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彦;李涛;王红丹;郭梁洁;吴东;肖海;郭谦楠;王涛
患儿 女,11岁,因身材矮小就诊。查体:身高131 cm,体重42 kg,女性外貌,认知能力正常,后发际低,乳房未发育,阴毛、腋毛缺如。左手 X 线片示:左手第4掌骨短小,掌骨征、腕角征阳性,指骨优势改变,骨龄无延迟(图1)。颈椎 X 线片示:颈3~6椎体边缘模糊、间隙变窄(图2)。颈椎 MRI 示:矢状面T2WI 示颈3~6椎间盘向后方隆起、硬膜囊受压,椎管未见明显狭窄(图3),诊断:颈3~6椎间盘膨出。垂体 MRI 增强扫描示:矢状面 T1WI 增强扫描示垂体左叶一类圆形低信号弱强化区,直径约2 mm(图4),考虑垂体微腺瘤。子宫及双附件彩超示:子宫前倾位,大小约1.8 cm×0.9 cm×0.5 cm,内膜显示不清,双卵巢未探及,符合始基子宫表现。染色体核型示:46,X,+mar(15ps+)(图5)。男性性别决定因子 SRY 基因检测(图6):阴性。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止期1.246 ng/mL,用药后30 min 0.322 ng/mL,60 min 0.527 ng/mL,90 min 1.804 ng/mL。甲状腺功能正常。诊断:(1)Turner 综合征;(2)垂体微腺瘤,继发性生长激素缺乏;(3)颈3~6间盘膨出。治疗:应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4.5 U/d 治疗1年后身高增长11 cm。复查左手 X 线片示:左手第4掌骨短小,仍存在掌骨征、腕角征阳性,指骨优势改变,骨龄无延迟(图7)。
作者:石文达;何蓉;王亚捷;刘强;张杨;孙念念;潘诗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的绒毛细胞培养方法在分析早期自然流产原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长期培养法联合旧培养基内的活细胞(组织块)传代培养及4℃保存旧培养基内种细胞的方法,对46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46例自然流产绒毛细胞全部培养成功。共检出异常核型30例(65.2%),以非整倍体多见,共16例,占异常核型的53.3%[其中,常染色体三体8例,双重三体2例,性染色体单体(45,X)6例],多倍体6例,嵌合体4例,结构异常4例;正常核型16例(34.8%),男、女性核型各8例。结论采用高效改良绒毛细胞培养法可显著提高绒毛细胞培养成功率。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常规检查早期流产胚胎绒毛的染色体有利于查明流产原因,合理指导下次妊娠。
作者:谢金芳;黄艳丽;纪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一例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和颈部皮肤皱褶(nuchal fold,NF)增厚的胎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为评估再发风险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 G 显带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arrays,SNP-Array)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分析。结果高密度 SNP-Array 芯片检测显示胎儿存在 Xp22.33p11.4区41.04 Mb 的重复以及13q31.3q34区30.51 Mb 的重复。G 显带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为46,X,der(X)(13qter→13q31∷ Xp11.4→ Xp22.3∷Xp22.3→Xqter)。胎儿父母的芯片及 G 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均正常。结论SNP-Array 结合 G 显带有助于确定新发的衍生染色体的成分和连接方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复发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吴坚柱;何志明;张志强;陈宝江;谢英俊;林少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微滴式数字 PCR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致病基因SMN1第7外显子拷贝数的检测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ddPCR 技术和常规的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同时对56个 SMA 家系共138例样本(其中产前诊断样本17例)行 SMN1基因第7外显子拷贝数的检测,并对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dPCR 技术检测结果同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结果一致率为100%,其中SMN1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2的样本25例,拷贝数为1的样本84例,拷贝数为0的样本29例。结论ddPCR 技术对于 SMN1基因拷贝数的检测是准确、快速、经济的,可满足 SMA 临床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的需求。
作者:邹洋;徐佩文;李杰;黄色新;高明;康冉冉;高选;高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先证者(Ⅱ9) 男,49岁,因“行走不稳伴饮水呛咳9年,进行性加重4年”到我院就诊。患者于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乏力、行走不稳,四肢运动不灵活伴僵硬感,同时出现说话缓慢、言语不清、唾液分泌增多、饮水呛咳,但无吞咽困难,未予诊治。4年前患者出现上楼梯困难,下楼梯不稳,同时感觉四肢较前变细。发病以来,病情缓慢进行性加重,饮食、睡眠、大小便未见明显变化,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查体:神志清楚,反应迟钝,计算力、记忆力下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活动可,向左注视时可见轻微眼震,向右注视时可见慢扫视运动,双眼闭合有力。鼻唇沟对称,口角不歪。言语缓慢、吐词不清,偶有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双侧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四肢轻微萎缩,四肢肌张力高,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指鼻试验不准,轮替动作不灵活,跟膝胫试验尚可,Romberg 征睁闭眼(+),一字步不能完成,双上肢轻微姿势性震颤,走路缓慢,步态宽,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初中文化程度,得分26分(文盲≤17分,小学≤20,初中≤24)。辅助检查:头颅核磁共振示小脑轻度萎缩,基因检测结果示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1型基因(SCA1)三核苷酸(CAG)n 重复数大于39,根据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诊断标准[1],正常人 CAG 拷贝数为6~38。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该患者为 SCA1。
作者:田斯嘉;赵全珍;杨兴隆;安冉;徐严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是细菌和古细菌为应对病毒和质粒的攻击演化而来的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Cas9蛋白可在sgRNA 的指导下对靶基因进行位点专一的双链断裂,细胞借助同源重组机制或非同源末端连接机制对断裂的 DNA 进行修复。CRISPR/Ca59技术简单、高效、精准,可进行多重靶向修饰,已成为继锌指核酸酶及TALE 核酸酶之后的第三代基因组靶向修饰工具,并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对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生物学机制、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周亚兰;宗亚楠;孔祥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体外报告基因实验观察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 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基因启动子区 VNTR-ZNF 位点和-14nt 位点变异对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含ABCA1启动子区域 VNTR-ZNF 位点 ACCCC 插入型或缺失型 DNA 片段和同时含VNTR-ZNF 位点插入/缺失变异与-14ntC 或 T 等位基因的 DNA 片段分别插入携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 PGL2,构建重组质粒。以重组质粒转染 HepG2细胞后培养48 h,收集并裂解细胞,测定细胞液中荧光素酶活性,观察和分析启动子部位 VNTR-ZNF 和-14nt 位点的序列变异对于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 ABCA1基因启动子 VNTR-ZNF 单一位点表达载体(PGL2-ZNF-ACCCCDel、PGL2-ZNF-ACCCCIns)及 VNTR-ZNF 和-14nt 双位点表达载体(PGL2-ZNFDel-14C、PGL2-ZNFDel-14T、PGL2-ZNFIns-14C 和 PGL2-ZNFIns-14T)。报告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经转染 HepG2细胞培养48 h,单一位点表达载体 PGL2-ZNF-ACCCCDel 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 PGL2-ZNF-ACCCCIns,双位点表达载体中 PGL2-ZNFDel-14C 重组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 PGL2-ZNFIns-14C、PGL2-ZNFDel-14T、PGL2-ZNFIns-14T。结论 ABCA1基因启动子区域 VNTR-ZNF 位点 ACCCC 缺失型等位基因可明显增强ABCA1的转录活性,-14nt C 等位基因与 VNTR-ZNF 缺失型等位基因具有协同作用,使ABCA1的转录活性进一步加强。
作者:高慎霞;赵莉莉;张莹;毛用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夫妇 均29岁,农民,自述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该夫妇于2010年生育一多发畸形男孩,表现为重度唇腭裂、侧脑室增宽,伴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2014年第2次怀孕,孕24周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与第1个孩子表现完全相同,随即引产终止妊娠。患者夫妇曾于当地寻求染色体检查,由于当地医院未开展该检验项目,故将样本寄送至“北京某公司”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未发现该夫妇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该夫妇于2015年5月到我院进行遗传咨询。鉴于患者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两例患儿未留下任何组织,症状又完全相同,因此考虑单基因病可能性较大。但仅根据患儿多发畸形的表现,尚无法确定所患的具体疾病,因此好的策略就是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夫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患者夫妇经慎重考虑,同意接受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由于“北京某公司”的报告所用核型染色体较短,带纹不清晰,无法明确判断染色体是否有问题。我们免费为该夫妇重新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所进行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达到了450~500条带,接近于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水平。结果发现,该夫妇妻子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而丈夫染色体核型为46,XY,t(13;14)(q32;q24.3),是一个平衡易位携带者(图1)。由于平衡易位片段较小,“北京某公司”所做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带纹较少,故未能发现。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于2015年7月初回报,结果提示夫妇二人均未发现意义明确的致病突变,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分析也未见异常,二人也未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
作者:曹东华;李华锋;邹朋书;陈莉莎;马明;陈霞慧;薛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1个毛囊角化病家系和1例散发病例的 ATP2A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该家系及散发病例临床资料,提取4名家系成员(3例患者和1名正常成员)、1例散发病例及1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基因组 DNA,应用 PCR 扩增和 DNA 直接测序,对ATP2A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家系的3例患者均检测到 ATP2A2基因第12外显子 c.1484C>T(S495L)错义突变;在散发病例中检测到 ATP2A2基因第4内含子与第5外显子交界处 c.325-2A>G 剪切突变,c.325-2A>G 突变在中国汉族人毛囊角化病患者中尚未见报道。在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相同突变。结论 ATP2A2基因突变为该家系患者及散发病例的致病原因。
作者:赵小燕;顾永;杜旭峰;邵敏华;罗浩;朱路得;周倩;张国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孕妇 33岁,丈夫37岁,双方表型正常,已生育一子,12岁,表型、智力均正常。此次怀孕孕前及孕期无不良物质接触史和服药史,孕18周时超声检查正常。因产筛唐氏高风险(1/260,参考值为<1/270低风险,≥1/270高风险)于孕23+1周来我院行脐带血穿刺手术。
作者:罗婷婷;曾艳;许平;范佳鸣;张丽芳;钱飞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一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收集一个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斑驳病家系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 Sanger 测序法筛查所有家系成员的 K IT 和 SNAI2基因。结果先证者 K IT 基因第18外显子存在 c.2585T>C突变,与 c.2586G>C 多态性共同导致肥大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第862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脯氨酸(p.Leu862Pro)。c.2585T>C 突变在家系中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在 dbSNP142数据库等公共数据库中均未见报道。在 SNAI2基因上未发现突变。结论 K IT 基因 c.2585T>C 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斑驳病表型的原因。
作者:王蓉蓉;舒适;张益;罗卫;张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1例新生儿筛查疑似3-甲基巴豆酰辅酶 A 羧化酶缺乏症的患儿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揭示其分子病因。方法 PCR 结合 Sanger 测序对患儿 MCCC1基因和MCC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旁侧序列进行分析,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 SIFT、PolyPhen-2在线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功能影响,并查询比对突变所在位置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采用 Human Splicing Finder 和 Swiss-PdbViewer 4.1.0软件分析基因变异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患儿 MCCC1基因检测到两个杂合突变,分别为 c.539G>T(p.G180V)和 c.704_711del(p.A235Vfs?4),家系分析显示,前者遗传于父亲,后者遗传于母亲。这两个突变均可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从而对 MCC 蛋白功能造成影响。结论 MCCC1基因 c.539G>T(p.G180V)和 c.704_711del(p.A235Vfs?4)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患儿 MCCD 的分子病因。
作者:谢波波;罗静思;雷亚琴;陈荣誉;王锦;张淑杰;范歆;李旺;陈少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讨论 本例患儿核型为45,X/46,XY/47,XYY,为3种细胞系的嵌合体,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合子形成后,第一次为正常卵裂,形成46,XY 细胞;第二次卵裂时 Y 染色体姊妹单体不分离,从而形成了45,X/47,XYY 两种细胞的嵌合体[1]。因染色体不分离发生较晚,正常的46,XY 细胞系比例较高,这与本例中正常的46,XY 细胞所占的比例(91%)相符。此外,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得越晚,临床表现越轻,与本例患儿尿道下裂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相符。
作者:陈重芬;李林飞;赵鼎;宋银森;李娴;张振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 Bx 亚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 PCR 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血清学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 ABO 基因分型,明确其 A、B 、O 基因序列,并进一步对 ABO 基因的第6、第7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测序结果与 A101参考序列相比较,先证者母亲携带正常 O 基因,基因型为 O01/O02,先证者及其父亲的基因发生了905A>G 的点突变,产生 B 等位基因突变位点,其基因型为Bx02/O02。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检测到 Bx02等位基因。
作者:钱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两个中国汉族寻常型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IV)家系的基因突变,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家系中患者及正常成员 FLG 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并进行 DAN 测序,以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个体作为对照。结果 DNA 直接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的患者均存在 FLG 基因第3外显子 c.1360A> G 突变,导致第454位苏氨酸被丙氨酸替代(p.T454A);家系2的患者均存在 FLG 基因第3外显子 c.10363 G>T 突变,导致第3455位天冬氨酸被酪氨酸替代(p.D3455Y);而两个家系中正常成员及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相应突变。结论FLG 基因的 c.1360A>G 和 c.10363 G>T 错义突变可能导致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分别是这两个家系患病的遗传学缺陷基础。
作者:张启国;杨瑶;蔡良奇;黄一锦;段妍;梁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1例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 AVPR2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的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5名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基因组 DNA,应用 PCR 扩增 AVPR2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并直接测序。结果先证者表现为出生后即开始多尿喜饮,泌尿系统 CT 提示显著双侧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无效,用双氢克尿噻治疗部分有效。DNA 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 AVPR2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 c.295 T > C (p.W99R)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及外祖母AVPR2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 c.295 T > C 杂合突变。结论 AVPR2基因第2外显子 c.295 T>C 突变可能是该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家系患病的原因。
作者:戴志娟;阮璐雅;金建;钱掩映;王靓;施珍;吴朝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儿 男,5个月,因“竖头不稳伴特殊面容”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剖宫产娩出,无生产窒息及黄疸迁延史。其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妊娠期间毒素物质接触史。查体:身长62 cm,体重7.5 kg。神清,反应一般,前囟近乎关闭,前额扁平,毛发稀疏,眼距宽,鼻梁宽而低平,喜张口,伴有腭裂,耳廓小(图1)。心肺无异常,运动发育落后,竖头不稳、不会翻身、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四肢无畸形。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扫描未见脑实质异常;遗传代谢病筛查未见异常;生化、免疫、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体分析提示患儿核型为46, XY。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CytoScan 基因芯片,美国Affymetrix 公司)示患儿在7p21.1-p15.3区存在5.0 Mb 的杂合性缺失,累及重要的功能基因TWIST1(OMIM 601622)(图2)。父母双方检测未发现特定位点的基因突变,提示患儿所携带的为新生突变。
作者:杨李;王宝田;吴德;唐久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 女,35岁,身高160 cm,体重50 kg。原发不孕12年,因双侧输卵管阻塞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表型及智力正常,平素月经不规律,15岁初潮,周期30~90天不等,量中等,有痛经,每次持续约7天。超声提示子宫和卵巢发育正常,其他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患者父母为农民,为非近亲婚配,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不详,无异常孕产史。患者有一兄长,表型正常,已正常婚育。患者母亲自述育龄期生活困苦,营养不良,在孕4月余有胎动时才知道自己怀孕,患者出生后生长发育正常,但体弱多病。常规染色体分析提示患者核型简式为46,XX,t(2;7;13)(q23;q32;q33),t(6;15)(q15;p12),详式为46,XX,t(2;7;13)(2pter→2q23∷7q32→7qter;7pter→7q32∷13q33→13qter;13pter→13q33∷2q23→2qter),t(6;15)(6pter→6q15∷15p12→15pter;6qter→6q15∷15p12→15qter)。家庭其他成员拒绝做染色体检查(图1)。
作者:刘丽丽;李春义;孙晓玲;王娜;盛晴;许壹婷;许蓬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