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例漏诊的染色体核型

曹东华;李华锋;邹朋书;陈莉莎;马明;陈霞慧;薛丹

关键词:
摘要:患者夫妇 均29岁,农民,自述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该夫妇于2010年生育一多发畸形男孩,表现为重度唇腭裂、侧脑室增宽,伴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2014年第2次怀孕,孕24周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与第1个孩子表现完全相同,随即引产终止妊娠。患者夫妇曾于当地寻求染色体检查,由于当地医院未开展该检验项目,故将样本寄送至“北京某公司”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未发现该夫妇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该夫妇于2015年5月到我院进行遗传咨询。鉴于患者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两例患儿未留下任何组织,症状又完全相同,因此考虑单基因病可能性较大。但仅根据患儿多发畸形的表现,尚无法确定所患的具体疾病,因此好的策略就是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夫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患者夫妇经慎重考虑,同意接受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由于“北京某公司”的报告所用核型染色体较短,带纹不清晰,无法明确判断染色体是否有问题。我们免费为该夫妇重新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所进行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达到了450~500条带,接近于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水平。结果发现,该夫妇妻子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而丈夫染色体核型为46,XY,t(13;14)(q32;q24.3),是一个平衡易位携带者(图1)。由于平衡易位片段较小,“北京某公司”所做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带纹较少,故未能发现。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于2015年7月初回报,结果提示夫妇二人均未发现意义明确的致病突变,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分析也未见异常,二人也未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46,XY,t(10;14)染色体平衡易位一家系两例

    先证者 男,23岁,智力发育正常。表型未见异常。出生时父亲24岁、母亲23岁,其母亲曾有两次不良孕产史。其妻22岁,月经规律,无不良嗜好,非近亲结婚。婚后两年自然妊娠2次,但均于胎儿6月左右行 B 超检查发现唇腭裂而行引产术。否认有害物质接触史,双方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任晓燕;王凤菊;范宪楠;马新梅;潘丽;陈双峰;杨亚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个MYH9基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分析1个MYH9基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和突变类型,了解其发病原因。方法对该家系29名成员进行详细的体征检查和并发症及既往史调查,并应用 PCR 扩增先证者MYH9基因第1~40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连接区,对产物进行 Sanger 测序,将测序结果与 UCSC 数据库人类MYH9基因正常序列对比。确定突变位点后,对29名成员第30外显子进行 Sanger 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患者的表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4例患者有听力下降或耳聋表现,2例患者有肾炎或肾衰竭表现,其余8例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出血症状。测序结果显示家系的9例患者MYH9基因第30外显子存在 c.4270G>A(p.Asp1424Asn)突变且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MYH9基因第30外显子 c.4270G>A 错义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

    作者:刘红彦;李涛;王红丹;郭梁洁;吴东;肖海;郭谦楠;王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产前诊断48,XXYY一例

    孕妇 33岁,丈夫37岁,双方表型正常,已生育一子,12岁,表型、智力均正常。此次怀孕孕前及孕期无不良物质接触史和服药史,孕18周时超声检查正常。因产筛唐氏高风险(1/260,参考值为<1/270低风险,≥1/270高风险)于孕23+1周来我院行脐带血穿刺手术。

    作者:罗婷婷;曾艳;许平;范佳鸣;张丽芳;钱飞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毛囊角化病患者ATP2A2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对1个毛囊角化病家系和1例散发病例的 ATP2A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该家系及散发病例临床资料,提取4名家系成员(3例患者和1名正常成员)、1例散发病例及1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基因组 DNA,应用 PCR 扩增和 DNA 直接测序,对ATP2A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家系的3例患者均检测到 ATP2A2基因第12外显子 c.1484C>T(S495L)错义突变;在散发病例中检测到 ATP2A2基因第4内含子与第5外显子交界处 c.325-2A>G 剪切突变,c.325-2A>G 突变在中国汉族人毛囊角化病患者中尚未见报道。在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相同突变。结论 ATP2A2基因突变为该家系患者及散发病例的致病原因。

    作者:赵小燕;顾永;杜旭峰;邵敏华;罗浩;朱路得;周倩;张国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染色体t(6;14)平衡易位一家系

    孕妇,36岁,21周孕,G5P2,人流两次,生育一男一女,表型和智力均正常,此次妊娠因高龄行羊膜腔穿刺,对羊水细胞进行培养,制备 G 显带染色体,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4个分裂相,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t(6;14)(p23;q22),见图1。查孕妇染色体核型为46,XX,t(6;14)(p23;q22),见图2。胎儿父亲染色体核型正常。因胎儿为6号和14号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建议孕妇继续妊娠,胎儿出生后表型及反应均正常。

    作者:夏燕;加米拉·热扎克;叶尔登切切克;段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46,XX,t(6;18)(q21;q12)致反复流产一例

    患者 女,26岁,表型及智力均正常,婚后共有3次不良孕产史。第1次怀孕于50天左右发生自然流产,第2次为生化妊娠,第3次怀孕于60天左右发生胚胎停育。患者为独生女,其父母染色体分析均为正常核型,双方查体均正常,无长期服药史,孕前及孕期均未接触有毒有害及放射物。细胞遗传学检查: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患者及其丈夫的外周静脉血样,常规培养染色体制片,G 显带分析,油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患者核型为46,XX,t(6;18)(6pter →6q21∷18q11.2→18qter;18pter→18q11.2∷6q21→6qter),见图1,其丈夫核型为46,XY。

    作者:赵园;张丽洁;韩秀蕊;杨娣娣;李艳春;王九菊;赵乔佳杰;魏绪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例智力低下孕妇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

    目的:探讨1例严重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伴一次不良孕产史的孕妇的遗传学机制,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高分辨染色体 G 显带确定患者的核型,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一步对核型进行鉴定,并采用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检测其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并分析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通过羊膜腔穿刺对胎儿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孕妇为嵌合体,外周血含有47和46条染色体的2种细胞系,均包含18q21.2q23区缺失,FISH 检测其中一种细胞系中的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5号染色体,涉及15号染色体的短臂和含有 SNRPN 位点在内的部分长臂,即孕妇染色体核型为:47,XX,del(18)(q21.3),+ish mar(D15Z1+,SNRPN+)[82]/46,XX,del(18)(q21.3)[18]。基因芯片检测证实患者15q11.2q12区存在3.044 Mb 片段的重复,含有NIPA1、SNRP N 等17个基因,与智力低下、自闭症、全身发育迟缓等相关,同时18q21.33q23区存在17.992 Mb 的缺失,含有TNFRSF11A、PHLPP1等39个基因,与智力低下、全身发育迟缓、身材矮小、腭裂等有关。胎儿芯片检测提示其18q21.33q23区段存在17.9 Mb 片段缺失,涉及18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区域。经家属同意于孕21周终止妊娠。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金标准方法,结合特定位点的 FISH 检测有利于判断标记染色体的来源,同时结合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分析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区域所包含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表型关系。

    作者:张璘;任梅宏;宋桂宁;刘雪霞;张静;王建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对“快速通道”发表文章的要求

    作者:《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合并颈椎间盘膨出和垂体微腺瘤的儿童 Turner 综合征一例

    患儿 女,11岁,因身材矮小就诊。查体:身高131 cm,体重42 kg,女性外貌,认知能力正常,后发际低,乳房未发育,阴毛、腋毛缺如。左手 X 线片示:左手第4掌骨短小,掌骨征、腕角征阳性,指骨优势改变,骨龄无延迟(图1)。颈椎 X 线片示:颈3~6椎体边缘模糊、间隙变窄(图2)。颈椎 MRI 示:矢状面T2WI 示颈3~6椎间盘向后方隆起、硬膜囊受压,椎管未见明显狭窄(图3),诊断:颈3~6椎间盘膨出。垂体 MRI 增强扫描示:矢状面 T1WI 增强扫描示垂体左叶一类圆形低信号弱强化区,直径约2 mm(图4),考虑垂体微腺瘤。子宫及双附件彩超示:子宫前倾位,大小约1.8 cm×0.9 cm×0.5 cm,内膜显示不清,双卵巢未探及,符合始基子宫表现。染色体核型示:46,X,+mar(15ps+)(图5)。男性性别决定因子 SRY 基因检测(图6):阴性。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静止期1.246 ng/mL,用药后30 min 0.322 ng/mL,60 min 0.527 ng/mL,90 min 1.804 ng/mL。甲状腺功能正常。诊断:(1)Turner 综合征;(2)垂体微腺瘤,继发性生长激素缺乏;(3)颈3~6间盘膨出。治疗:应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4.5 U/d 治疗1年后身高增长11 cm。复查左手 X 线片示:左手第4掌骨短小,仍存在掌骨征、腕角征阳性,指骨优势改变,骨龄无延迟(图7)。

    作者:石文达;何蓉;王亚捷;刘强;张杨;孙念念;潘诗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例漏诊的染色体核型

    患者夫妇 均29岁,农民,自述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该夫妇于2010年生育一多发畸形男孩,表现为重度唇腭裂、侧脑室增宽,伴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于出生后1个月夭折。2014年第2次怀孕,孕24周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与第1个孩子表现完全相同,随即引产终止妊娠。患者夫妇曾于当地寻求染色体检查,由于当地医院未开展该检验项目,故将样本寄送至“北京某公司”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未发现该夫妇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该夫妇于2015年5月到我院进行遗传咨询。鉴于患者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两例患儿未留下任何组织,症状又完全相同,因此考虑单基因病可能性较大。但仅根据患儿多发畸形的表现,尚无法确定所患的具体疾病,因此好的策略就是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夫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患者夫妇经慎重考虑,同意接受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由于“北京某公司”的报告所用核型染色体较短,带纹不清晰,无法明确判断染色体是否有问题。我们免费为该夫妇重新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所进行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达到了450~500条带,接近于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水平。结果发现,该夫妇妻子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而丈夫染色体核型为46,XY,t(13;14)(q32;q24.3),是一个平衡易位携带者(图1)。由于平衡易位片段较小,“北京某公司”所做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带纹较少,故未能发现。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于2015年7月初回报,结果提示夫妇二人均未发现意义明确的致病突变,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分析也未见异常,二人也未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

    作者:曹东华;李华锋;邹朋书;陈莉莎;马明;陈霞慧;薛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统计学检验结论在文章中表达的要求

    作者:《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文稿插图的格式要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7年征稿及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个斑驳病家系的KIT基因新突变鉴定

    目的:对一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收集一个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斑驳病家系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 Sanger 测序法筛查所有家系成员的 K IT 和 SNAI2基因。结果先证者 K IT 基因第18外显子存在 c.2585T>C突变,与 c.2586G>C 多态性共同导致肥大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第862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脯氨酸(p.Leu862Pro)。c.2585T>C 突变在家系中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在 dbSNP142数据库等公共数据库中均未见报道。在 SNAI2基因上未发现突变。结论 K IT 基因 c.2585T>C 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斑驳病表型的原因。

    作者:王蓉蓉;舒适;张益;罗卫;张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着色性干皮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基因诊断策略

    着色性干皮病、Cockayne 综合征和毛发硫营养障碍都是由于存在核苷酸损伤切除修复缺陷、不能有效修复紫外线照射引起的 DNA 损伤,从而出现症状的一组紫外线敏感性疾病,其遗传模式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涉及的致病基因已知有13个。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处于 DNA 修复及转录通路上,因此各病之间症状时有重叠,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也相当复杂。本文就着色性干皮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阐述其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基因诊断的策略,以期为基因及产前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孙忠辉;郭韫懿;张佳;庄寅;李明;姚志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产前诊断胎儿标记染色体确诊 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一例

    目的: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鉴别来源不明的胎儿标记染色体,明确其遗传物质的来源,并探讨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携带来源不明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upernumerary small marker chromosome, sSMC)胎儿进行 SNP-array 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进行验证。结果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7,XX,+mar,基因芯片检测确定 sSMC 为12p13.33p11.1区存在34.6 Mb 片段拷贝数增加,FISH 结果证实 sSMC 来源于12号染色体短臂。结论明确该胎儿核型为47,XX,+i(12)(p10),查阅文献得知12p 四体会引起 Pallister-Killian 综合征,导致多发畸形。SNP-array 基因芯片技术可一次性检测到23对染色体存在的微重复和微缺失,明确标记染色体的遗传物质来源,适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和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诊断。

    作者:李素萍;沈华祥;金玉霞;刘晓丹;宋勤浩;苗正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45,X/46,XY/47,XYY嵌合体一例

    讨论 本例患儿核型为45,X/46,XY/47,XYY,为3种细胞系的嵌合体,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合子形成后,第一次为正常卵裂,形成46,XY 细胞;第二次卵裂时 Y 染色体姊妹单体不分离,从而形成了45,X/47,XYY 两种细胞的嵌合体[1]。因染色体不分离发生较晚,正常的46,XY 细胞系比例较高,这与本例中正常的46,XY 细胞所占的比例(91%)相符。此外,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得越晚,临床表现越轻,与本例患儿尿道下裂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相符。

    作者:陈重芬;李林飞;赵鼎;宋银森;李娴;张振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一家系八例

    先证者(Ⅱ9) 男,49岁,因“行走不稳伴饮水呛咳9年,进行性加重4年”到我院就诊。患者于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乏力、行走不稳,四肢运动不灵活伴僵硬感,同时出现说话缓慢、言语不清、唾液分泌增多、饮水呛咳,但无吞咽困难,未予诊治。4年前患者出现上楼梯困难,下楼梯不稳,同时感觉四肢较前变细。发病以来,病情缓慢进行性加重,饮食、睡眠、大小便未见明显变化,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查体:神志清楚,反应迟钝,计算力、记忆力下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方向活动可,向左注视时可见轻微眼震,向右注视时可见慢扫视运动,双眼闭合有力。鼻唇沟对称,口角不歪。言语缓慢、吐词不清,偶有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双侧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四肢轻微萎缩,四肢肌张力高,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指鼻试验不准,轮替动作不灵活,跟膝胫试验尚可,Romberg 征睁闭眼(+),一字步不能完成,双上肢轻微姿势性震颤,走路缓慢,步态宽,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初中文化程度,得分26分(文盲≤17分,小学≤20,初中≤24)。辅助检查:头颅核磁共振示小脑轻度萎缩,基因检测结果示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1型基因(SCA1)三核苷酸(CAG)n 重复数大于39,根据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诊断标准[1],正常人 CAG 拷贝数为6~38。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该患者为 SCA1。

    作者:田斯嘉;赵全珍;杨兴隆;安冉;徐严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60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与VEGF及TRacp-5b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血清酒石酸抗酸性磷酸酶(serum 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5b)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添加白细胞介素6的改良培养法对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血清进行 VEGF 及 TRacp-5b 的检测。结果在60例患者中发现细胞遗传学异常27例,其中22例涉及数目异常,15例涉及结构异常。有多例患者同时存在数目与结构异常。正常核型组33例,VEGF 水平为117.35±55.26 pg/mL,TRacp-5b 水平为4.15±2.15 U/L;异常核型组27例,VEGF 水平为190.26±85.74 pg/mL,TRacp-5b 水平为5.96±2.24 U/L,两项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细胞遗传学异常组的血清VEGF 及 TRacp-5b 水平均远高于遗传学正常组。

    作者:岑岭;姜玉;张修文;晁红颖;肖溶;韩文敏;陈涛;卢绪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5号环状染色体一例

    患者 女,27岁。来我院行孕前检查。患者及其丈夫表型皆正常,其亲属中无遗传病或先天畸形患者,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其双亲非近亲结婚。超声检查结果:子宫前位,宫体大小41 mm×37 mm×32 mm,子宫形态正常,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3mm(经期),宫颈长度25 mm。右卵巢大小26 mm×12 mm,内见4个卵泡,较大者内径8 mm;左卵巢大小17 mm×9 mm,内见3个卵泡,较大者内径6 mm。

    作者:何晶;姜雨婷;田甜;罗丽丽;邓舒;刘睿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