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刘文强;王玉波;左中夫;梁汇珉;李赵伟;李铮;刘学政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皮质激素, 生长相关蛋白-43, 突触素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M模型,利用二甲基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DMSO)配置RU486溶液。 DM模型建立成功后,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RU486为 RU486治疗组,腹腔注射DMSO为糖尿病组。正常大鼠腹腔注射DMSO为对照组。3 mo 后,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血清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GC)浓度,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合光密度值分析的方法,对神经元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及突触数量标志物突触素( 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体质量明显下降,血清GC浓度明显升高,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GAP-43表达增强,SYN表达明显减弱(均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RU486组RGC密度明显增加,视网膜GAP-43和SYN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结论:拮抗GC的作用可能促进了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轴突再生,增加了突触数量,恢复了视网膜RGC密度,结果提示GC长期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五种血清离子的异常变化

    目的: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CA)患者血清中镁、钙、钾、钠及氯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纳入临床诊断的LCA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99例,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清离子浓度检查,并分别行LC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在LCA患者检测的血清离子浓度中,钙离子浓度和钾离子浓度分别为2.338±0.090 mmol/L和4.164±0.356 mmol/L,分别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5);镁离子浓度为0.835±0.059mmol/L,与正常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其他两种离子血清浓度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LCA患者血清镁、钙和钾离子浓度异常变化应该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其可能与LCA的发病有关。

    作者:吴志中;闫博婧;吴秋菊;崇伟华;李根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APK信号通路与眼部损伤研究进展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信号转导通路家族是一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内广泛存在,可对细胞外的多种信号或刺激,如渗透压的改变、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等作出特定的生理反应,即介导细胞的分裂,分化或凋亡。 MAPK通路所介导的生理反应对眼部创伤及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家族中的多条通路能相互协作并对不同甚至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响应,因此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作者:姚博远;王淑荣;肖鹏柁;汪倩;张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12/2014-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6、12 mo时治疗总有效率及瘘口面积。结果:术后1mo,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与研究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7%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mo,研究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瘘口面积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 mo瘘口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的效果显著。

    作者:孙昊;康建芳;周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00例30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150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 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能量( 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 AVE )、术中前房稳定性、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时测得的裸眼视力( UCVA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结果:两组EPT、AVE及术中前房稳定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UCVA、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d,1wk,1mo 时UCVA均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wk,1、3mo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UCVA、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低,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作者:易绍艳;杜福勤;杨秋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缺损

    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及眼部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于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并于术后出现角膜上皮缺损的患者20例2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10眼使用软性角膜接触镜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对照组10例10眼仅使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的时间,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进行比较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1±1.20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14.2±6.07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舒适感明显减轻,对照组改观不明显,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基本恢复到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性角膜接触镜可以减轻角膜上皮缺损对患者造成的不适,缩短缺损修复的时间。

    作者:唐孟苏;张淑琦;米玛卓玛;张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正常人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域面积分析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流成像技术测量正常人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域(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并分析FAZ面积相关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用RTVue-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测量健康研究对象的138眼FAZ面积。FAZ面积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右眼与左眼FAZ面积的差异。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FAZ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FAZ面积为0.30±0.11mm2。男性研究对象平均FAZ面积为0.29±0.13mm2,而女性为0.31±0.09mm2,男性FAZ面积小于女性FAZ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46, P=0.180)。 FAZ面积与年龄、性别等临床基本资料无相关性。右眼平均FAZ面积为0.30±0.11mm2,左眼平均FAZ面积为0.30±0.10mm2,双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43)。双眼FAZ面积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结论:OCT血流成像技术可清晰观察并定量测量FAZ面积。 FAZ面积与老龄、性别等因素无关,双眼FAZ面积呈对称性特征。

    作者:许畅;毛晓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自噬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也是临床上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自噬是当机体处于物质与能量出现代谢障碍的环境下,由细胞初级溶酶体处理内容性底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属于机体重要防御机制中的一种。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自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延缓作用。自噬与多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如氧化应激及缺氧等均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自噬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成为临床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杜军辉;李蓉;马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ATOH7和RFTN1与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联研究

    目的:前期研究显示ATOH7和RFTN1基因的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成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 )的患病风险,本实验研究ATOH7和RFTN1基因的序列变异在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juvenile-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JOAG)患者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包括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确诊年龄<35岁)及298例对照者(年龄≥60岁)。收集研究对象的血样,提取DNA,然后对提取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后测定ATOH7单外显子的序列。另外对ATOH7上游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SNP )( rs1900004和rs3858145)及RFTN1的SNP(rs690037)进行TaqMan分析检测其基因分型。结果:在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ATOH7单外显子测序结果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位点。 ATOH7测序结果发现的两个SNPs:rs7916697、rs61854782和ATOH7上游SNPs( rs1900004、rs3858145)及RFTN1的SNP ( rs690037)的单倍体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校正P >0.05),ATOH7及RFTN1与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没有相关性。结论:本实验前期研究虽显示 ATOH7和 RFTN1基因的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成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风险,但本研究未发现与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相关性,提示不同类型开角型青光眼可能在基因机制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德贵;陈建欢;张铭志;郑玉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10°~-1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方法:观察我院2013-09/2014-09期间-10°~-15°间歇性外斜视( 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手术的患者206例,术前均行视力、屈光状态、主导眼、主斜眼、单眼遮盖1h后33cm及6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大斜视度、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查近立体视。其中,基本型132例,集合不足型61例(33cm和6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10△~20△者40例,>20△者21例),分开过强型13例(33 cm和6 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10△~20△者7例,>20△者6例)。手术方式:基本型132例分3组:52例行主斜眼(非主导眼)一退一截术( nondominant eye unilateral recess -resection,ndR& R),40例行主导眼一退一截术( dominant eye 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dR& R),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33 cm和6 m斜视度相差>10△~20△的47例患者,均采用dR& R。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斜视度相差>20△的27例患者,分别采用双眼内直肌缩短术( bilateral medial rectus amputation,BMR-amp)和BLR-rec。术后随访1、6、12、24mo,观察术后正位率、欠矫及过矫情况,对各型组内和组间的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和评价。观察-10°~-15° IXT的临床特征、手术前后同视机及立体视的变化。结果:所有206例-10°~-15° IXT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集中在5~12岁,主斜眼为左眼且多为裸眼视力较差眼,双眼屈光状态以单纯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多见,基本型为常见类型,斜视度以>40△~60△者为多,可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手术方式的比较:(1)基本型132例比较:在术后12mo和24mo,ndR& R组和dR& R组与BLR-rec组正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集合不足型两组术后正位率在1、6、12、24m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开过强型两组手术疗效确切。基本型和集合不足型ndR& R组术后6、12、24 mo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随访中,同视机和近立体视得到部分改善。结论:-10°~-15° IXT患者临床特征明显,应根据具体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和立体视的建立,成人外斜手术可改善外观,减轻视疲劳。206例患者中,采用等量或不等量dR& R治疗各型-10°~-15° IXT手术效果明确;33 cm和6 m斜视度相差>20△的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15°~-20° IXT,采用BMR-amp和BLR-rec疗效确切。

    作者:伊恩晖;许峰;金丽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眼科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近5a眼科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变迁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1-01/2015-12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阳性菌株,运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眼科住院患者的送检样本共4486例,共分离培养出病原微生物7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0株,革兰阴性菌107株,真菌119株。革兰阳性菌中常见的为表皮葡萄球菌(247株),其次为棒状杆菌(153株);革兰阴性菌多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39株);真菌常见的是镰刀菌(77株),其次是曲霉菌(31株)。主要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甲氧苄啶、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非发酵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黏菌素,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均为1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7.5%、40.0%。结论: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时了解眼科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趋势,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医院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璇;李娟;施金玲;李从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L-6基因启动子区-572 C/G多态性与大理白族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IL-6基因启动子区-572 C/G多态性与大理白族2型糖尿病( type diabetic mellitus,T2DM)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人群的相关性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assay,PCR-RFLP)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在大理白族人群中对150例T2 DM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 CON组)的IL-6-572 C/G 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150例T2DM患者中,NDR(未合并DR)组57例,NPDR(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77例,PDR(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6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同时收集临床生化指标,终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L-6基因-572 C/G位点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避免患 T2 DM 的风险为 G 等位基因的1.182倍(95% CI:1.059~1.319,P=0.004);携带G等位基因的T2 DM 患者并发 DR 的风险为 C 等位基因的1.667倍(95% CI:1.195~2.326, P=0.003),但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PDR组与NP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2 DM、NPDR+PDR组与CON组在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NPDR组与PDR组相比只有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个体患T2DM的风险为未患高血压的3.730倍(95% CI:2.060~6.754, P=0.000),同时患 DR 的风险为3.997倍(95% CI:2.099~7.612,P=0.000);不同基因型间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L-6基因-572 C/G基因多态性与大理白族T2 DM及DR的易感性相关,但临床生化指标对此易感关联没有协同作用, G等位基因是DR和T2 DM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在NPDR进展至PDR过程中无意义,C等位基因对于T2 DM和DR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促进T2 DM和DR的发病,空腹血糖在DR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宏哲;李才锐;孙曙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递法明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暗适应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后服药前及服药2 mo 后患眼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full-field electroretinogram, ERG)变化,探讨递法明片对DR暗适应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我医院就诊的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患者55例55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组光凝后口服递法明片,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2次/d,10mg/次。 PRP后服药前及服药2mo后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观察其暗视视杆反应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2 mo后,暗视视杆反应bT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值服药2 mo后与服药前相比振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振幅升高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递法明片可减轻PRP治疗对视网膜的损害,改善患者的暗适应功能。

    作者:惠颖;丁凤奎;王志安;孙春蕾;孙红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眼科学类期刊2015年主要指标及排名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的睑板腺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睑板腺情况。方法:选取2015-11/2016-04就诊于我院的干眼症患者301例598眼,按年龄分为8组,分别为A~H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各组干眼症患者睑板腺腺体缺失情况、腺体形态变化、睑板腺开口阻塞及睑酯情况,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睑板腺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睑板腺腺体缺失,各组之间腺体缺失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 P<0.05)。 A组腺体数目无减少, B~H各组之间腺体数目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357,P<0.05)。腺体形态从40岁开始逐渐变细,其与年龄呈反相关。睑板腺开口阻塞情况及睑酯的性状,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眼表综合分析仪能客观精准地检查出干眼症患者的睑板腺情况,提供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睑板腺变化规律的量化结果,为干眼症的病因诊断提供判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敏;陈雅琼;陈谷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小干扰 RNA 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目的:评估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在兔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小干扰RNA( siRNA)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兔双眼行碱烧伤法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造模后每日裂隙灯检查角膜形态学改变并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同时自造模当日起右眼每日结膜下注射siRNA 1 U组成siRNA治疗组,左眼以control siRNA为实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1 d取角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PO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早于碱烧伤后3 d可见CNV长入,7~14 d生长为旺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随碱烧伤时间延长,角膜EPO的表达逐渐增加;siRNA 治疗后 CNV 延迟长入,面积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小,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且角膜中EPO的表达较前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可能在CNV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碱烧伤后siRNA的早期干预可能通过影响EPO的表达而抑制CNV的生长。

    作者:薛雨顺;秦莉;杨乐;朱涛;石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雷珠单抗对高海拔地区wAMD患者房水中VEGF含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高海拔地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 )患者注射雷珠单抗( Ranibizumab )前后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VEGF浓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2015-10来我院就诊,经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光相干断层扫描(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为wAMD的患者76例76眼纳入治疗。其中男46眼,女30眼;年龄40~80(平均55±11.18)岁,病程0.3~6mo,矫正视力0.01~0.6,平均眼压15.24±3.12mmHg。入选患者全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在距黄斑中心凹500μm范围内。在表面麻醉下给予0.5 mg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前和治疗后1 mo抽取前房房水0.1mL,行ELISA检测前房房水中VEGF浓度。治疗后监测患者的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OCT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收集行白内障手术无CNV的76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白内障患者无虹膜新生血管、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疾病,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慢性病。结果:治疗后1 mo临床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wAMD 患者房水中 VEGF 含量(95.48±50.09 pg/mL)较正常对照组(43.01±16.17pg/mL)明显升高;治疗后1mo房水中VEGF浓度(31.89±14.14p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房水中VEGF浓度与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具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wAMD患者,雷珠单抗注射液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能够使视网膜中心凹厚度明显变薄、降低房水中VEGF的浓度;并且房水中VEGF浓度与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具有正相关性。

    作者:关瑞娟;李凌;张蓉;马雪英;孙卫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针刺预劈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针刺预劈核技术,并与传统核处理方式进行比较,探讨该项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5-04/2016-08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核硬度Ⅲ~Ⅳ级)126例158眼,随机分为预劈核组( A组)58例76眼和传统乳化组( B组)68例82眼。 A组在进行超声乳化核处理前先进行针刺预劈核。分别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 AP )、实际超声乳化时间( 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 AECP)、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前和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裸眼视力和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的AP,U/Stime,AECP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Ⅳ级核A组角膜水肿轻于B组,裸眼视力Ⅳ级核预劈核组也优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wk裸眼视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B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 A 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高于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 A 组2眼,B 组有4眼。结论:与传统乳化劈核相比,针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作者:崔丽珺;刘思伟;陈丽;魏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阿托品和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阿托品及山莨菪碱滴眼液对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和眼轴及眼压的变化。方法:对110例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对照组行10 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观察组行5 g/L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种方法治疗30 d后的疗效、眼轴长度、眼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3, P=0.465),但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7,P=0.048)。两组治疗30d后眼轴长度较组内治疗前均不同程度的增加,观察组增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30d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眼压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30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9,P<0.05)。结论: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显著,其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阿托品眼用凝胶。

    作者:王慧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环孢素A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环孢素A是一种新型强效的免疫抑制剂,以其作用强、特异性高而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环孢素A对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中重度干眼症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及自身免疫性眼科疾病等均有显著疗效。现对目前环孢素A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燕宁;朱伽月;宋秀胜;李霞;李拓;李家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凹凸面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上皮内上皮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凹凸面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上皮内上皮癌的疗效观察。方法:针对我科临床诊治为上皮内上皮癌患者24例(24眼),均进行肿瘤病灶清除,随机选择其中12例对切除的结膜部分以及巩膜创面行凹凸生物羊膜覆盖,另外12例行普通羊膜覆盖,术后观察对比角膜伤口的上皮愈合程度,凹凸面生物羊膜的降解情况,术后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其他的并发症。切除的肿瘤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样本的病理结果均为上皮内上皮癌,术后5 d内两组患者术区角结膜上皮已无荧光素钠着染,14 d左右羊膜完全降解,两组患者角膜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提高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a期间,凹凸面羊膜覆盖组较普通羊膜覆盖组复发率低。结论:肿瘤切除联合凹凸面生物羊膜移植术是治疗上皮内上皮癌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秦海峰;沈炜;白军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