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李娅亨;朱海燕;张海荣
目的 对1例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SOX10基因的突变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原因.方法 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对MITF、PAX3、SOX10、SNA12、END3和ENDRB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检测.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突变位点的Sanger测序验证分析.结果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SOX10 c.127 C>T(p.R43X)杂合突变,导致SOX10基因第43位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CGA)突变为终止密码子(UGA),产生截短蛋白,影响蛋白质功能的正常发挥.经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该突变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患儿父母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先证者SOX10基因c.127C>T(p.R43X)杂合突变可能是其分子生物学致病原因.
作者:郑雷;闫有圣;陈雪;张钏;张庆华;冯暄;郝胜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Turner综合征患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来源与形态.方法 对于经过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的5例带有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Turner综合征患儿,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明确其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来源与形态.结果 5例患儿中有3例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来源于X染色体,2例患儿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来源于Y染色体.其中3例为X染色体来源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2例为环状染色体,1例为染色体小片段状.标记染色体2例Y染色体来源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中,1例以环状染色体和带有双着丝粒的染色体两种形态存在,另1例为双着丝粒染色体.结论 存在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Turner综合征患儿,其标记染色体多数来源于性染色体,来源于X染色体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主要以环状形式存在,其次为染色体小片段;来源于Y染色体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主要以双着丝粒染色体形式存在,其次为环状染色体.对于带有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Turner综合征患儿,应进一步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来源,以指导遗传咨询及临床诊治方案的制定.
作者:刘楠;佟彤;陈悦;陈艳玲;蔡春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临床的应用为广泛开展遗传病的基因检测、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基因检测报告缺乏统一或基本的标准.首届“临床基因检测标准与规范专题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8日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138家机构的250多位遗传学专家、临床专家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了遗传病基因检测报告的标准和规范问题.本文根据此次研讨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就遗传病基因检测报告的原则、规范以及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并发布了临床基因检测报告规范共识,以促进检测报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进我国基因检测行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黄辉;沈亦平;顾卫红;王伟;王一鸣;祁鸣;沈珺;邱正庆;于世辉;周在威;陈白雪;陈蕾;陈云弟;崔欢欢;杜娟;高勇;郭一然;胡婵娟;胡亮;黄颐;李培培;李厦戎;李秀蓉;刘雅萍;卢洁;马端;马永毅;彭嵋;宋昉;孙洪业;汪亮;王大伟;王静敏;王玲;王正远;王志农;吴继红;吴静;伍建;许怡民;姚宏;杨东声;杨旭;杨艳玲;张颖;周裕林;朱宝生;曾思聪;彭智宇;黄尚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儿1天,因“早产,新生儿窒息”入院.患儿系第3胎,孕36+2周因母体“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经剖宫产术娩出,出生体重3050 g,身长46 cm,出生时无呼吸,心率慢,全身皮肤青紫,无肌张力,立即给予“气管内吸痰,面罩加压给氧”,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为4,5分钟Apgar评分为9,无特殊面容及明显畸形.其父母为非近亲婚配,智力、表型均无异常.母亲孕3产2,育有1子,体健;第二胎自然流产;此次怀孕期间否认有毒物质、药物及射线接触史,B超无异常发现.
作者:陈璐;金一帮;施建有;童郁;蔡晓晓;杨君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39岁,G3 P0,因习惯性流产就诊.夫妇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否认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抽取外周血0.5mL接种至RPMI 1640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72 h,在终止培养前60 min加入秋水仙素.常规收获中期分裂相细胞,制片,75℃烤片24 h,胰酶消化,G显带处理并染色.结合Ikaros图像分析软件(德国Zeiss公司)分析染色体核型,计数100个细胞,分析10个核型.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系统(ISCN2013),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t(1;10)(10pter→10p13∷1p32→ 1qter;1 pter→1p32∷10p13→ 10qter)(图1),其丈夫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拒绝接受家系调查.
作者:孙媛;王桂林;邓胜;张玉洁;梁超;王绪华;刘建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硫胺素又称维生素B1,是体内重要的维生素.作为多种酶的辅酶,其活化形式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 pyrophosphate,TPP)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硫胺素转运和激活缺陷将导致细胞缺乏硫胺素,影响正常的代谢功能,导致多种疾病.本文就硫胺素转运和激活缺陷及其相关疾病做一综述.
作者:冼肖英;林发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Na-C1协同转运蛋白基因SLC12A3 rs11643718位点和上皮细胞钠通道基因SCNN1B rs12447134位点的多态性与朝鲜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对2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86名健康对照进行研究,运用改进的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reaction,iMLDR)技术检测rs11643718、rs12447134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患者组和对照组在SLC12A3 rs11643718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与收缩压相关(P<0.01,隐性模型);SCNN1B rs12447134位点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但与舒张压存在相关性(P<0.05,隐性模型).结论 SLC12A3基因rs11643718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朝鲜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相关,可作为预测发病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史嘉翊;张春军;卜晓波;韩彦龙;邓代千;宋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29岁,婚后5年未孕,表型及智力均正常,月经规律.其丈夫身体健康,夫妇为非近亲婚配,否认有毒物质和放射线接触史,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细胞遗传学检查:经知情同意,抽取患者外周血5 mL,常规培养淋巴细胞,收获染色体,G显带分析,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10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X,der(2)(4qter→4q35∷ 2p23→2q23∷ 7q32→7qter),der(4) (4pter→4q23∷ 2q23→2qter),der(7) (7pter→7q32∷ 4q23→4q35∷2p23→ 2pter)(图1).患者丈夫核型未见异常,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其父母体健,弟弟已正常生育,未接受染色体检查.
作者:秦正新;芦清霞;孙雪梅;李静;蒋露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南方汉族人群白血病与KIR2DL4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南方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n=283)、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n=227)、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n=80)患者和306名南方汉族随机正常志愿捐血者的DNA基因组,应用本实验室自行设计的引物对KIR2DL4基因的全部8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分型,用Assign 4.7分析软件判定基因型.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对检出的每个KIR2DL4等位基因、10A型等位基因和9A型等位基因的检出比例分别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进行P值校准(Pc).结果 ALL、AML、CML患者和正常对照均检出5种等位基因:KIR2DL4* 001、*005、*006、*008、*011.ALL病例组与对照组的KIR2DL4*011等位基因检出比例、10A型KIR2DL4等位基因检出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R2DL4* 011∶OR=1.66,P=0.01;10A型KIR2DL4∶OR=0.42,P=0.03),但P值经过校准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0.05).AML、CML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检出的各个KIR2DL4等位基因、10A型等位基因和9A型等位基因的检出比例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0.05).结论 南方汉族ALL、AML、CML白血病与KIR2DL4等位基因多态性无显著关联.
作者:陈瑞;邓志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BoBs技术联合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减少出生缺陷的价值.方法 对690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单胎孕妇的羊水标本,用BoBs技术检测13、18、21、X、Y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和9种微缺失/微重复,并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异常检出率为6.08%(42/690),其中包括数目异常36例、结构异常6例.BoBs检测的阳性率为5.95%(41/689),除常规羊水核型分析检出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外,另检出3例Xp22区微缺失、1例22qll区微重复、1例5p15区微重复,未检出染色体的平衡易位和正常多态性.结论 BoBs技术结合传统的核型分析适用于对大量的产前病例进行快速诊断,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作者:张健;张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孕妇38岁,因高龄妊娠未进行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常规超声检查未见胎儿异常.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21周在B超引导下进行羊水穿刺,抽取羊水20 mL,常规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制片,G显带染色体分析,油镜下计数30个细胞,分析5个核型,胎儿核型为46,XY,t(2;5)(q11.2;p15)(图1).该孕妇孕5产1,第1胎为男性,现已12岁,健康.之后胚胎停育1次,人流2次.夫妻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杨会欣;魏淑彦;封纪珍;贾立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的10个家系的先证者的TSC1和TSC2基因编码区及其邻近的内含子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验证,并针对致病突变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10例先证者均检出了突变,其中T SC1突变1例,TSC2突变9例(包括错义突变6例、无义突变2例、框移突变1例).为其中9例提供了产前诊断,发现1例突变阳性胎儿.结论 对10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发现1例新突变(TSC2 c.2415_2416 insGT),为患病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线索.
作者:潘玉纯;吴维青;罗彩群;谢建生;徐志勇;耿茜;郝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有不良生育史的男性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染色体异常及多态性与不良生育的关系.方法 对10 172例男性进行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以及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268例,检出率为2.63%,其中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205例,数目异常55例,46,XX性发育睾丸疾病8例(2.99%,8/268).染色体多态性748例,检出率7.36%.结论 男性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可导致不良生育的发生.在进行遗传咨询时,必须重视男性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王游声;黄演林;陈汉彪;郭莉;钟银环;尹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HME)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候选致病基因EXT1和EXT2的所有外显子检测,以寻找该HEM家系的致病性突变.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EXT1、EXT2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直接Sanger测序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EXT1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1202delT(p.I401Tfs*2)杂合缺失突变,该突变导致401位后的编码氨基酸发生移码,并在第402位引入终止密码,使EXT1编码的全长746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缩减至由402个氨基酸组成的截短型蛋白.该家系的其他6例患者均存在EXT1 c.1202delT的杂合移码突变,而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未检测到该突变,符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未检测到EXT2基因的可疑突变.结论 EXT1c.1202delT杂合移码突变是导致这个HME家系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
作者:娄桂予;杨科;秦立涛;张玉薇;王红丹;侯巧芳;何淼;廖世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21-羟化酶缺陷症与男性睾丸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8例男性不育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21-羟化酶基因的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小睾丸(单侧睾丸平均体积为6.1mL),精液分析提示为无精或严重少精症.性激素检测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明显低于正常,睾酮正常或偏高,孕酮明显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或偏高,皮质醇正常或偏低.3例伴睾丸肾上腺残余肿瘤.CT检查提示肾上腺皮质增生,5例呈腺瘤改变,1例呈肾上腺髓脂肪瘤.所有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替代治疗.治疗3~6个月后,6例出现精子或精子浓度升高,5例的配偶成功妊娠.在8例患者中,共发现7个已知致病突变.结论 21-羟化酶缺陷症可导致男性睾丸不发育并损害生精功能,通过手术和地塞米松替代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8例患者均为21-羟化酶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均携带导致男性化表型的p.Ile172Asn致病突变.
作者:蒋波;马定远;陈欢欢;杨晓玉;崔毓桂;许争峰;刘嘉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诊断培养后的羊水细胞Y染色体结构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羊水细胞培养和G、C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应用FISH技术进一步分析确定其核型.结果 G显带结果显示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5,X[45]/46,X,dic(Y;Y)(p11.3;p11.2)[56]/46,XY[2],FISH检测结果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FISH技术结合传统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对于诊断Y染色体结构异常非常重要.
作者:戴美珍;郑瑞琳;何哲航;潘一红;郑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测序在鉴定新发染色体结构异常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检测1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ins(3)(q21p13p21)的患儿,其异常表型包括眼裂小、睑下垂、鼻梁低平等.结果 全基因组测序提示患儿的染色体断裂发生于3号染色体的55 473 257~78 341 929位置,这段序列插入到了3号染色体136 876 730~138 643 831的位置,所涉及的4个染色体断裂点均发生于基因间区,此外患儿在138 643 831~138 694 476之间的序列发生了缺失,其间包含睑裂狭小-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的重要致病基因FOXL2.结论 染色体结构异常有可能造成断裂处基因的破坏或者在断裂区域发生染色体微缺失.要准确判断其致病性,需要同时进行基因和基因组层面的检测,而全基因组测序已成为其可选的方案.
作者:张芹;偶健;王玮;冯涛;段程颖;李培培;林春花;李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人ABO血型A101、B101及其CisAB01、Ael05、B(A)04和Bw03亚型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ABO血型基因及亚型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从已知ABO基因分型的标本中(A101,B101)提取总RNA,将其逆转录合成cDNA,经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定向连接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采用定点突变PCR的方法构建CisAB01、Ael05、B(A)04和Bw03亚型真核表达载体,通过测序鉴定其序列正确.将ABO血型A101、B101及其CisAB01、Ael05、B(A)04和Bw03亚型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Hela细胞系,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ABO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到的A101及B101 cDNA以正确序列和方式插入载体,CisAB01、Ael05、B(A)04和Bw03亚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测序结果显示相应位点均成功突变;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101、B101及其CisAB01、Ael05、B(A)04和Bw03亚型在Hela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ABO血型基因及亚型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Hela细胞成功表达糖基转移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冯智慧;胡彬;王同显;焦淑贤;逄淑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伴15q11q13拷贝数重复的自闭症患儿的遗传学特点及基因型-表型对应关系.方法 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联合对患儿及父母进行检测和验证.结果 核型分析提示8例患儿核型均携带标记染色体(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MC),2例患儿核型正常,但CMA结果显示其均在15q11q13区的拷贝数重复(前者为4个重复,后者为3个重复),且均覆盖Prader Willi/Angelman综合征关键区(Prader-Willi/Angelman syndrome critical region,PWACR).通过对其父母进行CMA检测,证实患儿在该区域重复均为新生突变,并应用Chromosome Analysis Suite Software软件对患儿及父母该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比对,证实患儿该拷贝数重复片段为母源性,诊断为15q11q13重复综合征.应用该区域特异位点FISH探针对核型分析显示携带SMC的患儿样本进行检测,证实了该SMC即为15q11q13拷贝数重复片段,且为两个拷贝,与CMA检测结果相吻合.结论 联合应用核型分析、CMA和FISH技术对临床10例自闭症患儿做出了诊断,并建立了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联系.
作者:王维鹏;胡昌明;毕欣;袁海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一个姨表近亲婚配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FⅫ,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和FⅫ基因突变的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9名家系成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凝血常规功能、FⅫ活性(FⅫactivity,FⅫ∶C)和FⅫ抗原(FⅫantigen,FⅫ∶Ag)含量,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Ⅻ基因所有14个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突变.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并同时采用4个生物信息学评分软件(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Ⅳ2)和哥哥(Ⅳ1)APTT明显延长(分别为61.6s和68.6s),FⅫ∶C和FⅫ∶Ag分别降低为12%、10%和11%、10%;先证者祖母(Ⅱ2)、外祖母(Ⅱ3)、父亲(Ⅲ2)、母亲(Ⅲ6)、大姑(Ⅲ1)和大姨(Ⅲ5) APTT正常,FⅫ∶C和FⅫ∶Ag均降低约为正常值的一半;先证者小姑(Ⅲ3)和大舅(Ⅲ4)各项指标及家系成员其它指标均正常.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Ⅳz)和其哥哥(Ⅳ1)FⅫ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c.1078G>A(p.Gly341Arg)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祖母(Ⅱ2)、外祖母(Ⅱ3)、父亲(Ⅲ2)、母亲(Ⅲ6)、大姑(Ⅲ1)和大姨(Ⅲ5)均存在p.Gly341Arg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小姑(Ⅲ3)和大舅(Ⅲ1)为正常野生型.ClustalX-2.1-win软件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Gly341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突变的预测结果一致:PolyPhen-2评分(0.934分)、PROVEAN评分(-6.214分)均预示为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评分(0.976分)预示可引起相应疾病;SIFT评分(0.01分)预示可影响蛋白质功能.结论 Gly341Arg纯合错义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先证者父母近亲结婚有关.
作者:杨丽红;金赛燕;季伟丹;程晓丽;李小龙;金艳慧;王明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