2,rBD-2)目的基因的真核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角膜上皮细胞,检测目的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应用该载体获得重组rBD-2在眼表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并为进一步研究rBD-2的体内外抗微生物活性提供实验基础,以期为感染性角膜病防治提供新方法。方法:将采用PAS(PCR-based Accurate Synthesis)的方法合成rBD-2 DNA 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 pIRES2-ZsGreen1的XhoⅠ与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pIRES2-ZsGreen1-rBD-2真核重组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 a感受态细胞,卡那霉素筛选出阳性克隆子,经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载体构建成功后,采用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角膜上皮细胞,此处实验分为三组即重组载体pIRES2-ZsGreen1-rBD-2转染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组、未转染的空细胞组以及空载体pIRES2-ZsGreen1所转染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组,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情况,后经实时荧光定量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各组转染细胞中rBD-2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构建pIRES2-ZsGreen1-rBD-2真核重组质粒,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到重组质粒pIRES2-ZsGreen1-rBD-2转染组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中rBD-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多于另两组。结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 rBD-2真核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rBD-2,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能够使外源rBD-2基因在大鼠角膜上皮细胞中被转录成mRNA。

    作者:但婧;宋秀胜;杨燕宁;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眼科学类期刊2015年主要指标及排名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APK信号通路与眼部损伤研究进展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信号转导通路家族是一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内广泛存在,可对细胞外的多种信号或刺激,如渗透压的改变、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等作出特定的生理反应,即介导细胞的分裂,分化或凋亡。 MAPK通路所介导的生理反应对眼部创伤及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家族中的多条通路能相互协作并对不同甚至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响应,因此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作者:姚博远;王淑荣;肖鹏柁;汪倩;张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croRNA对老年性黄斑变性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调控机制

    目的:研究AMD患者的 RPE 细胞中微小 RNA miR-410对血管紧张素受体Ⅱ的1型受体(AT1R)的调控效应。方法:实验分为AMD组、白内障组和正常组,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出AT1 R是miR-410的靶基因,将正常的RPE细胞模拟 AMD 和白内障的微环境进行培养,检测其中miR-410的表达量,进一步将miR-410 mimics转染入细胞中,分别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T1 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10与AT1 R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AMD组与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RPE细胞中的miR-410表达量显著降低( P=0.0006,0.000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410对AT1R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且miR-410 mimics的下调效率大致为40%左右。细胞实验显示miR-410对AT1 R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率约为40%~50%。结论:AT1 R是miR-410的靶基因,且在AMD的RPE细胞中提高miR-410的表达可以抑制AT1 R的表达。

    作者: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眼科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近5a眼科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变迁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1-01/2015-12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阳性菌株,运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眼科住院患者的送检样本共4486例,共分离培养出病原微生物7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0株,革兰阴性菌107株,真菌119株。革兰阳性菌中常见的为表皮葡萄球菌(247株),其次为棒状杆菌(153株);革兰阴性菌多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39株);真菌常见的是镰刀菌(77株),其次是曲霉菌(31株)。主要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甲氧苄啶、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非发酵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黏菌素,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均为1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7.5%、40.0%。结论: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时了解眼科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趋势,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医院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璇;李娟;施金玲;李从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激光治疗前后视网膜功能的定量研究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0-03/2014-03我院眼科经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行黄斑格栅光凝的患者19例30眼,于治疗前及黄斑格栅光凝治疗后3 mo均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激光治疗后中心凹处 a、b 波振幅密度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t=-3.7683, P<0.01;t=-3.6570,P<0.01);激光治疗前后a、b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t=1.7103,P>0.05;t=1.5623,P>0.05)。激光治疗后黄斑区a、b波振幅密度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4.8337,P<0.01;t=-2.0376,P<0.05);激光治疗后黄斑区a、b波潜伏期均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t=-2.1892, P<0.05;t=-3.5024, P<0.01)。激光治疗前后黄斑外区a、b波振幅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t=-1.4387,P>0.05;t=-0.1766,P>0.05);激光治疗后黄斑外区a、b波潜伏期均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2.0905,P<0.05;t=-2.5646,P<0.05 ) 。结论:激光光凝治疗改善了中心凹处视网膜的功能,有益于视力的改善,但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黄斑区和黄斑外区视网膜的功能有广泛的破坏作用。

    作者:孙瑞雪;唐广贤;邸平会;任骞;李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