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宁;朱伽月;宋秀胜;李霞;李拓;李家璋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信号转导通路家族是一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内广泛存在,可对细胞外的多种信号或刺激,如渗透压的改变、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等作出特定的生理反应,即介导细胞的分裂,分化或凋亡。 MAPK通路所介导的生理反应对眼部创伤及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家族中的多条通路能相互协作并对不同甚至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响应,因此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作者:姚博远;王淑荣;肖鹏柁;汪倩;张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6/2016-01期间收治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40眼,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 mo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范围、眼压,同时观察患者的术后滤过泡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的眼压19~36(平均26.02±2.42)mmHg,术后1mo眼压11~22(平均13.62±4.38)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3,P<0.05)。术前视力<0.3者34眼(85.0%),术后视力>0.3者21眼(53%)。所有患者患眼在术后均形成良好滤过泡。36例患者术后的房角开放程度、前房角开放距离以及中央前房深度等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32、5.924、33.293,P<0.05)。术后7眼出现角膜轻度水肿,均在术后3d内消失;1眼在虹膜切除时出血,2d后被吸收;4眼出现人工晶状体表面及前房纤维素渗出,术后6d内吸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情况出现。结论: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并且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术后的眼压。
作者:段文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检测DNA 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我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35例,并收集术眼颞上方正常球结膜标本5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翼状胬肉标本中8-OHdG的表达,并与正常球结膜组织的标本进行对照。结果:在35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24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9%,而正常结膜组织中无8-OHdG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8-OHdG的阳性表达位于胬肉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着染,上皮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及正常结膜组织无表达。结论:在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呈阳性表达,而正常结膜组织中不表达,提示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靳怀运;王剑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对泪道阻塞患者眼表状态影响以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06/2015-09本院泪道阻塞患者200例200眼,进行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1 mo患者眼表情况,包括泪膜破裂时间、泪液羊齿状结晶、干眼症状问卷调查、丽丝胺绿染色、角膜荧光素染色等。结果:经过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后1mo,患者眼表出现泪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拔管之后,患者泪液分泌量比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进行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术后,流泪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以及拔管之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羊齿状结晶评级、结膜杯状细胞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对泪道阻塞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流泪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钱欣;卢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报道一种不同的水化方法-动态角膜基质水化。白内障手术角膜基质水化时,常规水化技术虽然运用普遍,但需要对伤口密闭性进行标准化判断,而目前尚无精确地评价伤口边缘水化是否充分的标准。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连续性灌注检测渗漏点。根据渗漏点进行基质水化,伤口边缘肉眼可见无渗漏时停止水化,应用0.0125%台盼蓝分别检测伤口位点的渗漏。术后1 d Seidel试验评估伤口的密闭性。结果:试验组共120眼,包含360个伤口位点(左侧120个,右侧120个,主要切口120个),对照组包含120眼。试验组中染色试验显示仅22眼中的29个伤口位点有房水外渗(8.0%),而对照组中有30眼中的41个伤口位点有渗漏(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动态角膜基质水化是一项直接观测技术,可用作标准化常规基质水化。可通过简单的观察伤口动态评估基质水化时伤口的密闭性。
作者:Erhan ?zyol;Pelin ?zyol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与常规钛网手术植入相较,3 D打印的预塑形钛网在眼眶骨折修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6/2016-03来我院眼科就诊的眼眶骨折患者72例7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其中预塑形钛网植入组(观察组)40例40眼,常规钛网植入组(对照组)32例32眼。对照组由医师根据经验手工弯制和塑形衬垫钛网植入患侧眼眶;观察组由医师直接在患侧眼眶植入3 D打印的预塑形钛网。在术后1、3、6 mo复查眼球内陷、复视、眼球运动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各观察指标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差异,及同一时间点两种材料间各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眼球内陷治愈率分别为84%、5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复视治愈率分别为80%和7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眼球运动受限治愈率为73%,对照组治愈率为66%,两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感染,无钛网移位、脱出、变形及排斥等并发症。结论:预塑形钛网植入眼眶骨折患者手术术中无需塑形,可缩短手术时间,重建眶壁确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李桂芬;易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麻风患者小瞳孔下白内障手术方法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使手术并发症减少到低限度。方法:对72例83眼麻风患者小瞳孔白内障行上下瞳孔括约肌剪开,软分离并钝分离剪开松解推动虹膜向周边移位,扩大瞳孔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佳视力与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6 mo 随访,佳矫正视力≥0.5者20眼(24%),0.1~<0.5者33眼(40%),<0.1者14眼(17%),无变化16眼(19%)。术前和术后视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99.04,P<0.01)。术后并发症:葡萄膜炎26眼(31%),后囊破裂14眼(17%),后发性白内障21眼(25%),继发青光眼13眼(16%)。结论:麻风患者因病程长,麻风反应并长期存在葡萄膜炎导致虹膜血管的神经损害和瞳孔闭锁的现状,一般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复杂致术后视力恢复较差。
作者:胡建省;张安民;龙青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前期研究显示ATOH7和RFTN1基因的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成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 )的患病风险,本实验研究ATOH7和RFTN1基因的序列变异在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juvenile-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JOAG)患者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包括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确诊年龄<35岁)及298例对照者(年龄≥60岁)。收集研究对象的血样,提取DNA,然后对提取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后测定ATOH7单外显子的序列。另外对ATOH7上游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SNP )( rs1900004和rs3858145)及RFTN1的SNP(rs690037)进行TaqMan分析检测其基因分型。结果:在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ATOH7单外显子测序结果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位点。 ATOH7测序结果发现的两个SNPs:rs7916697、rs61854782和ATOH7上游SNPs( rs1900004、rs3858145)及RFTN1的SNP ( rs690037)的单倍体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校正P >0.05),ATOH7及RFTN1与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没有相关性。结论:本实验前期研究虽显示 ATOH7和 RFTN1基因的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成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风险,但本研究未发现与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相关性,提示不同类型开角型青光眼可能在基因机制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德贵;陈建欢;张铭志;郑玉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3/2015年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12期间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住院患者,以手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药术”为检索词查阅病历管理系统,排除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及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就其相关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查询相关疾病同年收住院患者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3 a间共行239眼注射,男女比例接近,青年、中年及老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a间注射人数逐年增加。行抗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注射的相关疾病主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同一年度四类疾病及同种疾病不同年度行抗 VEGF 注射比率(注射/总数)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3a中接受注射程度高,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则增长快。结论: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作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新的治疗方式,正日益为患者接受。
作者:马海智;唐永哲;周怀胜;晏世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对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01/2016-09期间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摄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等作为分组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出现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发生率,将有意义的因素再次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选的31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69例,不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4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显著相关(P<0.05),性别、是否吸烟、饮酒等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将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作为因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分组因素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增加、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与干预,采取措施控制血压稳定,减少肾脏损害可降低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同时减少糖尿病所引发的大血管病变,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孔晓路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0°~-1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方法:观察我院2013-09/2014-09期间-10°~-15°间歇性外斜视( 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手术的患者206例,术前均行视力、屈光状态、主导眼、主斜眼、单眼遮盖1h后33cm及6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大斜视度、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查近立体视。其中,基本型132例,集合不足型61例(33cm和6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10△~20△者40例,>20△者21例),分开过强型13例(33 cm和6 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10△~20△者7例,>20△者6例)。手术方式:基本型132例分3组:52例行主斜眼(非主导眼)一退一截术( nondominant eye unilateral recess -resection,ndR& R),40例行主导眼一退一截术( dominant eye 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dR& R),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33 cm和6 m斜视度相差>10△~20△的47例患者,均采用dR& R。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斜视度相差>20△的27例患者,分别采用双眼内直肌缩短术( bilateral medial rectus amputation,BMR-amp)和BLR-rec。术后随访1、6、12、24mo,观察术后正位率、欠矫及过矫情况,对各型组内和组间的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和评价。观察-10°~-15° IXT的临床特征、手术前后同视机及立体视的变化。结果:所有206例-10°~-15° IXT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集中在5~12岁,主斜眼为左眼且多为裸眼视力较差眼,双眼屈光状态以单纯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多见,基本型为常见类型,斜视度以>40△~60△者为多,可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手术方式的比较:(1)基本型132例比较:在术后12mo和24mo,ndR& R组和dR& R组与BLR-rec组正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集合不足型两组术后正位率在1、6、12、24m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开过强型两组手术疗效确切。基本型和集合不足型ndR& R组术后6、12、24 mo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随访中,同视机和近立体视得到部分改善。结论:-10°~-15° IXT患者临床特征明显,应根据具体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和立体视的建立,成人外斜手术可改善外观,减轻视疲劳。206例患者中,采用等量或不等量dR& R治疗各型-10°~-15° IXT手术效果明确;33 cm和6 m斜视度相差>20△的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15°~-20° IXT,采用BMR-amp和BLR-rec疗效确切。
作者:伊恩晖;许峰;金丽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棕褐色硬核白内障的手术处理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技巧。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患者分层随机抽样分成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 B组40例40眼采用无缝线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sutureless large-incision-manual cataract extraction,SLIMCE),两组患者均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值、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角膜水肿程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结果:A组患者术后3、7d视力明显好于B组(P<0.05),术后1d,1mo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内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并发症少于 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36);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5);手术时间、术后7d角膜水肿反应、眼内压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是治疗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白内障优选手术模式。
作者:李俊宁;何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本临床研究旨在使用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手段检测术后患者的微血管状况,并且定量检测糖尿病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方法:纳入白内障手术患者共89例111眼,其中对照组( A组)共40例59眼,为非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实验组( B组)有49例52眼,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2 a以上。所有患者在术前行常规的检测,如视力、佳矫正视力、眼压、白内障混浊程度等。后进行术后常规检查,于术前、术后1d,1wk,1mo行OCT检测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复查时检查患者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和眼底情况。结果:单纯白内障患者较患有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白内障手术之后的佳矫正视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P=0.00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呈现:(1)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wk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2)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d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3)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 wk黄斑中心凹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在1 mo之后恢复正常。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色素上皮层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较单纯白内障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发生几率更高,且水肿程度更加严重。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网膜损伤的主要原因。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越明显,术后视力恢复越差。
作者:李昆;高丹宇;彭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AMD患者的 RPE 细胞中微小 RNA miR-410对血管紧张素受体Ⅱ的1型受体(AT1R)的调控效应。方法:实验分为AMD组、白内障组和正常组,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出AT1 R是miR-410的靶基因,将正常的RPE细胞模拟 AMD 和白内障的微环境进行培养,检测其中miR-410的表达量,进一步将miR-410 mimics转染入细胞中,分别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T1 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10与AT1 R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AMD组与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RPE细胞中的miR-410表达量显著降低( P=0.0006,0.000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410对AT1R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且miR-410 mimics的下调效率大致为40%左右。细胞实验显示miR-410对AT1 R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率约为40%~50%。结论:AT1 R是miR-410的靶基因,且在AMD的RPE细胞中提高miR-410的表达可以抑制AT1 R的表达。
作者: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IL-6基因启动子区-572 C/G多态性与大理白族2型糖尿病( type diabetic mellitus,T2DM)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人群的相关性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assay,PCR-RFLP)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在大理白族人群中对150例T2 DM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 CON组)的IL-6-572 C/G 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150例T2DM患者中,NDR(未合并DR)组57例,NPDR(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77例,PDR(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6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同时收集临床生化指标,终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L-6基因-572 C/G位点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避免患 T2 DM 的风险为 G 等位基因的1.182倍(95% CI:1.059~1.319,P=0.004);携带G等位基因的T2 DM 患者并发 DR 的风险为 C 等位基因的1.667倍(95% CI:1.195~2.326, P=0.003),但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PDR组与NP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2 DM、NPDR+PDR组与CON组在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NPDR组与PDR组相比只有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个体患T2DM的风险为未患高血压的3.730倍(95% CI:2.060~6.754, P=0.000),同时患 DR 的风险为3.997倍(95% CI:2.099~7.612,P=0.000);不同基因型间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L-6基因-572 C/G基因多态性与大理白族T2 DM及DR的易感性相关,但临床生化指标对此易感关联没有协同作用, G等位基因是DR和T2 DM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在NPDR进展至PDR过程中无意义,C等位基因对于T2 DM和DR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促进T2 DM和DR的发病,空腹血糖在DR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宏哲;李才锐;孙曙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单次注射雷珠单抗( intravitreal injection ranibizumab,IVR)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短期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有临床意义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29例29眼,术前均未行其他任何眼部治疗。所有患眼均行单次雷珠单抗(0.05mL,10mg/mL)玻璃体腔注射。分别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4、8、16 wk所有患眼的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及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 IS/OS )完整性。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光感受器带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否分为光感受器完整及光感受器缺损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BCVA及 CFT,并分析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IVR后4、8wk,患者BCVA明显提高,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03),黄斑水肿缓解,CFT明显降低,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16wk后IVR药物作用降低,BCVA较4、8wk明显下降(P=0.043、0.019), CFT值增加,黄斑水肿复发(P<0.01、P=0.005)。 IVR后4wk和8wk比较,BCVA和CF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74、0.420)。 O C 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组术前和术后4wk比较,BCV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76),而CFT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01),黄斑水肿减轻。 OC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缺损组术后4 wk时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黄斑水肿减轻(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4 wk患者的视力情况与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0.015、0.024)。结论:一次IVR后短期内视力及黄斑水肿程度均有改善,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视力密切相关, ;IVR消除黄斑水肿的同时,也可能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作者:付浴东;孟旭霞;王大博;杜兆东;王海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0-03/2014-03我院眼科经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行黄斑格栅光凝的患者19例30眼,于治疗前及黄斑格栅光凝治疗后3 mo均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激光治疗后中心凹处 a、b 波振幅密度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t=-3.7683, P<0.01;t=-3.6570,P<0.01);激光治疗前后a、b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t=1.7103,P>0.05;t=1.5623,P>0.05)。激光治疗后黄斑区a、b波振幅密度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4.8337,P<0.01;t=-2.0376,P<0.05);激光治疗后黄斑区a、b波潜伏期均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t=-2.1892, P<0.05;t=-3.5024, P<0.01)。激光治疗前后黄斑外区a、b波振幅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t=-1.4387,P>0.05;t=-0.1766,P>0.05);激光治疗后黄斑外区a、b波潜伏期均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2.0905,P<0.05;t=-2.5646,P<0.05 ) 。结论:激光光凝治疗改善了中心凹处视网膜的功能,有益于视力的改善,但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黄斑区和黄斑外区视网膜的功能有广泛的破坏作用。
作者:孙瑞雪;唐广贤;邸平会;任骞;李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BIGH3基因在眼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与角膜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BIGH3基因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营养不良,参与圆锥角膜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新实验证明,巨噬细胞分泌的 TGFβ可以促进 BIGH3 mRNA 和BIGH3蛋白的表达,并促进视网膜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凋亡,从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形成。本文将从如上几个方面阐述BIGH3基因在眼部疾病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宋凡倩;高宁宁;葛红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6-07在我院诊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30眼)和观察组(30例30眼)。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基础上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作者:郑明微;肖斯贤;郑小薇;李耿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夜用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角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5例70眼配戴3 a夜用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和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15例30眼患者,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检测。分析两组患者在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框架镜组相比,患者在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值、基础泪液分泌量差值、角膜厚度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922、0.0891、0.4181);角膜曲率差值、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差值、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000、0.0005、0.0002)。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稳定性影响轻微,但会增加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异系数,降低六角形细胞的比例。为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需密切随访观察,定期护理。
作者:赵宏伟;朱雅娟;刘怡;石圆圆;宫玉波;高付林;赵军;罗灵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