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个斑驳病家系的KIT基因新突变鉴定

王蓉蓉;舒适;张益;罗卫;张学

关键词:斑驳病, kit基因, 致病突变
摘要:目的:对一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收集一个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斑驳病家系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 Sanger 测序法筛查所有家系成员的 K IT 和 SNAI2基因。结果先证者 K IT 基因第18外显子存在 c.2585T>C突变,与 c.2586G>C 多态性共同导致肥大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第862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脯氨酸(p.Leu862Pro)。c.2585T>C 突变在家系中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在 dbSNP142数据库等公共数据库中均未见报道。在 SNAI2基因上未发现突变。结论 K IT 基因 c.2585T>C 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斑驳病表型的原因。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例Bx亚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 Bx 亚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 PCR 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血清学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 ABO 基因分型,明确其 A、B 、O 基因序列,并进一步对 ABO 基因的第6、第7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测序结果与 A101参考序列相比较,先证者母亲携带正常 O 基因,基因型为 O01/O02,先证者及其父亲的基因发生了905A>G 的点突变,产生 B 等位基因突变位点,其基因型为Bx02/O02。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检测到 Bx02等位基因。

    作者:钱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滴式数字PCR在脊肌萎缩症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微滴式数字 PCR (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致病基因SMN1第7外显子拷贝数的检测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ddPCR 技术和常规的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同时对56个 SMA 家系共138例样本(其中产前诊断样本17例)行 SMN1基因第7外显子拷贝数的检测,并对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dPCR 技术检测结果同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结果一致率为100%,其中SMN1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2的样本25例,拷贝数为1的样本84例,拷贝数为0的样本29例。结论ddPCR 技术对于 SMN1基因拷贝数的检测是准确、快速、经济的,可满足 SMA 临床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的需求。

    作者:邹洋;徐佩文;李杰;黄色新;高明;康冉冉;高选;高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投稿网址的声明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合并颈椎间盘膨出和垂体微腺瘤的儿童 Turner 综合征一例

    患儿 女,11岁,因身材矮小就诊。查体:身高131 cm,体重42 kg,女性外貌,认知能力正常,后发际低,乳房未发育,阴毛、腋毛缺如。左手 X 线片示:左手第4掌骨短小,掌骨征、腕角征阳性,指骨优势改变,骨龄无延迟(图1)。颈椎 X 线片示:颈3~6椎体边缘模糊、间隙变窄(图2)。颈椎 MRI 示:矢状面T2WI 示颈3~6椎间盘向后方隆起、硬膜囊受压,椎管未见明显狭窄(图3),诊断:颈3~6椎间盘膨出。垂体 MRI 增强扫描示:矢状面 T1WI 增强扫描示垂体左叶一类圆形低信号弱强化区,直径约2 mm(图4),考虑垂体微腺瘤。子宫及双附件彩超示:子宫前倾位,大小约1.8 cm×0.9 cm×0.5 cm,内膜显示不清,双卵巢未探及,符合始基子宫表现。染色体核型示:46,X,+mar(15ps+)(图5)。男性性别决定因子 SRY 基因检测(图6):阴性。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止期1.246 ng/mL,用药后30 min 0.322 ng/mL,60 min 0.527 ng/mL,90 min 1.804 ng/mL。甲状腺功能正常。诊断:(1)Turner 综合征;(2)垂体微腺瘤,继发性生长激素缺乏;(3)颈3~6间盘膨出。治疗:应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4.5 U/d 治疗1年后身高增长11 cm。复查左手 X 线片示:左手第4掌骨短小,仍存在掌骨征、腕角征阳性,指骨优势改变,骨龄无延迟(图7)。

    作者:石文达;何蓉;王亚捷;刘强;张杨;孙念念;潘诗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自发性脑出血遗传学病因的研究进展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指在非外伤情况下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所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SICH 的病因较为复杂,其中以高血压脑出血为常见,约占全部病因的60%~81%。此外,脑淀粉样血管病、药物相关性脑出血、Moyamoya 病等也是较为常见的原因。研究表明遗传学因素在 SICH 病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SICH 的遗传学机制、病因诊断分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康纪峰;黄清;刘运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第三代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研究进展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是细菌和古细菌为应对病毒和质粒的攻击演化而来的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Cas9蛋白可在sgRNA 的指导下对靶基因进行位点专一的双链断裂,细胞借助同源重组机制或非同源末端连接机制对断裂的 DNA 进行修复。CRISPR/Ca59技术简单、高效、精准,可进行多重靶向修饰,已成为继锌指核酸酶及TALE 核酸酶之后的第三代基因组靶向修饰工具,并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对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生物学机制、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周亚兰;宗亚楠;孔祥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分析一例新发的胎儿衍生染色体异常

    目的:对一例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和颈部皮肤皱褶(nuchal fold,NF)增厚的胎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为评估再发风险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 G 显带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arrays,SNP-Array)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分析。结果高密度 SNP-Array 芯片检测显示胎儿存在 Xp22.33p11.4区41.04 Mb 的重复以及13q31.3q34区30.51 Mb 的重复。G 显带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为46,X,der(X)(13qter→13q31∷ Xp11.4→ Xp22.3∷Xp22.3→Xqter)。胎儿父母的芯片及 G 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均正常。结论SNP-Array 结合 G 显带有助于确定新发的衍生染色体的成分和连接方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复发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吴坚柱;何志明;张志强;陈宝江;谢英俊;林少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YP1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11β-羟化酶缺乏症一例

    患者 女,4岁1个月,1年余前发现双侧乳房增大,有一过性乳房涨痛,近2年身高增长加速,每年约7~8 cm。无阴道出血,无头晕头痛,无视物模糊等不适。父亲身高162 cm,母亲身高164 cm,非近亲婚配。查体:身高116.5 cm,体重25 kg,眉毛浓密,双乳 B2期,乳晕色素稍沉着,阴蒂增大增粗,长约3 cm (图1)。无阴毛腋毛。

    作者:吴蔚;王金玲;陈秀琴;陈雪峰;王秀敏;梁心怿;董关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开辟“生殖遗传学专栏”的通知

    作者:《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5号环状染色体一例

    患者 女,27岁。来我院行孕前检查。患者及其丈夫表型皆正常,其亲属中无遗传病或先天畸形患者,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其双亲非近亲结婚。超声检查结果:子宫前位,宫体大小41 mm×37 mm×32 mm,子宫形态正常,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3mm(经期),宫颈长度25 mm。右卵巢大小26 mm×12 mm,内见4个卵泡,较大者内径8 mm;左卵巢大小17 mm×9 mm,内见3个卵泡,较大者内径6 mm。

    作者:何晶;姜雨婷;田甜;罗丽丽;邓舒;刘睿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产前诊断胎儿标记染色体确诊 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一例

    目的: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鉴别来源不明的胎儿标记染色体,明确其遗传物质的来源,并探讨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携带来源不明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upernumerary small marker chromosome, sSMC)胎儿进行 SNP-array 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行验证。结果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7,XX,+mar,基因芯片检测确定 sSMC 为12p13.33p11.1区存在34.6 Mb 片段拷贝数增加,FISH 结果证实 sSMC 来源于12号染色体短臂。结论明确该胎儿核型为47,XX,+i(12)(p10),查阅文献得知12p 四体会引起 Pallister-Killian 综合征,导致多发畸形。SNP-array 基因芯片技术可一次性检测到23对染色体存在的微重复和微缺失,明确标记染色体的遗传物质来源,适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和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李素萍;沈华祥;金玉霞;刘晓丹;宋勤浩;苗正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产前诊断46,XX,t(2;18)(p10;q10)一例

    孕妇 36岁,G2 P0,因“第1胎妊娠中期血清学筛查18三体高风险(1∶310),B 超提示胎儿多发畸形引产,外院查本人染色体46,XX,t(2;18)”于孕18周来我院要求产前诊断。孕妇平素月经规律,表型未见异常,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在完善相关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妊娠19+5周在 B 超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20 mL,其中15 mL 送常规细胞培养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5 mL 送检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以检查常见染色体数目异常。同时抽取孕妇静脉血1 mL(肝素抗凝),分析其染色体核型。

    作者:史云芳;李晓洲;琚端;李岩;张秀玲;张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45,X/46,XY/47,XYY嵌合体一例

    讨论 本例患儿核型为45,X/46,XY/47,XYY,为3种细胞系的嵌合体,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合子形成后,第一次为正常卵裂,形成46,XY 细胞;第二次卵裂时 Y 染色体姊妹单体不分离,从而形成了45,X/47,XYY 两种细胞的嵌合体[1]。因染色体不分离发生较晚,正常的46,XY 细胞系比例较高,这与本例中正常的46,XY 细胞所占的比例(91%)相符。此外,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得越晚,临床表现越轻,与本例患儿尿道下裂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相符。

    作者:陈重芬;李林飞;赵鼎;宋银森;李娴;张振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个MYH9基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分析1个MYH9基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和突变类型,了解其发病原因。方法对该家系29名成员进行详细的体征检查和并发症及既往史调查,并应用 PCR 扩增先证者MYH9基因第1~40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区,对产物进行 Sanger 测序,将测序结果与 UCSC 数据库人类MYH9基因正常序列对比。确定突变位点后,对29名成员第30外显子进行 Sanger 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患者的表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4例患者有听力下降或耳聋表现,2例患者有肾炎或肾衰竭表现,其余8例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出血症状。测序结果显示家系的9例患者MYH9基因第30外显子存在 c.4270G>A(p.Asp1424Asn)突变且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MYH9基因第30外显子 c.4270G>A 错义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

    作者:刘红彦;李涛;王红丹;郭梁洁;吴东;肖海;郭谦楠;王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46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的改良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的绒毛细胞培养方法在分析早期自然流产原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长期培养法联合旧培养基内的活细胞(组织块)传代培养及4℃保存旧培养基内种细胞的方法,对46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46例自然流产绒毛细胞全部培养成功。共检出异常核型30例(65.2%),以非整倍体多见,共16例,占异常核型的53.3%[其中,常染色体三体8例,双重三体2例,性染色体单体(45,X)6例],多倍体6例,嵌合体4例,结构异常4例;正常核型16例(34.8%),男、女性核型各8例。结论采用高效改良绒毛细胞培养法可显著提高绒毛细胞培养成功率。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常规检查早期流产胚胎绒毛的染色体有利于查明流产原因,合理指导下次妊娠。

    作者:谢金芳;黄艳丽;纪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例智力低下孕妇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

    目的:探讨1例严重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伴一次不良孕产史的孕妇的遗传学机制,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高分辨染色体 G 显带确定患者的核型,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一步对核型进行鉴定,并采用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检测其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并分析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通过羊膜腔穿刺对胎儿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孕妇为嵌合体,外周血含有47和46条染色体的2种细胞系,均包含18q21.2q23区缺失,FISH 检测其中一种细胞系中的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5号染色体,涉及15号染色体的短臂和含有 SNRPN 位点在内的部分长臂,即孕妇染色体核型为:47,XX,del(18)(q21.3),+ish mar(D15Z1+,SNRPN+)[82]/46,XX,del(18)(q21.3)[18]。基因芯片检测证实患者15q11.2q12区存在3.044 Mb 片段的重复,含有NIPA1、SNRP N 等17个基因,与智力低下、自闭症、全身发育迟缓等相关,同时18q21.33q23区存在17.992 Mb 的缺失,含有TNFRSF11A、PHLPP1等39个基因,与智力低下、全身发育迟缓、身材矮小、腭裂等有关。胎儿芯片检测提示其18q21.33q23区段存在17.9 Mb 片段缺失,涉及18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区域。经家属同意于孕21周终止妊娠。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金标准方法,结合特定位点的 FISH 检测有利于判断标记染色体的来源,同时结合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分析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包含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表型关系。

    作者:张璘;任梅宏;宋桂宁;刘雪霞;张静;王建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个 Citrin 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家系的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对1个 Citrin 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家系进行 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 DNA,应用 PCR 扩增SLC25A13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上下游序列,通过 Sanger 测序寻找致病突变。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SLC25A13基因存在第9外显子 c.851_854delGTAT 和第16内含子 IVS16ins3kb 复合杂合突变;患儿母亲携带 SLC25A13基因第9外显子 c.851_854delGTAT 杂合突变,父亲携带 SLC25A13基因第16内含子IVS16ins3kb 杂合突变,患儿的 c.851_854delGTAT 和 IVS16ins3kb 突变分别来源于母亲和父亲。结论结合患儿临床特点及 SLC25A13基因突变,诊断为 Citrin 蛋白缺乏所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作者:王玲;程昕然;鄢力;魏艳;唐芳;董鑫;袁妍娇;谢燕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医学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寻常型鱼鳞病两家系的FLG基因新的错义突变

    目的:检测两个中国汉族寻常型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IV)家系的基因突变,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家系中患者及正常成员 FLG 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并进行 DAN 测序,以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个体作为对照。结果 DNA 直接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的患者均存在 FLG 基因第3外显子 c.1360A> G 突变,导致第454位苏氨酸被丙氨酸替代(p.T454A);家系2的患者均存在 FLG 基因第3外显子 c.10363 G>T 突变,导致第3455位天冬氨酸被酪氨酸替代(p.D3455Y);而两个家系中正常成员及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相应突变。结论FLG 基因的 c.1360A>G 和 c.10363 G>T 错义突变可能导致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分别是这两个家系患病的遗传学缺陷基础。

    作者:张启国;杨瑶;蔡良奇;黄一锦;段妍;梁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